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充满快感的传奇性情节,富于趣味性。 “五四”新文学之后,出现了一类肩负严肃社会使命的写实小说,把小说提升到教化和启蒙民众的高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小说成为当代通俗小说的一个主要类型。在媒体资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今日,网络文学的兴盛在中国是一个趋势,而网络穿越小说则成为网络小说中颇受欢迎的类型之一。它通常讲述的是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附身到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经常是到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一个时期)后的传奇性经历。这些主人公常常利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或者成为一方首领,或是生活在宫廷庙堂,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重写古代历史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传统。网络穿越小说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更为强烈。
但是,大部分穿越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一个通病,即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具有现代人的理性,批判和挑战古人的尊卑观念并追求真心相爱的情感;另一方面却又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了解历史总的发展走向,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或古典纯情、青春唯美或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网络穿越小说”有哪些特点?
【小题2】请具体解释“俗不伤雅”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3】网络文学应怎样保持艺术生命的长久和旺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01:1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滩上

路翎

①黎明的江岸上,纤夫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的每一个间歇里,有一个美丽、嘹亮的男子的声音在歌唱着。

②纤夫们出现在急流左边的石滩上,形成一个向前倾斜的肉色的整体,紧张地静止着不动,因为江流非常湍急。在急流里挣扎着的沉重的大木船上,敲起了鼓来。纤夫们那肉色的、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

③礁石滩联接着宽阔的沙滩,再里面就是绿色的、树木丰茂的山坡了。黎明的凉爽而活泼的风在江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那个强壮的、赤膊的、浓眉大眼的美丽男子,肩上披着一块破烂了的白布,因了内心的悲伤而尽情地歌唱着,虽然那歌词是异常的单调。从四周发出来的匍伏在地上的兄弟们的那一声宏大的应接,使他的整个心都颤抖着。

④他结婚才半年,因了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

⑤天没有亮的时候,他就出门来了,没有人看顾她;然而他仍然出门了,因为他的兄弟们需要他。在这个江上,再没有人比他歌唱得更好了。

⑥他站在黎明的江边,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他确信他已经摆好了架势,准备迎接命运的打击。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他慢慢地移动着,沉醉地激情地歌唱着。

⑦因而,这个早晨是如此的美丽痛苦

⑧太阳升了起来。一个褴褛的老女人在沙滩上出现了,困难地奔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纤夫们的身边。纤夫们发出了宏大的声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他激情地歌唱着,觉得是在无比美丽而舒适的波涛上飘浮着。

⑨“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但他感觉到,他的兄弟们发出了呼声,抬着他前进了一步。

⑩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江上的风波呀从古到如今哟!

人间的事情呀有多少问不得!

拉得牢呀依哟呀兄弟们啊的心疼!

⑪“嗨——哟!”纤夫们唱着,于是他们沉重地前进了一步。这样地,赵青云就在那种奇异的激情里继续地歌唱。老女人恐怖地看着他,跟着走了两步,突然地替他觉得悲痛,哭了起来。

⑫赵青云望着前面,他感觉到恐怖。纤绳松弛了,纤夫们从地上散乱地爬了起来——那个坚强的沉重的整体破碎了。他什么都不明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纤夫们围绕着赵青云,赵青云呆呆地站在他们的中间。

⑬“可怜她死得惨啊!”老女人挤了进来,哭着说。

⑭“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说,“没得啥子好哭的!”随后他剧烈地抽搐了一下,低下头去,沉默着。老女人也停止了她的哭声。

