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聪明误

于国方

田大妈被电动车撞了,住进了医院。

她先是给女儿圆圆打电话,电话始终处于通话中。无奈之下又给左邻李婶,右邻铁爷打了电话。

李婶和铁爷闻讯后,二人几乎是脚前脚后赶到了医院,看到田大妈正灰头土脸地躺在床上接受检查。给量血压的是田大妈当护士的娘家侄女。

看到两个邻居都赶来了,田大妈心里有了依靠。不由地在心里叹息道:“远亲不如近邻,这年头连亲闺女也指望不上哩!”

李婶嚷道:“伤哪里了?重不重?”见胳膊腿的没有事,只是脸蹭破了一点皮儿,又没出太多的血,又嚷道:“最好做做CT,拍拍片子,做个胸透,来个全检。”

铁爷抖抖裤管上的泥土说:“还要住院观察几天,伤筋动骨一百天呢。”

李婶说:“不能便宜那肇事的主儿,电动车撞人负全责。”

铁爷赶忙问:“报警没?”

田大妈回答说:“报警了。”

铁爷说:“既然报警了,那就办理住院手续吧。”

田大妈说:“不严重。不严重。”

李婶说:“你这人就是菩萨心肠,出了这个门,再有个啥毛病的,谁还肯认账?”

铁爷说:“就是,就是。”

这时候,田大妈的手机响了,是女儿打来的。田大妈说:“你快过来,我被撞伤了,在医院里治疗。”

圆圆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医院时,田大妈已经收拾妥当。铁爷给接的水,李婶给擦的脸。但等着圆圆来办理住院手续。

圆圆却说:“不住了,咱们回家。”

李婶说:“从没见过这样的闺女,这么不关心娘?”

铁爷气得说不出话,怒气冲冲地盯着圆圆。

圆圆的眼里含着泪水,说:“那肇事的主死了。”

铁爷、李婶、田大妈闻听此言同时惊异地“啊”了一声,大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田大妈说:“我都感觉不咋的,他咋的就死了呢?”

铁爷赶紧拽起田大妈:“不住了,这事儿搞大了。”

李婶说:“那咱们赶快撤!”

一伙人匆匆忙忙走出医院,却见医院的大门前站着一个帅小伙。小伙子见了圆圆点头哈腰地陪着笑脸打招呼,而圆圆紧紧地绷着脸,一副不理不睬样。

田大妈定睛一看,头皮猛地一紧,头发梢儿竖了起来,面前的小伙就是那肇事的主,他不是已经死了吗?难道大白天的活见鬼了不成。田大妈使劲地揉揉被太阳刺得生疼的一双老眼,迷迷糊糊地看着女儿。

圆圆不屑地说:“他就是你眼巴巴地盼着要见的女婿。今早我刚到单位,他急乎乎地给我打电话说,骑车撞了一老太,感觉也不怎么严重,可那老太倒地后没有爬起来,怕被讹,只好报了警,让当警察的哥们来处理。”

田大妈对女儿说:“人家报警,也是公事公办,没有错。”

圆圆说:“他千不该万不该,又央求我到医院打探一下,在医院里找人通融通融,来一个大伤化小小伤化了!”

铁爷怒喝道:“这混账东西,不是玩意儿!”

“这年头……”李婶叹了一口气,再也说不出话来。

圆圆抹着眼泪说:“就当他已经死了吧!”

小伙子哀哀地站着,被批得浑身直淌汗珠子。

田大妈惋惜道:“别人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高兴,今遭儿我算是丢大人了!”

