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曰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散文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够被世界各国人们接受。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在地域文化散文创作时最为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相。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4 09:0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于开放性与多义性,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B.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C.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D.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B.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D.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小题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小题1】作者将雨比喻为“温柔的灰美人”,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小题2】“在古老的大陆上”一段,是作者对过去听雨的回忆,在这一段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广州9月16日讯(记者刘盾)今天17时左右,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9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防御台风紧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指挥下,坚决落实防御强台风工作的监管和主体责任,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广东省教育厅强力部署,要求从9月15日至17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全部停课停学,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停止一切培训和教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学生原地做好防台风工作。广东省教育厅强调,启动防台风工作机制期间,全省各类学校、幼儿园、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停止一切对外交流培训、户外拓展、军训等户外活动。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按照广东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经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广东省9月16日至17日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停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6日18点30分,深圳市教育系统共出动8460人次安全隐患排查人员,重点检查112个在建工地、17处危险边坡、75处低洼地带。深圳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共安排60个检查督查组,动用人员850多人次。
材料二:
本报南宁9月16日讯(记者 周仕敏欧金昌)台风“山竹”预计今晚到17日凌晨登陆后以台风或强台风(13-15级)进入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9月15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始终绷紧防台风这根弦,做最坏的打算、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牢牢守住师生生命安全的底线,提早落实防御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为了做好防御工作,广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台风信息,紧盯台风“山竹”移动路径,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师生和家长加强防范,提升安全意识。同时,严格值守,及时报送信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广西强调,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停止师生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适时停课。据了解,目前广西已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从17日起,所有学校、幼儿园停课,直至解除防御台风应急响应为止。
材料三:
本报海口9月16日讯(记者宗河)受台风“山竹”影响,海南省教育厅9月14日发布《关于做好超强台风“山竹”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抓好全省教育系统的防风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迅速落实防御台风的各项措施,立即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危旧校舍、围墙、教室宿舍门窗以及水电路等设施进行逐一排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及时消除隐患。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准备充足的食物、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确保台风期间留校师生的生活正常。学校要加强师生防汛防风安全教育,特别是今年秋季入学新生的防汛防风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在台风影响期间避免外出活动,做好防范台风预警和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海南多地教育部门已出台停课措施。海口市教育局今天发出通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月17日上午停课半天,下午复课。此外澄迈县、文昌市各学校和幼儿园9月17日停课一天;儋州市中小学停课半天,幼儿园停课一天,并通过校讯通、微信群等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行事,目的是落实该工作中的监管和主体责任,做好台风防范工作。
B.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强调“做最坏的打算、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是该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坚守师生生命安全底线的态度和决心的体现。
C.海南省教育厅为台风期间留校师生准备“食物和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是一种应对台风威胁的措施,也是在关怀广大师生的生活。
D.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一种减少台风所带来的损害的最有效措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台风“山竹”登陆过境期间,三省区相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停课的举措,都体现了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师生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B.海南省和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系统均安排有安全隐患排查,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排查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C.广西壮族自治区只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出停课通知,说明台风“山竹”对广西的影响远小于广东和海南。
D.2018年台风“山竹”对我国影响巨大,涉及广东、广西、海南三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它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小题3】以上三则新闻材料,分别报道了广东、广西和海南在面对强台风“山竹”时不同的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地措施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2018年9月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制图:蔡华伟)

注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科学素质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逐渐成为衡量公众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8.47%。

材料二:

约翰·杜兰特等人提出的标准化假说认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将在公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应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消费增加有关。这也证明了科技产品的日常消费具有科学传播功能。由于公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在对现代科技产品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其生活经验发生了变化,由此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对就高一些。

在对科技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体会着科学技术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修正着以往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方式。同时,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会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人们在消费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一种新的生活环境。但日常消费中的科学传播也具有一些短板,比如,人们有时会因为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有时甚至会对相关科技知识产生修正、挪用等。也就是说,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受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对科学技术的偏离之处,这就需要其他各种科学传播方式对之进行补充。

(摘编自朱洪启《科技产品日常消费与科学传播》)

材料三:

贵阳一中的学生雷骏雨目前是学校“生命科学协会”的负责人,这个协会是他从已毕业的学长学姐手上接过来的,彼时协会刚成立不久,社团还没有明确的构架。这个学期,他打算完善这个协会的构架:学员培养、课题推广与合作……他们的协会拥有专门的活动室,室内有电脑、杂志期刊等科普读物,生物实践室,另外还有饮料吧台。目前,雷骏雨已参加了“贵州省青少年3D打印设计”大赛,他还将组织同学参加更多的科普活动。

在贵州西南边的盘州市柏果镇则不太一样,从事教育培训事业的余明让告诉记者:目前这边的中小学生对于“科学素质”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学习的东西大都是课本上的。他认为影响这些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尤其是父母。

显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了,尤其是青少年,由于环境因素的限制,让他们接触的、可供选择的资源内容也就少了。要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不光要加以引导,还得在环境的改变上多花点精力。

(摘编自侯帮虎《在选择与引导中成长的00后》)

材料四:

科技新闻指的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内容包括科技政策方针、科研成果、科技成就、科技工作者。作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科技新闻,必须把深奥的科技理论、专用术语,用广大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解释。善于解释,化深奥为平易,于平易之处见神奇,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点。

科技新闻需要保持客观,切不可为了增加可读性,而过分追求通俗化和生动性,也不能加入主观理解或者人为“拔高”,真实和准确是必要的前提。中国科协2014年组织开展的“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调查显示,55.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媒体在科技报道中常出现歪曲和误导,更有63.4%的人认为参与公共问题讨论有风险。这就表明,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选自于巧妮《科技新闻如何贴近受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2018年已达到8.47%,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
B.2018年,电视和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公民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书刊所占比例甚小,暴露出人们不喜读书的恶习。
C.2018年,人们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的科技发展信息的兴趣度较高。
D.有25.1%的公民对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信息毫不知情,这一比例和对遗传性与转基因技术不感兴趣的相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自身科学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语境影响着其日常科学消费中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也会造成科学技术的偏离。
B.工业化水平越高,科学知识传播也越广泛,因为现代科技产品在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加速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C.虽然贵阳一中“生命科学协会”目前构架还不完善,但其负责人有信心创造条件让同学更广泛参与科普活动。
D.科技新闻报道的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既要善于平中见奇,化抽象为具体,又要做到真实和准确。
【小题3】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C.小说以“远山”为标题,既点明了青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含作者对青树的同情以及对大山人物命运的思考。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小题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