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买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D.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B.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放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交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中,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
D.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10:0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梨树沟写意
柴福善
①京东梨树沟,或许是燕山山脉从海底隆起时,在南麓不经意留下的一条沟谷。
②不知什么时候,一只乌飞来,衔着一颗梨核,不小心滚落沟里。冬去春来,慢慢长出一棵大梨树。更不知什么时候,谁先走进沟里,就在树下住下来,随口就叫这条沟为梨树沟。随着人家越聚越多,便形成一片村落,人们很.自然就以沟名而命名村子了。
③许多年前,我曾走进沟寻找诗意。踏着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就是石头垒砌外墙、土坯打里的房子,树枝扎一遭篱笆,篱笆上嘟噜着顶花的扁豆、丝瓜、倭瓜,一派田园风光。院子不大,归整得干净利落。主人给我搬个木墩,递上一瓢缸里的凉水。水喝完了,感觉浑身清爽。从此,我记住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也记住这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
④十几年前,我踏着石阶再来寻找。但见那一遭篱笆围着的房子,显得有些破旧,树枝编扎的梢门虚掩着。院里长满荒草,透着几分人去屋空的荒凉。一打听,原来沟里人家由于泥石流或其他原因,迁往沟外了。尽管离开这道沟谷,起了一排排新屋,过上新的生活,可还叫梨树沟,这是一代代人骨子里的记忆。
⑤今春,我又走进梨树沟,像武陵人走进桃花源,贸然间识不得了:平展的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长城一般的垛口。望向沟里,绿莹莹山谷间,一树一树的白,像山间的云,可云没有这芬芳;像冬天的雪,可雪没有这温润。这么想着,也就走近了,原来是一树一树的梨花。梨花三朵五朵簇拥着,伴着清风微微摇曳。细看每一朵,都开得嫩白,仿佛轻轻一缕乌鸣,就会鸣破嫩白的花瓣。多少蜜蜂忙碌着,不失时机地嘤嘤嗡嗡采蜜。这北方的梨花蜜,与南方的荔枝蜜比,应该各有芬芳吧。那些没人居住的房子,一如当初,散落梨树下。
⑥我不知梨树沟究竟有多少梨树,但见大的腰般粗,小的腿般细,大大小小随处可见。我想起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那写的是北方边塞八月的飞雪。又想起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而这写的当是唐玄宗苦苦思念的杨贵妃,诗人只是借梨花意象而言他,并非真写梨花。不过,真以此描写梨树沟,倒也贴切自然,生动传神,那么.就当是唐代诗人为梨树沟而写了。
⑦梨树沟很幽深,转过去,仍不见尽头。梨树间,时有一棵棵犬粟子树,或树干空洞,或主干枯干成一截树桩,旁边酿出新芽围着树桩又长出一棵。这些大粟子树,怎么也得几百年了。沿着平展的路上得山来,一片片一堆堆大大小小黝黝发黑的块石,不是平常山岩崩裂的那种,似是从山底喷涌出来淌落淤积的。怪不得沟里人说这是古火山口。千万年,亿万年,或更久远,我尽情想象着火山喷发刹那吞天吐地的磅礴与壮观。
⑧我上山时,随手拄着拐杖,终究山地不比平地,好在累了就随地歇息。比如沟谷间那座湖水坝上一道风雨长廊,尽管没有风雨,我也可在长廊里小憩一番,顺便欣赏一下山泉如何从沟谷聚而为湖,又如何继续从湖口下流为溪,使梨树沟的诗意平添几分灵气。我终于走上山顶,山顶横亘着蜿蜒的长城。明时这里隶属蓟镇,不知总兵戚继光是否督查至此?我没有考证,可那些残存而相望的空心敌楼,即为戚继光所创造。城墙就地取材,以山石垒砌。一些高低错落的垛口尚在,我这才明白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垛口,原来依长城而修筑。
⑨伫立山顶眺望,沟那边就是京东名胜石林峡,石林飞瀑,自然天成。梨树沟则不同,梨花、湖水、长城及古火山口,融为一体,更具意蕴。曾几何时,山乡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沟谷,如今竞幻化为一道绝妙风景。想梨树沟人在外面一排一排的房子里,应该生活得愈来愈幸福。可我还是想念人家散落、鸡犬相闻的梨树沟,想念那一瓢凉水的甘甜,甚至想把篱笆围着、梢门虚掩的房子简单收拾住下,然后悄悄种下一棵梨树。是啊,梨树经一冬孕育,满沟满谷春天里争先恐后白白地尽情绽放。遥知不是雪,可心底翻来覆去总觉得是雪。怎知这雪,不觉里就有一片飘落我头顶了呢!
(摘编自20 1 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梨树沟的地理特点后,又通过鸟衔梨核的想象写了梨树沟的由来,充满情趣,引人人胜。
B.文章通过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写出了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与下文呼应,侧面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C.作者在不同时期三次造访梨树沟,同梨树沟的梨树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寒冬与挫折,愈见生命的豁达与乐观。
