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被现代人误读的鸳鸯
实际上,鸳鸯的象征意义是多方面的,不能在“鸳鸯”与“夫妻”之间画等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鸳鸯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比喻恩爱夫妻,有时代表兄弟手足之情,有时象征君子、贤者,有时甚至是艳妓的代称。魏晋以后,鸳鸯的象征意义才逐渐趋向单一,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
有学者认为,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只是一种晚出的文化意蕴,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虽然鸳鸯的象征意义在魏晋以后才基本定格在“夫妻爱情”上,但并不意味着鸳鸯象征爱情是“晚出”的。恰恰相反,在文学史上鸳鸯最“原始”的意象就是夫妻。史上最早出现鸳鸯意象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其中《诗经·小雅》中有两首诗都以鸳鸯比喻夫妻。第一首名为《鸳鸯》,是一首贺贵族新婚诗,此诗一、二章均以鸳鸯起兴(“鸳鸯于飞,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象征夫妇成双成对,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第二首名为《白华》,是一首贵族弃妇怨诗,诗中第七章用“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反兴“之子无良,二三其德”,也是以鸳鸯比喻恩爱夫妻。
两汉以后,文学作品中的鸳鸯才转向比喻兄弟及贤者,从象征异性之爱变成代表同性之间的手足之情及互相倾慕、互相挂念之情。如《文选》中辑录的《苏武李陵赠答诗》,其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两句,描写苏武与李陵之间的友情。三国魏曹植的《释思赋》,则以“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之句比喻兄弟之情;另一首《赠王粲》诗,用“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比喻王粲怀才不遇,急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国魏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开篇即曰:“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用“鸳鸯于飞”比喻自己和兄长过去的优游生活,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名为《鸳鸯》,诗序说:“鸳鸯,美贤也。有贤乾二人,双飞东岳。”诗中的“鸳鸯”,是比喻陆云、陆机兄弟。这种“基情四射”的文化现象,从两汉一直持续到魏晋,达数百年之久。
魏晋以后,风气又变,鸳鸯的意象,又重新回归到“传统”文化意蕴。促成这次回归的原因,《诗经》已有先例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一些民间传说的广泛传播。晋人干宝的《搜神记》,有一篇名为《韩妻》,讲述了韩凭与妻子何氏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他们死后,其“精魂”化为鸳鸯,栖息于墓旁两棵根枝交错的大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类似的民间传说还有“怨哥”和“映妹”的故事等,其结局大抵都是双双化为鸳鸯。后来,很多文人又用诗歌来表达这些传说,使鸳鸯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爱情象征。至唐代,诗歌中的鸳鸯意象,几乎是清一色的“夫妻”。如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李白的“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的“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等。诗人崔珏因三首《和友人鸳鸯之什》诗而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崔鸳鸯”。此后,鸳鸯的象征意义,便基本固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鸳鸯误读,指现代人把鸳鸯象征“爱情”出现的时间弄错。
B.两汉之后,鸳鸯的象征意义扩大,增加了代表手足之情的内涵。
C.《诗经·鸳鸯》和《赠王璨》中的“鸳鸯”分别象征夫妇和贤者。
D.唐代诗歌中的鸳鸯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固定的,都是指夫妻。
【小题2】下列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介绍鸳鸯不同的象征意义,既明确中心论点,又照应标题。
B.第二段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强调鸳鸯在文学上最原始的意象是夫妻。
C.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解说鸳鸯象征爱情、手足之情、君子、贤者。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鸳鸯意象回归的主要原因是《诗经》和民间传说中有相关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鸳鸯”与“夫妻”之间不能画等号,鸳鸯的象征意义不同时期并不相同。
B.鸳鸯作为爱情象征,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基本固定下来,并延续至今的。
C.有学者认为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是一种晚出的文化底蕴,这是有道理的。
D.鸳鸯的意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4 12: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除社会、学校外,在家庭中主要是由父亲规训来完成的。这一特殊的传承方式,使得父亲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权利。父亲不仅拥有处置财产的权利,而且具有规训儿女人生道路的权利,尤其是依据“三从四德”等儒家规范,迫使儿女接受和皈依这套规范体系的权利。

父亲所承载的权利是对纲常名教的皈依和担当,其在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父亲作为纲常名教特别凸显的权利类型,是确保文化得以完成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不管任何情况,作为父亲的“老子”的思想都先验地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其对“子”的训化正是把他所认同的外在理性规范灌注到“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子”的外在行为的指导思想。

