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C.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D.中国古代钱币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而只用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都曾经出现在钱币上作为文字图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钱币继承礼器玉琮形制上方与圆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影响着钱币铸造和礼仪习俗的。
B.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有了至少有两种书体的对钱,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C.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通常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以及要考虑防私铸、防伪造的因素,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
D.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钱,这些古代钱币体现了连续性、时代性及承继性的特点。
B.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出一部中国古代史,它几乎能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钱币可以说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这是它的特殊之处,不同于一般物品。铸造钱币会对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D.钱币作为实物见证,从形制、单位、图饰、铸造或印刷技术上,甚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完全变了。一篇文学作品到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很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语言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从我自己的经验和对于文学作品的观察看来,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他们不了解在文学方面,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文学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一个作家如果不在语言精确妥怙上苛求,他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一个作家在语言方面既然可以苟且救衍,他对于思想情感的洗练安排也就一定苟且敷衍。处处都苟且救衍,他的作品如何能完美?这是我看重语言的理由之一。

我得到这么一个看法,并不是完全拿科学头脑来看文学,硬要文学和数学一样,二加二必等于四。我细心体会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言上的讲究,而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精确妥帖。文学与数学不同的,依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学是具体的情境;一是语言的效果不同,数学直述,一字只有一字的意义,不能旁生枝节,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穷到究竟,这还是因为所想的不同,理有固定的线索,情境是可变化可伸缩的。至于运用语言需要精确妥帖,使所说的恰是所想说的,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人人都承认文学的功用在表现,不过究竟什么叫作“表现”用这名词的人大半不深加考究。依一般的看法,表现是以形式表现内容。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又是一个纠纷的问题。中国旧有“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照这样看,以“言”表现“意”,“意”就是内容,“言”就是形式。表现就是拿在外在后的“言”来翻译在内在先的“意”。有些人纵然不认为言就是形式,也至少认为形式是属于言的。

(摘编自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作者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或情境等内容都引人入胜。
B.作者看重文学作品的语言的原因:一个作家如果不重视文学作品的语言,那么,他也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其他方面。
C.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有偏差,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D.对于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难以统一,但是,“言”就是形式,这一点已经形成了统一看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把阅读语言比作过桥,过完桥就不去管它的好坏。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将文学的语言与数学的语言进行对比,论证文学语言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先破后立,先阐述中国旧的说法,然后予以批驳,最后亮出作者的观点。
D.文章先引出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展开论证,在思路上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作家只有在“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做到作品语言的精确妥帖。
B.如果一个作家不了解文学,或缺乏艺术的良心,就不会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上追求精确妥帖,也不会在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认真。
C.文学描述具体的情境,而具体的情境能变化伸缩,这就使文学具有了暗示性的特点,即使一个字也可以有无穷的含蓄。
D.文学和数学有两点不同:一是心里所想的不同;二是语言表达效果不同。文学语言要求精确妥帖,数学语言不要求精确妥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问春风来早晚
叶小龙
(1)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2)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r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番。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八你的鼻孔。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3)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幺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幺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八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4)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因”的所在里。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5)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风来。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到那时节,花下仕人娇娥争相来访之际,又必是“密叶隐歌乌,香风流美人”般的衣香鬓影吧。可这时,它仿佛沉沉睡在春梦里,任谁也唤不醒,甚至连半颗嫩芽出来报个信都懒怠啊。
(6)“先生要进来喝茶幺?”一个长裙曳地的小娘鱼(小姑娘)出来唤我。跟着小娘鱼,拾步而进,却是一个不大的厅堂,上面高悬“且住为佳”四字牌匾。可不是呢,人生碌碌,无处安放的岂只脚步,大约还有旅人的心吧,既如此,那就且住为佳吧。
(7)盛着明晃晃、光亮亮茶汤的玻璃盏端上来了,细细蔑片编成的食盘也端上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松松软软的是桂花糕,印成梅花模样的是绿豆糕,糊满芝麻、莲蓬松松的可不是蟹壳黄,那油腻腻如凝脂般暗红色的必是枣泥糕了。满满当当一大盒。冒着热气,搛起一个,一口下去,满口满嘴满胃都是姑苏老味道。
(8)吃着茶和点心,蓦地,叮叮琮琼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这茶点填满了似的充盈而富足。我知道,只要一回到这熟悉的所在,所有因劳碌奔波而千疮百孔的心就一点点地被修复,仿佛重新被塑造出—颗平静、安适而柔软的心,忘记了愤懑、疲惫和焦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安住”吧。
(9)就这样,不被打扰地、静静地看暮色渐渐四合。花园里、湖岸上的灯逐一亮了起来,黑瓦上落了不知是银杏还是什么树的黄叶子在灯光里连着一抹蜜色的光。鸭子游累了,双双躲到水榭底下,静静依傍着,不再喧哗。只有风仍然在搅动着树枝,投在湖面上,一片幻影。
(10)这一切都让我无由地安定与满足,如果可以,我愿意停在这蜜色的光里,住在荡漾的波纹里,留在这寒冬里的姑苏幻影里,不再醒来,直到春暖花开。白居易诗云: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是啊,眼看就要春暖花开了吧?你看,那毛茸茸、一颗一颗尖着花苞的紫玉兰早已捎来春消息。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现手法。
【小题2】画波浪线语句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小题3】综合全文,试从线索方面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征。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且住为佳”四字在文中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6日,在2019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短视频和网络转载领域版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但图片作品侵权案件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非法转载现象严重。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著作权法》修订进程,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

