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讲到哭,也正和笑一样,可以分成多少种类: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那是寡妇凄怨的哭;贾宝玉偶然一句两句话不对头触恼了妹妹,林黛玉便遮面哼哼唧唧,那是打情骂俏的哭;曾子死了,曾皙竟因哭子而失明,那是发自天性的真挚的哭;楚霸王在乌江别虞姬高唱“虞姬虞姬奈若何”而声泪俱下,那是英雄末路悲壮的哭;还有那风流皇帝陈后主向人诉苦说“此间日以泪洗面”,那是追怀往事抑郁的哭;至于像阿斗太子在晋武帝前背完了“先人坟墓远在岷蜀……”,因为没有眼泪便紧紧地闭上两眼以代哭,那便是傻孩子的假哭,卑卑不足道了。
然而我们不要轻看了哭呵!哭之为用,正大已哉!大到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你看那楚国的申包胥,只消一哭三天,便打动了秦国的“义愤”——但也许是发慈悲,义军一出,已经亡了的楚国便得因而复国,这种哭便不同凡响!吓,你只想,一哭三天,该多么难!这种哭。莫说是秦国,就是天地也该为之动容,而鬼神有知,也该陪着他哭,才算是合乎天理与人情!
不过,申包胥究竟已经是“古之人”了,而现在的世界又似乎和“七雄时代”也有点两样。所以当去年日本兵一声不响地夺取了我们东北半边天下的时候,虽说某公曾因之而“悲愤痛哭”,而某帅也曾因之“泣不成声”,但究竟不能一哭三天;因为不能一哭三天,所以虽说两公的哭是发乎中而凝乎泪,精忠诚挚,有天在上可以作证,但国际联盟究竟似乎比秦国差得太远,始终不肯发慈悲,把日本那张贪婪的口掰开,要回我们金瓯无缺的东北来!
(节选自黎烈文《哭》,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列举申包胥“哭”的例子?
【小题2】联系全文,概括“哭”的主要原因。
【小题3】结合全文,简述我们应如何看待“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1 05: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周初实行了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的变革。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与之相配套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
隋朝建立后,推行均田制。这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为依托的均田制度也随之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
元、明、清三代,最高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系列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的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结尾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均田制虽在李唐政权初期得到了延续和完善,但因在天宝之后依托于藩镇割据、边疆不守而消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即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进行绝对控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井
姚秦川
①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②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
③田畦里玉米苗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
④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邻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
⑤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伩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給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
⑥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来掏干过井水,鱼儿长得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哔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
⑦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的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鱼。
⑧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串上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
⑨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
⑩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劈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
⑪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图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
⑫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物是人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依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重点介绍了“井”的过去,交代了“井”的地理位置、大小和修建年代,写出了“井”的破败和萧条。
B.文章第⑩段“划出的水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一句运用通感的手法,表现出孩子们在井边嬉戏的愉快。
C.文章第②段、第⑪段两次写到老井遭遇削体的命运,首尾呼应,突出了老井饱尝失意之苦,表现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对事物变化的失落。
D.本文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童年时与井有关的美好时光,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与不舍。
【小题2】“井”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符号,本文围绕“井”这一特定符号,回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 1 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 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 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来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C.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B.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言。
【小题3】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下面小题。
恬笔伦纸
钟叔河
《千字文》说“恬笔伦纸”,蒙恬造笔和蔡伦造纸从此得到普遍承认,秦始皇的将军和 东汉时的太监也从此登上了文化名人的宝座。《千字文》成书于宋,其实宋时便有位马永卿, 著了部笔记《懒真子》,对此提出了质疑:“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乎?”
这一问问得好。本来嘛,蒙恬是秦时人,如果笔到秦时才造出来,秦以前经史百家的文 字又怎能书之竹帛,流传至秦,焚都焚不尽呢?
《懒真子》还举出了不少先秦时的证据,如《尔雅》曰“不律谓之笔”,《曲礼》曰“史 载笔”,孔子“绝笔于获麟”,庄子描写“舐笔和墨”……结论是“古非无笔”,毛笔非蒙 恬所造。这当然是有说服力的,但接下去又说,蒙恬虽然不是笔的发明人,用兔毛制笔却是 从蒙恬开始的,理由是“《毛颖传》备载之”,这就明显不对了。
蔡伦造纸之说出于《后汉书》,其实《后汉书》也只说,蔡伦由小黄门(小太监)做到 尚方令(总管太监)后,监督管理过宫中应用器物(包括纸)的制造事务。所云“用树肤麻 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者,只能是专业造纸的工匠,决不可能是身居高位的蔡伦。事实不过 是由蔡伦呈进的一批纸张特别好,“帝善其能”,予以奖励,“蔡侯纸”就这样出名了。
至于蒙恬造笔,根本就于史无据。《史记》历述蒙氏三世为秦将,始皇命恬破齐国,逐 戎狄,筑长城,修驰道,都言之凿凿,而无一语言及造笔,只说“恬尝书狱典文学”,不过 是少年时的一种历练。而秦法繁苛,书狱者众,难道都得等这位将门之子造出笔再来“书” 么?
蒙恬后五百多年,张华写《博物志》,才说“蒙恬造笔”,《志》中其他内容,如说“五 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为青真珠”之类,多不可信。但因为蒙恬 是名人,蔡伦也是名人,后人便将笔和纸的发明权归之于他们,此皆“名人效应”,去事实 甚远。
《懒真子》不信蒙恬后五百年张华的《博物志》,坚持“古非无笔”,却相信蒙恬后一 千年韩愈的《毛颖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是大名人,《毛颖传》亦是篇好作品, 此文一出,“管城子”和“中书君”便成了毛笔的别名,直至如今。但《毛颖传》压根就是 一篇寓言体的游戏文章,“毛颖”就是一只毛笔头。游戏文章毕竟不能充历史文献,《懒真 子》的作者却奉假为真,对之五体投地,居然将《毛颖传》“备载”的当成史实,将自己原 有的一点质疑精神完全缴了械。
民智未开之时,群众惯于吹捧名人,膜拜偶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附他们,总希望 给他们“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人间的业绩也总往他们名下挂。小炉匠奉太上老君为行业 神,戏班子尊唐明皇作祖师爷,看似荒唐,其实无非是典籍中黄帝造舟车、神农作耒耜的通 俗化,二者并无高下之分,都不过是偶像制造和膜拜的表现罢了。
车、舟楫和锄犁,都是追求文明进步的多少代人不断创改的成果,根本不可能是某个伟 大人物灵机一动“造”出来的,笔和纸也一样,也决不会是谁和谁的发明。长沙左公山战国 木椁墓中发现的毛笔,杆用竹管,一寸多长的笔头全用兔毫,西汉时的麻纸,近年来也多次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都是蒙恬和蔡伦之前的制成品,是否定“恬笔伦纸”的铁证。
话虽如此说,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膜拜偶像上了瘾也难以戒除。如果有人硬要相信 “恬笔伦纸”,正如硬要相信三宝太监用木头造得出比航空母舰还大的船,比哥伦布还先发 现美洲,也只能由他吧。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否定“蒙恬造笔”一说的依据有哪些?
【小题2】通过对“恬笔伦纸”的辨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小题3】我们应如何对待前人成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而的作品,完成各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校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饶,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颜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项是()
A.游
B.
C.话
D.学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人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
【小题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
C.倒数第3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小题4】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小题5】本文倒数第3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小题6】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