“父”对“子”的文化规训,实际上也是父权发挥其社会效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权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循循善诱,让纲常名教的理性规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子”在耳濡目染中,把外在的理性规范自觉不自觉地植根于自我的思想与情感中;其二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把外在的规范强行地镶嵌到“子”的思想和情感中。正是通过“父”对“子”的不断训化,文化完成了代际传递。所以,儿子一旦做了父亲,便会用自己所传承过来的“规矩”来约束规范下一代。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诱导方式无法承载起规训的使命,那么,强制性的训诫方式便成为最重要的选项,甚至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绝大多数是伴随着训诫等强制性方式得以完成的。

“父”所恪守的文化作为文化传承的结果,往往会转化为他的一种“从来如此”的文化信念,这不仅使他失却了对自我所信奉的文化理念的质疑能力,而且失却了挣脱既有文化理念的羁绊而构建新文化的能力;而“子”则不然,其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一个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中,他们更容易接纳并信奉那些在父辈看来难以理喻的文化理念。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如果“父”对“子”的规训这一链条没有外力干扰的话,如此的传承方式将会周而复始地循环着。但是,随着父亲的死亡使得既有的文化传承链条中断了,而“慈母”又难以取代“严父”承载起“父权”的使命,况且,在人们所恪守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经典戒律中,承载父权的不是母亲,而是长子。按照“三从”规范要求,长子在家庭中的权利获得了凸显,这为“子”挣脱父亲的羁绊、超越“父”的人生疆域的限制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社会的进步以及父权的衰弱,使得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传承的链条出现了断裂。那些缺少父权“规训”的孩子,便一下子进入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权利松弛地带,这为他们走出既有父权设定的人生疆域,相对自主地选择自我人生的展开形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摘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赋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根源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主要是由父亲来完成的,“规训”这一方式赋予了父亲很多的权利。
B.从内容上来看,父亲除了拥有财产处置权外,在儿女选择人生道路上还有权规诫教训,甚至还使他们自愿接受“三从四德”等儒家规范体系。
C.从权力结构上来看,父亲承担的这种权利皈依和担当的对象是纲常名教,这就决定了父亲在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D.从社会作用上来看,父权是传统文化能够完成代际传承的重要保障,父亲把他所认同的外在理性规范变成“子”的外在行为的指导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父亲在对“子”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可以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外在的理性规范,并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上体现出来。
B.父亲在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诱导的方式无法承载起规训的使命,便采用强制的方式把外在规范镶嵌到“子”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反之亦然,二者结合有较好的效果。
C.父亲对“子”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在父亲的眼里往往已经转化为自身的一种“从来如此”的文化信念,这对于父亲来说,既是一种坚定文化传承的信念,也是一种自身的束缚。
D.父亲死亡以后,根据“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戒律,能代替父亲行驶“父权”的不是母亲,而是长子,这使得“子”有可能挣脱父权的羁绊、超越“父”的人生疆域的限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对“子”进行温和的或者强制性的代际文化传承,而儿子一旦做了父亲,又会用自己所传承过来的“规矩”来约束规范下一代,正是这样,传统文化完成了代际传承。
B.“父”所严格遵守的文化在“父”看来常常是“从来如此”的,而对于“子”来说,则不同,“子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些文化,但更容易接受那些很难用道理说明的文化理念。
C.“父”对“子”所进行的代际文化传承,也可能因为父亲的死亡而中断,也可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
D.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随着父亲的死亡,那些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外在的,尤其是来自父权的规范约束,他们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生长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漫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家谱”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家谱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家族在祭祖时能够祭奠和追怀那些从未谋面的先人。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献,它既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也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
