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言是相互传播的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不确切的消息。这种传播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化的和非官方的。流言和谣言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广泛传播不确切的消息,但是谣言一般怀有恶意,流言则往往由无意的讹传所致。虽然流言的后果不一定有害,但是大多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恶劣的影响,干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特殊时期,更会不利于人们应付重大恶性事件和灾难。
从信息发出者方面看,由于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有偏差,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就可能不真实。比如,某人单是听到附近有人发烧,就轻率地当成非典病人而随口说出去,几经传播,便形成流言,就会闹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给当事人也带来心理压力。
从信息传播过程方面看,传播者往往是在对信息本身和向他传播信息的人,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的心态下接受信息的。就是说很容易使信息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在他向别人传播信息时,或由于遗忘而造成对信息的遗漏和次序颠倒,或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对信息进行的取舍和补充,以及说话的口气,表达的方式,这些都会使他传播的信息主观色彩加重,进一步远离事实。为此,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三个概念描述流言讹传的心理机制。一是“磨尖”,即传播者对于传给他的流言断章取义,由于主观原因而突出某一点;二是“削平”,即把传给他的信息重新组合,使情节似乎更符合常理,故事性加强,易于向别人转述;三是“同化”,即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志趣,对传给他的信息加以润色,使之更加符合他的心理特点。
在社会变化剧烈或出现天灾人祸时,流言较多。其次,在常规信息渠道受阻时,在缺乏信息或信息不清时,流言也会增多。此外,对迫切关心的事情、非常稀奇的事情、深感憎恶的事情,也容易产生流言。人们对越是关注的事情越急于了解,就容易轻信关于此事的传言,并急于告诉他人,从而显示自己的消息灵通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人们由于对稀奇事物不了解,又缺乏知识,可又需要以此来满足好奇心,于是就容易接受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人们面对憎恶的事情,由于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想得以发泄,于是各种流言也就产生了。
流言不足为凭,不可轻信。流言不是信息传播的科学方式,在非常时期,对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产生破坏作用。
【小题1】关于“流言”,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言是在社会上相互传播的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某种消息,消息内容是不确切的。
B.流言在社会上的相互传播往往是口头上的、非正式的,一般不会有官方政府参与。
C.流言所传播的不确切的消息,不是不怀好意的人有意为之,就是由无意讹传所致。
D.流言常常会给人们心理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人们在特殊时期应对重大恶性事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有偏差,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就可能不真实,这就使传播者在传播时继续讹传。
B.传播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对信息本身和向他传播信息的人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这容易使信息带上个人主观色彩。
C.传播者的遗忘、对信息取舍和补充不当、说话口气和表达方式改变等因素,使他传播的信息主观色彩加重。
D.人们见到稀奇事物,不了解且缺乏相关知识,可又想借此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会接受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类比分析法,类比分析了谣言和流言相同与不同之处,使读者进一步明晰了流言的内涵。
B.某棉纺厂因电路老化起火,有人为制造噱头,故意说是人为纵火,以致人们互相猜忌,这就是制造流言。
C.文章第三段以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磨尖”“削平”“同化”三个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流言讹传的社会根源。
D.流言在非常时期对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容易产生破坏作用,所以对流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政府要予以打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1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
D.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先孔子而存在的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但因孔子以六艺教弟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收徒不问身家,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时,“诗”“乐”各书都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即使是贵族也不能轻易得见。
B.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C.孔子斥“请学稼”“请学为圃”的学生樊迟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D.孔子是士农工商之“土”这一阶级的创立者,至少也是其发扬光大者。这一阶级的“士”要么学而优则仕,要么仕而优则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珍贵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的批评证明春秋时人们对孔子多有诟病。
D.教育平民化,游说之风兴起,士人阶级的创立等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成就,使孔子无愧于“至圣先师”的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漓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被纯,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 、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速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C.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小题3】【小题4】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5】【小题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孙甘露:诗意常在,反对庸俗
孙甘露一直给人“低产闲散慢先锋”的印象,时间一长,大家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孙甘露就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诗酒度日,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
魔术与庸俗现实主义文学
时代周报:博尔赫斯说诗歌是魔术,您是否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文学的魔术?
孙甘露:对于小说来说,魔术的功用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一功能在某些读者那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会把小说视作课本、新闻报道、纪实故事,却不把它视作魔术。我不是说好的小说就是魔术,但是它有这样的魔力。小说运用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它反映和揭示的问题与现实本身并不一致。我拿一块布给你看一块布,那没什么神奇。小说家就像魔术师,他给你看一块布,掀开,突然冒出来一只鸽子、一杯水,甚至,一个人。这就是魔术,小说有唤起惊讶的魔力。
时代周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出现了及物性的倾向,更加写实,您觉得出现这样的倾向,是作家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领悟,还是他们学会了“现实”?
