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据统计,国人平均6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中“爆屏”的APP应用,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了消灭微信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大家都在不停地点击和进行所谓的阅读和分享:读转来转去的心灵鸡汤、笑话、各种吐槽……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很容易满足。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选择困难症、拖延症、抑郁和疑似抑郁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态”。

由于手机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廉价、便捷的低门槛进入,我们常常因为“是好东西,可能对我有用,先存起来再说”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时间久了,那些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就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无用即是垃圾,这种“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行为,导致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人民日报》一篇“倡导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信息极简”。信息极简即“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精简电子邮箱数量;关注要少而精,删除长期不使用的应用”。笔者认为,细思其宗,要做到“信息极简”,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阅读选择。

毫无疑问,大众阅读已经迎来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种趋势。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呈现的“快”“轻”“浅”等特点,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很难。古人读书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敛欲、清茶作伴、端坐书室,我们的碎片化阅读却是随时随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我们需要“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阅读是人们树立“三观”、认识社会、了解世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我们要选择“有营养”的信息阅读。极简主义阅读,是一次“断舍离”运动,在阅读范围从大到小的取舍过程中,摒弃那些毫无营养的信息,拯救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因此,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曾有人做出“世界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为几十个字的故事,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多的名著。这是一件多么笨拙、愚昧的事情。浅浏览是知其然,深阅读则是知其所以然。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深阅读万万不可废。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碎片化的浅显阅读让内涵和理性力量匮乏,只能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难以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选自《中学生阅读》《信息时代的极简主义阅读》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原文所论及的阅读方式一项是(  )
A.运用手机不停地阅读和分享,随时随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种新闻和服务资讯。不停地点击和分享那些转来转去的唾手可得的各种吐槽或心灵鸡汤。
B.手机获取信息廉价而便捷,因此,我们常常因为可能有用要把好东西先存起来的想法,动动手指就下载一个应用或增加一个公众号的关注。
C.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远离互联网、手机,避免信息骚扰;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纸质文本的阅读。
D.“不加选择”甚至“被选择”的阅读行为,导致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帮助的信息被淹没在看似有用信息的海洋中,让我们在信息垃圾中难以抽身。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碎片化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也代表着一种趋势,更能让读者在“快”“轻”“浅”的阅读体验中,让阅读变得轻松有效。
B.与古人端坐书室、沐浴焚香而读的郑重其事相比,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做到阅读的随时随地化,但所获得的却是知识碎片。
C.碎片化阅读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获取的知识也呈现碎片化,对人们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
D.在作者看来,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是知识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阅读是汲取知识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大家都应足够重视,不要被碎片化阅读束缚,我们需要进行“少而精”的极简主义阅读。
B.在快速、即时、交互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当进行阅读选择,从根本上反思自己,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化、取舍,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用的阅读和思考。
C.文字是抽象的符号,阅读的同时是要领悟其承载的精神思想,从而理解其深意。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进行极简主义式深阅读。
D.“世界名著快读”,有害无益,虽说可以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肤浅的,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不利,因此我们应当摒弃浅阅读,倡导深阅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1 12: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现代化社会价值的思考
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一般认为始于八十年代中期。其实早在1921年,梁漱溟撰写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提出了力求儒学在当代重建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张君劢的《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更是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没有儒家思想的复兴是不可能的,如儒家的道德价值、性善及修身方法可以看作是永恒的真理。可知,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早已引起了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
但是,在中国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有许多不明之处。对于儒学现代化的问题,笔者研究发现:第一,儒学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如和谐论述、道德论述,犹如张君劢所言,这些儒学思想是永恒的、普世的真理;第二、儒学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本身正是现代化需要的,而当代真缺乏的思想自觉;第三,儒学中某些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思想内容。由此可知,儒学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所以,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也就是说,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不仅过去存在,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早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弊端与中国当代社会冷落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关系。当然,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更是毁灭性的打击,致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导致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因此,今天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切需要,否则,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现代化。这就是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那么,儒学现代化的路径到底该如何去探求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和谐社会理论,笔者认为儒学和合文化是其理论的主要养分。其次,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可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亦完全可以运用于现代社会。
