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漫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家谱”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家谱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家族在祭祖时能够祭奠和追怀那些从未谋面的先人。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献,它既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也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
C.虽然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没有定论,但家谱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却是不争的事实。
D.家谱在中国北方通常叫作“谱单”,在南方通常称为“谱书”,谱单和谱书是我国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谱书的内容较为详细,主要包括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B.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谱序,二是凡例,三是家族世系,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C.家谱内容的组成形式不仅有南北差别,而且由于各地风俗、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组成还呈现多样化。
D.宋明以后,家谱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着加强宗族内部管理、延传家族历史等多重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为后人“尊祖、敬宗、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B.“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魏晋时期,家谱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起到了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的作用。
D.中国传统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延传家族历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4:0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近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第三次“归国潮”经历三段式发展期


[注]第一阶段,2004—2010年;第二阶段,2011—2013年;第三阶段,2014—2016年。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而这些留学回国就业者选择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办企业(17.4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则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其实不仅仅是留学生,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社会精英也选择回国发展。世界著名化学生物传感器专家张学记响应祖国召唤,毅然选择了“回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回国后,我觉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国家富强了,个人才会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曾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

(摘自《参考消息》2017.10)

材料二: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

英国《独立报》刊文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做出的努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是造成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2016年,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名海外留学生得到了奖学金。

英国利物浦大学负责中国研究项目的戴维·古德曼教授认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将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受益,尤其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更加繁荣。

(摘自美国中文网)

材料三: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

一位正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对长安君说:

“如果几年前,听到这首歌,我会觉得很土鳖,甚至鄙视播放者的品味,老掉牙的腔调让人不耐烦。但是身处国外,听到这样的歌曲,却被莫名戳中泪点,心中泛起无尽波澜。留学之后漂泊多年才明白,什么是乡愁,什么是游子心,什么是中国梦。”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想要在国内大中城市享受一顿正经的国际大餐,已经不再是影视剧中的片段,而是切切实实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常态。但实话实说,在国外想吃上一顿地道的中国菜,却成了很多侨居海外中国人生活中的一种奢望。

打开国际新闻,是不是经常能够看到美国各类枪击事件、法国发生罢工纵火等。其实国际上每天也并不太平,全球性经济下滑等原因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类暴力事件此起彼伏。

同时,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各国经济发展趋缓,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减少,原本就存在的就业歧视让华人在外的工作处境显得有些尴尬,这不得不让很多留学生开始面对现实,思考回国发展的问题。

客观地看,国内很多地方确实不如国外,这是事实。别人家再好,也终归是别人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浸润着相同的祖宗文化,我们骨子里血脉交融,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仍然心意相连。

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在祖国便是“此生无悔归华夏”。

(摘自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仅2016年就有约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B.中国第三次归国潮的前两个阶段除2007年的留学回国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均呈现上升态势。
C.留学回国就业者9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他们回国就业选择的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D.“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高级人才、社会精英代表的张学记认为:要让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B.相较于2012年,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在迅猛增长,有外媒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
C.曾经被某些留学生视为土鳖的《故乡的云》这首歌,现在却能泛起他们心中的波澜,乡愁、游子心和中国梦的内涵得到全面强化。
D.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浸润着相同的祖宗文化,骨子里的血脉始终交融,心意始终相连,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做到心系祖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回答中国留学生纷纷归国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20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况且,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育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职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1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 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 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 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 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
【小题1】(归纳概括新闻材料内容要点)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我国的生育政策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小题2】(归纳概括新闻材料内容要点)为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须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小题3】(分析新闻材料的异同点)材料二、四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基本看法有何共同之处?两则材料中第一段使用数据的意图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鞋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帮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个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他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他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琢磨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的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面对老婆,老于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于这个鞋摊。尽管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老于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进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给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隧道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小题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铜茶壶

黄孝纪

母亲身边最值钱,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辈子的用具,要数那把铜茶壶。

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平底,鼓腹,环状提手,壶嘴呈流线型,圆圆的壶盖上正中央镶嵌一粒金瓜,全用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母亲非常满意这把铜茶壶,据说除招待匠人酒饭外,还花了几担谷子的代价。

