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在国内,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湖南的茶陵是茶叶的最古老的故乡。炎帝最先教茶陵人采茶喝茶,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其岁月之久远几乎无可追溯。《史记》上讲到的炎帝陵寝所在的茶山,便是茶陵那广袤的茗茶之山。清嘉庆《茶陵州志》则说得更为详细,它说《史记》所载“茶山”,就是茶陵毗邻江西的景阳山,因“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陆羽的《茶经》里也讲到茶陵,说此地因“陵谷生茶茗焉”。   
茶学是研究茶树、茶叶、茶饮和茶文化的学科,中国为茶的故乡,对茶的研究相当深入。
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的茶学专著不下五六百部,流传至今的也有百余部,这是中国茶文化特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有茶博士一词:“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指的是会煎茶、精通茶艺之人。陆羽被唐德宗当面尊称为“茶博士”。   
由于各代备茶、饮茶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要求不同,各代茶书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各代茶书是各代茶文化的缩影,由唐代到明代,大体反映一个由繁到简,反归自然的过程。唐代“封花饮茶”一事被认为是煞风景之事。唐、宋盛行“茶团”、“茶饼”(茶砖),制造、备茶、饮茶的程序最复杂,茶团还中常常添加龙脑等香料。宋代的特点是从皇帝到士大夫大兴斗茶之风,追求茶汤表面变幻的图形,享受竞赛的热闹,增设贡茶院。明代是一个大转折点,社会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返归自然,徐渭《密集致品》:“茶宜精舍、宜雲林、宜幽人雅士 、
宜衲子仙朋、宜松月下、宜花鸟间……”。茶不再讲究添加贵重的香料,也不斗茶,把茶的真香提到第一位,创造了泡散茶的风气,一路延续到今天。而宋代讲究茶的泡沫,又在今天结合西式奶茶的“泡沫奶茶”中重生。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于是。历朝历代涌现出了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   
唐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 》。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选自《茶文化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茶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茶文化悠久,并且有证据显示饮茶习惯、种植习惯是从中国传播到其它国家的, 西双版纳和茶陵是茶叶最早的原产地,历史悠久无可追溯。
B.中国对茶的研究深入,流传至今的茶学专著有数百部,对于茶故乡的研究是深入的,这要追溯到最先教人采茶喝茶的炎帝。
C.从唐代到明代,茶书由繁到简,明代起,茶不再注重添加贵重香料、不再斗茶,把茶香作为第一位,延续至今。
D.画家阎立本的艺术作品描绘了一个历史故事,作品将人物的神情刻画得非常细致。茶艺术吸收天地的灵气,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是因为有饮茶记录和证据,但已无法追溯具体年代,世界上其它地方的茶文化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
B.茶学以茶的各个方面作为对象,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自从《茶经》问世以来,茶学专著开始流行,因此陆羽被唐德宗当面尊称为“茶博士”。
C.唐、宋盛行“茶团”、“茶饼”程序复杂,宋代流行斗茶、追求茶汤表面变幻的图形,不过到了明代这些不再讲究,而把香味为首要条件。
D.古人的茶艺术包含了对中国文人的深爱的六个方面,历朝历代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对茶文化的崇敬,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生动刻画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帝最先教茶陵人采茶喝茶成为人们认为茶陵是茶最古老的故乡,并通过《史记》加以说明,使人更有信服力。
B.中国茶文化追求的茶学的概念,发源于《茶经》的问世,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学的基础。
C.《兰亭记》描绘的历史故事正是茶艺术的核心所在,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是茶艺术所崇尚的,包含中国文人的情怀。
D.各代茶书是各代茶文化的缩影,徐渭《密集致品》崇尚天人合一,返归自然,宋代讲究茶的泡沫,又在今天结合西式奶茶的“泡沫奶茶”中重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3 01:4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题1】赏析第3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小题4】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5段。
【小题5】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6】文章题目为《流年》,但是这个词在文中并未出现,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①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②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③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④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既文本粗糙,又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正面举例,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的观点。后文正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的。
B.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C.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D.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文学上的精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C.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D.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国电影:庄稼不敌毒品

①《白日焰火》拿到金熊奖以后,我随即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若是将《白日焰火》和《爸爸去哪儿》放在同一档期上映,其票房会怎样?更极端点,假设《白日焰火》本就默默无闻,又会如何?

②一部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肯定的电影,品质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放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上映,可能获得的市场回报却远远不如一部甚至连电影都称不上的真人秀,中国电影,究竟是出了什么差池?

