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和其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并且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人口的南迁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使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选自《中国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不是人们的主动行为,而是由于战争、动乱等原因被迫进行的。
B.从北方迁到南方,路途遥远,需要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因此,老人和小孩子能顺利到达南方的很少。
C.从北方迁往南方的人员都是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每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结果都伴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降低。
D.原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要比南方地区的经济更发达,但随着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地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南方逐渐改变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后来居上,打破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经济格局。
B.面对一无所有的大量南迁人员,南方当地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此时,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刚好迫切需要劳动力。
C.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人口南迁而向南传播,再向边疆地区渗透,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作了贡献。
D.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要发达得多,这一点,《吕氏春秋》等文献资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经济重心南移前南方地区的劳动经验等与北方劳动人民的相比要逊色很多,但是小麦种植和牛耕技术比后者先进。
B.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C.古代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南迁带来的不仅是南方经济的崛起,也使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频繁互通,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南方士族地主阶级具有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和北方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5 10:0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的一个研完小组首次提出证据证明,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进入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此外,该团队提供的证据也首次证明,这种血液注入的新型疗法为剂量依赖性人类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亦即输入体内的大量纳米粒子也会出现在肿瘤细胞中。

提前发表在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的该项研究成果表明,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疗法是可行的。该项研究的领导者、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马克•戴维斯表示,该方法为未来在基因水平上抗击癌症和其他疾病打开了大门。

科学家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是从2008年5月开姑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一期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安全性测试,观察药物或疗法是否且在什么用量上会变得有害或有毒,还可提供在人体中使用的概念性科学证据。

利用加州理工学院新开发的技术,研究小组在受试者肿瘤活检细胞中检测到了纳米粒子,并进行了成像。此外,戴维斯及其同事发现,给予患者的纳米粒子剂量越高,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纳米粒子数量也越高。这也成为了利用靶向纳米粒子的剂量依赖性反应的首个例子。

奇妙的是,证据显示小干扰RNA完成了其工作使命。在研究人员分析的肿瘤细胞中。信使RNA编码的细胞生长蛋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已经退化,退化反过来又导致了蛋白的损失。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信使RNA在目标点被小干扰RNA裂解,就会发现信使RNA片段具有其应有的确切长度和序列。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发现来自患者细胞的RNA片段经由RNA干扰机制被合适的剪切。该事实证明,RNA干扰机制也可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发生在人体中。

有关专家表示,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很多癌症目标均可在实验室中被有效锁定,但在临床上阻断这些目标尚难以实现。这是因为许多目标并不受制于传统抗癌药物。该项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使用靶向纳米粒子传递小干扰RNA在未来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使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可将似乎不太可能的目标作为新的靶标。临床试验得到的数据也证实了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作为靶标的、基于基因的癌症新疗法是大有可为的。

(选自2010年3月24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靶向纳米粒子可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能够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
B. RNA干扰机制首次在人体中获得证实为抗击癌症等疾病打开了大门。
C. 一期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安全性测试,观察药物或疗法是否且在什么用量上会变得有害或有毒。
D. 给予患者的纳米粒子剂量越高,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纳米粒子数量也越高。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进入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这一结论已得到证明。
B.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疗法是可行的。
C. 戴维斯及其同事利用新开发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利用靶向纳米粒子的剂量依赖性反应的实验。
D. 有关专家首次提出证据表明,使用靶向纳米粒子传递小干扰RNA在未来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使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可将似乎不太可能的目标作为新的靶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这一新型疗法尚未被广泛运用到实际医疗中。
B. 患者细胞的RNA片段经由RNA干扰机制被合适的剪切,遮一事实证明,RNA干扰机制也可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发生在人体中。
C. 通过使用小干扰RNA,癌症目标均可在实验室中被有效锁定,但在临床上阻断这些目标尚难以实现。
D. 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作为靶标的、基于基因的癌症新疗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现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释)
①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小题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B.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在个人的生活中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现实的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C.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D.西洋文艺所具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常常被拒绝,人性由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也常常被和谐的愿望所淹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实践因其强调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具有明显的“生态现代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开辟排污权交易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环保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整体上,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似乎不能被过高估计。此外,以环境NGO为主体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在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改进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依然有限。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第十二个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些规划纲要中除了明确提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及其工作安排外,还设置一些重要考核指标。实践证明,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构成较为有效的约束。
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发展的统筹协调,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节选自洪大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生态现代化—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注: 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
材料二:

注:“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加大财政保障力度。预测到2020年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有望达到2.25万亿元。
(选自陆澜清《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保细分市场前景分析》)
材料三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全对应,也是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节选自人民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四
英国从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度,到今天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空气治理成功的典型。半个世纪英国是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的?
以20世纪90年代为划断,之前,英国政府采取的是“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立法大都是在具体污染事件出现后,针对具体污染物才颁布相关法律;之后,英国认识到应对式空气污染治理的种种弊端,继而提出“整体式”空气污染治理。从政府层面,英国中央政府一方面提供宏观的战略指导,提出全国空气质量的目标,规划审查和评估全国范围内空气质量的步骤,划分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辅以各种政策文件进行指导帮助;一方面给出相对微观具体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指导,为地方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具体行动提供帮助。另一个重点在于地方政府,英国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量的合作来开展对空气污染的整体治理,这种合作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包括邻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节选自蔡岚《空气污染整体治理:英国时间及借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环境治理目标安排以及考核指标,目的是有效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
B.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评价当地政府绩效。
C.“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D.中国政府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加大整治力度同时,也逐步增加环境治理投资,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同比增速最大,是在环保上投资最多的一年。
B.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活需要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C.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宣传教育和推动参与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D.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环境工作提供战略政策技术和部门合作上的指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参照英国经验,概括说明我国要实现生态文明应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春风吹到的乡村