D.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意蕴隽永的游记,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引用古诗,增添了文学意蕴。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为什么写到大栗子树和块石?请简要分析。
【小题3】面对梨树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航船的河流
张凌云
①晨曦上来了。空气中饱蘸着露水的味道,带点甜甜的草香。河畔的几排高大的杨树在日光里渐渐清晰起来,背影越来越短,河水却还是墨绿墨绿的,平滑得像没有褶皱的锦缎。
②渝根叔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河畔的。他看着前方宽广的河水,深吸一口气,放下喷筒,伸了个长长的懒腰,然后欣赏起这片风景来。他很感叹这条河的又直又阔,不像故乡的那条江蜿蜒曲折,羊肠阻隔;而且河水又柔又静,不像故乡的那条江经常狂野暴烈,掀起巨大的浪涛。更令人感慨的是,偌大的河面竟然看不到一条航船,要是在老家,那些行走在惊涛骇浪里的老船工面对这样空荡荡的大河,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惋惜,还是羡慕?
③“渝根,你又在想家啦。”身后传来里芳嫂脆脆的声音。渝根叔扭过头去,看见里芳嫂正微笑地看着他。“没呐,看看风景。”渝根叔从沉浸中醒来,有点期期艾艾。“你呀,反正是回不去了,想也没用。”里芳嫂揶揄地瞪了他一眼,背上喷筒,径直往旁边自家地里去了。
④渝根叔不是本地人。他来自重庆,属于三峡移民。政府安置移民迁徙的时候,征求大家意见,他听说这里田多地平,第一个主动报名。结果差不多一个村的百姓都在他的带动下来到了这个县,来到了辽阔的江海平原。
⑤渝根叔过来一年多了。他承包了好几十亩地,还种了一些速生杨树。一对比老家,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喜,干不完的劲。老家那些江边的坡地,产量低不说,还常要提防雨打风蚀,一不小心,土和苗就和着泥水溜进了滚滚大江,他心痛的倒不是那些苗,而是深褐色的土,那些祖祖辈辈犁过不知多少回的土,连系着庄稼人的根哩。后来由于退耕还林,再后来是建高峡平湖,那片曾经魂牵梦萦的土地终于是越来越远了。
⑥正是看中了江海之滨的丰饶,当初村庄在分土地时,渝根叔张口就要承包两百亩。这些年,渝根叔黝黑瘦小的身子不停地在地里钻着,很快被他钻出了名堂。凭着山里人的辣倔劲儿,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住上了宽敞的瓦房,两个孩子坐进了乡里明亮的教室念书。
⑦日头越升越高,空气变得燥热起来,树上的蝉儿一遍遍重复着烦人的旋律。不觉已是晌午了,渝根叔弓在稻田里的腰终于直了起来,他用肩上的毛巾抹去额头密沁的汗珠,眯起眼睛,看看远方。渝根叔走上田埂,来到河畔的杨树下,放下喷筒,慢慢坐下去,拿出口袋里的包子和水,准备享用午餐。
⑧似乎起风了,天色渐渐阴了下来。渝根叔抬起头,瞥见西北方向有一朵乌云在迅速移动。不好,要下雨。他想起村里的水泥地上正晒着自己和邻居家的麦子。这几天有人以高价来村里收麦子,一早大家都把囤积的麦子摊出来晒了,要是淋上雨,怎么办?
⑨抢时间。渝根叔站了起来,想叫里芳嫂一起回去。却瞧不见人影,喊了几声,没听见,兴许在地的那头。他把包子和水往草里一扔,蹬起自行车,飞快地往村里骑去。
⑩风在呼啸,这是暴风雨到来的前奏。
⑪到家了,搬出箩筐、板掀和扫帚,渝根叔迅速来到水泥场上。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齐心协力,熟练地装筐、清扫、抬运,抢在巨大的雨珠落下之前,完成了一场胜利。
⑫豪雨倾泻如注。大家挤在最后收场的一户人家院子里。渝根叔回头一看,里芳嫂不知啥时已经回来了。
⑬北方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时,天色渐渐清朗,四周响起了阵阵蛙鸣。早知道有大雨,今天的农药就不会打了。渝根叔苦笑着,蹬上自行车,回到了地里。
⑭“渝根叔,今晚到我家喝两盅去——”,河畔的渝根叔抬起头,远远地望见里芳嫂的丈夫周林划着一条小船,从前方的一条汊河里钻了出来,手里举着一只网兜,兴奋地朝他伸着。网里面,活蹦乱跳着一只大青鱼,怕有五六斤重。
⑮渝根叔看着他,又看看他身后宽广宁静的大河。这条没有航船的河流,向东,流向大海。
(选自2017年1月23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河水的墨绿、平滑,既交代了小说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对这一处环境的欣赏。
B.渝根叔对里芳嫂说他想家的话“有点期期艾艾”。这一细节描写反映出当时渝根叔陷入了对故土的思念之中以及乡村男子特有的淳朴。
C.小说最后写里芳嫂的丈夫周林网上一条大青鱼的情节,暗示了江海平原不仅适宜耕种植树,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
D.小说的标题“没有航船的河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让读者对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充满了遐想,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小题2】小说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略分析。
