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优秀通俗文艺可成经典
李云雷
①前不久,《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年届94岁的金庸又一次引发关注。经过这么多年,金庸作品在赢得几代人捧读同时,在国外亦有众多读者,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对方兴未艾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艺来说,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启示。
②传统武侠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即使有长篇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某种程度上也是短篇故事的连缀,在结构上不是很讲究。但从近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注重布局、结构与线索,这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我们读《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会进入一个层峦叠嶂的武侠世界,其构思之精巧、线索之众多、布局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金庸不仅在形式上对武侠小说进行革新,也在小说主题上融入很多现代观念。传统武侠小说主题限于武侠精神、“替天行道”、江湖与庙堂等,但在金庸小说中出现现代个人观念(如郭靖的成长)、现代爱情观念(如杨过小龙女之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如乔峰的家国意识),对于武侠精神,金庸也将之从个人武力、侠义拓展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出新的理解与诠释。正是这种面对既有文学类型汲取所长,敢破敢立,其作品自成传统,在武侠小说史上奇峰突起。
③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虽然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但他们或者一味架空历史、飘渺于九霄云外,或者打着虚构名义随意编造,恐怕不会为金庸所认同。与古龙的浪漫化叙述相比,金庸的小说更具现实感与历史感。无论是郭靖、杨过,还是乔峰、韦小宝,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们的身世遭际也更能牵动读者。金庸调动起历史,同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是在历史素材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江湖天地,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独属于他的武侠世界。可以说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间,金庸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这条艰难的道路,金庸将之走成了通向经典之路,他那厚重而轻盈、现实而浪漫的艺术世界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④通俗文艺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契合或唤起人们的潜在欲求。人的欲求有高下之别,通俗文艺也有高下之别。武侠小说中不乏渲染暴力、血腥、色情之作,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者心中的精神向往,因而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金庸小说受到几代读者欢迎,这种欢迎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小说中的精神文化气质深深吸引并且滋养着读者。比如侠义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之一,金庸小说就彰显这种侠义精神,并将这一民族无意识以现代方式呈现出来,塑造出众多风采各异的大侠,成为读者雅俗共赏、心向往之的文学符号。这种对精神价值的高扬、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或许是金庸小说对当前通俗文艺的最大启迪。
⑤金庸作品在不断地向今天的通俗文艺创作者昭示: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样可以成为经典。
(选自《人民日报》2018.7.24第23版)
【小题1】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金庸的创作经验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0 08:1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
(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
B.“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
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开。
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
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行离不开知,“妄想”和“冥行”,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知”和“行”。
B.在王守仁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与“笃行”并列纯属多余。
C.“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行”比“知”更重要。
D.《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节日,当然要符合岁时活动的特征,每年重复进行,内容相对稳定。元宵节最初是以地方性、民间性节日的面貌呈现的。到唐朝,元宵节受到更多的推动,尤其是朝廷和皇帝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元宵节的重要性,而通过唐令确定元宵节为国家节日,作为国家行为的元宵节获得了空前发展。把传统的民间节日“律令化”,变民间传统为国家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引导风俗的努力,而后世对这些节日的继承证明,唐朝的制度化获得了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就唐代的元宵节而言,已经有研究者使用“狂欢”来形容,其狂欢特性值得重视。狂欢的社会价值是尽情娱乐与放松,对于任何社会生活而言,作为张弛有度的一部分,狂欢节日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狂欢节日,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全民性。对于狂欢节日而言,必须获得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的认同,认同率越高,狂欢的社会热情越高,狂欢节越成功。唐朝继承隋朝传统,长安的元宵节继续在娱乐方向发展,而其全民性参与的程度有增无减。《大唐新语》记载,从“王主之家、贵戚之属”,到“下隶工贾”,“无不夜游”,参与十分充分。所有人群都认为元宵节与自己有关,这是全民性认同的基础。

