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绘画艺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多姿多彩的彩陶花纹、威重神秘的青铜器花纹,可以看做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绘画形式。
B.“书画同源”“书出于画”等说法似是而非,我国的书与画实分属不同系统,画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而书则属于实用系统。
C.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原始文字追求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而彩陶、青铜器花纹带有抽象性质,并不象形,这是由二者的不同功用决定的。
D.作为造字之法,指事的起源并不晚于象形,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并代替记忆,这有力地驳斥了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说法。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书作为“书”的一种,有其实用性,但因其书写特点而带有了艺术性,后世书画间有了密切关联可能与草书的出现及其艺术化有关。
B.杜度的章草盛极一时,却也受到非难,被赵一认为是“示简易之旨”,但其引发的草书热潮对草书的艺术化功不可没。
C.“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产生既与书画在艺术性格上有相同之处有关,同时也与书画使用共同的工具有关。
D.书与画的线条均需要功力,但由于二者形态不同,所用技巧也不同。因此,书的好坏与画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用在衣服器物上的花纹,可以代表服用者的不同身份,但其归根结底仍是装饰性的。
B.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大抵出于实用这一要求。无论是造字之初的追求事物之形,还是后来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莫不如此。
C.吴道子“学书不成,因工画”,倪云林“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书法对绘画并无帮助,绘画的基础需独立发展。
D.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过分强调,虽有借书法以伸张绘画之意,但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8:4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福号飞碟

桂花飘香的秋日上午八时,一架巨型飞碟,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旋转着七色光芒,降落于某大学樱花广场。

一位小绿人,高高站在飞碟门口,派头十足地发表了讲话。“各位,各位,我们是幸福号飞碟,来自遥远的S星体,我们肩负和平使命、怀着诚挚的情感而来。我们深知你们不少人对生活日感厌倦,认为活着差不多只是一种负担,深切渴望到一个轻松自在、舒服富裕且充满刺激的地方去。现在,我来了,我来了,我来接你们了!”

“各位,一切都不需要,不要签证,不要担保人,不要资质证明,不要美元,一切都不需要,只要马上走出来的勇气。幸福就在眼前,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快快走出来吧,不要失之交臂,要知道:摆在你们面前的是超豪华飞碟,是享誉宇宙的幸福号飞碟,你们所要到达的将是比你们地球文明发达数亿光年的全新的文明星体。”

“呵,五个人走出来了,很好。又有三十八个,啊,甚至还有十九名女性,太棒了,太棒了。九十八个,一百九十一个,二百五十个,好,够了!开放光电梯!”从七层楼高的飞碟的舷窗,立刻喷出一条条彩虹般波荡的光电梯。二百余名男女在徜恍迷离中,如长袖飘曳的飞天被摄入飞碟,那滋味真是好极了。飞碟随即上升,转眼间便消失于时空走廊。

“各位,各位,现在由我——老K来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位小绿人说。

白胡子的赵老先生说:“老K君,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到贵国之后不见得会让我们饿肚皮吧。”老K笑道:“哦,您真是太幽默了,各位是尊贵的客人,放心放心,你们永远不会有半点饥饿的感觉!”

穿着露脐裤的钱女士道:“请问,你的国家美丽吗?能为我们提供游览你们国家的机会吗?”

老K道:“小姐,你们将游遍我们的星球。事实上你们将会接连不断地在各个城市间游动!”

西装笔挺的孙先生说:“我想询问一下住房,五室三厅或七室五厅都好商量,问题是要绝对安全。”

老K道:“你们的住房坚固无比,安全是绝对的。”

李小姐道:“我希望能干某种尽可能轻松且不复杂的工作,要知道,我们可都是本国的精英啊。”老K道:“知道知道,知道你们全是智商极高精英人物,所以,我庄严保证:你们的工作极为轻松,更不复杂。”

穿黑长袍的周先生道:“亲爱的老K先生,我是正教授,是博导,相当于正厅级,请问你们那儿医疗条件怎么样?我是患有气管炎的啊!”老K道:“你们的气管炎,或者牙痛、前列腺炎什么的,马上就给你彻底治好,事实上我们那儿没有病人。”

“各位各位,马上就要抵达S星体。现在,给每人发放三枚药丸。它们价值连城,珍贵无比。请注意:红色药丸是永远解除饥渴的,吞服之后,你们再也不必为一日三餐发愁且浪费时间了,什么干饭稀饭,什么拉罐饮料,什么雪碧,全是多余的。绿色药丸是可以叫人丧失记忆的,什么外语,什么劳动技能,什么数学,电工,什么电脑的CMOS设置,将完全从你的头脑中抹去,要做的一切都由我们代劳。黑药丸是免除疾病和死亡的,你们永远不会生病,不会死。你们再也不必天天看养生堂的电视节目了。你们再也不必天天热汗淋漓地走他十圈八圈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永远健康,都可以长命百岁,都可以万寿无疆。总之,吞服之后,你们便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和绝对的幸福!”