C.虽然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没有定论,但家谱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却是不争的事实。
D.家谱在中国北方通常叫作“谱单”,在南方通常称为“谱书”,谱单和谱书是我国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谱书的内容较为详细,主要包括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B.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谱序,二是凡例,三是家族世系,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C.家谱内容的组成形式不仅有南北差别,而且由于各地风俗、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组成还呈现多样化。
D.宋明以后,家谱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着加强宗族内部管理、延传家族历史等多重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为后人“尊祖、敬宗、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B.“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魏晋时期,家谱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起到了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的作用。
D.中国传统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延传家族历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问春风来早晚
叶小龙
(1)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2)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r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番。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八你的鼻孔。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3)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幺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幺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八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4)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因”的所在里。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5)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风来。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到那时节,花下仕人娇娥争相来访之际,又必是“密叶隐歌乌,香风流美人”般的衣香鬓影吧。可这时,它仿佛沉沉睡在春梦里,任谁也唤不醒,甚至连半颗嫩芽出来报个信都懒怠啊。
(6)“先生要进来喝茶幺?”一个长裙曳地的小娘鱼(小姑娘)出来唤我。跟着小娘鱼,拾步而进,却是一个不大的厅堂,上面高悬“且住为佳”四字牌匾。可不是呢,人生碌碌,无处安放的岂只脚步,大约还有旅人的心吧,既如此,那就且住为佳吧。
(7)盛着明晃晃、光亮亮茶汤的玻璃盏端上来了,细细蔑片编成的食盘也端上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松松软软的是桂花糕,印成梅花模样的是绿豆糕,糊满芝麻、莲蓬松松的可不是蟹壳黄,那油腻腻如凝脂般暗红色的必是枣泥糕了。满满当当一大盒。冒着热气,搛起一个,一口下去,满口满嘴满胃都是姑苏老味道。
(8)吃着茶和点心,蓦地,叮叮琮琼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这茶点填满了似的充盈而富足。我知道,只要一回到这熟悉的所在,所有因劳碌奔波而千疮百孔的心就一点点地被修复,仿佛重新被塑造出—颗平静、安适而柔软的心,忘记了愤懑、疲惫和焦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安住”吧。
(9)就这样,不被打扰地、静静地看暮色渐渐四合。花园里、湖岸上的灯逐一亮了起来,黑瓦上落了不知是银杏还是什么树的黄叶子在灯光里连着一抹蜜色的光。鸭子游累了,双双躲到水榭底下,静静依傍着,不再喧哗。只有风仍然在搅动着树枝,投在湖面上,一片幻影。
(10)这一切都让我无由地安定与满足,如果可以,我愿意停在这蜜色的光里,住在荡漾的波纹里,留在这寒冬里的姑苏幻影里,不再醒来,直到春暖花开。白居易诗云: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是啊,眼看就要春暖花开了吧?你看,那毛茸茸、一颗一颗尖着花苞的紫玉兰早已捎来春消息。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现手法。
【小题2】画波浪线语句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小题3】综合全文,试从线索方面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征。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且住为佳”四字在文中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基调略显苍凉:立志改革旧世界,终生为平民奋斗的马克思在死后被众多平民冷落,连自己的墓地也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
B.“平民的沉默”是说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呐喊并没有唤醒那些麻木的平民,这正是作者“感叹”的原因所在。
C.“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的意思是说平民价值取向的迷失,从而否定了英国人“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错误做法。
D.英国的BBC调查结果说明,尽管马克思的身后是寂寞的,但马克思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还是得到世人承认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小题3】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