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机会平等原则,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应该主要取决于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且这种才能和努力是可控的,不是被种族、性别、社会、家庭背景景或出生地等自己不能决定的因素所限制。怎么判断机会平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财富分配是不是符合应得的原则。。
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认为,贫国或富有主要决定于出身、运气和努力,竞争性制度中最大的缺陷是根据世袭权和运气来分配,而努力只占很小的比重在竞争条件下,收入不平等会日益累积。布坎南说,真正的机会平等“不能让人们带着出身进行市场比赛”,否则公正的概念就会被破坏。这两位学者都认为,真正的机会平等不是简单地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政府的公共政策要照顾弱者,掌握了大量资源的人群应该有所收效,这样才真正有机会,否则所谓“起点平等”还是赢者通吃。布坎南举了一个美国复活节玩“找彩蛋游戏”的例子;大人在草地上撒了很多彩蛋让孩子们出发去找,让年龄大。身体强的孩子后出发,让年纪小、身体弱的孩子先出发。布坎南认为,这样的规则才是真正的机会平等。
共享原则是对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补充。共享原则的含义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经济的发展,是共同体内不同人群相互合作的结果,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持斥在共同体之外,都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机会平等相当诱人,但这不意味着结果不平等无关紧要。即使关注公平竞争,机会平等,也应该关注结果的均等。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国:第一,人道的原因。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东尼·阿特金森说:“对那些种队领技济粥的人进行评估,看他们到底是因为环境不利还是努力不是才论落到这种地步。热后以此为先决条件发放一点点粥,这个在道德上是今人反感的。”第二,结果不平等将影响到机会不平等。因为今天的事后结果,决定明天的事前前赛场。当代人的结果不平等,是下一代占据不会平优势的。如果我们对明天的机会平等有所担忧,就必须关注今天的结果不平等。因此,阿特金森认为公平有两个标准: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当然,这个均等是和相对的,不是纯对的平均。
(摘编自卢周来《收入分配、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7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和布坎南共同提出了社会收人分配的“机会平等”原则。
B.富兰克·泰特和布坎南都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向弱者倾斜才是真的起点平等。
C.共享原则认为,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经济发展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阿特金森所说的“结果均等”并不是指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给社会的全体成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公平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城,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论述的。
B.文章阐述了两个社会公平原则,并辨析了这两个社会公平原则之间的关系。
C.文章引用安东尼·阿特金森的话论证了共享原则是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补充。
D.文章在阐述两个社会公平原则时,都给出了定义,并引用学者观点展开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A.机会平等原则认为,一个人的财富不应该是靠维承得来的,而应是靠本人才能和努力获得的。
B.联合国提出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免于饥饿权、身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这体现了共享原则。
C.看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不仅要观察机会平等问题,还应该看弱者是否被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
D.即使财富分配符合应得原则且高人的财富获得有正当性,社会中也不应接受绝对贫困的存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8 09: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恩赐。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陋。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秀逸潇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其昌。而阮元则不一样。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实”“用”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

(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书画界出现了被书画家们鄙弃的媚妍之弊,为革除此风,“南北之画”便应运而生。
B.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画进行了鲜明的分类。
C.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毫无笔墨风趣
D.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B.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
D.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反叛“意”“态”,书画家就不会去追寻其他审美元素,“南北之论”就无从产生。
B.用笔“空灵”,是使绘画走出媚妍的误区,产生无穷的生机和气贯势满魅力的重要途径。
C.书画要做到不媚不妍,或走向淡远空灵之境,或走向拙朴雄浑之魄,这些都是合理的选择。
D.董其昌和阮元所提出的路线图不同,其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不同,二是个人阅历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以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細化的预报。
网格化預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現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溫、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D.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B.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华夏文明持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文明载体的独到之处就是把仪式和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系统的礼仪,而祭祀又成为中华礼仪文明的重要方面。

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经形成了祭祀礼仪、祭祀文化和图腾观念。古代先民早期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四季、风雨、山林、江海,都是自然神。祭祀的对象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农耕国家,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们就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对于能左右农业生产的自然力和自然神,如天神、地神、社神、稷神、风神、雨神、农神、蚕神等是敬重的;对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中国的先民们是感激的,是要回报的。这里除了包含一些神话色彩外,更多地体现了支配中国先民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内涵。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法制度的完善,祭祀活动逐漸转移到以人为对象,包括人文始祖、本族祖先、古圣先贤。这种祭祀的对象后来扩大到诸子百家、各行各业的祖师爷。

早在周朝,周礼就被分为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汉唐宋金元明清诸代的正史都把祭祀郊天、朝日、夕月、风师、雨师、方丘、杜稷、山川、籍田、先蚕、天子宗庙、先代帝王、孔子祠、太公庙等列入吉礼。《光绪顺天府志·祠祀》则将古代吉礼中的祭祀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庙、先医庙,以及关帝庙、文昌帝君庙、都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火神庙、玉泉山龙神庙、雨神庙、风神庙、云神庙、雷神庙等列入祠祀的范畴,皆为常祀,遣官致祭。而佛教的“寺”和道教的“观”,《光绪顺天府志》不载入祀典之列。

中国古代凡国家各种祭祀,皆属于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而综于礼部或兵部等,属于官祀。“列入祀典、遣官致祭”的官祀,用通俗的话表达即国家“公祭”。这种“公祭”又分为大祀、中祀、小祀、群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不同,又分为帝王亲祀、摄祀、代祀、遣官致祭、常祀和非通祀。如果再配以祭器、祭乐和适当的仪式,便构成了完整的祭祀文化了。坛庙是中国古代祭祀的场所。祭祀的形式与坛庙的规制也是礼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坛的主要作用是祭祀自然界的天地百神,拥有天下的帝王应该祭祀百神,他率领百官对天地日月社稷风云雨雷岳镇海渎表示敬畏、祈祷、感恩、报恩,为天下百姓祈求天地日月社稷风云雨雷岳镇海渎降福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庙”在先秦时的本意指太庙、祖庙、家庙、诸神庙,是祭祀祖先、前代贤哲、正神的祠庙和神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华夏文明传承的载体,礼仪文明的独到之处就是把仪式和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系统的礼仪。
B.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包括自然神、本族祖先和各行各业的祖师爷。
C.作为农耕国家我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之所以敬重天神、地神、社神等自然神,是因为这些神能左右农业生产。
D.中国古代先民的祭祀除了包含神话色彩之外,也包含了能够代表有中国特色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发展和宗法制度的完善推动了祭祀活动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在祭祀活动逐渐转移到以人为对象,例如古圣先贤等。
B.中国古代凡是国家祭祀皆属于官祀,通俗地讲即国家“公祭”,由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掌管,综于礼部或兵部。
C.如果在大祀、中祀、小祀、群祀等“公祭”时,配以祭器、祭乐和适当的形式,便能构成完整的祭祀文化。
D.我国古代帝王率领百官祭祀天地百神,是为了表达敬畏、祈祷、感恩和报恩之情,这与古代先民祭祀的初衷是一致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朝历代有关祭祀的正史来看,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统治阶层极为重视祭祀活动,设立专属部门进行管理,并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B.祭祀既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回报这种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感恩意识和价值取向。
C.周礼分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这一传统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从未中断。
D.“坛”与“庙”都是古代祭祀天地百神的场所,“坛”“庙”的规制与祭祀的形式都是礼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