报告认为,2018年,我国新技术与内容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模式。版权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愈加严格,提升了用户的付费意愿,商业模式进一步升级。2018年,用户付费已占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规模近50%,用户付费和广告收入双引擎驱动的盈利模式得到进一步稳固。

报告认为,2018年,我国网络版权保护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不能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侵权盗版方式“去中心化”增加版权保护难度,内容产业“重产轻质”,创新能力不足,版权国际应对面临更多挑战。

另外,2018年,图片作品侵权案件呈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非法转载现象严重,案件区域集中态势非常明显。刑事案件中,游戏作品仍然是“重灾区”。

对此,报告建议加快推进《著作权法》修订进程,完善版权制度体系,鼓励创新激发原创动力,创新版权治理模式,推动版权信息共享,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

(摘编自《网络版权报告:图片侵权爆发式增长,公众号抄袭现象严重》)

材料二:

2012-2020年中国版权网络视频行业各业务营收占比

注释:在线视频广告营梢收入指在线视频企业或者门户网站旗下的视频平台获得的全部广告投放金额,包括在线视频企业旗下细分产品平台;版权分销是指公司向著作权人购买独家作品版权后,又将该作品版权再分梢给其他公司,然后从中赚取差价的模式;用户付费指企业的视颇业务通过用户获得的付费额,包括会员费、单次点播付费等;其他是指在线视频平台在前述几个业务细分之外的业务规模,例如娱乐相关硬件的售卖、电商业务等。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研究报告》)

材料三:

走好网络版权保护之路,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当下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传播方式,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网络聚合等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语言、网络直播、电子竞枝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复杂性、裂变性等特点,要通过健全版权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技术手段,编织更加严密的版权保护网。另一方面版权交易平台滥用诉权谋取私利的歧途,启示我们,唯有在版权的确权、授权、交易、使用上找准各方利益平衡点,版权保护才能发挥其“保护和激励原创,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繁荣”的作用。

没有一个良性的版权市场,不会有版权事业的长足发展。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版权保护交易市场,关键在于多方合作。作为监管单位,要厘清版权所有者、交易平台、使用者各方的行为边界,以规则意识破除市场交易的乱象,奠定版权市场的基石。对行业龙头企业来说,依法依规开展经营业务是底线的要求,在此基拙上要优化产品服务的模式,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交易方案,推动行业风气转变。而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任何时候版权意识都不能丢,尤其是在使用网络作品时,避免“拿来就用”,做到“规则紧绷”。市场参与各方形成强大合力,方能推动版权保护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高兰《网络版权保护,多方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各项业务中,用户付费收入占比是增幅最大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七表明版权保护逐渐取得成效。
B.在版权网络视频行业各业务营收构成中,用户付费收入占比在2018年之前逐年提升,预计随后变化不大。
C.广告营销收入占比2012年至2020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各业务营收中始终是占比最高的项目。
D.娱乐相关硬件的售卖、电商业务等其他收入占比2017年较前一年降幅较大,预计随后两年会回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短视频和网络转载领域版权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这直接表现为2018年用户付费已占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规模近50%。
B.我国网络版权产业整体市场就内容产业方面来看,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样就能够避免版权国际应对面临的挑战。
C.构建一个健康的版权保护交易市场,监管单位要厘清行为边界,树立规则意识;相关企业要依法依规开展经营业务,推动行业风气转变。
D.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版权保护提出了新挑战,也为编织更加严密的网络版权保护网提供了技术支持。
【小题3】如何建立适应当下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怎样过日子就是文化。所以,依笔者理解,这个观点谈的是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对文化的感受,我们更应重在平时的累积和沉淀,让传统穿行于我们的每一个日子,让文化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谈我们对于与众 不同的文化的可敬、可叹、可咀嚼与可珍惜,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这也正合了王蒙先生所说:让我们试着接触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看看到底有多少奥妙玄机,可塑可化,真才实力,奋勇前进,得其时矣!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 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摘选自许民彤《谈传统文化,实际是在谈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
C.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化样式和审美情趣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不曾断裂,就在于它时时求新,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时代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借他人之口得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的观点。
B.第三段以白先勇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玄妙”美。
C.最后一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文章从“是什么“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更在于精神呈现,是一种思路、风度、气派。
B.传统艺术的品位可以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合拍,人们推陈出新,使之具有时尚的色彩。
C.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
D.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化创意之举,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