③其实这已经不是头一回,回想当年的《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艺术光芒灼目,国际好评如云,到了国内,产业和市场却均不待见,这已经不可能单单怪责到艺术家们的头上。

④同样一块地,种庄稼和种毒品,都可以获益,但是,理性的人肯定会抉择庄稼而不是毒品,因为他知道,毒品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巨大利润,但终究喂饱不了人的肚皮,能够活命的,终究是庄稼。

⑤同样的道理,只是换了块阵地。近三年来,中国的银幕数量几乎每年递增一倍,巨大的市场面前,几乎所有的片商都选择了急功近利和投机。无论是走山寨特效大片模式的《大闹天宫》,还是走“电视节目上银幕”路线的《爸爸去哪儿》,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屎屁尿”百试不爽的王晶式喜剧,都不过是烂片电影代表的缩影。但巨大的利润诱惑下,谁丝毫不动心?持续追问,催生这个畸形市场繁荣的源头竟然还是当前观众的观影习惯。

⑥由此可见,受众群的审美习性,实际上才是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而需要什么电影去带动观众们,而不是迎合观众,也是中国电影未来最大的课题。

⑦⑴那年代的观众能欣赏到各国优秀电影,而不仅仅是好莱坞大片一枝独秀,观众对好电影有追求和热情,优秀的电影才可以层出不穷,创作者们卯足了劲去创作优秀的作品。⑵但这种良性循环在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制度环境的保守,对敢说真话的影视文学之慢性扼杀而被迫中断,形成了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和文化的真空,以至于新世纪“娱乐至死”时代到来时,主流观众已经养成了对大片和雷剧的依赖。⑶当下中国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已经沦落到分不清优劣,感官刺激至上,哭笑嬉闹就好,至于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和智识上的愉悦,他们已经无动于衷。⑷且不和发达国家观众相比,就是较之80年代,现今的观众观影素质可谓没有进步,反而太多退步。

⑧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不能仅以“观众就是上帝”的简单断定去模糊复杂的行业属性,去搪塞行业上下的反思,去掩盖受众群别之分,培养观众健康的观影习惯和素质,比“分级制”和“废除电影审查”更为迫切。而国外探索出用扶持艺术电影和建设艺术院线的举措来提高引领观众口味的手段,行之有效。

⑨资本和片商对于电影,也应该深入了解和充分尊重,电影当然是一门产业,但它还兼具媒体属性和艺术品性。电影是视觉媒介中的大海,是视听产业链的金字塔尖,它是想象力和技术造梦的汇聚。正因为它具高度造梦的秉性,融技术工业和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属性,以及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特质,才使人类如痴如醉,将其列入“第八艺术”之列,电影创作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带动整个视频行业的龙头,无数艺术家和工程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电影行业,方让这个行业的成果再反哺给电视和其他包括互联网视频等新兴行业,如果无视这点,反而用制造概念,炮制噱头等敛财投机的办法去伤害电影本体,终究也会波及伤害到整个视听商业链上的其他链条。

⑩《爸爸去哪儿》片方所创造的模式,实际潜伏着对电影行业莫大的杀伤力。悲观地看,这种无法归类于电影的“综艺电影栏目”一拥而上,必定会冲击到真正意义上制作的电影之上映,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电影格局。发达国家视听产业确实也是尽量整合终端,打通上下游环节,也就是如今部分中国片商和发行方鼓吹的“互联网思维”,但欧美日本现在的游戏和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可以说都是奔着电影的艺术和工业品质而去,人家是把电视做成电影,而在中国这个地盘上,电影非要逼成电视,这难道是中国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对电影的“全新发明”?

⑪说到底,《爸爸去哪儿》票房火爆的背后原因,是绝大部分片商都把中国电影市场作为一个短期的套利跳板来玩,逐利和洗钱成为了第一要务,品质和艺术追求却陪居末席。真正讲求艺术品质的片商则受制于现行审查制度和工业现状而举步维艰。

⑫而中国电影市场同样是中国电影品质萎靡不前的元凶之一,它被太多制约电影的幕后黑手干预,尤其是发行和排片,《爸爸去哪儿》的制片和宣传方这次玩命式地推广投入“挤压对手”,连《冰雪奇缘》这样世界范围内都属卖相奇佳的电影都被迫挤出了相当大的份额,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只会带动电影市场的整体沦陷。