毫无疑问,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离开了儒学谈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就等于营造空中楼阁,绝无可能。我们相信:儒学现代化将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儒学现代化也同样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摘编自《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现代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君劢在其文化著作《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儒学现代化的问题,认为儒家思想的复兴是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
B.尽管儒学现代化的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已引起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但大家都认为儒学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
C.基于儒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出儒学中的现代元素以及普世思想加以系统梳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D.儒学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精髓,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中国当代社会曾冷落了儒家思想,我们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令真正的中国现代化也就很难实现的社会弊端。
B.尽管儒学早已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但我们在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不理解的东西。
C.重提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实现儒学现代化的真正的社会价值,更是当代社会民族振兴、民族精神传承的迫求需要。
D.离开了儒学就无法探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因为儒学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的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思想中蕴含的真理,本身就包含相当多的现代元素,其所体现出的道德责任的自觉关怀,经过重新诠释符合现代化需要。
B.因为儒学现代化的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儒学现代化也已经理所当然地得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内容。
C.对于儒学中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我们要择其精华,重加诠释,使其完全地运用于现代社会。
D.造成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黯然失色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文化的毁灭打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梁启超说:“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为加强对他们的统治,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冶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秦汉大一统后的政令、制度的统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南方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并驾齐驱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源于南北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文艺中的楚辞和汉赋都很辉煌。
D.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汉时期,百越和西南各族与中原地区加强了联系,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反映出这种联系主要是一种经济贸易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下大乱影响深远,客观上使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起点。
B.汉代以儒家思想为一尊、兼纳诸家的一元文化,是服从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其逐步僵化也缘于统治者对多元文化的一元化整合。
C.魏晋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思想冲击固化的旧名教和经学,同时佛教思想也逐步汉化,说明中华文化的同化力会逐步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D.唐王朝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它启示我们文化的交流会使文化充满活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陌生世界之旅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约28人患症状略轻的阿斯佩格氏综合征。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无稽之谈”,法兰克福大学儿童及青年精神病研究所所长弗里茨·保斯特卡说。现在人们确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
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例如患儿埃迪,他常莫名其妙地跺脚、叫喊,而且往往一闹就是1个小时。父亲克里姆说:“我们无法让他静下来。”也许父母曾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总之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
起初医生建议埃迪的父母送他去儿童疗养院,但埃迪要等2年才能得到入院治疗床位。心急如焚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于是请汉诺威附近的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来为孩子治疗。应用行为分析的发明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他早在1987年就宣称这种疗法取得了成功。保斯特卡说:“我们不应给父母打包票。”他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疗效几乎是无法预知的。
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与医生就像作拼图游戏那样将许多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小埃迪首先要学习说话,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并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母亲玛丽昂拿着一箱玩具和图片走到埃迪身边。“你的鼻子在哪儿?肚子呢?你叫什么名字?我是谁?拍一下小手”,她一口气说道。埃迪答对了所有问题。“太棒了!”,玛丽昂叫了起来,然后抱起孩子,托着他转圈。表扬非常重要,它能激发自闭症患儿学习的积极性。
治疗埃迪的施拉姆医生认为,培养自闭症患儿自立能力的关键在于语言。在治疗的最初阶段,父母应将孩子的玩具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开始接受治疗时只有3岁的埃迪曾为拿不到玩具而发火。“我们和他说泰迪熊这个词,直到他意识到只有开口说话才能得到自己的毛绒玩具”,施拉姆说。埃迪在6个月内学会了300个词。2004年8月底,他头一次叫了“妈妈”。此时玛丽昂为这个词已经等了3年多。
与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患儿无法模仿他人的表情。意大利学者在1991年发现,特定的脑细胞使人具有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自闭症患儿的这种“镜像神经元”也许发育不良。埃迪必须靠图片学习正确地表达感情。喜怒哀乐各种面孔的照片能帮助他学习别人的表情。
【小题1】从全文看,下面对自闭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闭症表现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回应,病因也许与被母亲冷落或遗传有关。
B.自闭症与遗传有关,表现出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回应等自我封闭症状。
C.自闭症是一种因7号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的遗传性精神疾病,自闭症患儿常表现为性格暴躁。
D.自闭症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导致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丧失的精神疾病。
【小题2】从全文看,下面有关自闭症治疗问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的药物,一般人采用的办法是送患儿进儿童疗养院,但床位紧张。
B.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自闭症患儿传授实际生活能力,如说话.穿衣服.上厕所等,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C.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独特之处是教患儿做拼图游戏并培养他们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D.早在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就宣称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治疗自闭症取得了成功,但其治疗效果几乎无法预知。
【小题3】 结合文意,请简要概括文中提及的“行为分析疗法”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

