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2017年10月22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出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心灵和情感。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整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义旨等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感情共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援引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提出论题,并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从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7 04:0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②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③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④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⑤研究发现,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中获得。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⑥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⑦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⑧而以往的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⑨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B.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
C.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
D.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中获得。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B.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D.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那些生活在地下的生命形态的能量不是太阳光,而是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形成的氢与甲烷这样的化学燃料。
B.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万多千米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种情景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
C.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为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
D.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因此,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医疗方面有利用的前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死亡俱乐部
夏一刀
叶蕾越过桥的栏杆,只要一松手,几秒之后,她将落入深谷,魂飞魄散。她回头,以为自己会反悔,会突然留恋这个世界,但她只是迟疑了片刻,便毫无眷恋地放开了双手。
叶蕾的身子像一片凋零的树叶向谷底飘去。
每年,死亡谷至少有五人跳谷自杀身亡。
两座青山,一座虹桥,桥下一撇清凌凌的江水,好端端的一处诗情画意的美景佳地,怎么就成了著名的死亡谷呢?
叶蕾的身子落进江水,紧跟着又像触到网的排球弹了上来。江水里藏着一张巨大的网。那网收拢起来,像网到了一条大鱼的样子。
等叶蕾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时,她被强制性地按在了一张椅子上。
对面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但叶蕾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的愤怒,你什么意思,想救我?
年轻人的回答让叶蕾没有想到,他说,你说错了,我并不想救你,相反,我只是成全你死。当一个人坚定了必死的信念,救得了今天,救得了明天吗?救得了这里,救得来那里吗?况且,一个人心如死水,即使活在世间也是行尸走肉,与死有什么区别,倒不如死去!
那你为什么把我网住?你有什么企图?叶蕾冷冷地反问。
年轻人说,实话告诉你,我办了一个死亡俱乐部,就是帮助你们这些看破红尘自杀的人死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叶蕾鄙夷地瞧了他一眼,更加心凉如水。想不到你们为了钱,居然无所不用其极。你别想从我这儿捞到什么好处,我出身贫寒,恋爱失败,生意破产,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一无所有。叶蕾冷冷地道。她想,我死了看你到哪里收钱。
叶蕾被引到一个摄影房。这是为你拍遗像,接下来在你的追悼会上,在你的墓碑上都要用。年轻人说。
叶蕾有些迟疑地坐到了椅子上。闪光灯一闪,叶蕾的身体莫名地抖了一下。
你放心,明天我就会让你成功死去。年轻人在电脑上处理着照片,轻描淡写地说。
第二天,叶蕾被一阵悲惋的哀乐声惊醒,她有些不安地打开房门,年轻人引着两个侍者走了进来。侍者一人端着一盆早点,另一人端着一套折叠整齐的衣服。
谁死了?叶蕾有些吃惊地问。
这是为你放的哀乐,年轻人缓缓地说,请您洗漱之后,用早餐——最后的早餐,然后穿上这套衣服,当然,这是一套寿衣。
年轻人在门外等了好久,敲了三次门,叶蕾才穿着那套令人心生恐惧的寿衣慢慢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她的脸色有些白。
他们循着低回的哀乐声朝前走。
哀乐声越走越大,显然,他们在走近一间灵堂。灵堂的两边摆满了花圈,中间是一个漆黑的灵柩。叶蕾的相片已经被放大,加上了黑框,放在鲜花中。年轻人把叶蕾牵到灵柩旁边。侍者已经打开了灵柩的盖子。
叶蕾突然变得惊恐异常,她的意识开始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肢体,身体像筛糠般抖了起来。但是一切都不由分说,她被两个侍者按进灵柩,沉重的盖子缓缓合拢来,人世间的光明就像被剪刀一寸寸剪掉了。
叶蕾躺在漆黑的灵柩里,突然间,一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穷的、奇妙的神力将她的心灵粉碎。慢慢地,她的思维、情感开始重组,大脑由浑浊变得异常清醒。
她按动了右手边的一个按钮。半个小时之后,棺盖打开,叶蕾已经是泪流满面。她迫不及待地吸了几大口空气——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甜润。她望着窗外,树叶蓝得耀眼,小鸟在枝头幸福地跳跃……
年轻人望着叶蕾,你反悔了吗?
叶蕾道,谢谢你救了我,如果你不嫌弃,我愿意加入你的俱乐部,帮助更多想放弃生命的人。
年轻人朝叶蕾伸出了手,两只年轻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有删改)
试简要分析年轻人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即知识产权,是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在内的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构建。

中国城市文创产业最早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而后才被北京在2014年一步步超越,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科技”的融合使得其他城市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上获得了便利条件,抛却基数,很大程度上各城市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阿里,杭州的文创产业发展迅猛;因为腾讯游戏,成都的文创产业也暴得大名。

单以过去一年抖音上的城市为例,在这一波的短视频热潮中,我们看到成都、西安、重庆、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其活跃程度超出想象,反而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这方面的声音被削弱。这其实正是新文创时代城市竞争的缩影。

(摘编自《2018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图1:近5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情况

(数据国家统计局)

图2:2018中国城市新文创产业活力前十
名次
城市
产业活力
1
杭州
30.0000
2
成都
29.8345
3
北京
24.8691
4
上海
24.4765
5
深圳
22.8431
6
广州
18.4017
7
苏州
14.3221
8
天津
12.7508
9
重庆
10.2745
10
西安
10.0634
 

材料二: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始终是IP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庆余年》《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也许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很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

(摘编自《新文创呼唤更多匠心》,《光明日报》)

材料三:

随着我国温饱问题的全面解决,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国民整体越来越富裕,已迈入了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而这种更丰富、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需求,反映到消费面上,亦需要相对应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和服务。

