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物流业触网打造“最后一公里”服务
在学校、单位等快递比较密集的地区,快递在地上杂乱无章堆放,影响市容和交通。快递员最大的烦恼是等着用户来取,影响投递效率、影响收入;用户担心隐私泄露,以及送货上门的安全性。这些都成为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目前,友宝、汉凌达等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快件箱提升了最后一公里的用户体验。所谓智能快件箱,就是可以暂时存放快递包裹的密码柜,一般安装在学校、住宅等人群密集场所,在快递员把包裹投放到快件箱的同时,用户收到物流信息系统发出的随机密码,选择时间自取。
智能快件箱是改善和提升快件投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顺应了国家对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
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截至今年5月,我国50大城市已经安装了3.1万组智能快件箱,格口118万多个,在50个城市通过智能箱投递的快件量达到了1.13亿。
快件箱投递逐步成为城市末端投递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公众提供24小时服务,满足了特定区域和人群的收件要求,提高了服务效率,保护了个人隐私。在智能快件箱、菜鸟驿站等末端网点大量出现以前,有很多包裹都是送到写字楼等单位地址,下班再带回去,人们下班后还要抱着包裹回去,这是另外一种辛劳。
据国外邮政测算,一个快递员加一台智能快件箱相当于完成10个快递员的工作量。中通速递华北区副总经理司立垚说,快件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快递员的投递效率。在国内,社区的“最后一公里”物理距离很近,但是整个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商业模式之路并不平坦。
国邮智库专家杨世忠分析,现实当中,由于快递企业、第三方运营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造成快件一旦进入智能快件箱就处于失联状态,寄件人、收件人和企业均无法明确知道快件投入快件箱之后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从未来利益和发展战略考虑,快递企业、电商企业不愿意与第三方智能快件箱实现信息对接,难以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近日,丰巢、顺丰联合快递“两通一达”和普洛斯宣布成立丰巢公司,高调宣布丰巢的智能快件箱进入市场。业内预测,快件箱完全可以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入口,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将来,快件箱还可以实现寄件服务;可以用大屏幕提供电子货架,用户扫码就可以下单支付,下班后取货即可;还可能装载冰箱,需要冷冻保鲜的商品实现完美配送。这样一来,快件箱就是无人值守的快递网点,再叠加上其他功能,是很丰富的一个互联网终端。
(节选自《新华网》)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智能快件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快件箱是指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可以暂时存放快递包裹的密码柜。
B.智能快件箱一般会安装在学校、住宅等人群密集场所,可以满足特定区域和人群的收件需求。
C.智能快件箱在收到快递员投放的包裹的同时,会让收件者收到快递员发出的取件随机密码。
D.智能快件箱为公众提供了24小时服务,可以保证收件用户选择任意的时间前来提取包裹。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快件箱出现之前,大量的快件总是在地上无序堆放,给城市的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
B.智能快件箱对原有的快件投递经常面临的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起到了改善作用,并且能够提升投递效率,符合国家在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想法。
C.我国已经开始在全国50个大城市安装了三万多智能快件箱,为用户提供了一百一十多万个储存包裹的格口,投递了一亿多件包裹。
D.智能快件箱已经逐步成为城市末端投递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智能快件箱和菜鸟驿站等末端网点也的确缓解了收件用户在单位接收包裹下班带回的辛苦。
【小题6】【小题7】【小题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有的投递方式致使快递员经常等待收件用户,如果开通智能快件箱,那么一个快递员和一台智能快件箱的工作效率要高于原有模式下九个快递员的投递效率。
B.现实中,要想实现智能快件箱的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就一定要协调好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和第三方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的信息对接,这样收件人也能得到便利。
C.由快递公司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共同创建的丰巢智能快件箱近日已经高调进入市场,独树一帜地开创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智能商业模式。
D.物流业触网后出现的智能快件箱还将可以形成一个丰富的互联网终端,既能完成包裹投递,又能实现电子货架扫码购物下班取货,还能实现冷冻保鲜商品的配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8 12:0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题3分)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乌特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四,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个字眼还是带有贬义。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毕竟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小题1】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但西、洋仍然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入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是指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化从理想型文化转向世俗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了闲暇。闲暇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是和工作相对的,闲暇时间是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它属于现代中国都市生活中的社会时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间的出现,首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其次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劳动制度变化有关。