“朋友们。为什么不为即将到来的幸福而欢呼?为什么不用你们温暖的目光表达你们心中的感激之情?”

吴女士道:“当然,我是非常非常感谢的,只是我还想知道我们到达贵星球后,会安排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

老K笑道:“这个嘛,工作,啊啊,工作嘛,是这样的。我们星球俘获了——不,不是俘获,是邀请,诚挚邀请了银河系数以百计星球的生物活体。你们将会被装在完全透明的住房里,在各个城市公园流动,供人们欣赏。你们可以充分地秀自己,自然,你们的衣服是完全不用穿的。在你们的空间,你们享有绝对的自由。吵架也好,打架也好,恋爱也好,生小孩也好,洗澡也好,翻筋头也好,喊口号也好,全都可以。”

幸福号飞碟,满载一群渴望最幸福的精英,在为即将到来的幸福而发出的叫喊声中,奋力穿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赵老先生、钱女士、李小姐、周先生等人物形象,这些登上幸福号飞碟的人厌倦了日常生活,认为现实生活带来负担,他们想寻找刺激,渴望轻松自在。
B.小说中“西装笔挺的孙先生”想要“五室三厅或七室五厅的房子”反映出他的贪心,要求“房子绝对安全”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安全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C.三个药丸有消饥解渴、忘却记忆、使人长生的作用,证明了本篇科幻小说的创作立足于科学和幻想,作者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
D.本文的结尾,荒诞滑稽,这些居民乘坐幸福号飞船飞往新星球,获得绝对的自由后,他们将成为外星人观赏的生物活体,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外星人戏谑的人生。
【小题2】“幸福号飞碟”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小题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通常认为,科幻小说具备“科学元素”、“人文思考”和“逻辑自洽”三个方面的特点,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国内,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湖南的茶陵是茶叶的最古老的故乡。炎帝最先教茶陵人采茶喝茶,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其岁月之久远几乎无可追溯。《史记》上讲到的炎帝陵寝所在的茶山,便是茶陵那广袤的茗茶之山。清嘉庆《茶陵州志》则说得更为详细,它说《史记》所载“茶山”,就是茶陵毗邻江西的景阳山,因“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陆羽的《茶经》里也讲到茶陵,说此地因“陵谷生茶茗焉”。   
茶学是研究茶树、茶叶、茶饮和茶文化的学科,中国为茶的故乡,对茶的研究相当深入。
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的茶学专著不下五六百部,流传至今的也有百余部,这是中国茶文化特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有茶博士一词:“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指的是会煎茶、精通茶艺之人。陆羽被唐德宗当面尊称为“茶博士”。   
由于各代备茶、饮茶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要求不同,各代茶书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各代茶书是各代茶文化的缩影,由唐代到明代,大体反映一个由繁到简,反归自然的过程。唐代“封花饮茶”一事被认为是煞风景之事。唐、宋盛行“茶团”、“茶饼”(茶砖),制造、备茶、饮茶的程序最复杂,茶团还中常常添加龙脑等香料。宋代的特点是从皇帝到士大夫大兴斗茶之风,追求茶汤表面变幻的图形,享受竞赛的热闹,增设贡茶院。明代是一个大转折点,社会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返归自然,徐渭《密集致品》:“茶宜精舍、宜雲林、宜幽人雅士 、
宜衲子仙朋、宜松月下、宜花鸟间……”。茶不再讲究添加贵重的香料,也不斗茶,把茶的真香提到第一位,创造了泡散茶的风气,一路延续到今天。而宋代讲究茶的泡沫,又在今天结合西式奶茶的“泡沫奶茶”中重生。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于是。历朝历代涌现出了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   
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 》。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选自《茶文化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茶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茶文化悠久,并且有证据显示饮茶习惯、种植习惯是从中国传播到其它国家的, 西双版纳和茶陵是茶叶最早的原产地,历史悠久无可追溯。
B.中国对茶的研究深入,流传至今的茶学专著有数百部,对于茶故乡的研究是深入的,这要追溯到最先教人采茶喝茶的炎帝。
C.从唐代到明代,茶书由繁到简,明代起,茶不再注重添加贵重香料、不再斗茶,把茶香作为第一位,延续至今。
D.画家阎立本的艺术作品描绘了一个历史故事,作品将人物的神情刻画得非常细致。茶艺术吸收天地的灵气,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是因为有饮茶记录和证据,但已无法追溯具体年代,世界上其它地方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
B.茶学以茶的各个方面作为对象,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自从《茶经》问世以来,茶学专著开始流行,因此陆羽被唐德宗当面尊称为“茶博士”。
C.唐、宋盛行“茶团”、“茶饼”程序复杂,宋代流行斗茶、追求茶汤表面变幻的图形,不过到了明代这些不再讲究,而把香味为首要条件。
D.古人的茶艺术包含了对中国文人的深爱的六个方面,历朝历代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对茶文化的崇敬,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生动刻画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帝最先教茶陵人采茶喝茶成为人们认为茶陵是茶最古老的故乡,并通过《史记》加以说明,使人更有信服力。
B.中国茶文化追求的茶学的概念,发源于《茶经》的问世,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学的基础。
C.《兰亭记》描绘的历史故事正是茶艺术的核心所在,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是茶艺术所崇尚的,包含中国文人的情怀。
D.各代茶书是各代茶文化的缩影,徐渭《密集致品》崇尚天人合一,返归自然,宋代讲究茶的泡沫,又在今天结合西式奶茶的“泡沫奶茶”中重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平时关注的“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殊不知,“精神亚健康”更可怕,它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精神亚健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价值支点,思想意识消极甚至扭曲,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B.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精神亚健康”常常表现为人们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