孙甘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有许多实验性的成分。在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写实”的浪潮,现实庸俗化的写法成为了主流。当然这里有社会变迁的因素,回避是他们转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80年代实验的热情,不仅仅是文本的实验,还有方法的、政治的,以及各种抱负的实验,这种冲动在90年代不存在了。这和绘画中的“玩世现实主义”,就是那些画一个大头,画50年代的搪瓷碗的那种,在90年代成了潮流一样。但我觉得,就整体而言,90年代的中国文学接受的是80年代文学的遗产。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在我看来,在中国,这种庸俗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存在的。
时代周报: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您写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独行著称,作为专业作家写作了这么多年,在精神上是否会感到过孤独?
孙甘露:天性上来说,我是很享受这种状态的。好比有的人在家里待不住,我不会这样,我挺享受在家里待着的状态。阅读和写作,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许有的人会感觉烦躁,但我不会因此而感觉不悦。对我来说,孤独是一种常态,并不是一种处境造成的。我并不感到孤独。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就是孤独,但是对我来说,我享受孤独。我觉得一个作者,真正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就那么几句。当然我不是说写得多不好,你要能写成托尔斯泰那样也很好,你要像兰波那样,一两册也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我看作一个新作者。仿佛五十岁之前,都是在做准备。不是准备写某个作品,而是准备写作。一个作家一定是逐渐成熟成长起来的,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学习写作这种技艺。
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
时代周报:在上海,您、格非、陈东东、宋琳等等小说家和诗人,都有喜欢对语言精雕细刻的共同特征,您觉得你们对语言的迷恋,和上海这座城市有没有关系,还是说跟个人趣味的关系更大?
孙甘露:两重因素都有。在上海,以一种“张家长李家短”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也大有人在,但与此同时,上海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对语言的敏感首先肯定和作者本人有关。就地域而言,我们其实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有一类是移民,格非是从外省到上海来读书的。情况各有所不同,应该说,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
当然,我们说上海有这样的作家诗人,不表示其他地方就没有。北京的西川、四川的万夏、钟鸣、欧阳江河、翟永明等人都是语言非常考究的诗人和随笔作家。地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你看《今天》派的诗人和四川诗人、上海诗人在语言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北京的《今天》派诗人有很强的政治诉求,四川、上海的诗人可能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的载体,直接导致他们诗作的含义、主题、构思、意象、情怀都有差异。食指在知青中传颂一时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我不相信》和万夏的诗歌,自然是意趣迥异的了。这种集体的差异应该与城市有关。
时代周报:近些年您写的随笔比较多,写随笔是因为随笔这种文体比较灵活,随时都可以记录内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说自己其实更喜欢写随笔,所以把随笔写作作为近期的重心?
孙甘露:我近期在写一个长篇,上海文艺出版社准备出版,但我还没有写完。
在90年代,我主要写了三本随笔,这个文体帮助我渐渐走向现在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我的随笔严格来说是我的阅读笔记。读小说也好,读诗也好,读理论也好,我会有感而发写一些阅读笔记。这些笔记并没有全部发表,有些适合发表,有的不适合。所以,你就会知道,像我的《上海流水》这样的作品,是经过编辑的,发表出来的只是一部分。所有这些随笔,我从广义上都称之为笔记,当然,也未见得全部都是笔记。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要出一本关于《小团圆》的文集,沈双编的,他们来约稿,字数也不要求,那我就写了七八千字给她;又比如陆灏来约我写奈保尔,我问写多少字?他说随便,越长越好,那我就写了一万多字给他。这种写作与当下的阅读有关,又是一种约稿的产物。这也有一个互动性的方面在。它不是一种商业宣传性质的写作,和我的思考相关,而不和商业计划相关。
(本文:时代周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直以来,孙甘露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总是诗酒度日,因此,他是“低产散慢先锋”。
B.“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是作者对孙甘露的高度评价,放在采访的开头,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孙甘露的生活和品质。
C.孙甘露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是因为好的小说,虽然来自于现实,像一块白布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它具有一种唤起惊讶的魔力。
D.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里,孙甘露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行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E.就像格非、陈东东、宋琳等作家一样,孙甘露也会对自己的语言精雕细刻,源于  他们对语言的迷恋,更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作为专业作家,孙甘露没有迎合世俗,一直在享受着自己那份独有的孤独,这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阅读文章,分析孙甘露的作品对语言精雕细刻,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4)有人认为,在潮流涌动的社会浪潮之中,“诗意的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实现,我们还得随波逐流,像余秋雨一样适应现代的社会,并成为时代的先锋;也有人认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发展,我们都应该守住根本,反对庸俗,像孙甘露一样诗意常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李汉荣
太阳一灭,灯就陆续亮了。灯山,灯河,灯海。夜色还未来得及降临就被灯拒绝了。现代已经没有了夜晚。
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保留着一些夜的片断。蛐蛐哼着宁静的古曲,溪流唱着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有些伤感,但情调很美很动人。庄稼和野草恭敬地接受露珠的加冕。土地像一个沉静的诗人,默默地酝酿着心中的墒情。一条小路泛着淡淡的白光,回味着白昼馈赠的灰尘和足音,像一条文静的白蛇,似在冬眠,又像在夜色里缓缓蠕动。——许多天籁藏在这夜的片断里。有几人还懂得领略呢?