如果我们把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加以比较,可以发现,过去劳动时间比闲暇时间更重要,但现在的情况似乎颠倒过来了。各种公休日,已经使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过去工作是中心,好好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如今努力工作,好好休息,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量闲暇时间的出现,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闲暇时间里,除了饮食和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时间已经被娱乐活动所主宰。和具有宗教传统的其他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世俗的现世精神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休闲性的文化活动。
但当闲暇时间占据重要位置时,一种时间的压力也就形成了。这一种心理的时间压力,它以物理时间表现出来。在一个时间紧迫无暇休闲的状态下,人是不会有任何怎样打发时间的疑问的。但当时间变得充裕而不知该如何度过时,时间就具有一种心理的压力。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对所谓“找乐和逗乐”的文化动向深感不安,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闲暇的时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于是,无聊也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应运而生。从个体角度说,无聊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种选择的要求,即通过对某种活动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无聊状态。心理学实验表明,感觉刺激剥夺的状态是一种极其难以忍受的状态。这表明,如果人的心理机能在闲暇时间压力给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带来的某种需求,某种把文化活动向休闲娱乐方向转变的必然倾向。文化接受者(受众)对文化生产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于理想主义文化中那种激情的工具主义的文化,而是需要更加带有游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消费。因为闲暇的基本性质应该是充分的放松和享受。这样一来,闲暇时间的压力,就转化成一种对消费行为类型的压力和强制。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那种以精神的超越的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显然已经不能作为基本形态而存在。一言以蔽之,闲暇的时间压力最终转化为对世俗性、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需求。
(节选自周宪著《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小题1】关于“闲暇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闲暇时间是指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它在现代中国生活中的社会时间里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科学发展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劳动制度变化,这两方面带来了闲暇时间。
C.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相比,在过去是后者更重要,而现在的情况是前者变得更重要了。
D.闲暇时间大量增加,使我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并由此导致了我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
【小题2】关于闲暇的时间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当闲暇时间占据重要位置时,人们就产生了怎样打发时间的疑问,时间就具有了一种心理的压力。
B.当时间变得充裕而不知该如何度过时,无聊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就应运而生了。
C.闲暇的时间压力,给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成员带来的是游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D.闲暇时间的压力,使过去那种以精神的超越和痛感升华为标志的文化已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闲暇时间里,人们已经完全被娱乐活动所主宰,世俗的现世精神把人们引向休闲性的文化活动。
B.出现所谓“找乐和逗乐”的文化动向,正是闲暇的时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人们没必要对此感到不安。
C.闲暇充分放松和享受的基本性质,决定了闲暇时间的压力,必然转化成一种对文化消费行为类型的压力和强制。
D.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里出现了闲暇,这自然使人们抛弃了过去那种以崇高为特征的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币是学院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束,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年9月3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他们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C.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D.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因接地气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作者对此不赞同。
C.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则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
苏 童
①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与一个来自北方的朋友在明孝陵漫步,突然觉得有一件意外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外首先源自感官对一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我们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这座陵墓的石墙,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主题是一个名叫朱元璋的皇帝。
