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言是相互传播的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不确切的消息。这种传播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化的和非官方的。流言和谣言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广泛传播不确切的消息,但是谣言一般怀有恶意,流言则往往由无意的讹传所致。虽然流言的后果不一定有害,但是大多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恶劣的影响,干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特殊时期,更会不利于人们应付重大恶性事件和灾难。
从信息发出者方面看,由于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有偏差,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就可能不真实。比如,某人单是听到附近有人发烧,就轻率地当成非典病人而随口说出去,几经传播,便形成流言,就会闹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给当事人也带来心理压力。
从信息传播过程方面看,传播者往往是在对信息本身和向他传播信息的人,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的心态下接受信息的。就是说很容易使信息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在他向别人传播信息时,或由于遗忘而造成对信息的遗漏和次序颠倒,或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对信息进行的取舍和补充,以及说话的口气,表达的方式,这些都会使他传播的信息主观色彩加重,进一步远离事实。为此,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三个概念描述流言讹传的心理机制。一是“磨尖”,即传播者对于传给他的流言断章取义,由于主观原因而突出某一点;二是“削平”,即把传给他的信息重新组合,使情节似乎更符合常理,故事性加强,易于向别人转述;三是“同化”,即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志趣,对传给他的信息加以润色,使之更加符合他的心理特点。
在社会变化剧烈或出现天灾人祸时,流言较多。其次,在常规信息渠道受阻时,在缺乏信息或信息不清时,流言也会增多。此外,对迫切关心的事情、非常稀奇的事情、深感憎恶的事情,也容易产生流言。人们对越是关注的事情越急于了解,就容易轻信关于此事的传言,并急于告诉他人,从而显示自己的消息灵通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人们由于对稀奇事物不了解,又缺乏知识,可又需要以此来满足好奇心,于是就容易接受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人们面对憎恶的事情,由于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想得以发泄,于是各种流言也就产生了。
流言不足为凭,不可轻信。流言不是信息传播的科学方式,在非常时期,对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产生破坏作用。
【小题1】关于“流言”,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言是在社会上相互传播的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消息,消息内容是不确切的。
B.流言在社会上的相互传播往往是口头上的、非正式的,一般不会有官方政府参与。
C.流言所传播的不确切的消息,不是不怀好意的人有意为之,就是由无意讹传所致。
D.流言常常会给人们心理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人们在特殊时期应对重大恶性事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有偏差,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就可能不真实,这就使传播者在传播时继续讹传。
B.传播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对信息本身和向他传播信息的人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这容易使信息带上个人主观色彩。
C.传播者的遗忘、对信息取舍和补充不当、说话口气和表达方式改变等因素,使他传播的信息主观色彩加重。
D.人们见到稀奇事物,不了解且缺乏相关知识,可又想借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会接受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类比分析法,类比分析了谣言和流言相同与不同之处,使读者进一步明晰了流言的内涵。
B.某棉纺厂因电路老化起火,有人为制造噱头,故意说是人为纵火,以致人们互相猜忌,这就是制造流言。
C.文章第三段以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磨尖”“削平”“同化”三个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流言讹传的社会根源。
D.流言在非常时期对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容易产生破坏作用,所以对流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政府要予以打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1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学已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尽管其确切定义有多解,比如,它始自何时,其内涵如何,是人言言殊的。生态与文学的关联何在?生态文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志于此的人们所关心的。
时下,生态文学是一个闪光点。当一个社会自觉地以自然为友,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程。于是,文学自然而然地就会把生态发展水平纳入自己的视野。
生态文学,其实是大自然文学,是书写人们在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心情感受。生态文学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生态环境成为书写的对象,山水田园,风花雪月,自然生灵,皆成文章,铸成大雅。“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自然的吟唱,是生活的感怀,是风光的唯美颂歌。二是忧思于自然世界的恶化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所谓寻找“诗意地栖居”,所谓环境优化型的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 如何成为现实的一道难题。讴歌自然生灵,书写人们乐山乐水,忧思 于大自然生态发展利用中,在诸多人为的因素下,风光不再,风华黯然。于是,就有了不少文人笔下,生态自然成为一时的主角,书写高山大漠、森林河流的治理保护也为一时之盛。社会呼唤文学的多样化,而生态文学的出现,更让文学的多样成为可能,有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所谓生态文学,其实是一种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精神舒缓的抒发,是一种充满了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提纯。因此,作为生态文学的倡行者和实践者,我以为,主要是用一种亲和的态度,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自然,以人性情怀书写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风物。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文化的自然,是生态文学之魂。如同陶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优雅,如同梭罗的心闲神定的自在,如同普列什文的笔下,那些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地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或者,你以“亲人般的关注”,将自然“艺术化的方式,打动人心”。当然,还有,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家,也要像普列什文一样做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贯穿在身体力行中。
生态文学不仅是一种纯美的文学,她的厚重在于,既书写这个自然世界的优美和谐,丰姿神韵,也抒发人类对于大自然保护的一种责任。可见风物,也见人文,表达对于消失的风物和失落的生态文明的忧虑。也许,后者是当年陶潜、普列什文、梭罗们所没有想到或做到的,而凸现人文精神,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文学的书写,是生态文学行之高远的灵魂与精髓。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对于生态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是一种大自然文学,她书写人们在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心情感受。
B.生态文学,是一种忧思文学,她忧思于自然世界的恶化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忧思于大自然生态发展利用中,在诸多人为因素下,风光不再,风华黯然。
C.生态文学,是一种纯美文学,她是对大自然生动而沉静的书写,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精神舒缓的抒发,是一种充满了善待自然、敬畏生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提纯。
D.生态文学,是一种厚重文学,她既书写这个自然世界的优美和谐,丰姿神韵,也抒发人类对于大自然保护的一种责任。
【小题2】关于“生态文学之魂”,下列表述最准确的—项是
A.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自得的优雅生活。
B.自然生灵,有如亲人似地悠游于你的身边,牵手于你的衣袖。
C.可见风物,凸现人文,为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文学的书写。
D.把做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贯穿在身体力行中。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一个社会自觉地以自然为友,自然生态的发展变化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程,文学才可能把生态发展水平纳入自己的视野。
B.没有生态文学的出现,文学的多样化就不会成为可能,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学这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C.只要做一个生态和环保主义的捍卫者,并贯穿在身体力行中,就能和普列什文一样成为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家。
D.用一种亲和的态度,描绘出每个人心中的自然,以人性情怀书写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风物,是作者对生态文学的倡导与呼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
D.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舆论暴力”的清醒批判