我就住在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夜来了,稀稀落落的灯火结成松散的联盟,阻止着夜的到来。灯似乎赢了,夜色被切成碎片。人造的白昼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眼神。不真实的夜,很像一个中性的人,辨不出它的形体、性格和神韵。现代的夜晚是没有性别的。
忽然停电了。夜色突破了人的脆弱的防线,终于完全地、大规模地降临。
色彩撩人的电视停了,歌星们刚才还大张着的嘴唱那海枯石烂的爱恋,还有半支歌尚没有来得及倒出喉咙,就大张着嘴消失在黑漆漆的屏幕深处。磁带不转了,“梦中的婚礼”骤然收场。舞场一片混乱,许多脚踩着许多脚,许多手从别人的肩上掉下来,不约而同地摸到了同一个肩膀——夜的肩膀……
踏着夜色,我走出户外。
我听见狗叫的声音。我听见小孩子捉迷藏的声音。我听见大人们呼喊自己孩子的声音。我听见隔壁那个爱音乐的小伙子拉小提琴的声音。我听见那片不大的竹林里鸟儿们叽叽咕咕的声音——它们是在说梦话吧?
电不吵了,机械不闹了,商业不喧嚣了。我听见了大自然的呼吸,我听见了无所不在的生命那亲切而动人的语言。我一下子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和植物们动物们昆虫们分享着母亲的博大慈祥。我的兄弟姐妹是这样众多,这样令人怜爱:石头哥哥坐在路边冥想着远古的往事;松树弟弟在年轮里写着成长的日记,述说着对土地和阳光的感恩;小河,我爱说爱唱的姐姐,把一路的坎坷都唱成了风景和传说;我的喜鹊妹妹哪里去了?现在,你是不是在高高的白杨树上那孤独的小屋里,忧伤地望着天空出神?
抬起头来,我看见了北斗,看见了那被无数代仰望的目光打磨得静穆而苍凉的北方最高的天空!我看见了李白碰过杯的月亮,我看见了在李商隐那情天爱悔里奔流不息的滔滔银河,我看见了苏东坡那夜看见宝石般忧郁而高华的星座,被屈原反复叩问的星空——伟大而迷茫的星空,我也看见了!世世代代的星空都是我头顶这个星空吗?那么此刻,我是回到了三千年前的夜晚、七千年前的夜晚,是回到更古早更古早的夜晚了!
夜不再浅薄,夜很深,深得就像母亲的梦境,深得就像时间,深得就像上帝的眼睛,无限悲悯的眸子里含着天上人间的泪水。而刚才,那人造的白昼使我看不见真正的夜晚,看不见至大至高的永恒的星空。我和许多人都把那些闪着媚眼的霓虹灯当作夜晚的星座了。用它们那涂着颜料的目光判断夜的方向,是多么可笑啊。
我踏着夜色在小路上走着。我看见前面的墓地闪着磷火,那是谁在冥冥中以前世的热情与我交换眼神?我于是想到了“死”这个大问题。若干年后的夜晚,谁从我的墓地前走过?会受到我的惊吓吗?对不起,我提前向你道歉,你放心赶路吧,我是个善良的人。春游的孩子们会在我的坟头采折迎春花吗?当你们挥动着金黄的花束,会不会想到:若干年前,有一个爱在夜晚散步和冥思的人,曾经深深地祝福过他们?
电还没有来。电线杆像一群无所事事的闲人,扯着长长的线丈量夜晚。
我在小路上走着。我猜想,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
此刻,宇宙是一位穿着黑袍的神秘父亲,我们是他多梦的孩子……
(选自《名家散文》,南方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请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概括说明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2】第二节文字有怎样的表达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这句话在文中有何深刻含意?
【小题4】作者认为“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全文,试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