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写手,作品更是______。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苦更不辍”“日更万字”成为常态。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超长篇幅的类型小说泛滥成灾。许多网络写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今天,网络文学要想从野蛮生长向经典化转型,网络写手须______,注重自我提升。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至创作的全过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格调不高,不能反映当代中国______的社会图景,而是遵循一种“快感机制”,供大众“悦读”。这其实是价值错位、急功近利的表现。网络写手应该摆正心态,自觉跳出“作品点击量”的狭隘桎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当前,在网络文学领域,存在着“得小白文(通常指没有什么深度,内容较简单,读起来令人容易放松的文章)得天下”的现象。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控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要想纠偏,应当抽出时间来多读书,尤其要读经典文学。

今天,面对这个伟大的时代,网络写手不能______,而应细致体验生活、深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艺术。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以身作则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B.层出不穷 以身作则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C.屡见不鲜 身先士卒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D.层出不穷 身先士卒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了浮躁情绪,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
B.文学初心偏离了,热衷于追名逐利,出现了浮躁情绪
C.出现了浮躁情绪,偏离了文学初心,热衷于追名逐利
D.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出现了浮躁情绪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B.小白文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C.小白文流行的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D.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小题4】请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上述材料中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7 01:4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范旭东有句名言:“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
190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柏利使合成氨迈入工业生产轨道,从此,欧美国家合成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曾指使陈公博与洋商洽谈建立合成氨厂,但未有结果。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长后,指派孔祥熙办理此事,孔派技师刘荫笰赴上海与英、德商讨兴办氨气工厂,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宋子文斟酌再三,决定请范旭东“出山”,担当重任。范旭东在天津接到国民政府邀请函后,与侯德榜、孙学梧等留洋博士研讨后答应兴建合成氨厂,当年底,行政院通过创建合成氨厂的计划。
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创建合成氨厂需资金八九百万,制碱公司1933年共赢利二百万,资金缺口高达六百万。范为此愁锁眉间,心急如焚。宋子文想乘人之危吞下永利公司这块私营肥肉,于是他向范旭东表示,如允诺他出任永利董事长,他可以全部承担投资费用。范旭东一生憎恶奴颜媚骨,从不与官府发生经济往来,以免陷入官僚资本囹圄,便断然拒绝了宋子文的提议。
他从天津孑然一身来到上海,把目光投向民营银行。在上海商业银行副总经理邹秉文的穿针引线下,范旭东先后登门拜访了上海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行储蓄会等多位民营银行老总,终于博得银行家们的理解与支持,答应由七家银行组成银团,承购永利公司发行的债券六百万元,用永利公司全部固定资产作担保,按期偿还本息。
范旭东原打算将工厂厂址设在湖南株洲,而银行家们却主张设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附近,认为这样可保其投资近在眼皮底下,不致受损。对此,范旭东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化工厂绝不可建在城市内;二是上海租界地价令人咋舌,每一万平方米地价高达七十万元,完全不利于投资。几经商议后,双方同意厂址选在南京卸甲甸。范旭东率领一群开拓者亲临这块长江岸边的荒滩地勘察多次,最终购地建厂。
永利铔厂于1935年春动工修建,1937年2月7日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生产出中国首批化肥(硫酸铵)。在庆祝会上,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等官员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均莅临祝贺,范旭东在讲台上情绪激越,慷慨陈词:“我国化学工业先有纯碱、烧碱,这只是一只脚。现在又有了硫酸、硝酸,有了另一只脚。有两只脚,我们的化工就能大踏步前进了……”
南京永利铔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一流、质量一流。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
然而,时局突变,工厂刚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沦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伪汉奸与侵略者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宁可举丧,也不求存。”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1942年4月,三菱公司依仗军事占领并强行拆卸永利公司制造硝酸的设备,将其运往日本九州横须贺工场,直到战后1948年,几经周折,才将这批机器运回南京永利铔厂。
远东第一大厂饮誉中外,也让蒋介石对范旭东刮目相看,他托宋子文带口信给范,请范接替孔祥熙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殊不知范旭东从创办民族工业开始便立誓不与官僚政府结交,因而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盛邀,蒋闻之徒叹奈何。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二、三段概述了范旭东接受建设合成氨厂的社会背景:一是欧美合成氨工厂的快速发展,一是在中国建设合成氨厂的艰难。
B.第四段中“范为此愁锁眉间,心急如焚”一句主要表现了范旭东建设合成氨厂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创建民族工业的热情。
C.第六段中,范旭东与银行家关于厂址的争论是双方出发点不同造成的,银行家们是从监督的角度考虑的,范旭东是从节省资金的角度考虑的。
D.国民政府对永利铔厂十分重视,建厂是国民政府邀请的,在永利铔厂投产成功后,国民政府还派官员来工厂祝贺,这些都体现了范旭东与政府较好的合作关系。
E. 抗战时期,日本人不但轰炸了永利铔厂,而且还把工厂中的一流设备运到日本去,这些描写凸显了日本人的残暴和贪婪,也表现了范旭东创业的坎坷。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范旭东的性格特征。
【小题4】为什么范旭东说“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选自徐止平《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们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因此人们希望通过丧葬活动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
B.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仪已经发展得相当复杂、系统。
C.家族宗法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稳固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D.被统治者作为基本国策的“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和“悌”共同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部分梳理了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B.文章大量的引用论证了我国古代丧葬文化和孝文化的密切关系。
C.文章运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孝”与“悌”之间的关系。
D.文章从文化和社会两方面论证了丧葬礼仪繁琐的缘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既与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有关,也和儒家思想有关。
B.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推动,厚葬观念就不会那么浓厚,礼仪也不会那么繁缛。
C.随着丧葬法规的出现,丧葬活动及丧葬礼仪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
D.“孝”包括“养老”和“送终”两方面,但现实中,常有“轻养厚葬”的倾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物,乃一国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壁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藉文物,我们自可补缀“洪荒莫传”的历史,复原“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演绎“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解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无穷奥妙,体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如果说文物是文明所造之物,那么附着于文物之上的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文物更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文物的修缮、保护,严格遵守“ 甲 原则”,则是世界各国对于文物保护管理的同一性原则。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西班牙“直接用水泥对古堡损毁部分进行重建”受到质疑的原因了。这也让人不禁唏嘘于达·芬奇创作于墙壁之上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此画作完成七十年后,画面就开始出现霉斑,以致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进行了多次“修复”。上世纪80年代,专家用最先进的技术将后人修复的东西去掉,这才使原作露出了真貌。
【小题1】根据文意,在 甲 处填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带来的福气
李运鼎
推开屋门,母亲在蒙头睡觉。我叫了一声,妈!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道,谁呀!
