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懦家哲学在21世纪的展望与地位

(俄)费奥克基斯托夫

   儒学不仅是一种宗教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哲学学说。儒学思想以其复杂的内在,构涵盖了复杂的思想:从宗教和伦理思想到纯粹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理论*可以理解的是,这—体系的每一个不同的部分都有不同的科学价值和发展前景,虽然儒学的一些说法已显过时,但有许多仍深具意义,儒学的哲学层面尤其如此。我认为它不过时,而且在今天也未失去其科学意义,并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儒学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对于其他世界观体系的开放性和向其他哲学汲取养分并将之糅合到自己的体系之中的能力。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它的重要特色。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将儒学思想仅仅局限于它的“古典时期"是错误的,应当看到,儒家哲学是随历史不断发展的。
儒家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哲学发展进程而发展,并且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这种特征是由中华文明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情势所决定的,高度具体化的儒家哲学是最富有人性的世界哲学之一,因为人始终是儒家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中国儒家哲学的民族特征及其人类中心论本质,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且它们能够也应当为全人类所共有,并向世界哲学思想开放。
纵观儒家古典哲学的基本构成,我认为,它是形而上学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辉煌结合。
儒学在其发展过释中,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涉入社会生活的新领域。人、人的自然和社会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慧、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一直是中国儒学关注的中心。它是一种纯理性哲学,致力于探究人对于世界的价值,提倡对于自然的关心,要维护而不是破坏地球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它还是一门道德哲学,承认人的情感服从于思维,承认人的美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儒家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否具备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价值呢,它们能否充当现代道德哲学发展的基础呢?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古典哲学给人类带来了优秀的成果,提出了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如天下本体、宇宙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的本性等问题)。中国古典哲学也作出了很多独创的、非模仿的范畴。这样就丰富了世界哲学。这些成果是与世界哲学发展过程分不开的,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宝。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自己哲学传统并融入世界哲学进程的原动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利用其他哲学文化的最现代化成果。这不但将丰富中国哲学,也将对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世界哲学仍然要向中 国哲学的巨大宝库全面开放。
没有对以儒家哲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和发展,也谈不上中国哲学 的未来。传统,包括哲学传统,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一国特色之所在。作为 一个哲学体系的儒学不但要继续发展,更将成为21世纪中国新哲学文化的坚实基础。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儒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哲学学说
B.儒学的说法己经过时,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今天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与发展前景。
C.儒学思想有复杂的内在结构,它涵盖了宗教和伦理思想、纯粹的哲学思想及世界观理论。
D.儒学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将会对中国哲学、世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够体现“儒家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情势决定了儒家哲学要随着世界哲学发展进程而发展。
B.儒家哲学始终以人为关注焦点,是最富人性的世界哲学之一,这是它在今天仍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一。
C.儒家哲学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涉入社会新领域,在发展中弱化民族特征是必然的。
D.既然儒家哲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优秀成果也必将与世界哲学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放性使儒家哲学成功跨越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古典时期”,并且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向前。
B.儒家古典哲学的组成部分既具备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价值,也能够充当现代道德哲学发展的基础。
C.作者将儒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范围中探讨,可见他的眼光独到、开放而有前膽性。
D.中国哲学要不断从世界哲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其发展也必将会有力地推动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7: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徐贲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有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只有结论。在说理的结论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考量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的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情绪,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微博的语言有  的特点。
【小题2】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小题3】第⑤段用有关尼克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联系第④段加以回答。
【小题4】概括作者认为“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在树上的国旗
王宗仁
汽车在唐古拉山北侧的一个洼地里抛锚后,我鼓捣了近三个小时也没有排除故障。这时天近暮晚,四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涂上了一层绚丽的晚霞,天地间罩着一天中最后的灿烂。我这才很不情愿地从汽车底盘下钻出来,搓掉了两手的油腻。我看到山根下的某一个角落,耸立着两尊雕塑般未归去的野牦牛,沉隐,厚重,如同一幅藏区的油画。
我对还趴在引擎上苦苦修车的助手昝义成说:“别折腾了,省些力气今晚当山大王吧!”
小昝笑着回敬我:“今晚还真轮不到我们当山大王,你没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
我顺着小昝指的方向望去,不足百米处的路边,类似小方桌一样的石头堆上,端端地放着一个铁皮暖水瓶。啊,格桑旺姆阿妈的拥军爱民茶水站!汽车抛锚后,我只是急头巴脑地顾着修车,竟然没有留意到了什么地方!格桑旺姆阿妈,一提到她的名字,高原军人滚烫的心就仿佛回到了故乡!这时,我再抬头望了望稍远处的山坡下,一棵不算很高的白杨树举着一面红旗,卷着高原的风一声高过一声地飘荡着。对于来往唐古拉山的人,特别是军车的司机们而言,那面红旗是插在他们心中的锁眼上的呀!
往事引我回望,那是故事的起点……
从山中延伸至公路边的那条并无野草掩盖、只有砂石蹭脚的崎岖小路上,一老一少两位藏家妇女背着一大一小两个酥油桶,心急腿慢地匆匆而来。格桑旺姆和她的女儿卓玛每天都会数次往返于这条路。公路边终年厚积着冻雪冰碴,然而却坦露出一块光溜溜的地面,那就是母女俩放置酥油桶及她们容身的露天茶水站。当然,有时候遇上风雪天,或是盛夏烈日的曝晒,她们的头顶也会撑起一把伞,那是汽车兵心疼母女俩,留下来的一块无风无雨的天地。过后,她们总会千寻万找地把伞捎给主人。有什么办法呢,领了情绝不欠债,她们祖辈都是从风风雨雨中走出走进的硬硬朗朗的实诚人!
公路在茶水站旁突然变得平缓,前面不远处便是下山的陡坡了。司机们总是会在这里停车检查一下车辆,尤其要看看刹车灵不灵,才能放心下山。这也是母女俩将茶水站设在此处的因由。一杯酥油茶,甚或一杯白开水,都会让人品味到人间的温馨,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么多年来,子弟兵给边疆的亲人创造着安宁幸福的生活,格桑旺姆和女儿每送别一个挥着手向她们告别的亲人,心里就像植入了子弟兵军帽上那颗鲜亮的红五星,亮堂堂的。格桑旺姆记得很清楚,那天是藏历年的清晨,阳光少有的丰沛,她家的院子、水缸以及帐篷前的草场,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美好,汽车连的那位沈连长带着两个兵,把一面国旗送到了她和女儿手中。连长对她们说:“高原上有战士的家,家中有亲人。战士和牧民都是国家的好儿女。”随后,两个战士在帐篷前挖了个坑,将他们带来的一根木杆栽下,足有10米高。于是,那面国旗就神采飞扬地飘在了木杆顶端。
奇迹发生在第二年夏天。那根旗杆原本是战士们从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挖来的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白杨树,把一棵好不容易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成活的树,移到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想成活?太难太难了!然而,天意遂人愿,白杨树旗杆在格桑旺姆摇着转经筒默念着“六字真言”的诵经声中,在卓玛勤快的浇水施肥中,居然抽出了嫩芽,一瓣、两瓣、三瓣……抽出了春天!好个有生命力的白杨树旗杆!霎时,整个唐古拉山都变得鲜亮鲜活起来!
国旗长在树上,树根深深扎入大地。杨树之根亦是国旗之根、人心之根。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而是军人对边疆藏族同胞的满腔热爱,是祖国对藏地神圣疆土的深情信赖!它传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群山积雪、晚霞、野牦牛等,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美景图,引出了下文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
B.文章以汽车抛锚逐步引出长在树上的国旗,然后运用插叙手法交代这面国旗的由来,最后抒情,结构紧凑,过渡自然。
C.格桑旺姆阿妈感恩心疼她们母女的汽车兵,设立了露天茶水站,这个茶水站滋润了高原军人守疆卫土的胸怀。
D.画波浪线句子以“春天”来表示枝繁叶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标题“长在树上的国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应实现当代传播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然而,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档。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也完成了一段追根溯源传统文化的旅程。

