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黄河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始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砂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    )
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B.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C.“黄沙直上白云间”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白云间”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
D.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B.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读诗作时,更多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
C.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可能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D.人们对《凉州词》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
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作正误辨析的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
D.《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4 04: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塔卡夫等了不久,草原上就响起了狂吠和长号混杂而成的一片怪声。马枪的一响给了那怪声一个回答,立刻就是无数骇人的叫嚣。
哥利纳帆爵士和罗伯尔惊醒了,一骨碌站起来。
“怎么一回事?”罗伯尔问。
“是判帕区的红狼。”爵士回答。
这时候,群狼组成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马也醒了,作出极端恐怖的表示。(A)只有桃迦在用蹄子踹地,想挣断缰绳,冲到外面去。它的主人不断地打着胡哨,劝阻它,才使它安定下来。
爵士和罗伯尔守卫着院子的入口。他们的枪都上好了子弹,正准备对那第一排红狼开火哩。忽然塔卡夫把他们已举起来瞄准的武器一把抓住了。
塔卡夫不是为了时机问题而不叫他们射击,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理由。当他托起他的子弹袋并把它翻转过来表示几乎是空的时候,爵士立刻会意了。
立刻,塔卡夫向爵士招招手,哥利纳帆就去替了他的位置。塔卡夫跑去把院子里所有能烧的东西都搬起来,堆在院子的入口处,并且丢了个还在燃烧着的火炭。不久,幽暗的天空中就拉起了一幅火焰的帘幕,透过这帘幕的缺口,可以看出那平原被火闪闪的回光照得雪亮。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有这么多的狼聚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凶狠狡猾的狼,塔卡夫烧起来对付它们的那处火网一下就把它们挡住了,但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愤怒。
只要弹药不完,火网还布在院门口,狼群的冲锋是不怕的。但是一旦弹药打尽,火网一熄,抵抗狼群的方法就没有了,又怎么办呢?
哥利纳帆看着无战斗经验的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他忘掉了自己,只想到这可怜的孩子,觉得他表现的勇气超过他的年龄。罗伯尔的面孔显出灰白色,但是手还不丢下枪,他坚定地等着发怒的狼来袭击。
在即将熄灭的红光照耀下,哥利纳帆看见那大群红狼以密集的队形冲上来了。
塔卡夫放了最后的一枪,又打死了一只狼。弹药没有了,他交叉着膀子站着,头直低到胸前,仿佛在沉思。他是不是在想个冒险的、狂妄的办法来打退那疯狂的群狼呢?
塔卡夫像野兽在笼子里一样,在院子里兜了一个圈子,然后突然跑到他的马的跟前,马已急得不耐烦了。他给马戴上鞍辔,仔仔细细地,连一条皮带、一个钮扣也不忘记。咆哮声在继续增高,他仿佛毫不在乎。爵士看到他这样做,心里又悲痛又恐慌。
(B)桃迦准备好了,它咬着嚼铁,又蹦又跳,眼里充满了怒火,发出闪闪的电光,它已经懂得主人的意思了
当塔卡夫揪住马鬃的时候,哥利纳帆用急躁的手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走吗?”他说,指点着当时无狼的那片原野。“是的。”塔卡夫回答。他懂了他的旅伴的手势,接着他又说了几句西班牙语,意思是:
“桃迦!好马,快。引着群狼追它去。”
“啊!塔卡夫啊!”哥利纳帆喊。
“快!快!”塔卡夫又说。这时,哥利纳帆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向罗伯尔解释说:
“罗伯尔!我的孩子!你晓得吗?!他要为我们牺牲自己!他要向别处奔去,引狼群追他!”
“塔卡夫啊!朋友!”孩子扑到塔卡夫的脚前大叫,“好朋友,不要离开我们啊!”
“不!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哥利纳帆转过头来又对塔卡夫说:
“我们一同跑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那两匹惊得紧靠在柱边的马。
“不能,”塔卡夫会意,回答说,“不能。劣马,惊了。桃迦,好马。”
“既然如此,也好!”哥利纳帆说,“不要塔卡夫离开你,罗伯尔,他启发了我应该做的事了!我来骑马!让他留在你身边。”
他一把抓住桃迦的缰绳说:“让我来!”
“不能!”塔卡夫镇定地回答。
“我一定要去!”哥利纳帆夺过缰绳叫着,“让我去!你救这孩子!我把他托付给你,塔卡夫!”
哥利纳帆要去,塔卡夫不肯,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塔卡夫把哥利纳帆拉到院口,指着无狼的那一片原野,用激动的语言使他了解到事不宜迟,骑马诱狼的计策万一不成功,留下的人危险更大;又说只有他懂桃迦的性情,可以利用它矫健迅速的特长来谋求大家的安全。哥利纳帆急糊涂了,硬是不听他的话,非要自己去不可。突然,他被猛烈地推了一下,推到旁边去了。桃迦蹦起来,前蹄悬空,急不可待地一跳就过了火线和一排狼尸,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叫着。
“原谅我,爵士!”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二人几乎望不到罗伯尔,他已经扒在马背上,抓住马鬃,消失在黑暗中。
(节选自法国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逃离群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怪声”,接着又写红狼之多,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给人以恐怖的感觉,预示着塔卡夫他们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搏斗。
B.“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这句话冒号后面的内容,写出了红狼数量多、凶狠,也写出了“火网”的作用及副作用。
C.面对发怒的红狼,罗伯尔勇敢地骑马诱狼,哥利纳帆和塔卡夫看着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觉得罗伯尔的勇敢超过了他的年龄。
D.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不仅写出了桃迦的优秀,还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面的“诱狼计策”相照应,使故事情节更紧张,增加了悬念。
【小题2】塔卡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
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的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片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失。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到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颗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颗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那颗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的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写出了少尉家乡贫穷,淳朴。
B.文章中少尉的情绪一再变化,神色庄重——满脸振奋——欣喜自豪——兴致勃勃——沉默凝望——无声哭泣,这些都因思念家乡而产生。
C.作者通过对少尉及其家乡的描写,表明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处于贫困状态,还有待加强经济建设。
D.文中多处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久未归家的少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小题2】作者以“眷恋那棵老柿树”为题,有何含义?
【小题3】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人类文明演进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性科学时,并且当这种驱动力强大到足以变革基于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时,就会滋生出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信息文明。信息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孕育出来,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颠覆者。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替代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一是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崛起阶段。知识经济的凸显,使得在工业文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资本家”逐渐地让位于掌握着知识与技能的“知本家”。此阶段时间跨度大致为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1995年网景公司推出浏览器这段时期,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鼠标和键盘通过互联网浏览和传递信息。虽然互联网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但它比计算机更彻底地改变了工业文明时期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分级管理的层级化模式。这个阶段最典型的标志之一,是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独特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超越“资本”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是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标志的全面发展阶段。互联网不仅成为新的发展平台,而且成为改造过去一切习惯的新引擎。此阶段时间跨度为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到2015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这段时期。互联网是一项具有重构一切能力的新类型的技术创新,它不仅成为生活的基础设施,而且彻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商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成为信息沟通的直通道。这无疑颠覆了工业文明时代习惯于追求大而全的集团式发展策略,致使商业模式向着碎片化、个性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维基百科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的编撰模式,网上购物和外卖服务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支付宝、微信支付正在替代银行。