多丽丝·莱辛

①与其他作家一样,我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的信件,他们打算写论文,评论我的作品。他们总是说:“请为我提供一份有关您的著作的论文清单,告诉我那些报道过您的批评家和权威的名字。”他们还要求我提供无数相关的细节,数量之多就像移民局的案卷,他们通过学习得知,这一切都是很重要的。

②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会回答:“亲爱的学生:你疯了。值得你阅读的书不计其数,你何必整年整月地去写一本书,甚至一个作家呢?你没有发觉自己成了某个有害体制的牺牲品吗?如果你是自己决定把我的书作为选题,如果你一定得写一篇论文——请相信我,你觉得我写的东西对你有用,这我很感激——那你为什么不去读读我写的东西,凭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加以验证,并从自己的思考中作出判断呢?别去理会什么白教授黑教授吧。”

③“亲爱的作家,”他们会这样回答,“我必须知道权威是怎么说的。如果我不引用他们的观点,我的导师不会给我打分的。”

④这是一个国际性的体制,从乌拉尔到南斯拉夫,从明尼苏达到曼彻斯特,都一模一样。

⑤问题是,我们对此已经习惯,我们再也看不出它的坏处。

⑥我并不习惯它,因为我十四岁时就退学了。有一阵子,我曾为此而难过,以为自己错过了某些宝贵的东西。如今我庆幸这次逃避。《金色笔记》出版以后,我有意对文学这台机器作了研究,调查了批评家或评论家的制作过程,我还阅读了不计其数的考试卷,结果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教室里讲授文学课,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⑦你也许会说:你的话言过其实了,你说你没有成为这个体制的一部分,那你就没有权利发表意见。我觉得这一点并不言过其实,一个局外人的反应往往颇有价值,因为它是新颖的,不会因效忠于某种特殊的教育而怀有偏见

⑧这次调查以后,我不难回答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目光短浅,如此个性化,如此心胸狭隘?为什么总是计较鸡毛蒜皮,总是钻牛角尖,总是着迷于细节,对整体不感兴趣?他们为什么把“批评家”这个词总是理解为“吹毛求疵”?他们为什么觉得作家总是相互勾心斗角的,而不是互助互惠的?……事情很简单,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就是如此思考问题。能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朝着什么目标努力,并能给你以忠告,做出真正的评判的那个有价值的人,几乎总是在文学这台机器之外,甚至不在大学这个圈子里。可能他就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许是一个凭天性行事,阅读广泛,善于思考的人。

⑨我总是对那些花一两年时间写关于某一本书的论文的学生说:“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浏览,选择你喜欢的书,只读你喜欢的书,厌倦时就丢开,拖宕的章节就跳过去。千万千万别因你觉得必要才去读,或者将阅读当作一种时尚或潮流。记住:你二十岁或三十岁时感到厌倦的某本书,到了四十岁或五十岁时,会向你敞开知识的大门,反之亦然。不合适你阅读的时候就别读。

⑩记住:即便在这个人人尊重文字的年代,已经出版的书籍固然很多,但还有同样多的书没有印出来,甚至没有写下来,因此,历史,甚至包括社会伦理,都是凭口述的故事传承的。那些只凭写下来的文字进行思考的人(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只能在培养这种人时有所作为),其实已经丢失了他们眼睛所见的一切。例如,非洲的真实历史依然掌握在黑人说唱艺人和黑人史学家、医生等智士贤达手中,这是一部口传的历史,白人无法掠夺它。

⑾不管什么地方,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因此,千万别让书本成了你的主人。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懂得,你在一本书或一个作家身上花了一两年时间,这只能说明你所接受的教育很糟糕。他们本来应该教你按自己所好广泛阅读,你本来应该凭自己的感性选择你需要的书。这也正是你需要提高的地方,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引用他人的观点。”

⑿但不幸的是,人们总是很迟才会这样做。

(注)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小题1】第⑦段加点词“偏见”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⑧段作者列举了“心中的疑问”,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以自身感受为依据,解释作家为何很难得到真正的评判。
B.用一连串的疑问,有力证明自己退学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C.与前文呼应,体现作者对学校教育的思考,有现实意义。
D.一连串的疑问集中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引人深思。
【小题3】下列对第⑾段画线句“真理以口相传,不是以笔承载”的理解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A.传承真理不仅要读写下来的文字,更要读口述故事。
B.传承真理的关键在于不能让书本控制阅读者的思想。
C.真理只能留在人的心中,无法用写下来的文字表达。
D.真理无法被真正传承下来,只能通过口头方式表达。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阅读的有效方法。
【小题5】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