【小题3】小说第四段至第六段以插叙手法叙述渝根叔以前的相关事情,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条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迈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的把他抛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不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由刚当筏客时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大坝,水运渐为陆路运输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初当筏客那会儿,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薏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歜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莱,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的英俊模样和青春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翠翠就跟到哪,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忘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抑郁作古,翠罩也出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摹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严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暌際之下,岩爷脱得赤条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
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弋江边找到岩爷,陪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爷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得!
岩爷撇开目光又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文中“翠翠能看到吗?”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小题2】说说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的理解。
【小题3】小说以“最后的苍鹰”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
(摘编自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日报》 2018年5月5日)
材料二
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垃圾出口国仍在努力寻找能替代中国的办法。
各国抛出了不同的想法:据媒体报道,欧盟表示正在考虑对塑料使用征税,英国打算将一些垃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则要求中国取消上述禁令。但专家揩出,这些建议都不是长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解决办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晓宇教授指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级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这根本上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
(摘编自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3月2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
C.杜欢政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提升品质。
D.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处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来缓解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但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禁令的颁布。
B.面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各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能长期解决垃圾管理问题。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提到了禁令颁布后,会倒逼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减轻环境负担也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D.面对新规,杜欢政和李志青均主张不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前者认为,只要提高标准即可允许进口;后者认为,只要企业能处置,也可进口。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网、《中国经济导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汉语,心灵的慰藉

