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被现代人误读的鸳鸯
实际上,鸳鸯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不能在“鸳鸯”与“夫妻”之间画等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鸳鸯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比喻恩爱夫妻,有时代表兄弟手足之情,有时象征君子、贤者,有时甚至是艳妓的代称。魏晋以后,鸳鸯的象征意义才逐渐趋向单一,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
有学者认为,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只是一种晚出的文化意蕴,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虽然鸳鸯的象征意义在魏晋以后才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但并不意味着鸳鸯象征爱情是“晚出”的。恰恰相反,在文学史上鸳鸯最“原始”的意象就是夫妻。史上最早出现鸳鸯意象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其中《诗经·小雅》中有两首诗都以鸳鸯比喻夫妻。第一首名为《鸳鸯》,是一首贺贵族新婚诗,此诗一、二章均以鸳鸯起兴(“鸳鸯于飞,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象征夫妇成双成对,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第二首名为《白华》,是一首贵族弃妇怨诗,诗中第七章用“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反兴“之子无良,二三其德”,也是以鸳鸯比喻恩爱夫妻。
两汉以后,文学作品中的鸳鸯才转向比喻兄弟及贤者,从象征异性之爱变成代表同性之间的手足之情及互相倾慕、互相挂念之情。如《文选》中辑录的《苏武李陵赠答诗》,其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两句,描写苏武与李陵之间的友情。三国魏曹植的《释思赋》,则以“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之句比喻兄弟之情;另一首《赠王粲》诗,用“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比喻王粲怀才不遇,急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国魏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开篇即曰:“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用“鸳鸯于飞”比喻自己和兄长过去的优游生活,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名为《鸳鸯》,诗序说:“鸳鸯,美贤也。有贤乾二人,双飞东岳。”诗中的“鸳鸯”,是比喻陆云、陆机兄弟。这种“基情四射”的文化现象,从两汉一直持续到魏晋,达数百年之久。
魏晋以后,风气又变,鸳鸯的意象,又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意蕴。促成这次回归的原因,《诗经》已有先例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一些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晋人干宝的《搜神记》,有一篇名为《韩妻》,讲述了韩凭与妻子何氏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他们死后,其“精魂”化为鸳鸯,栖息于墓旁两棵根枝交错的大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类似的民间传说还有“怨哥”和“映妹”的故事等,其结局大抵都是双双化为鸳鸯。后来,很多文人又用诗歌来表达这些传说,使鸳鸯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爱情象征。至唐代,诗歌中的鸳鸯意象,几乎是清一色的“夫妻”。如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李白的“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的“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等。诗人崔珏因三首《和友人鸳鸯之什》诗而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崔鸳鸯”。此后,鸳鸯的象征意义,便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鸳鸯误读,指现代人把鸳鸯象征“爱情”出现的时间弄错。
B.两汉之后,鸳鸯的象征意义扩大,增加了代表手足之情的内涵。
C.《诗经·鸳鸯》和《赠王璨》中的“鸳鸯”分别象征夫妇和贤者。
D.唐代诗歌中的鸳鸯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固定的,都是指夫妻。
【小题2】下列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介绍鸳鸯不同的象征意义,既明确中心论点,又照应标题。
B.第二段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强调鸳鸯在文学上最原始的意象是夫妻。
C.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解说鸳鸯象征爱情、手足之情、君子、贤者。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鸳鸯意象回归的主要原因是《诗经》和民间传说中有相关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鸳鸯”与“夫妻”之间不能画等号,鸳鸯的象征意义不同时期并不相同。
B.鸳鸯作为爱情象征,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基本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的。
C.有学者认为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是一种晚出的文化底蕴,这是有道理的。
D.鸳鸯的意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4 12: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

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扬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星。

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抟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

(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明心学的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极具创造性的特质,决定其具有当代意义。
B.阳明心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良知是心与知行的本体,必须“致良知”。
C.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深厚的生命关怀,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人类不应剥夺。
D.王阳明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难以躬行践履道理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关于“致良知”,文章既分析了它对于提升道德人格的作用,也指出它在应对万物方面的作用。
C.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为政之道,还具体分析其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D.文章立足于继承人类宝贵精神遗产,重在发掘阳明心学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阳明心学,不仅可以防止人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
B.王阳明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体现了普遍道德关怀。
C.王阳明认为,只要将道理领会透了,自然就会做得到。这一点使今人有勇气实践道德、完善自我。
D.王阳明不仅深谙为政之道,还富有政治实践能力,他能够把难治之地治理得百姓安乐,共同富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西的菜园子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孔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孔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孔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孔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
老孔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 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孔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孔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孔说:“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孔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孔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孔一眼,他相信老孔不会骗他的,就学老孔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孔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孔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老孔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孔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孔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孔问:“你不带秤吗?” 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孔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 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孔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孔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孔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孔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孔,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孔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孔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孔面前。
老孔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孔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 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孔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孔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孔的眼睛湿润了。
【小题1】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并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孔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孔对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孔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孔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孔和扎西的菜园子。
E. 文章用“老孔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孔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小题2】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
【小题3】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 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小题1】第②段关于余震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同一地方发生B.强度比主震小C.次数逐渐减少D.强度逐渐增强。
【小题2】阅读第④段,下列选项叙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地震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
B.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C.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
【小题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小题4】第②段采用的说明方法除打比方之外,还有哪种说明方法(写一种即可),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5】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D.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