这个节目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

《七十二层奇楼》热播引起热议的现象提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

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具体路径。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也许让一些人不解,但却应该引起重视。向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视觉手段比印刷品要有效得多。就像《七十二层奇楼》这个节目采用‚实景+虚景的方式,打造出视效奇观,为观众带来了极具冲击的观赏体验,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然,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在笔者看来,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就是摆脱生硬且居高临下的说教套路,而将艺术审美与娱乐表达融合的全新呈现。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我们要鼓励和包容不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手段。

(选自《光明日报》“文艺评论”,2017年7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建立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B.优秀传统文化只要不断创新现代表达形式,就能“活”在现代被人们热爱。
C.向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具体路径,要重视观赏体验迎合年轻人趣味。
D.将艺术审美与娱乐表达融合进行全新呈现是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全部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观照文化现实,引出了本文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论题。
B.文章以热播节目《七十二层奇楼》为例来阐释观点,论据典型,说服力强。
C.文章围绕传统文化传承之道,主要分析了文化传承断档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D.最后两段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现代表达,态度鲜明,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让今天的年轻人重新回到私塾学习,也难以让他们接受和热爱传统文化。
B.如果传统文化具有足够的魅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就能不断上升。
C.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是传承的前提,说教套路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只有扬弃继承和转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其在当代迸发生命活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
材料二:


(资料于诺达咨询)
材料三:
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
材料四: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动管理成本和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等。
当然,北斗系统也面临来自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的竞争。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与以前的GPS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精度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实现室内定位,而中国的北斗要在2020年实现室内定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小题1】下列对“北斗导航系统(BDS)”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要探索和其他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来提高定位精度和提升服务质量,但是,这些和独立自主有冲突。
B.如果按照GPS的做法布局全球,即使BDS布局成功也可能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易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C.具有GPS不具备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发挥报警和救援的作用,在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表现出独特优势。
D.和GPS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上的竞争;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重在优先建成系统以及提供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北斗导航系统市场规模及市场规模增长率均稳步上升,但面对占中国市场95%份额的美国GPS系统仍有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B.北斗导航系统的业务在2016年才在国内民用行业、大众消费领域开始规模应用,但市场占有率比军用低得多,亟需着力。
C.北斗导航系统国内市场通信和车辆导航两项占有率的现状,反映了北斗导航系统存在可改进的需要和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面临GPS的市场压力,北斗导航系统如果能以服务为抓手,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E. 升级版GPS3实现军码民码的分离将对军事更为有利,它的技术可以在战时把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定位信号直接掐断。
【小题3】如何确保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请根据材料加以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⑯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⑲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⑳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用意。
【小题2】作者在第⑪段和第⑯段两次提及梵高,试适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分析第⑱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分析第⑳段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