②所以我说,那天我在明孝陵突然撞见了南京的灵魂。
③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这个城市是一本打开的旧书,书页上飘动着六朝故都残破的旗帜。八百年前,一个做过乞丐做过和尚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江湖奋斗多年以后,选择了应天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风华绝代,可惜风华绝代不是这城市的命运,很快明朝将国都迁往北京,将一个未完成的首都框架和一堆王公贵族的墓留在了南京。一百多年前,一个来自广东的“拜上帝会”的不成熟的基督徒洪秀全,忽然拉上一大帮兄弟姐妹揭竿而起,一路从广东杀到南京,他们也非常宿命地把这个城市当作太平天国的目的地,可是这地方也许有太平而无天国,也许有天国就无太平,一个湖南人曾国藩带着来自他家乡的湘军战士征伐南京城,踏平了洪秀全的金銮梦。
④多少皇帝梦在南京灰飞烟灭,这座城市是一个圈套重重的城市,它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野心家们对这王者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似乎很难说清楚这城市心仪谁属于谁,但是它不属于谁却是清楚的。
⑤如今我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多年。选择南京作为居留地是某种人共同的居住理想。这种人所要的城市上空有个灿烂的文明大光环,这光环如今笼罩着十足平民的生活。这城市的大多数角落里,推开北窗可见山水,推开南窗可见历史遗迹。由于不做皇帝梦,不是什么京城,所以城市不大不小为好,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徒步代车。这类人对四周的人群默默地观察,然后对比着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自己智商超群,而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这类人如果是鱼,他们发现这座城市是一条奔流着的却很安宁的河流。无疑地,我就属于这样的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职业几乎都是一种散漫的自我中心的职业,写作,绘画,他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自得,这局面似乎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胜利,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
⑥除了冬夏两季的气候遭到普遍的埋怨,外来者们几乎不忍心用言辞伤害这个城市平淡安祥的心。中山陵在游客的心目中永远处于王者地位。当你登上数百个台阶极目远眺,方圆十里之内一片林海,绿意苍茫,这是一个最适合伟人灵魂安息的地方。在和平年代里,紫金山与长江不必是御敌的天然屏障,它们因此心情愉快,尽职尽力地孕育着身边的城市,也使这个城市的上空蒸腾着吉祥的氤氲之气,而东郊的森林好像一只枕头,一个城市靠在这枕头上,以一种自得的姿势开始酣畅的午后小憩。
⑦20世纪末急剧推进的全球化浪潮使每个地方的日常生活都趋于雷同,但南京却能提醒你,一个城市自有一个城市的缅怀和梦想。
⑧直到现在,许多朋友提及的南京幽胜之地我还没去过,但一个人如果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他会耐心地发现这地方的一草一木的美丽。以前还算年轻的时候,每年夏天我会和朋友去紫霞湖或者前湖游泳,是八月将尽的时候,一群朋友骑着自行车闯到了湖边。人在微冷的水中漂浮,抬眼所见是黑蓝色的夜空和满天的星斗,耳边除了水声,便是四周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你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似乎也能听见湖边的草木和树叶的呼吸,一颗年轻的心突然便被这城市感动了,多么美好的地方,我生活在这里,多好!
⑨这份感动至今未被岁月抹平,因此我无怨无悔地生活在这个历史书上的凄凉之都,感受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平淡而绚烂的生活。我仍然执着于去发现这座城市——但众所周知,这座城市不必来发现我了。
(选自《作家读城》 有删节)
【小题1】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从文章前三段中找出两处不同的手法加以赏析。(4分)
【小题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南京的灵魂”的理解。(4分)
【小题3】文章第5段末尾说“皇帝们无奈放弃的城市,如今成为这类人的乐园”,这类人有什么特点?你如何看待这类人?(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始,作者写自己在明孝陵散步,由石墙青苔引发了对南京城灵魂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明孝陵主人朱元璋的缅怀。
B.南京这个城市,因权力者的钟爱,历史上曾屡次风华绝代,尊贵荣耀,但荣耀总像露珠一样短暂,风华绝代不是它的命运。
C.由于未能预先识破南京城的命运,朱元璋、洪秀全这些权倾一时的野心家们注定只能在这个城市走向自我人生的悲剧。
D.紫金山和长江不仅孕育着南京这个城市,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吉祥的氤氲之气。和平年代的南京显得休闲而且自得。
E.文章将南京光荣与耻辱并存的历史与现代南京的平淡安详进行对比,使文章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活气息。

同类题5


阅读莫入“伪科学”陷阱
耿磊
①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②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③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④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盲目崇拜往往被伪科学利用,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⑤该如何对付伪科学呢?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⑥另外,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章所说 “伪科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伪科学”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渠道,传播适度快、范围广、市场大。
B.“伪科学”或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或论据不够充分,或完全未经科学的调查,普遍存在错误。
C.生活节奏的加速,信息的大量增加,人们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D.随着当下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知识渴求的日益增加,“伪科学”也就更难生存了。
【小题3】【小题4】【小题5】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简述“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的原因。(3分)

【小题6】【小题7】根据文章内容,人们在阅读时应注意什么,以避免陷入“伪科学”陷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