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各题。

寻找恩人

文/韦名

建涛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找到女儿的救命恩人,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个躬,道声谢。

女儿描述的救命恩人是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说话不卑不亢,眼睛不大不小,头发不长不短的中年男人。

女儿说,那天上午,事情来得太过突然了:站在马路边等车的她发现一辆车疯了一样向自己狂奔过来。小嘴张得巨大的她,既说不出话,也挪不动身子,眼睁睁看着车子朝自己飞奔过来……就在车子要辗上她的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她被一个人扑倒在路边的绿化带上——疯狂的车子从女儿刚刚站着的地方呼啸而过。

和女儿一起倒在绿化带上的中年男人扶起了脑子一片空白的女儿。女儿却站不稳,蹲在绿化带上,瑟瑟发抖。

“没事了!”中年男人不卑不亢地安慰了女儿一句,再次扶起女儿。

惊魂未定的女儿终于抬起了头,看到了中年男人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女儿连一声谢谢也没说,只呆呆地望着沾了一身泥水的中年男人,头也没回地消失在马路上。

救了女儿一命,女儿却来不及对恩人道声谢,建涛心里不安,发誓这辈子一定要亲口向恩人道谢!

为了心中这一声谢,多少年,只要一有空,建涛就四处寻找恩人。

可除了女儿当初对恩人的简单描述,建涛对恩人一无所知。女儿当初描述的恩人,在芸芸众生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无异于稻仓中的一颗稻谷,找这样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执着的建涛却不言弃,一直在寻找恩人。

在寻找恩人的过程中,建涛也做了很多和恩人一样的好事,成了别人嘴里的恩人。

女儿就在建涛不断寻找恩人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了别人的女人——尽管建涛心里不大乐意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的儿子,一直对女婿很冷淡,可看到女儿后来又拥有了自己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建涛认了。

看到女儿的幸福,建涛寻找恩人的决心更加坚决。

多年过去了,寻找恩人未果。建涛不仅不放弃,还在家里亲自给恩人画像,画眉心里有黑闪闪的痣,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中年男人。

建涛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和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差不多。建涛画完就让女儿认,每一张画,女儿都说像又不像。

画到后来,建涛便根据岁月的流逝,把中年恩人画成了老年恩人:皱纹加深了,头发变白了……当然,唯一不变的是眉心间的那颗痣。

女儿说,除了那颗痣,父亲画的恩人怎么越看越像父亲自己。

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建涛,她想和男人带着女儿去遥远的地方看望从未谋面还在服刑的家公。

建涛欣慰地点了点头。

女儿一家去了遥远的地方,建涛继续画像和寻找恩人。

女儿从遥远的地方一回来,就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建涛,“爸!我找到了!找到了!”

“找到了什么?”建涛一脸茫然。

“恩人!”女儿说时,眼里闪着一丝亮光。

“在哪?”建涛停下画像,盯着女儿,着急地问。

“在遥远的地方!”女儿眼里的那丝亮光不见了。“家公眉心间就长着这么一颗我永远也忘不了的黑痣!”

“……”建涛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

“可他看着我们三个,听我激动地讲15年前的那一刻,始终不承认他曾救过我!”女儿有点灰心。

“你确定?”建涛很久才回过神来。

“爸,错不了,就是他。”女儿又激动起来,“可他为什么不承认这一切呢?”

“谢谢你!”尽管一见面,亲家公和建涛画的像一点也不像,建涛还是隔着厚厚的玻璃深深地深深地给亲家公鞠了一躬。

“谢谢你!”亲家公也深深地给建涛回了一鞠躬。

建涛提醒亲家公:15年前的那天早上,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当时车少人稀的马路朝公安局走去……女儿就是那天那个时段在那段马路被一个眉心有痣的中年男人救起的!

亲家公却一脸平静。

“我女婿你儿子说,你那天出门的样子他永远忘不了!我女儿你儿媳说,你眉心间的黑痣她也永远忘不了!”建涛告诉亲家公。

亲家公静静地听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着平静如水般的亲家公,建涛没再继续说下去:来看望亲家公之前,他找到了当年接待亲家公自首的警官。警官说了一个细节,亲家公自首时衣服上一身泥水,十分狼狈。

