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B.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6-20 09:4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的“名大家”

①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②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③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因为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④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D.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小题2】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B.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C.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D.代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记载武王克商的重要青铜器:“利簋(guǐ)”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的有司(官名)利(人名)所做的祭器,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口,深鼓腹,腹壁两侧各有一兽形耳,耳下还有垂珥,圈足下附较高方座,整体造型端庄稳重。器腹部与方座四面均以云雷纹填底,其上装饰饕餮纹,圈足饰一周夔龙纹,方座四面四角饰蝉纹。
这件铜簋初看上去并不起眼,但考古学及古文字研究学看见它却大吃一惊。因为和簋腹内底部有古奥异常、带有典型商代风格的铭文4行,32字。别看铭文字数不多,然而由帮助今人解决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那就是牧野之战的确切日期。
根据史书记载,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败商纣王军队的决定性战役,经此一役,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周代替商统治中原。然而关于这场大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因为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仅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在此之前的朝代更替时间均为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而得。由于推算依据不同,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结果。为确定武王克商年,许多历史学家倾尽心血,贡献一生。东汉刘歆首开先河,此后古今中外学者纷纷考证再考证,直把武王克商之年“证”出了44种说法,最早的为公元前1127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相差109年。  
利簋出土后,历史学家欣喜若狂,因为、利簋的铭文清楚记载了武王克商的史实,铭文大意为:“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辛未这天,武王在驻军处,赐有司(官名)利以金(青铜),利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以为纪念。”从铭文可知,武王克商就在“甲子日”,这让人看到了最终确定具体日期的曙光。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们通过分析研究史料、对相关遗物进行碳14测定,同时根据天文现象推算等艰苦细致地考证研究之后,得出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这一天正是甲手日,和利簋铭文的记载完美吻合,最终确定了这一重要史实发生的具体日期。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刘钧)
【小题1】下列对“利簋”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期,从而解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
A.利簋于1976年出土,是目前所知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一位担任有司官职的、名叫利的人用周武王所赐的青铜制作的祭器。
B.利簋整体造型端庄稳重,高28厘米,圆口,口径22厘米,外侧有两只兽形耳,外观以云雷纹、饕餮纹、周夔龙纹、蝉纹等装饰。
C.利簋初看并不起眼,但考古学及古文字研究学家却为之惊喜若狂,因为利簋腹内底部有典型商代风格的4行铭文做装饰。
D.利簋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帮助今天的有关学者推算出了牧野之战的确切日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为确定武王克商年,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纷纷进行考证,首开考证先河的东汉刘歆为此倾尽了一生宝贵的心血。
B.对武王克商年,史学界之所以多有纷争,是因为在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之前,朝代更替的时间只能依据各种不同的有关记载推算。
C.60年一个甲子,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根据利簋铭文的清楚记载,“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有关学者推算出了武王克商年。
D.在发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卜问,兆象对周师极为有利。到辛未这天,武王一举打败商军,商朝就此灭亡。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克商年是商周的分界,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极为重要,所以相关学者对此格外重视,不惜为此殚精竭虑。
B.多年来,对武王克商确切日期的考证,竟“证”出了44种结果,现在可以肯定,其中只有一种结果是正确的。
C.人打仗往往根据天象决定是否兴兵,所以考证武王克商确切日期的工程,离不开天艰苦努力。
D.考证武王克商年的专家学者们,有的已去世,有的还健在,利簋的出土,埋葬了许多专家学者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人为何一面仇富一面拜金?
①现在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事,让人看不懂,比如:心里骂着有钱人,还一心想成为有钱人,一边仇富,一边拜金。
②2012年7月11日,英国《经济学人》发布了全球“仇富榜”,展示了受调查的23个国家国民的仇富情况。在这张榜单上,中国位列倒数第四,让很多中国人感觉很意外,在普通百姓看来,中国应位列正数第四还差不多,中国人怎么能不仇富呢?用专家的话说,这个榜没有反映真实的经济心态。在笔者看来,这个榜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最真实的莫过于我们身边,不必看世界。富二代用零花钱买跑车,拾荒者用零花钱活命,城市里的孩子手拿iPad玩着游戏,山区的孩子有的连吃个苹果都不容易,这种反差之下,谁能不仇富呢?