其实,田大妈心里也有说不出来的愧!她只顾惦记着女儿的终身大事,在人行路上走了偏儿,不自觉地上了行车道,迎面而来骑电动车的小伙子躲闪不及撞在一起……

田大妈见小伙子倒地不起,也怕被讹了,索性闭上眼睛,任___把自己倒腾进医院里。

李婶和铁爷讪讪地笑着离开了。太阳地里,只剩下了一老二小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瞅瞅你,三足鼎立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开篇突兀,先声夺人,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紧张的氛围,同时又有很强的悬念。
B.铁爷和李婶一个劲地劝田大妈检查和住院,因为他们作为邻居很关心她的身体健康问题。
C.圆圆让她妈妈不住院而回家的行为,表明她与男朋友通过电话,并知道了男朋友撞得人就是他妈。
D.铁爷和李婶让田大妈不住院,赶紧撤,是因为他们担心她被“死者”家属讹诈。
【小题2】小说的题目《聪明误》内涵丰富。请简析“聪明误”在文中的含意,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例,简析“聪明误”的具体体现。
【小题3】画横线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0 12: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此一时,彼一时
凌鼎年
下班的时间快到了,轰一声响,洞口被堵住了。
塌方发生得很突然,就那么几分钟,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四个被堵在了采煤工作面。世界仿佛与他们隔绝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帝仅仅给了他们那可怜的几十个平方米的空间。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大马像绝望中的云豹,用铁铲发疯般挖着塌落下来的石块与煤屑。
停下!快躺下,都给我躺下!谁再乱动乱嚷,我揍扁他的脑壳!阿胡子班长一声断喝,大家乖乖地躺在了煤屑堆上。
四人中,阿胡子班长年龄最大,井下工龄最长,自然经验也最足。此时此境,不听他的听谁的。阿胡子班长要大家尽量少消耗体力,等待救援。四条汉子横七竖八躺着,谁也不出声。矿灯已被阿胡子下令关了,里面一片漆黑。除了彼此能听到别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与辗转反侧声外,一切的声响都隔绝了。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只听阿三头带着哭腔说:没戏唱了。八是发,四是死。咱四个,等死吧。
空气,越来越稀薄。死神似乎在逼近,至少感觉上是这样。阿胡子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即使不饿死渴死,也会先精神崩溃,憋出毛病来。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道:咱几个愁个屁急个屁,上面那些当官的才真急真愁哩。放心,只当在此面壁修炼几日,早晚会救我们出去的。来,说说心里话,假如大难不死,活着出去后最想干的事儿是什么?
这话题把沉闷压抑的空气撕开了个口子。大马来了劲。他说:矿灯房的阿菊,太有女人味,胖乎乎的,叫什么来着,性感,对,性感。凭什么办公室的眼镜搂着她跳舞。我要向眼镜挑战,追不到阿菊我他妈的不姓马!大马好似忘了是堵在井下,情绪高高的,想入非非,享受着精神上的胜利。
阿三头为了结婚风光排场,从牙缝里抠了又抠,省了又省,馋得他一想起吃就口水直流,他咂咂嘴说:早知小命玩完,存什么屁钱。我要是留着这吃饭的嘴巴出去,非把银行的钱全提出来不可。吃遍大饭店大宾馆,粤菜、川菜、湘菜、苏菜,统统尝个鲜,吃个遍。再美美地吃它几顿西餐,什么肯德基、汉堡包、热狗冷狗的,外国佬吃的洋菜洋点也品品味,咱也当回美食家。钱,钱算什么?结婚搞虚排场有什么意思,哪有吃实惠?
空气,越来越稀薄。阿胡子听着听着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早知这样,吵什么吵。想想真傻,兄弟间为几间破房子闹到打官司,真犯不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到了又怎么样呢。阿胡子满嘴是很后悔的口气。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冷锅里爆出个热栗子。一向温吞水般的阿温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忍忍忍,忍到阎王殿啦。结婚以来忍到现在,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要是这回死里逃生,上井第一件事:离婚!反正死都死过一回了,还顾那面子干啥。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嘛。阿温是出名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矿工中像他这样怕老婆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七扯八扯,谁也没想到身处险境的他们会说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心里话来,竟忘了时间的消逝,直到声音渐渐低下去低下去。
当阿胡子班长他们四人先后醒来时,发现已躺在了矿医院病床上。不久,四人康复出院。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大马还是原来的大马;阿三头依旧早先那个样;阿温呢仍是先前那副气管炎相,没有人再提起井下的那些话,仿佛彼此都忘了一般。
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交代了故事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突出了阿胡子班长、大马等四人身处险境和恶劣的生存状态,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必要铺垫。
B.阿胡子班长年龄大,工龄长,经验足,大家都听他的。在危难中,他镇定自若,虽知获救可能性不大,但仍带领大家保存体力,关闭矿灯,终于等来了成功救援。
C.在阿胡子班长等四人“说心里话”场景中,小说采用了大量对话和环境描写,大马想追阿菊、阿三头想当回美食家、阿温想离婚,但他们获救后,又都恢复了原样。