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泡茶。母亲泡茶也很讲究,隔夜的剩茶,无论多少,她都要倒掉。在用铁鼎罐烧水的同时,母亲要先后用清水和沸水把铜茶壶涮洗两遍,然后放入自制的茶叶,再用竹筒勺子舀沸水灌满茶壶,盖上壶盖。为防止茶水变凉,母亲还要把一壶滚茶放在灶台的火边烤着,或者放在灶膛口的火子上煨着。

当母亲梳头洗漱完毕,我们也洗漱停当,母亲已在灶台前的案桌上插上吃饭喝茶用的接手板,端上刚从瓮里掏出来的腌菜,比如酱大头萝卜、辣酱蕊头、腌豆角之类。若是冬天,当然还免不了焖熟的红薯。奢侈的日子,还有炒花生、煨烫皮,甚至过年剩下的兰花梗。此时,一家人围灶台而坐,每个人的碗里都筛满金黄透亮的热茶,饮茶嚼物,其乐融融。一天的生计,自兹而始。

母亲喝茶的量大,而且必定滚烫,即便三伏的酷暑。每次喝茶,她必定一碗一碗地喝个痛快,喝得茶水“呼呼”作响。如果哪天母亲喝茶少了,不香了,必定是母亲病了。母亲病了,也从不吃药打针,按她的话说是“阴阴糊糊几天就好了”,其实是母亲怕花钱。她治疗自己的病一般是自己在颈脖上夹痧,或者叫我们给她背上刮痧,然后泡一铜茶壶滚烫的热茶喝。每餐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正是母亲或坐或站喝茶的时候。有时看甑里饭少,母亲会跟我们打招呼:“我已经喝茶饱了,你们把饭都吃了。”然后,继续一碗一碗“呼呼”地喝她的浓茶。

家里的茶叶,也全部是母亲亲自采摘和制作。母亲的茶叶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正茶,她要去五六里路远的西冲茶山去采摘茶叶,然后自己杀青揉搓,晒成干茶;其二是枫树叶茶,每年初春,村后的山上枫树长出粉红的嫩叶,母亲要提竹箩筐采来不少。枫树叶茶还是止泻的良药,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茶,效果更好;再一种就是混合叶茶,是母亲在春夏之交从田间地头割来的各种草木的叶子,混在一起晒干就成,盛夏泡茶是解暑的良方;还有野菊花茶,每年秋冬,村里村外,原野山间,到处开满黄色的野菊花,采来晒干即可,泡成茶水,金黄透亮,芳香四溢,虽有点苦味,母亲说就是靠它来清肝明目。

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母亲是个好茶的人,又讲待客的礼数,她必定把铜茶壶重新涮洗,从篾茶篓里掏出正茶泡一壶新茶。佐茶的东西,母亲或者煨三五块烫皮,或者炒点黄豆豌豆花生之类,甚至炒一点高粱麦子,南瓜子葵花籽,都是自产的物品,尽管简单,也是上心上意。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亲情,暖了乡音。

母亲有严重的胃病,估计与饮茶的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有时我们把菜吃完了,母亲就在饭碗里倒入滚茶,草草吃了。即便夏日隔夜的馊饭,母亲从不舍得倒掉,也是用滚茶冲洗一番,自己吃下。母亲犯胃病的时候,脸面痛得扭曲难忍,常要用吹火的竹筒紧抵心窝,许久才能缓过神色。之后,她又是提着铜茶壶煨茶,一碗一碗“呼呼”地喝。

铜茶壶用久了,就会形容暗淡。母亲就从灶台灰坑里掏出柴灰,掺上水,将铜茶壶里里外外擦拭几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顿时,一把金光夺目的铜茶壶又焕然如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茶壶”贯穿全文,让文章形散神不散;同时也表现母亲的种种美好品质。
B.文章结尾写母亲擦拭、冲洗铜茶壶的细节,显示铜茶壶在母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含蓄隽永,给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文人气息。
D.文章选材于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一种人性的温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的东西?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