建涛又隔着厚厚的玻璃给亲家公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监狱会客室。

建涛不再画像,却继续寻找恩人。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节,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如何寻找,结果如何。
B.小说中前后有照应,如后文中提到的警官说的“衣服上一身泥水”的情节就照应了前文。
C.“眉心间一颗黑闪闪的痣”是救命恩人的标志,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更紧凑。
D.小说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在刻画恩人时使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建涛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0 05:5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安卓手机预装软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安卓手机平均预装软件数量约为9.2款,占用的存储空间634.4兆,同时近八成用户表示,虽然某些预装软件会带来一定的便利,但一般不会使用或仅会使用少部分预装软件。
从现实情况看,大量的预装应用不仅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成为手机功能正常体验的绊脚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江认为,过多预装应用的弊端很多。“一类问题是占据容量、消耗待机时间和偷走流量;另一类问题主要在于他们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侵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干扰。前者是显性的但潜在危害相对较小,后者是隐性的但潜在危害大。”
专家指出,有的手机预装70个以上的软件,甚至占到手机内置存储器80%以上的容量,它们在开机默认启动后会因占用CPU时间多而缩短待机时间,同时造成流量浪费。
然而,用户私自卸载手机预装软件又成了另一大“雷区”。专家指出,在不能正常卸载预装软件的前提下,用户会选择“刷机”破解系统(获取ROOT权限),之后就可以对任意的软件进行卸载。可是,这种操作会导致误删、误改手机系统必要的文件从而使手机难以恢复正常使用,也会使更多的病毒、后门软件侵入系统,极大地影响手机此后的安全性。“尽管手机生产商可以把上述风险归咎于用户自行破解的行为,但是厂家预装太多软件才是问题的起因。”陈江说。
时隔数年,手机预装软件仍如同顽疾困扰着广大用户。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数据表明,近半厂商预装App数量超过了30个。
“手机预装软件有较大的潜在利益,因此很难杜绝。”陈江说。据了解,预装一款手机应用,手机生产商可以获得1到10元的收益。另外,预装软件对于软件商来说也是一种获得用户数量的手段。更有甚者,还会通过预装软件或者帮助用户“刷机”窃取用户信息进而贩卖,牟取不义之财。
(摘编自蒋齐光《新规实施一月,软件仍难卸载,手机预装应用咋成了‘钉子户’》,2017年08月0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工信部2017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有关检测和治理情况
检测55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
发现违规软件42款
高压严打网上改号软件
累计屏蔽搜索结果超过3亿条
删除下载和链接信息58万余条
联动“安全百店”106家手机应用商店累计下架改号软件880个
电商平台累计发现并下架改号软件产品1118个,处理商户811户
社交网络累计清理2864条改号软件信息,处理账号334个
拦截境外“+86”虚假号码
累计拦截非法境外呼叫1114.5万次
 