是我,妈,你不得劲了吗?她缓慢地翻身坐起,白发蓬乱,一脸倦容地看我一眼,瞌睡。
我一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一边笑说,大白天的,睡啥觉?她看一下外面,这不,天才亮吗?
我说,快吃晌午饭了,你不去捡“宝贝”,别人就捡跑了!
她说,老神仙给我留着哩——别梳了,老婆子了,头发梳恁理顺有啥用?
我说,头发梳理顺后捡“宝贝”时,人家就说,看这老太太多漂亮;乱蓬蓬的头发,人家就会说,看,那捡垃圾的疯婆子又过来了!母亲就笑起来,你这娃儿咋不说正经话呢!
母亲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夜里一点多坐起来自顾自说话,说累了再睡一会儿;四五点就起床,到外面捡垃圾——“宝贝”;吃过早饭,还去街上捡“宝贝”,捡累了回来就睡。一晌下来,她的“宝贝”就能堆一屋子。生物钟完全乱了,搞得一家人也跟着乱。
妹妹老在为清理垃圾的事与母亲发生争执。妹妹要把垃圾清理出去,母亲横竖不让。每次都要等母亲出门捡“宝贝”时,妹妹才能把堆满屋子的垃圾清扫一遍。
我清理母亲的“宝贝”时,总是先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递给母亲,对她说,这是收垃圾人给的定金。她接过来问,这是多少钱啊?我说,你数数。在母亲数钱时,我就把一屋子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母亲虽然疲倦,我还是鼓动他出去捡“宝贝”,毕竟生命在于运动。母亲八九十岁了,这大半辈子,哪一天都会走很多路,干很多活。如果不让她干活,不让她走路,就等于给她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妹妹每每抱怨母亲捡“宝贝”的事时,母亲就说,你哥叫我捡哩,咋着?
给母亲梳完头,母亲就问我,娃儿,今儿个你咋不去上班啊?我说回来看看你就走,你是不是想去捡“宝贝”呀?母亲说,谁还捡呀,你们不是都不让我捡吗?我瞌睡了,你上班走吧!
说着母亲又躺下了。我给母亲盖好被子说,妈,你一会儿捡“宝贝”别跑恁远,迷了路找不到家咋办?母亲说,我就恁笨?嘴底下就是家!  
我走到街上,见了邻居站在那儿说话,邻居就给我说些母亲捡垃圾的小趣闻。一转脸看见母亲已经走了出来,两眼不停地在路两边查看,手里已经捡了一把垃圾。她看见我时,本能地把垃圾背到后面。
我走过去问,妈,你不是睡觉吗?母亲说,我出来送送你。我说,你手里拿的啥呀?母亲只得拿出来,啥,捡哩宝贝!我一看又是一沓垃圾纸,手上已弄得很脏,就拉她到邻居家水池上洗手。她说,好好的手洗啥哩!我说,把手洗干净才能捡宝贝呀!
洗手时,我看见母亲的一个指甲劈了,就掏出指甲剪给她剪指甲。她就认真地看我的手,又用另一只手摸摸我的手说,娃儿你恁有福,看你这中指多长;男人有福一人福,女人有福发满屋!  
几个邻居听见,都夸她,你看这老太太不迷了,还出口成章呢!就是您有福,才给您娃儿们带来了福气!母亲笑咪咪地问,真哩?是我给她们带来的福气?
我看着母亲认真地点点头,是哩,都是你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截取了与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中渗透了作者与母亲真挚、深厚的感情,读来感人肺腑,
而无琐碎之感。
B.文章第①段写“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刻画了作为老年人的母亲面对儿子的关心
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C.文章把“我”和“妹妹”对待“母亲”捡垃圾的态度作对比,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尊敬爱戴之情以及
“妹妹”的年幼无知。
D.文章采取有限的视角,使用第一人称,通过“我”之眼、“我”之口来写“母亲”的言行,“我”既是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母亲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标题是“母亲带来的福气”,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来探究其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陈 原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舞蹈、木偶、皮影、武术等,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陆续亮相。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悬挂着巨幅中国山水画,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高十多米,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这儿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有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无所不包,可以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他们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要求清楚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很详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引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人们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我国为什么要在世界各地举办文化活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