第二,娱乐性。娱乐作为人群生活,需要是绝对的,不论贵贱、高低,凡社会人群都是一样。所以,节日必须具备娱乐性,才会获得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欢迎与参与。从隋朝开始,元宵节的娱乐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传统中的与祭神相关的“神圣性”则渐渐褪色。神圣性多与禁忌相伴随,而与娱乐相违背。从开元后期始,时常由政府出资促成官员们的游乐活动,并努力推动整个长安的娱乐活动。而元宵节获得国家法律的认可,尤其是拥有特定假日,这就为元宵节的娱乐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现在可以看到的唐代文字记载,元宵节的核心内容就是娱乐,神圣禁忌、政治纪律、道德教化等等,在元宵节的狂欢中,一切为娱乐让路。

第三,丰富性。唐代,都城长安的元宵节所持续的时间尚不确定。从隋朝的记载来看,正月十五不过是起点,庆祝活动常常进行到月末。唐代元宵节,最初是一日假,从天宝三载之后,延长到三日假,那么狂欢活动就有了连续三日进行的条件。但不管是一天还是三天,狂欢活动必须有足够多的内容,否则没有办法填满假日。元宵节,给人印象最深的通常是燃灯,先天二年,玄宗的巨大灯轮竟然燃放五万盏灯。因为元宵节燃灯事项最突出,后来也称元宵节为灯节。当然,灯下踏歌、戏剧展演和美食供应等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实,包括元宵节在内的唐代法定节日,都多少带有娱乐化的倾向,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节日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健康的,具有必要性。

(摘编自孟宪实《元宵节在唐代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作为岁时活动,到唐朝借助律令转变成一种国家行为,从而获得空前发展。
B.隋唐时期,狂欢逐渐成为元宵节的核心内容,甚至违背了与祭神相关的神圣禁忌。
C.唐代的元宵节假期由一日增加到三日,但实际上庆祝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尚不确定
D.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唐代的元宵节娱乐项目丰富多彩,而燃灯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明确唐朝把民间节日“律令化”,接着分析社会狂欢节日的基本要素。
B.文章援引《大唐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证元宵节狂欢的成功离不开全民参与。
C.文章层层深入,论述社会狂欢节日三个要素的不同特点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D.文章以唐朝的元宵节为例,论证娱乐性狂欢节日对社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朝廷和皇帝对元宵节的重视、引导与推动,使元宵节获得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B.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欢迎与参与,是娱乐性成为节日必备属性的前提,是绝对需要。
C.内容不够丰富,就无法填满元宵节三天假期,为此唐朝政府甚至出资推动娱乐活动。
D.带有娱乐化倾向的元宵节,作为社会生活张弛有度的一部分,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日报网

10月16日电10月15日1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9、40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美国科技网站新闻网15日报道,此次北斗双星的成功发射意义重大。中国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为了满足其维护国家安全,更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据报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2.5米,较定位精度为20米的美国GPS更胜一筹。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无人机及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当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市场颇为景气,其中包括实现定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

2017年发布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市场报告》显示,到2025年,亚太地区的GNSS导航设备数量(以智能手机为主)将从2015年的19亿增长至43亿,超过欧盟和北美地区的总和,因而有望成为该领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6年,中国GNSS和定位服务市场产值达332.4亿元。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等卫星不断发挥作用,到2020年,中国该行业产值有望增长至620亿元。

材料二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网站8月13日文章,中国很有可能把“太空丝绸之路”加入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而将“一带一路”倡议扩至太空轨道。

美国媒体称,北斗是中国修建用以扩大自己活动和影响力的道路、铁路、港口和工业园的“数字黏合剂”。“太空丝绸之路”的卫星通信、天气监测和对地观测,将从天上到地上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新丝路沿线国家若加入“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会变得依赖中国所提供的太空服务。这将令北京对那些国家的政策选择具有更多影响力,因为中国控制了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太空能力。

太空竞争可被视为地球上地缘政治的延伸,谁占据了太空制高点,谁就能主导地球,因为信息是21世纪权力的基础,而信息将通过太空传播。“太空丝绸之路”将为中国权力及对欧亚大片地区的掌控增加厚度,若不受到挑战,中国会把西方公司排挤出去,确保北京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太空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这将最终巩固北京对新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的控制。

(作者马尔科姆戴维斯)

材料三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3年多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硕果累累!现如今(2017年),峰会也已成功举办,全球130多国竞相参与,就连美日韩都悉数出席了!