③一份调查显示,有96%的中国民众说他们憎恨富人。
④金钱掩盖了出生、性别、学历等一切看似公平的东西。人与人本应是平等的,而用金钱做尺来衡量,人与人又是那么的不平等。所有那些对私人会所、奢侈品、保时捷911、玛莎拉蒂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忍受着贫穷带来的卑微,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凡此种种不是都可以成为他们仇富的理由吗?
⑤盲目地仇富并不足取,一夜暴富也不是什么罪过,毕竟贫穷不是美德,而当金钱扮演着一个能让一切变为可能的角色,名誉、地位、学历等都可以变得不重要时,一切都变了。人们的味觉对富有变得越来越敏感,珠光宝气、一身名牌地走在街上,不自觉地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哪管他是文盲、甚至有些白痴。富有显示于外,内在的东西人们却不在意,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现状。
⑥我们很容易把这种仇富现象斥之为酸葡萄心理,告诫中国民众该多花时间挣钱而不是仇富。穷惯了的中国人,追求财富也是正当的需求,仇视富人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社会。可是,为什么仇富?这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富人利用国家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不规范的空隙,不平等地享受及获取了大量资源并迅速致富。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只顾自己做大、做强,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中国人仇富的主要因素。其他的社会因素还有诸如社会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严重不公平以及对低收入者关注不够,造成众多低收入者的不满,等等。
⑦骂着有钱人,更多的中国人同时贪婪地做着发财梦,买张彩票,然后一夜暴富是很多人最最简单的理想。一般人都认为美国人很贪婪,但国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Ipsos近日发布的一份全球性调查数据显示,这样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是: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看重金钱,转型国家的民众比发达国家的人更爱钱,而集中了这两个因素的中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拜金主义者。说到拜金,我们不难想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边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那些游走法律边缘,挑战道德底线的荒唐嚣张之举。
⑧我们能容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畸形现象,但不能长期容忍刻意追求拜金主义;如果是这样,那么再多的钱也买不回那种淳朴的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社会氛围。
⑨仇富和拜金都是一种变态心理,在这样的扭曲心态下人民还有幸福可言吗?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态,试着用另一只眼看世界,也许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珍惜现在拥有的比金钱还要重要的东西,用宽容的心去包容这个世界,快乐就会追随左右,少些品头论足,多些脚踏实地地去工作。
(财经网)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心里骂着有钱人,却一心想成为有钱人,这在中国社会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B.英国《经济学人》关于各国国民仇富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仇富情况位列全球倒数第四。
C.因为当代中国人们对富有变得越来越敏感,所以珠光宝气、一身名牌地走在街上,自然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D.中国很多先富起来的人,拥有大量资源,只顾自己做大、做强,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E.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兼具“东方人”和“转型国家的民众”两个因素的中国人是最拜金的。
【小题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仇富或拜金心理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宁愿坐在宝马车里边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学习动机。
C.广大民众仰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大奖的袁隆平。
D.某人看到一辆豪车发生车祸的场面,大呼“大快人心”。
【小题3】(小题3)请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人一面仇富一面拜金的原因。(4分)
【小题4】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对于财富、金钱的态度。(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文化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组信息。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等。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假如哪天我们只能听到超级女声一种声音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近两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不过在近一、二百年。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文人不解,讹传至今。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如战争中的军歌等等。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交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和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中国现在到处建孔子学院,希望要有选择地传播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要把那些糟粕也宣传出去。尤其不要自己继承。传播出去害人,继承则害己误国。
⑤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一。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对她的了解都是管中窥豹。连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师也只敢将自己的文集称作“管锥篇”,像我们这些知之不多的人更不能妄下“无用”或“过时”的
(选自《环球时报》2011年12月,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组信息。
B.文化有的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得以流传,有的直接借助人脑储存。
C.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娱乐功用。
D.西方学者认为,不被宗教左右是成熟文化的原始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用“鲁迅所说”之例是说明饮食文化之类也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B.第③段用“后庭花”之例是说明造成批判者迁怒于娱乐性文化功用的原因。
C.第③段用“战争中的军歌等等”之例说明文艺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D.末段用钱钟书之例说明我们更不能对中华文化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国外传播文化应该遵奉“扬弃”的原则,自己不愿继承的,也不要勉强塞给别人。
B.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加入儒学。
C.作为“三教”之一的儒教,其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D.像超级女声这种文艺节目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娱乐性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恶、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的。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小题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 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远比唐朝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中国当今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