⑬中国电影经过十余年的不断飞腾,实际上已经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没有左右,只能上下。上则打磨电影独有的艺术品质带动观众品位的提高,进而带动商业环境的改善,从而真正睥睨群雄,正面抗衡好莱坞,下则以各种手段大赚快钱,消耗观众信任度,恶性循环,最终必定和中国目前的大部分产业一样,表面繁荣,但核心竞争力全无,危机到来时就颓然倒下甚至蒸发。

(作者:兰波,有删改)

【小题1】第⑫段中“劣币驱逐良币”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小题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
⑴那年代的观众能欣赏到各国优秀电影,而不仅仅是好莱坞大片一枝独秀,观众对好电影有追求和热情,优秀的电影才可以层出不穷,创作者们卯足了劲去创作优秀的作品。
⑵但这种良性循环在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制度环境的保守,对敢说真话的影视文学之慢性扼杀而被迫中断,形成了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和文化的真空,以至于新世纪“娱乐至死”时代到来时,主流观众已经养成了对大片和雷剧的依赖。
⑶当下中国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的认识,已经沦落到分不清优劣,感官刺激至上,哭笑嬉闹就好,至于精神层面上更高的追求和智识上的愉悦,他们已经无动于衷。
⑷且不和发达国家观众相比,就是较之80年代,现今的观众观影素质可谓没有进步,反而太多退步。
A.⑶⑷⑴⑵
B.⑷⑴⑶⑵
C.⑶⑴⑵⑷
D.⑷⑶⑵⑴
【小题3】下面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白日焰火》得益于荣获金熊奖,使得它目前在票房上能够与《爸爸去那儿》抗衡。
B.中国电影的票房与电影本身质量并无关系,其原因主要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烂片过多。
C.中国电影从业者只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畸形繁荣。
D.中国电影观众品位与市场环境若无切实改善,电影市场整体沦陷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小题4】根据你的理解,请给文章题目“庄稼不敌毒品”加个标点,并说明理由。
【小题5】概述中国电影的主要问题。
【小题6】2014年2月16日,中国电影终于凭《白日焰火》拿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你是否认同作者当时提出的中国电影最大问题在于观众一说,请阐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作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大量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我们有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文字载体意义。因为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已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上,甲骨卜辞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
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
C.甲骨卜辞是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早期文学的范畴,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代表殷商文字书写另一种情况的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缘于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种介于事实与小说之间的作品,数量众多,并且不断引起社会的轰动。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把这一小说形式定义为“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他认为,美国五六十年代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艺术家缺少能力去记录和反映快速变化着的社会。美国的这种现象是与不同寻常的加速度有关系的。一切事情好像都在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着,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一时期里的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可以说,非虚构小说的出现是对社会危机的反映与象征。。
这很有点像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形。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生活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小说家经常碰到的困难是给‘社会现实’下定义。每天发生的事情不断混淆着现实与非现实、奇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在这个意义上,非虚构文学应运而生,它的要求与写作模式更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它集中在两点,一是准确性,对现实的无懈可击的准确描述与理解;二是还应该具备只有在小说中才有的情感作用。在个人的思索和公众的历史、社会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真正意义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首先是行动,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真正的深入、真正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到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广广阔的语境中,非虚构写作应该有它的价值,也有它的宽广度。文学不仅具有内在的自我价值,也应该对国家生活和民族生活起到真正的作用。非虚构小说或许在这方面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虚构写作的出现是当代社会剧烈变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危机的反映与象征。
B.艺术家缺少记录和反映快速变化的社会的能力,所以,目前小说家的创作十分艰难。
C.非虚构写作在当代中国出现,是因为它更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
D.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走进书写对象的“日常生活”,带着谦卑的态度去体会和把握书写对象的一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然后自然过渡到中国,最后表达了对中国非虚构写作发展的期待。
B.在论证谦卑时,作者列举了托尔斯泰的事例,揭示出作者和人物之间应该具有的正确关系。
C.文章分析了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产生,然后从理论和作者的角度分析了非虚构创作应有的形态。
D.文章全文紧扣非虚构写作,将之与传统的文学创作进行比较,论证了真正的非虚构创作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一个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应有的特征的一项是
A.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记录当代事件。
B.对历史有无懈可击的准确描述与理解,用深度介入的方式挖掘真相。
C.融入作者的感情,反映作者的生命、生活,去审视、批判现实与社会。
D.既有作者的个人视角,又有对公众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