曾记否,上个世纪中国航天饱受歧视,16国家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唯独不让中国加入,中国航天人,望眼欲穿申请近20年,最终只能含恨而终!到2011年,美国白宫“禁止宇航局与中国任何合作”;2013年,美国还“禁止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

1992年“921航天载人工程”立项,从1999年“神一”到2016年“神十一”,再到2017年“天舟一号”,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突破了往返、出舱、交会、运输等关键技术……

近年来,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航天多年来发挥自身优势,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先后镶嵌在浩瀚星空,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10月,亚太九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使中国-东盟“10+1”合作更加密切,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

2015年11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700万老挝百姓可方便看电视、打电话、上网冲浪。中国也实现了首次整星出口到东盟,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

我国还将发射实践十八号、中星十八号、亚太6D等卫星,照耀全球60%陆地,惠及全球80%的人口,为“一带一路”及周边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航天领域曾被西方大国封锁压制近20年,最后只能含恨而终;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就连美日韩都加入进来,展示出中国的大国胸襟。
B.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实现定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前景广阔,因此北斗导航系统有望成为该领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C.未来几年,亚太导航设备大增一倍多,将拉动该领域中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定位服务市场产值将近翻倍。
D.在美国看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助力其一带一路倡议,因此美国白宫“禁止宇航局与中国任何合作”,“禁止中国参加学术研讨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对中国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很有可能创建海陆空立体丝绸之路,将“一带一路”倡议扩至太空。
B.美国担心,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被中国控制了维持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太空能力,从而政策选择要受中国更多影响。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高,不仅满足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更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D.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几年来,中国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先后镶嵌在浩瀚星空,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跟风与克隆,是当前文艺创作的一大顽疾。时下,文艺上炒剩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做法还较普遍,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还相当多。一些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选角不从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性出发,单纯考虑“流量”,这就是随波逐流、缺乏个性的典型表现。近几年来,《智取威虎山》《战狼Ⅱ》《湄公河行动》等电影作品做出创新突破,叫好又叫座,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趁势推出更多题材、类型、风格作品,进一步拓宽我们的主流文艺。毋庸置疑,一个时代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大家不断涌现,以及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佳作大量被创作出来。而缺乏艺术性是文艺创作危机的突出表现。解决跟风与克隆、缺乏艺术个性等问题,是筑造文艺高原、造就文艺高峰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引起文艺创作者的重视,蓄力突破、开拓新境界。

文艺重要职责在于创造美好明天,由或然创造出必然,保存人类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呈现人类对世界的希望憧憬,引领人类建构生存的意义。对生活有独特发现,深具思想穿透力和表达冲击力,是艺术创造个性的体现。有自己创作根据地和艺术主见的作家艺术家敢走他人未曾走过的路子。比如,金宇澄作为编辑看到过大量“打扮很不一样,文字很一样”的作家,他写作《繁花》时便有意要“显示文字的自我,把自己跟别人分开,改变通常的叙事”,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方式有着巨大的特异性,中国小说自身有传统,我们一旦在艺术表达上无力,就需要到传统里去寻找天感。《繁花》有意打破翻译体对当代小说创作影响深入骨髓的现实,显示出中国气派的不同气质与力量,这部小说成为一个独特存在。作家、艺术家的文化积累、修养底蕴、文化自觉是达成艺术个性的重要条件,而艺术创造的个性也需要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

(选自201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以下不能证明“跟风与克隆,是当前文艺创作的一大顽疾”的一项是
A.炒剩饭、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做法还较普遍。
B.那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作品还相当多。
C.一些题材的影视作品单纯考虑“流量”,随波逐流、缺乏个性。
D.解决跟风与克隆等问题的当务之急是筑造文艺高原、造就文艺高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大家不断涌现,以及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佳作大量被创作出来,这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
B.文艺重要职责在于创造美好明天,由或然创造出必然,所以应该保存人类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呈现人类对世界的希望憧憬。
C.金宇澄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人的语言方式有着巨大的特异性,我们只要到传统里去寻找灵感,艺术表达就会有力。
D.作家、艺术家的文化积累、修养底蕴、文化自觉是达成艺术个性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艺术创造的个性也需要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