C.“精神亚健康”患者常常表现为:盲目而被动的活着,情感疏离,责任感缺失,对工作激情不足,对生活丧失热情与信心。
D.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沉迷享乐,为物所累,心绪浮躁,缺少信仰、敬畏与追求,这是导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地球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享乐,在物质日益膨胀、精神日益萎缩的夹击下,渐渐迷失而不可自拔。
D.人们价值迷失,目标盲从,无法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小题3】下列对本文论证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亚健康”谈起,引出“精神亚健康”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⑥自然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世俗化的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深度。
C.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苏东坡一生写过许多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画赞如《九马图赞》《郭忠恕画赞》等,画序如《观宋复古画序》《八境图后序》等,画记如《画水记》《应梦罗汉记》等,画跋如《书蒲永昇画后》《书朱象先画后》等。这些题画文学不仅论述、评骘画家的行实和画作,还深入阐发画理、画论,像《传神记》,深化顾恺之“传神”说;《墨君堂记》,发挥“比德”说;《书朱象先画后》,表述画家创作的自主性;《文与可画竹屏风赞》,阐明绘画是画家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的载体。
苏轼多方面进行着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还在于他的理论贡献。
第一,苏轼对诗歌和绘画的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认清了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为诗画通融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苏轼在《韩幹马》诗里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东坡用“无形画”来概括诗歌,用“不语诗”来概括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形象造型、布局结构等构成画面、画境,给人以直接感觉,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人黄庭坚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与苏轼的认识如出一辙。
第二,苏轼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命题,总结出诗画艺术的共性。他认为的诗画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摹写物象”。诗歌与绘画,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其中的美。二,“妙想”。诗歌与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将形象显于想象力之前,再将形象显于人们的眼前。三,共同的审美追求。诗人与画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获得更为精妙的艺术境界,希望在“形似”之外,追求“神似”的意境。于是,文学界的“言外”说和画学界的“象外”说,文学界的“意境”说和画学界的“画境”说,也就应运而生,受到诗人和画家们的青睐。
第三,诗画通融的审美。苏轼认真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艺术特征,它们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而探讨了诗画艺术渗透、会通的客观规律。诗歌与绘画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便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申发补凑,达到融合会通的境地。诗歌与绘画艺术有共性,它们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生活美、绘画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转化和融合。苏轼将历代诗人、画家融通诗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科学的概括总结,对我国诗画艺术和诗画融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选自吴企明《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2018年02《古典文学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记》《墨君堂记》等画赞,前者有对顾恺之“传神”说的深化,后者是对“比德”说的发挥。
B.苏轼对于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他对诗画艺术的理论贡献。
C.从全文来看,诗画艺术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D.“诗画本一律”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诗画的差异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郭熙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说的也是诗画的差异性。
B.诗画艺术有“妙想”,强调的就是想象力。
C.文学界的“言外”、画学界“象外”都追求的是意境美。
D.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布局等构成绘画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诗画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对象共同、想象共同、意境共同。
B.懂得诗画通融的审美,我们就能够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C.苏轼所写的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就是形成他诗画理论的的重要实践。
D.“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就是讲诗画的差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