D.综合全文来看,小说叙述的故事十分简短,情节也不曲折,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等四人虽是平凡普通的矿工,但性格圆滑而复杂,但故事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反复写道“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小题3】“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这句话,既是理解阿胡子班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秋月明
杜成明
在中国人的心里,月是中秋的背景,也是中国最动人最纯真的面容。因为中秋,月才更加晶莹和圣洁;因为有月,中秋才更加温馨和丰润;盈盈的月光,不仅让古代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更让他们“居高声自远,月下独轻吟。”一章章精美无比的诗句,千秋传诵。月的中秋,在古老的描述里,被人们提炼得那么精彩,那么精致,那么精妙绝伦。
节气,代表着季节的一种顺序。而中秋,不仅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激情,也点燃了我们最宽广的梦想。风俗中长大的月亮,在诗意的夜晚,依然透出几分固有的清纯和庄重。中秋起源于古人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古代秋天报拜土地神的遗俗。①这些像经文一样饱含着诗意的故事,在岁月的轮回里把人世最美的眷恋交给延伸的遥远,在广袤的天际间撒下反复的浅吟,渐生低眉地怀想。
中秋,是思念的日子。因为中秋,月亮才有了永世的歌谣。《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中秋之夜祭月拜月的情景。鲜活细腻的触角从宫廷,达官显贵,逐步沿袭于民间,经久不衰。中秋祭月早于周朝。民间拜月始于魏晋。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日渐盛行。到宋代,正式定为中秋节。②沿着千年的屐痕,我们分明能找到中秋恒久的背景: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像一只远古纯净的琥珀,散发着纯朴古典的韵味,在执手相亲的人间,享受着安谧祥和的栖歇。
正是这样,那一扇扇开启的窗子,那一双双用手慢慢拂过的供品,无语而又忠实地衬托出一帘青幽地祈福。有着月亮一样质地的中秋月饼,更让人们在心灵低回的呢喃里,见证着过往的岁月和一个个时令上的仲秋。月光朗照的小院,那些和月亮一同升起的香火,似乎隐含着某种恬美的旧梦和我们来不及诉说的期许。八月风轻,我们抬眼望去,头顶是幽蓝的天幕,上面横着几盏稀疏的星斗。我们站在中秋的月下,正是这一轮月亮,曾经照亮过无数的古人,也同样照亮现在的我们。那清澈的眸波,沉浸在岁月的微茫里,一次又一次洗过记忆的碎片,越过我们的村庄,穿过我们的家园。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明月升起,紫气东来。有意味的中秋之月,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开始。在一片夜色温柔的旷地,我们还能依稀看见那一扇扇开启的窗子,那一颗颗虔诚的心灵,那一抹抹孩子一样开心的微笑。几多的痴怨怀想,几多的春悲秋恨,只是一滴月的残露,圆也罢,缺也罢,都是人世清澈的心灵和忧郁的花朵;都是人们对丰满自足的向往;都是人们渴望亲情,渴望团圆,渴望康乐的寄托。
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写在纸上的月亮,以温柔绮丽的姿态引导着我们的心灵,向深邃的夜空,向无限遥远的终极伸展着我们不能停止的渴望。挂在天上的月亮,以苍穹的湛蓝擦拭我们飞翔的翅膀,以无穷的奥秘辉映我们的梦想。在天上,在心上,我们渴望奔月,渴望人类与宇宙对称的深远和辽阔。月亮是我们的梦,梦就这样召唤着我们,召唤着我们穿越时空,踏月追风。
穿越浩瀚的银河,被月亮镶嵌的梦,具备了无限的属性。自然之子天真而崇高的想象力是对我们神五、神六的理想设计。当我们通过超越自身而实现人类对月的最好抵达。华夏人几千年的美好向往,终于与多少代人的热烈渴望有了一个完美的对称。身融月中,我们纳百川之琼桨,含高天之雨露,亦俗亦雅,亦奔亦放,亦幻亦真。今夜,水边的洞箫如花开放;今夜,就让我们返回月亮的身旁。这种宇宙里显现的最美好的背景,这种人类揽月的壮举,注定是中国最壮阔,最坚实的中秋背景。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
【小题1】指出文中划线句子①中的“这些”一词指代的内容,解释文中划线句子②中“屐痕”一词的含义。(4分)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中秋)点燃了我们最宽广的梦想”中的“梦想”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3】文章结尾引入了“神五、神六”,又说:“这种人类揽月的壮举,注定是中国最壮阔,最坚实的中秋背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7分)
【小题4】结合全文不你自己的知识积累,探究“在中国人心里,月是中秋的背景”的原因。(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重达5吨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催化剂”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小题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小题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 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 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情节环环相扣,石丁画暗记,胡笛识破暗记,去掉暗记,石丁铭记暗记,情节紧紧围绕“暗记”展开。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胡笛识破自己心理的羞愧,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了伏笔。
D.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误解胡迪的歉疚以及明白真相后对胡迪的钦佩。
【小题2】小说中的人物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概括。
【小题3】小说以“暗记”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