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B.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C.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
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小题2】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
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C.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9:3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可以对我们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
——戴望舒《乐园鸟》。
诗人在一种感伤的情调和思绪中感怀和体味着“现代都市”所赋予的难以摆脱的优郁和茫然,并以敏感的知觉触摸着自我内心世界,追寻精神家园。在对“传统的回归”和“现代的抗拒”两种张力的排斥与糅合中达成情绪的平衡.呈现出独特的诗情,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奇葩。
在这样浮躁、新鲜、急剧变荡的时代里,诗人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他们曾经纯净的理想被这突如其来的“现代风”吹得七零八落,失落、颓废之情浸染他们。戴望舒也不例外地患上了“都市怀乡病”.在大都市中,他没有寻求到理想的梦,作为生存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经历着矛盾与困惑,挣扎与无奈。戴诗中所呈现的诗风,也弥漫着诗人的这种抗拒和寻求的情绪。
戴诗温婉、凄美,情感细腻、微妙,诗绪含蓄空灵,颇似中国晚唐五代诗词之风。“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风,朦胧闪烁、漂浮不定,使诗人始终保持着“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诗歌原则,对传统的向往和渴求回归,使戴诗具有了一种复古、迷梦的反历史的美。在诗人心中,精神家园仍属于传统,那个可以任意地优郁和欢乐,迷茫和清醒的世界。
倘若说,在戴诗中有一股强烈渴望能够回归传统的力的话,那么存在另一股与之相反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力,正如两股相向的河流,汇集于一处,在冲撞的剎那,迸溅出水花。正是这美丽而有灵性的水花使戴诗风韵独特,意味无穷,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美感”。他在两种不同文化,不同心理的交融中寻找到了表现内心景致的最高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不仅是诗人诗情、心智的极致,也是传统和现代,回归和抗拒,逃避和无可逃避诸多张力成就的一种平衡美。这种看似矛盾、不可调和的力,既互相抵抗,又互相糅合,恰恰使戴诗具有了独特的、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时代气息,完成了“新诗的第二次整合”,“在对立统一中实现艺术秩序的新建构。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戴望舒把拷问指向了生存的目的,是对精神家园终极性的思考。而游荡、流浪的精神处境和对“家乡”的向往和试图重建,使戴诗带有浓厚的幻想和梦的色彩。这样在更高层面上,获得了文化学的内涵,诗人力图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意识调整中获得意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和交融成为30年代中国文人作品中不可避免的旋律,然而戴望舒正是在获得普遍旋律的同时,拥有自己特殊的精神处境。他始终试图找到一元终极性的精神指归,但是复杂而多元的现实使他的单纯理想难于实现。对生存的处境和理性追求的悖论,使戴望舒退缩,而又无可逃遁,于是便浸染着现代的气息,继续做着他的“寻梦者”。
【小题1】下列不属于“戴望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戴望舒的诗歌风格温婉凄美,情感细腻微妙,诗绪含蓄空灵,使得诗人一直秉持着表现与隐藏自我之间的诗歌原则。
如果戴望舒的诗歌充满回归传统的力,也就共生着一种抗拒现代的力,这种矛盾而平衡的特征让其诗歌隽永而独特。
C.戴望舒的内心,一直有一个精神家园,那个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园,只是因为遭遇了“现代风”的袭击而荡然无存。
D.戴望舒的诗歌有一种复古、迷梦的反历史的美,这与诗人诗风、作诗的原则和内心对传统的向往与回归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望舒的《乐园鸟》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郁的情调,诗人把拷问直指精神家园的终极性,既感性,又理性。
B.因为急剧变荡的时代,导致诗人纯净的理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使得诗人的内心有一种失落、颓废之情。
C.作为地域和文化的边缘人,诗人们在大都市中没有寻求到理想的梦,于是内心充满矛盾与困惑,挣扎与无奈。
D.戴诗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幻想和梦的色彩,是因为诗人放荡、流浪的精神处境和对“家乡”的向往和试图重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气息和时代气息,既体现诗人纯粹的审美情趣,又具有时代特色,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抗,也是诗人内心的追寻与对抗。
B.“对立”是指传统和现代、回归和抗拒、寻找与逃避的冲撞;而“统一”则是对立中形成的平衡美,对立与统一形成戴诗独特的诗韵。
C.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和交融是时代的产物,但一元精神指归多元现实的矛盾使得戴望舒拥有自己特殊的精神处境。
D.生存的处境和理性追求的悖论,使得戴望舒内心世界既退缩又无可逃遁,而他的诗歌体现出忧郁而绝望的色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己有美,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亠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荚。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这个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纯自然的美是不存在的。
B.古松、高山、清水等一旦成为欣赏对象,就会因主观色彩而改变了本色。
C.美存在于自然之中,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心灵的产品,与人的情绪等无关。
D.各人的情趣不同,从一样的松、山、水等自然景象上获得的美感并不一样。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情人眼底出西施”是因为“情人”已成为恋人的欣赏对象,即使不美也觉得美。
B.只要不带“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看花,花不论是邻家的还是自己的,都是美的。
C.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带有占有欲,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
D.极浓度的初恋者往往胸无纤尘,历史上不乏著例,不应质疑“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否存在。
 
(小题3)根据文意,请概述美感是怎样产生的。(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字内悟与字外悟