如今处于互联网时代,受众日益年轻化,视野更为开阔、国际化,对文创产业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亦受到了很大影响,开始通过创新来适应新生代的需求。最典型就是故宫,近年来不断推出新文创产品,举办各种创新活动,今年春节期间的“在故宫过大年”“上元之夜赏灯”“故宫火锅店”等吸粉无数,600年历史的故宫,呈现出一个年轻态的新面貌,亦激活了相关新文创产品。

同时,以天猫、淘宝、盒马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也成为文创的新载体,传统文化依靠互联网力量开始复苏。例如,博物院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平台得到传承;中华老字号触网焕发新的生命力……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传统文化与网络全面融合取得巨大成功,标志新文创力量强势崛起,文化赋能商业的“新文创”时代已经到来。

优质文创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刷屏”式的全民关注,充分证明了精品文创对释放消费动力的关键作用。依托互联网的平台效应,新文创消费将成为新消费增长点,助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带动经济稳健强劲增长。

(摘编自《“新文创”时代已经到来》,《青岛日报》)

材料四:

“工匠精神”的缺失,造成了“中国制造”的粗制滥造;“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中式设计”的审美断层;“品牌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民族企业”的昙花一现。若要做好中国文创,首先是对供给侧(生产者)进行“工匠精神”“创意设计”“品牌建设”的赋能。

而对于需求侧(消费者),则更要加强市场的培育。在中国人的消费思维里,“物美价廉”的消费思维几乎贯穿着每一个消费阶层。中国文创若要取得质的飞跃,就必然会走向“好品质、好设计、好品牌”的“物美价高”之路。这显然与中国消费群体普遍追求“物美价廉”的思维背道而驰。因此,当下“中国文创”所缺的不仅是供给侧(生产者)对“物美”的创造,更是需求侧(消费者)对“价廉”的改变。一旦市场形成了“物美价高”的普遍认知,就是给文创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摘编自《中国式文创到底缺了“啥”?》,《工艺中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5462亿元,占GDP比重较上年增加0.15个百分点,2013到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幅明显。
B.杭州、成都高居中国城市新文创产业活力排行榜一、二位,其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原因之一是国内影响力极大的企业集团或网络平台的助力。
C.新文创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促进文化和产业价值互相赋予能力,以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文化资产构建。
D.互联网时代文化与科技融合,新一线城市获得了文创产业发展的便利条件,这使它们与一线城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文创竞争原有格局被打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三侧重于消费需求,较高层次的国民精神需求呼唤更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而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年轻化又刺激了文创产品的创新。
B.材料二和材料三举例的作用不同,材料二强调文化的主导和决定作用,材料三强调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以及生命力。
C.依靠天猫、淘宝等互联网平台经济,文创产业成为了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和带动GDP增长的新亮点,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D.要打造优质的文创产品,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亦需要沉静坚韧、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创作者不能急功近利。
【小题3】“新文创”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的文创产业该如何走好发展之路?请根据材料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缎类服饰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之高,花色品种之丰富,在丝绸织物中当属首位。缎的质地较厚,由于丝线交织的特殊结构,其中的一面具有平滑光泽的效果,所以在《红楼梦》中又极其形象地称之为“闪缎”。《红楼梦》中丫鬟媳妇穿的背心的通用面料是青缎,这是一种黑色的普通缎料,运用最广泛。另外,青缎也是制靴的主要面料,据《清稗类钞》载,“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第三回中贾宝玉的靴子就是“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蟒缎,如宝玉身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北静王穿“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贾母的屋内陈设有金钱蟒缎靠垫、引枕和大条褥等套具等。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送给贾府的礼物中也有“上用的妆缎、蟒缎”,蟒缎是妆缎中织有龙蟒纹的一种。据《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记载,雍正三年三月十五日内务府奏折中,有皇帝用满地风云龙缎、大立蟒缎等名目。可见蟒缎属于高档富贵的服饰用料,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

妆缎就是妆花缎,是元明清以来宫廷专用丝织品,在当时是“上用缎匹”的一种,也称为云锦。据清孙佩《苏州织造局志》卷七载,上用缎匹品制繁多,其中妆缎有五爪大龙满妆、葫芦团龙妆,团龙火焰圈有云妆、纯圆金团龙金焰圈无云妆等,蟒缎有四爪大蟒缎,圆金四则团蟒等。曹家历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对于上用缎匹极为熟悉。据南京云锦研究所编写的《云锦简介》:“妆花和织金锦,是南京传统丝织品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明清以来,妆花和织金锦在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幔垫榻的装饰;从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潢,到对外国君臣使节的赠赏,都大量地使用这两个品种。”《红楼梦》中,曹雪芹栩栩如生、如数家珍地描绘的雍容华贵的云锦服饰,出现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主持人倪萍、周涛、朱军、李咏等,身着用南京云锦制成的礼服,为亿万观众所瞩目。目前,南京云锦已被列为中国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推荐的“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候选项目之一,因其完全符合代表一种独特艺术成就的标准,有望继昆曲后,成为中国又一“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缎在书中也屡有出现,第三回中,王熙凤初见黛玉时上穿“大红洋缎窄裉袄”,宝玉则穿着“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洋缎就是倭缎,据《天工开物》记载,倭缎系日本国织造,后漳、泉海滨一带仿造,《大清会典》记载有江宁织造局每年织倭缎六百匹。倭缎只被贵族服用,与平民无缘。

下列关于“妆缎”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妆缎就是妆花缎,也称为云锦。元明清时,妆缎是宫廷专用丝织品,主要用于御用服饰。
B.贾宝玉穿的“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北静王穿的“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都属于妆缎服饰。
C.《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和清朝孙佩的《苏州织造局志》中都有关于“妆缎”的记载。
D.妆花和织金锦是南京云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在明清以来的御用贡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