(摘编自《二季度42款手机应用软件涉恶意“吸费”等被下架》)
材料三:
7月1日起,《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新规实施一个月来,市场上部分手机预装应用已经可卸载,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智能手机的预装软件不能由用户自主卸载,用户依旧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暂行规定》的制定者——工信部的力量来督促是不够的。业内人士表示,手机出厂后要经过许多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其中难免有软件商要求预装软件。对手机厂商、软件商和渠道商这条利益链,工信部也难以做到百分百、全覆盖式监管。
专家认为,现阶段最为可行的模式是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即政府有关部门和消协加强合作,拓宽用户维权渠道。与此同时,工信部应尽快完善《暂行规定》,制定细则来界定可以预装、不可以预装和能够卸载的应用种类,并出台违反规定的具体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规落地生根。
(摘编自尹志烨《卸载难》,2017年08月04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手机预装应用侵犯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使消费者没有了选择权,潜在危害大。
B.材料二采用表格形式列举了多项数据,目的是激发用户研究使用手机的对策。
C.工信部材料显示,大量境外“+86”虚假号码非法呼叫我国用户,其中许多被拦截。
D.手机从出厂到进入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有近半厂商会预装App。
E. 手机预装软件,虽然可能给用户带来危害,但某些软件也可能给用户带来便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手机预装软件难以卸载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到来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口口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口口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同后,会尽可能避免进人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人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⑤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愈发展示出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场。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得到珍惜,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想在荒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等先进仪器和装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⑥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⑦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珍惜荒原、热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消灭”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B.即使然而
C.尽管但是D.既然那么
【小题3】第③段概述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是为了说明
【小题4】对第④、⑤段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基本定居后,多数人不愿在荒原生活。
B.进入或穿越荒原者,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C.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荒原的价值得到凸现。
D.随着人类生存能力逐步提高,荒原终将消失。
【小题5】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走进荒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B.荒原——永恒的魅力
C.荒原——科学家的乐园
D.人到哪里,哪里就没有荒原
【小题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表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于•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水 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时!偷没有偷倒,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
这是一种嘶哑粗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之中震荡,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看他的年纪约有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背剪着,脚下蹬的是一双烂草鞋,涂满了涵泥。旁边有四五个浓眉粗眼的大汉,面部飞舞着得意的颜色,紧紧的寸步不离的将他把持住,匆匆的沿着松林走。仿佛稍一不留心,就要被他逃逸了去似的。这一行人是在奔小沙河。
他们送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村中不守本分做了贼。文明的桐村向来就没有什么村长……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而这种对于小偷处以“水葬”的死刑,在村中差不多是“古已有之”了的。
“送行”的行列并不如此的简单:前后左右还络绎的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有,红红绿绿的服色,高高低低的身材,老老少少的形态……这些也不尽都是村中的闲人,不过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看热闹而来的罢了。忽然一片更大的嘈杂的声浪从人海中涌起来,这声音的粗细缓急是完全不一致的:
“呀!你们快看快看,那强盗又开口了!”
骆毛(便是他们呼喊为强盗的)的语声这时嘶哑的程度减轻而蓦地高朗了许多,颤颤的像破锣般的在响成一片:
“嘿!瞧你们祖宗的热闹!老子把你们的婆娘偷走了吗?叫老子吃水?你们也有吃火的一天!烧死你们这一群狗东西!”
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方的人群“跑百码”般的跑起来,一路还扭嘴使眼嘻嘻的嘲笑。骆毛大概耳鸣得轻了一点,仿佛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更是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的将头扭回来,伸长着脖子狂叫道:
“跟着你们的祖先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不要命吗?……老子背时的日子,你们得色啦!叫你们这一群龟儿子也都不得好死,看你们还笑不笑!”
这时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路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时也经过田塍或者浅浅的山丘。大家弯弯曲曲的走,似乎有点疲乏,在一座坟台之下略略休息,骆毛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下了。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换了一口气,提高嗓音的又开始说,“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
“干老爷子!你老人家死咧的话,我儿子过年过节总帮你老人家多烧几包袱纸。你就放心去吧,干奶奶——哎呀!啥子干奶奶,简直就是我那嫡亲奶奶呀——我养她老人家一辈子还不行吗?……”
小耗子王七走过坟前,用手搓着眼睛,把眼睛圈都搓得快红了,向骆毛请了一个大安,亲热的说了上面的那一大段话。小耗子在今年跟骆毛交过手,败仗下来了,就拜了老骆做干爹,是个著名的小滑头儿!
“七老弟,你就再不要干老爷子湿老爷子的啦!”老骆冷笑了一声说,“好汉作事好汉当,也用不上牵累旁人!我的妈呢?——”
老骆心里忽然难过了起来,他也不再说下去,站起身来就往前走。人群又被他拖着像一根长绳,回环在山道上了。
登程以后的途中,老骆几乎绝无声音,除了习惯成自然的几声哼哼之外,不啻顿然变成哑巴。只是缓缓地走,含着一脸的苦笑,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引起他无限的感触:他心里暗暗悲酸着,想到他的母亲,便觉心里发软,那热狂的不怕死的心顿时也就冷了一半。他的坚强的意志渐渐软化下来。
因为他精神上的毁伤,使他口都不愿意再开了。他心里完全是犹豫和踌躇了——“我死后,我的妈怎么办呢?……我的妈啊,你在哪儿?你可晓得你的儿子死在眼前了吗?你如果在家紧等我不回来,你不知道焦心成哪个样子!唉!唉……”
老骆虽然是个粗人,可是想到死后老母无人养活,他也觉到死的可怕。直至他们捉住他的两臂,要往水下投他的时候,他狠心把眼一闭,他老母的慈容犹仿佛在目前一样。 天依旧恢复了沉寥的铅色,桐村里显得意外的冷冷落落。那黄金色的稻田被风吹着,起了轻掀的很自然的波动。真是无边的静谧,约略可以听见鹁鸪的低唱,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远的山峰削壁的峙立着,遥遥与天海相接。閤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
村后远远的有一间草房,圮毁的伫立坡上,在风声中预备着坍塌。木栅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喘气,一手牢牢的把住门边,摩娑着老眼目不转睛的凝望,好似在期待着什么。 她稳定的倚傍着门柱,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的轻颤。最后,她将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限上坐下来了,深深的蹙着额发愁道:
“毛儿为什么出去一天一夜还不回来?”
作者介绍:蹇先艾(1906-1994),现代作家,遵义老城人。幼年在遵义读私塾,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等,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等,作品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本文摘编自其代表作《水葬》,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因为偷窃行为被村人处以极刑(水葬)的故事,犯错就要付出代价,这样的处置是天经地义的。
B.该篇小说采取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将故事展现得形象、凄凉而又发人深省。
C.小说结构严谨,动人心魄,处处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凄凉之感,还有对群众的愤怒和对受害者家属的深切同情,让人为之心动。
D.该篇小说充满了乡土气息,在作者眼中黔北的风土人情并不是透露着史前原生状态的天成的气息,而处处透露着作者对于自己的故土和乡民的悲悯之情。
【小题2】小说中的骆毛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为“水葬”,全文都在根据这一事件来行文,却以“母亲的等候”作结尾,这样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