书法上的悟大致可分字内悟,字外悟。这是从学习和创作两个阶段来区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字内悟,主要是以古人为师,通过长期的临摹,逐渐领悟并掌握书法的书写法则,这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字外悟,是在以古人为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从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中领悟书法的真谛,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书法学习中,要观其形、得其意,要写写想想,手摹心追。清代书法家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说:“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即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运用耳。”他主张临摹应学得精到,关键在于用心揣摩,认真领悟古人用笔、结体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出神妙之处。近代书画家沈尹默先生曾谈到米芾的《十七帖》,对米芾的“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不理解而感到疑惑:为什么米芾不说观其用笔处,而要说下笔处?后来恍然大悟,原来历代名家下笔皆用中锋。沈尹默用这个方法去发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渐能上手,心驰笔重。这是字内悟的很好例子,由此可见,向古人求法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想,屡疑屡悟,有了悟才能有长进。
字外悟与字内悟不同。清代书法家宋曹认为,书无完法,“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这就是从字内悟“入门得法”而转化为字外悟。“入”是为了“出”,能“出”方能创造书法艺术,创立“我法”而独树一帜。字外悟,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马马虎虎,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探索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理通神会,才能进入“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高妙境界。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群丁拔棹、人舞蛇斗、雨漏屋痕、夏云变幻、江涛翻腾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都是字外悟的生动事例。
字内悟与字外悟虽有区别,但又是互相沟通的。历代书法家都是不断从字内悟又从字外悟中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就是善于妙悟的一个,他早年从周越学书20年但未能悟古人用笔之妙,所写的字死板呆滞,未能脱俗,后来得到张旭、怀素、高闲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并进一步上求秦汉篆隶,乃悟古人用笔与笔意。他自己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缠绕,遂号为草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他从科斗、篆、隶中悟到草书用笔亦应向背分明,并非随意弄笔屈曲,这是字中悟。晚年他又云“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这也是字中悟。“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是字外悟。黄庭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好学善悟,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到了晚年,其笔力已是炉火纯青,臻三昧超妙之域了。
(节选自《文艺评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字内悟”与“字外悟”,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字内悟与字外悟分别体现在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两个阶段中,两者先后有序,不能颠倒。
B.字内悟是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它要求学习者从对古人书法的长期临摹中领悟并逐渐掌握书写法则。
C.字外悟属于书法艺术的创作阶段,强调的是以造化为师,要求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进行临摹。
D.字内悟与字外悟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升华与提高。
【小题2】(小题2)在书法学习中,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手摹心追”的一项是()
A.以前人字帖为楷模,在长期的临摹中体会领悟进而掌握书写法则。
B.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等生活中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
C.用心临摹,认真体味古人书法作品,找出神妙之处,善于总结规律。
D.临摹字帖也要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获得领悟,取得进步。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创作就是要完全摆脱前人的影响,独树一帜,从而达到“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的最高境界。
B.沈尹默先生在研究米芾《十七帖》时,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后来又在对王羲之《兰亭序》的体悟中找到了答案。
C.历代书法家既主张字内悟与字外悟的不同,又强调两者的相通之处,从而在研究与创作中提高他们的书艺水平。
D.黄庭坚善于妙悟,他从前人字帖与自然中体悟到了用笔的精妙之处,从而摆脱了周越书法“死板呆滞”的缺点。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9分,每小题3分)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又听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小题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应是( )
A.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C.商品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D.商品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商品化有利也有弊。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完整内涵);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D.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小题3】下列分析,不属于“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B.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
C.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绝无权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D.我们应该尽力阻止文化遗产商品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
B.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C.“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
D.“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明了 “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
C.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D.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
B.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字”等问题。
C.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
D.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 “致中和”这一思想也应作出合乎时宜的转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