许文舟

①想着应有一场雨,在树上鼓掌,野火一样蔓延的迎春花,竟穿过厚厚的雪,从田埂一直蹿到屋檐下。

②春风在凌晨进村,不可能多硬多铁,它本身也受雪的欺凌。它首先来到麦田,借着麦苗酥软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场小小的游戏,让麦苗高兴得前仰后合。那些比蝉翼还薄的雾,舞起来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轻轻呼吸。阳光带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脸上堆积的寒,让溪水加快脚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机与蜜蜂捉起迷藏。

③立春,是春风的码头。随时都有小股的风,抄近道而来,有时不敲门,径自到院子里,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跹。有时越过屋顶,强行搂着母亲生起的炊烟,翩翩起舞。

④母亲就在一炷炊烟的根部,正往灶里添柴,制造炊烟。炊烟究竟到了哪里,只有春风清楚。炊烟自有远方,那些离开村子在城里打工的人的梦里,炊烟就变成他们心空含泪的云朵。而火灰就是炊烟的根,适合焐红薯、粑粑、牛肉与芋头,掺进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据说还有健胃健脾功能。锅里是牛吃的料,猪等着的食,光焰舔着母亲脸上的疲惫,母亲用火钳将个头大的炭粒夹到一边,等其熄灭后放进竹篮,她要给她城里回来的孙子营造几个温度适中的夜晚。

⑤做完这一切,酒饭果早就煮熟了,那是山坡上与无数场暴雨无数阵风搏击之后的收成,晒干扬净之后的玉米,像镀了一层水晶,比阳光还光鲜,煮过之后,就都成为行将分娩的女人,温厚而雍容。拌上酒曲,就会被时间发酵成醉人的水。没有酒的村子注定是寂寞的,酒走上乡村的宴席,左邻右舍都是亲人,围着酒杯,就没有多余的话。一年,犁头翻动泥花碎飞,从育苗到移栽,从薅锄到施肥,一场丰收得经过多少灾难啊?

⑥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毕竟还有收成实实在在地归仓。梁上悬挂的玉米,就是无声的语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质,一粒有一粒的冲动,但现在不说,现在是春天。吊在横梁的年猪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锅里起爆的糯谷,很快就制作出麦芽谷花糖来。

⑦村子也有总结,需要动用文字,用一些干净的文字总结一年,就像我在单位的发言里说的,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样,村子也需要表达,对联就是村子言简意赅的总结。尽管我也会写点字,父亲说你三叔写得实在,写得客观,就请他写了。起初我有委屈之情,不就是一副对联吗,用得着那样?三叔研墨时摇头晃脑,提笔时一气呵成,父亲大三叔许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后,按三叔要求裁纸,压对联脚,然后拆洗被风吹白的旧对联,待纸上的墨迹稍干,虔诚而工整地贴到门楣上去。父亲贴上对联,一定同样工整极了地看一遍,仿佛对联是他的作品。

⑧我回到村子里,实际上已经是正月初二了。团圆的年夜饭已经结束,姐姐回婆家了,说是要修水泥路进村子,钱是有关部门给的,但得投工出力。哥也开始忙开了,说今年多签订了十亩烤烟种植计划,原来一间烤房不够,决定再盖一间。去年种了七亩,纯收五万多元,哥说,再干两年,就可以把家里全部屋子变成洋楼了。父亲的任务是放羊,四十三只羊新添九只小羊羔,父亲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财富,羊吃草,难怪父亲喂养的一只大公羊就为我家创下三千元的纪录呢。

⑨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他指着我童年伙伴三顺家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说,三顺还怪有出息呢,靠制茶起家,得到县委政府“贷免扶补”款项支持,现在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前,父亲停下来,对我说,你清不清楚,那个当时来城上找你让你帮忙介绍工作的阿根现在混得不错,这已是他第三次换车了,车越换越大,钱越赚越多,村子里新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他捐的一笔款呢。父亲站在村头的老椿树下,整个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盘上的子,他如数家珍一一讲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现状,脸上充满了奕奕神采。

⑩老椿树虽然掉光了叶子,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看见在枝条间挤出挤进的春风,一剐一蹭之后,每一根枝条都怀春了。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证,我没有说谎,春风吹到了乡村。

(选自2015年1月20日《云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小题2】本文语言风格鲜明,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
【小题3】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蹿”的精妙之处。
【小题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风与麦苗逗乐,春风虽然柔弱,却给乡村带来了生机。
B.在母亲手中升起的炊烟,是母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藏着母亲的爱;那袅袅的炊烟也成了离家者心头的牵挂。
C.第⑥段中“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困顿,还有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
D.父亲陪我绕道寨子时,如数家珍地介绍村民们生活的变化,让我再一次切实地感受到农村日月换新颜。
【小题6】分析作者描写家人生活的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D.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象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