——关于电影《搜索》①

《搜索》不过是揭开了今日某些媒体权力膨胀的一角:一段随机抓拍的手机视频未经任 何求证,连起码的平衡报道原则都不顾,就冠以道德批判的倾向性标题发布;次日虽然收到 了当事人的道歉视频,但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态与媒体的关注度,不惜压而不报。操纵事件 继续发酵。影片中媒体及其从业者为收视率和关注度炒作的“白领不让座事件”,不过是现 实社会中成百上千类似案例中的一例,但已足以揭示某些媒体被所谓“效应”绑架的糟糕现实。

如果说不经制约的媒体话语在影片中是恶的始作俑者,但这一行为还需借助网络这一当代社会最大的表征,集聚足够多的芸芸之众,才能制造出致人死亡的惨剧。网络言论凭借其匿名性、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让一些参与者可以不负责任地匿名发言而呈泥沙俱下之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的狂欢舞台。正如影片《搜索》中所示,叶蓝秋所遭受的舆论压力主要来自网络论坛的谩骂和“道德审判”,她之所以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躲到一家隐秘的旅馆,也是因为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已经把批判从虚拟的状态转移到现实中真实的她身上,甚至于连累到她供职的公司和老板。网络匿名是把双刃剑,面对强势的公权力时,它可以成为另一个抒发的渠道:然而面对弱势的个体和群体时,它也可能变成作恶的挡箭牌。智者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警惕。

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都只是一个平台,其善恶正邪的,归根到底是它们背后的人。影片《搜索》虽谈不上有意为之,但却客观上揭示了一个不乏深刻的社会现象——普通人甚至也是针对弱势者的施暴者。这种舆论暴力于一种“道德自觉”:无论是公共汽车上大声疾呼的售票员,还是闻腥起劲的媒体人,抑或是街头被随即采访的路人,他们之所以对叶蓝秋同声谴责,盖因他们自觉居于道德高点,他们自有着一种“共约”的正义感——这本来是这个社会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然而问题是,很多很多的人在根本上是习惯性的“受众”,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传统,他们对正义与否的判断建立在媒体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过滤上,以及建立在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他们凭着某种表象来判断是非善恶,于是乎有时候就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以及感情用事,转移发泄。

生活在网络社会,习惯于虚拟生存的现代人另一项最大的威胁在于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的丧失。失去了真实感,言论施暴与围攻,就会十分轻率和随意;如同网络游戏中的厮 杀,没有了切身关联,人就丧失了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痛觉。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坚持让每一个角色都用历史真实人物的名字,并在影片最后让演员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原型相挽而出,目的就是要给观众一种切身感——这些人不是虚构的,他们曾经,如今仍然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如何在虚拟世界里保持本真性和切身感,或者二者选其一,这是摆在当下网民面前的一道问题。