①长命锁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之奥妙。在首饰、绣片、木雕上,在瓷器上,甚至在床边、枕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可以说在中国民间的器物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吉祥符号的世界中。

②这种现象西方没有,吉祥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我想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介入世俗生活)的宗教。

③我曾经很是羡慕西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一对新人身穿洁白的婚纱、黑色的礼服,执手步入教堂,交换戒指,手抚《圣经》宣誓。尤其是牧师问双方新人的那句话,撼人心灵,此时,掌声响起,圣乐奏起……这种仪式带来了人生的庄严和神圣,中国人大概只有奥运冠军体验过。我们的婚礼现在大都是婚庆公司来主持,事是办了,但缺少那份人生大事应有的庄严和神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许多日常需信奉者完成的仪式,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更是时时在场。饭前饭后,早晨晚上,出生,婚礼,葬礼,甚至战场上。这些仪式整理了琐碎平庸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有序、整齐、升华了,也富有光彩和意义了。

④在中国,庙宇都藏之深山,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但生、老、病、死等人生的烦恼和苦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通过“出家”来解决,都是要面对的现实,佛教选择了“出家”到深山里用“悟”来解决,这只有高僧大德能够做到,大多数人仍在烦恼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选择了把“教堂”或“寺”建在尘世,通过“行”来解决。

⑤人不能没有希望。虽然向死而生是人生,虽然生活是劳累,我们还是甘于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希望需要表达,表达需要形式。西方人用入世的宗教来表达,我们没有入世的宗教,怎么办?

⑥这时汉语出场了,承担起了肩负希望、慰藉心灵的救世的使命,它是我们民族的“耶稣”。

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正是汉语构筑了一个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正是这个吉祥符号体系承载了中国人的希望的世界。

⑧汉语音调铿锵,字形方正,如图似画,博大精深,关键是汉语单音节词特别多,一字一音可表示一个词和一个概念。而英语等拼音文字是一个单词表示一个概念,一个单词由多个音节组成。汉语的单音节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字,音同字不同,因此可以借助语音作桥梁,字面说甲,骨子里却说的是乙,这就是谐音表意法。《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暗指“真事隐”,“贾雨村”实是“假语村”。

⑨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可以粗略地知晓汉语中的“谐音法”是怎样构筑一个吉祥世界的。鲁迅写到: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因为“鹿”与“禄”谐音,“伏”与“福”谐音,这画是说读书就会有福有禄。从这里可以看出,谐音不仅可以借助像“鹿”这样的动物形象,而且可以借助动作如“伏”,然后再借助谐音。

⑩借助谐音,蝙蝠成了祥瑞之兽,鹌鹑成了平安的象征,猫和蝴蝶成了“耄耋”的寿星。鱼是“余”,鸡是“吉”,羊是“祥”……

⑾有时还需通过联想,再经谐音,经过几个转折才能构建一个吉祥符号。我收藏的一把银锁,锁面上雕刻两个娃娃,围着一个硕大的裂开的石榴,里而满是籽粒。其实这是一个象征“子女众多”的吉祥符号,通过石榴“一室多籽”,再经“籽”、“子”谐音,构筑起一个吉祥符号。

⑿我曾经对一把银锁上的图案百思不得其解,锁上是一头雄狮,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帝和太子的老师分别被称为“太师”和“少师”,因“狮”字谐音“师”,因此狮子象征当大官之意。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只狮子被一条铁链拴在一个亭子的柱子上,这还是吉祥吗?后来经一位高人指点,我才知道原来铁链的链谐音是“连”字,链拴狮子,寓意是“连连升官”也。

⒀正是经过这样一些复杂的过程,通过谐音,中国人构筑起了一个满是吉祥的世界。语言是有力和快捷的,通过谐音建构的吉祥符号的世界,用不着传道者,也没有师徒,它就是借助汉语的翅膀传播着。它没有高深的教义,妇孺皆知。因为它的媒介就是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

⒁我没有统计过中国究竟有多少吉祥符号,但我知道这些吉祥符号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出生、婚姻、健康、生育、考试、求学、出行等等,表达了对生活的各种企盼和希求。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判断这些吉祥符号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一个没有入世宗教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这些吉祥符号去抚慰百姓的心灵,是不可想象的。

⒂我们没有牧师,没有礼拜和弥撒,但我们有银锁上的麒麟,有窗花上的喜鹊,有床围上的牡丹,有枕头上的鸳鸯……吉祥围绕我们,希望围绕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入世的宗教”。

【小题1】结合文意,标题“汉语,心灵的慰藉”中“慰藉”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的宗教,表现在哪里?
【小题3】第1、11节里都写到了锁的例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小题4】汉语是怎样构筑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的?
【小题5】以下对吉祥符号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命锁是代表了中国民间吉祥符号之奥妙。
B.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吉祥符号。
C.中国的吉祥符号体系完全是由汉语构成的。
D.汉语借助谐音表意构建吉祥符号,成为百姓希望的承载。
【小题6】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述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