三是以智能化为标志的高峰阶段。人类文明从利用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的体力,向着利用智能科学技术来解放人类智力的方向推进。时间跨度是2015年到未来某个时候。智能化技术是比互联网更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革命,也许,未来几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泛化发展,会把信息文明推向高峰,并内生出另一种新型文明——智能文明。如果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如何解决由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所导致的一系列冲突,那么,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则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从智能家居到数字医疗、从物联网到智能城市、从平台经济到绿色能源等,所有这些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有助于化解过去只立足于物质文明所导致的一切矛盾,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

(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文明是受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强大驱动,逐渐地替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型文明。
B.当信息文明处于崛起阶段,“知本家”主导着知识和技能并让其发挥着重要作用。
C.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具有重构一切的能力,可以改变工业文明的产业结构。
D.与信息文明不同,智能文明会发生空前的变革,并提出涉及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信息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着重论述了信息文明的全面发展阶段。
B.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起源时,对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说。
C.文章在论证信息文明的发展阶段时,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使论证更为有力。
D.文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给人以思想启迪。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运而生,是因为工业文明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B.计算机的诞生改变了工业文明,互联网有力促进了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
C.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技术创新,使生活更便捷,人与外物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D.只有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才能使人从重体力中解放出来,释放人的智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他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叙述者,《棋王》和《孩子王》的叙述者也完全不同,要确定哪个叙述者是作者,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证明。
B.即便从小说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那个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复杂得多。
D.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主要采用例证法将“叙述者”与“作者”作以区别,否定了将“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的说法。
B.文章第二段主要采用比较法阐明什么是“隐含作者”,“隐含作者”既不是“作者”也不是“叙述者”。
C.文章第三段通过对《红楼梦》三十四回中故事的分析,证明隐含作者存在的方式是通过与叙述者“闹矛盾”来暗示某些叙述不可靠。
D.文章中“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隐含作者”“作者叙述者”等概念相互联系、交织,其中“隐含作者”是重点介绍、论述的对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确定叙述者的形象并无显著意义
C.从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发生了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红楼梦》的阅读难度,所以不了解叙事学的理论就读不懂《红楼梦》。
D.叙述者不是作者,叙述者的立场未必是作者的立场;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可能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媒称,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到2030年时创造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约合9500 亿元人民币)的产业。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13日报道,对于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来说,这份英文版长达28 页的文件,是对美国未来数十年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内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它概述了中国政府一项积极 进取、不遗余力的计划,把发展人工智能当作中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项计划同样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发决定大局的技术突破。报道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 人工智能大国。
(摘编自《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中国锐意进取 美国沉默》,2018年2月18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规划接连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将进入深度融合时期。经过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如今在神经网络、深度 学习算法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相对来说,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正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统计显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有27家。其中,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佼佼者。
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黑科技”纷纷亮相,越来越多实体行业纷纷变得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获益。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表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工智能改变各种行业,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建 设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 年1月24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

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中国拥有14家,美国33家,中国仅为美国的42%。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 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的62.3%。
(摘编自《中美人工智能实力如何 这组数据告诉你答案》,2017年8月7日亿邦动力网)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崛起,美国的领先地位可能不保。
B.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将催生非常巨大的产业,还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工智能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在全球都名列前茅。
D.人工智能产业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其中算法、芯片、数据是该产业的核心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期望以此激发民族自豪感,实现技术突破,收到和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一样的效果。
B.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将极大地改变各种实体行业和我们的生活,让人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C.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但通过中美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比较,我们仍能感知到中国当前在人工智能上的实力与美国有着巨大差距。
D.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于中国,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识别,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都高于中国,显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E.从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侧重于应用层,基础层和技术层发展相对较薄弱;而美国却恰恰相反。
(3)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