(文章选自2012年7月13日《解放日报》,作者:刘海波,有删节)

注:《搜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癌症患者叶蓝秋因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被人拍下视频,传至网络,引发人肉搜索,最终不堪重压自杀身亡。

【小题1】下列关于“舆论暴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片《搜索》中“舆论暴力”源自于某些媒体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不惜对相关重要信息压而不报,操纵事件发酵的权力膨胀。
B.借助网络平台,集聚众多不负责任匿名发言的网民,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道德审判”甚至“人肉”搜索,是当前“舆论暴力”的主要形式。
C.影片《搜索》中“舆论暴力”的施暴者,虽谈不上有意作恶,但因为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被所谓的道德和正义裹挟,最终制造了一出惨剧。
D.网络社会中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的丧失会让言论施暴与围攻变得十分轻率和随意,这也是“舆论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媒体的报道会对公众有极大的引导作用,所以其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平衡报道原则,而不应带有道德的倾向性。
B.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呈现出泥沙俱下之状,将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
C.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把虚拟与现实联系起来,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作者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D.生活中的许多人,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建立在对媒体信息的习惯性接受和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及其从业者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本身无可厚非,但完全被“效应”绑架,蓄意操纵舆论,则值得高度警惕。
B.网络匿名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我们表达合理诉求,宣泄对强势公权的不满,而又让自己得到有效保护。
C.“舆论暴力”的根源不是媒体,也不是网络,而是它们背后的人丧失了正义感,使社会失去了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
D.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因此,不管是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它都是我们避免“作恶”的有效方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⑤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人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⑦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⑧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⑨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⑩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⑪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1】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音乐创作中层出不穷的变奏。
B.“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中的“这”是指“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C.北京故宫以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达到了建筑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D.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来阐明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内容翔实,读来引人入胜。
【小题3】标题中的“通感”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第⑧段在表达上有明显的特色,请说说这一段的特色。
【小题5】第⑩段中用了很多个“一根……”,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6】本文的结构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原则,谈谈你对此的体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障碍是从国外医学界的Dyslexia一词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Dyslexia应该翻译为“读写困难”。因为Dyslexia一词实际上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部分,但目前“阅读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中文翻译。

阅读障碍还能进一步细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获得性阅读障碍,指由后天脑部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阅读困难,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个阅读障碍患者,他会怎么看一句话都不通顺,但如果有助手在旁边按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他马上就懂了。所以,阅读障碍患者本身并不是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更不是智力上存在问题,在生理上他没有明显的神经或者器质上的缺陷。

目前,虽然有个别国家允许有阅读障碍的学生申请口试,但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之下,阅读障碍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与正常人的阅读和书写差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如导致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害羞或者急躁等。这些都不利于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障碍不同于其他很多病症,用仪器检查一下是无法看得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很多尚未明朗的复杂性,所以如何诊断阅读障碍患者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目前,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量表组成的测试来完成的。其中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详细的量表,在Dyslexia组织的网站上,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测试,第一类是筛查性测试,包含了机考测试和书面测试,这类型测试可以自我完成,但测试结果无法进行百分之百确诊,只能说明测试者存在阅读障碍的倾向;第二类是全套的诊断型测试,与第一类测试相比,突出两点——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且诊断结果为确诊。

在今天,阅读障碍还是无法治愈。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阅读障碍患者依旧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成就,如香港的丁锡全医生,他本身就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却最终当上了医生并致力于治疗阅读障碍患者。

但阅读障碍的发病原理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为阅读障碍的根本原因争论了数十年。有一种理论提出,阅读障碍是因为大脑存在语音表达的缺陷;另一种理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语音表达是完整的,只是语音表达信息时难以被大脑中的语言加工区所获取。针对争论,近日,比利时科学家巴特·博埃及其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现实世界的声音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声音进行分类,但帮助它们能够被解读的神经连接出现了“故障”。虽然这个发现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它能够给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一个突破点,即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对语音表述的获取缺陷,而语音表述是完整的。这次的突破,也许会使对阅读障碍患者的治疗聚焦到增进大脑连接性的干预措施上。也许阅读障碍患者能有进行正常阅读的一天。

(选自2014年1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阅读障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障碍确切地应称为读写困难,因为它实际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个部分。
B.阅读障碍可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
C.目前,科学界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
D.阅读障碍虽然不是智力问题,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也可能造成心理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小题2】下列选项与原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师资缺乏,一些儿童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很差,存在阅读障碍。
B.要确认是否患有阅读障碍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
C.阅读障碍目前无法治愈,但在非生理层面是可以战胜的。
D.关于阅读障碍的最新研究给阅读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也能进行正常阅读。
【小题3】什么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