⑮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穆的、褴褛的一群。

(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
【小题2】文章第⑨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小题4】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28日,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据估计,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为近视高发人群,防控形势严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中国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说,全国“爱眼日”主题连续三年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织专家编写的《近视防治指南》近日印发,以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用眼意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科学防控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学组副组长杨智宽认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从预防、检查和治疗三方面共同发力。防控的关键在于规范孩子的用眼习惯,通过可穿戴近视防控智能设备对用眼行为进行监测和干预矫正。家长和学校督促孩子尽量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每天的户外1小时活动时间,做眼保健操等。
专家认为,青少年由于还在发育,不适合接受近视手术。到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验配角膜塑形镜是有效控制、延缓近视发展、避免成为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安全方法之一,不建议近视度数大于600或8岁以下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
(摘编自《专家: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待建立)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近日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征求意见稿明确综合防控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摘编自《两部门拟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材料三:
在北京一座四层高的眼镜城里,不到半个小时,一副眼镜就配好了。这确实不错,但戴眼镜的中国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多数是孩子。
1970年,中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不到1/3,2014年已近4/5,一些城镇地区比例更高。2014年,近视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小学生,逾40%的小学生近视,是2000年的两倍;相比之下,在美国和德国,该年龄段人群的近视率不到10%。
问题出在社会而非遗传上面。造成近视的最大因素是户外活动时间少。眼轴长度增加是引起近视的最常见因素,而日光照射有助于视网膜释放一种可延缓眼轴长度增加的化学物质。户外活动缺乏、作业多、近距离读书写字的多重作用,加剧了近视。在中国和澳大利亚,6岁孩子的近视率差不多。但中国孩子上学后每天只有约1小时待在户外,而澳大利亚的同龄人有三四个小时。
视力差往往与收入高和受教育多相关,所以中国农村地区的孩子近视不太普遍。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农村有1/3的小学生近视,相比之下,城镇地区的孩子有近一半近视。但农村同样存在视力问题。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项目发现,由于费用、学校对用眼健康不关注以及认为戴眼镜会加重近视的错误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1/6的近视孩子不戴眼镜。
(摘编自《英媒:中国孩子户外活动少近视率远高欧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达6亿,青少年近视高发;青少年不宜接受近视手术,可到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安全地矫正视力。
B.到2023年,中国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逐年最少降低0.5个百分点,近视高发省份逐年最少降低1个百分点。
C.专家认为:不建议近视度数大于600且8岁以下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可通过穿戴防控近视的智能设备对用眼行为进行监测和干预矫正。
D.从材料三可知,2014年,中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是1970年的两倍多,小学生近视率是2000年的两倍,而在美国或德国,小学生近视率不到10%。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我国近视高发,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形势严峻,应尽早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B.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已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并分阶段提出明确的防控指标。
C.文章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尤其是城镇的孩子近视普遍发生的情况及相关的社会原因,而中国农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D.中国孩子上小学以后课业负担相对较重,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远少于澳大利亚的同龄人,自然会拉大中、澳两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差距。
【小题3】为什么中国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因为没有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所以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
C.王国维用《山海经》,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这证明了《山海经》有历史成分。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史学家认为文学作品并非史料。
B.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从“三言二拍”和《红楼梦》里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
C.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红学泰斗”周汝昌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C.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小题2】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完全变了。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很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省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语言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他们不了解在文学方面,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文学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一个作家如果不在语言精确妥帖上苛求,他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一个作家在语言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敷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敷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这是我看重语言的理由之一。

我得到这么一个看法,并不是完全拿科学头脑来看文学,硬要文学和数学一样,二加二必等于四。我细心体会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上的讲究,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妥帖。文学与数学不同的,依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学是具体的情境;一是语言的效果不同,数学直述,一字只有一字的意义,不能旁生枝节,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穷到究竞,这还是因为所想的不同,理有固定的线索,情境是可变化可伸缩的。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人人都承认文学的功用在表现,不过究竟什么叫作“表现”,用这名词的人大半不深加考究。依一般的看法,表现是以形式表现内容。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又是一个纠纷的问题。中国旧有“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照这样看,以“言”表现“意”,“意”就是内容,“言”就是形式。表现就是拿在外在后的“言”来翻译在内在先的“意”。有些人纵然不认为言就是形式,也至少认为形式是属于言的。许多文学理论上的误解都由此产生,我们须把它加以谨严分析。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作者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因为思想或情境等内容比语言更重要、更有吸引力。
B.作者看重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原因:一个作家如果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那么,他也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其他方面。
C.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有偏差,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D.对于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的问题,历来众说纷g,但作者认为,“意”就是内容,“言” 就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把阅读语言比作过桥,过完桥就不去管它的好坏。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将文学的语言与数学的语言进行对比,论证文学语言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先破后立,先阐述人们存在的错误观点,然后予以批驳,再亮出自己的观点。
D.文章先引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在思路上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作家只有在“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做到作品语言的精确妥帖。
B.如果一个作家不了解文学,或缺乏艺术的良心,就不会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追求精确妥帖,也不会在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认真。
C.文学描述具体的情境,而具体的情境能变化伸缩,这就使文学具有了暗示性的特点,即使一个字也可以有无穷的含蓄。
D.文学和数学有两点不同: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二是语言表达效果不同。文学语言要求精确妥帖,数学语言不要求精确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