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越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世上并没什么垃圾。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不存在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如果垃圾量不大,填埋成本最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问题就在于,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只有分好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当然,分类越细,边际成本也会越高。邻国日本以垃圾分类严苛出名,但也正面临因垃圾分类过细,人力成本与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这其实从反面说明了分类的成本。

垃圾分类为何需要每个人承担?若沿着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思路可以知道,我们到底有“不分类的权利”,还是有“必须分类的义务”,并非既定的,它是全社会基于成本作出的制度性选择。但为什么到处理垃圾这件事上,却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这其实反映出:随着垃圾产量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大家越来越享受不起前端“不分类的权利”了。

(摘编自《垃圾分类难?一场观念与治理的赛跑》,2019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四)

28日上午,在回答《新京报》关于垃圾分类相关问题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左宾表示,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不少工作。首先,为垃圾分类提供法治保障。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并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污染防治要求。修订草案于今年6月5日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于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摘编自邓琦《生态环境部:垃圾分类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9年6月28日《新京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B.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C.每个民众都是垃圾生产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只有把垃圾分类,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三认为垃圾分类是社会成本思考后的选择,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民众前端对垃圾的分类越精细,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垃圾分类不必要太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使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法制保障,并将垃圾分类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3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列小题。
华阴老腔
邢小俊
⑴这一群人,似乎刚刚从田地里疲惫归来,在自家的院落里放稳锄头,把牛儿拴牢在槽上,身上分明还沾满了泥土的新鲜和芬芳。
⑵他们静默地在那里歇息,或蹲或站,横七竖八,像一群姿势各异的泥塑,神情沉稳。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更远处是连绵的像馒头一样的黄色土丘,丘与太阳平行,中间是死一样静寂。
⑶“繁花似锦地,八水把城绕!”猛地,似乎天上滚过一声惊雷!一人啸起,满世界帮腔。这些人像忽然惊醒的兵马俑,全都充满力量地扭动起来。从无到有,之间没有一点迹象,从无到盛,之间没有一点过渡——这小小的场地瞬间就蒸腾起巨大的势能,静谧的空气也立即变得燥热不安起来,先前困倦的世界突然变得亢奋异常,浑圆连绵的黄土沟壑似乎也被激活了,黄尘漫天……
⑷吼叫中,扭动中,他们成了当年汉唐帝国的子民。青布裹头,悬汉罐烹调,独尊儒术,吼老腔自娱,显古国的荣耀和自信。
⑸定睛看,他们手中分明操着家伙——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等乐器,粗糙、简易,却有力。那个精廋的老头,没有乐器,却坐在那条四尺长的四腿木板凳上舞动着他的铜烟袋,像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
⑹“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说不尽生活的简洁而厚重,命运的斑驳与苍凉。
⑺“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才。灵芝反叫蓬蒿盖,聚宝盆千年土里埋……”说不尽的英雄落魄,明珠暗投。
⑻ “将令一声镇山川,人披盔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链环,胸前狮子扣,腰上跨龙泉……”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紧锣密鼓的敲击,恍惚间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刹那间,重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剑戟撞击,马蹄踏踏,尘烟弥漫,人喊马嘶。
⑼你看,这些歌者,他们无一例外地全投入进去,容不得羁绊,容不得压抑,容不得委屈,容不得平庸!所有人都在表现,所有人都是主角!
⑽观者无不惊愕!小小的心胸无不被强烈激荡和震撼着。被俗世生活压迫而变得逼仄窄狭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恨不得挥刀催马与贼厮杀!
⑾此时,领首者情绪愈发激烈,他仰天长啸,唱词激昂,豪迈奔放,像在倾诉,似在号哭。受到感应,那位蹲坐在板凳上的精瘦老人猛地跳将起来,疯了一样抄起板凳,抡过头顶,举起,举起,再举起,像竭力要用四腿长凳撑起天。板凳再放下来时,一手狠狠地摁着,腾出来另一只手,抓起一块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面,那令人惊诧的哐哐响声不啻惊雷轰鸣,围观者、帮腔者齐声吼叫。
⑿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观者的眼睛睁大了,头发竖起来了,额上的青筋跳蹦,视觉、听觉都在经受着最大的冲击和撕扯!
⒀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千里的乌云万里的闪电,千军万马冲撞与撕咬,嚎叫,乞求,呻吟,大笑,哭诉,痛苦抑或快乐,悲欣抑或麻木,世界在战栗着……你已听不到了唱腔,你已看不见了人,你只感觉一团躁动的热量和能量在呼啸,在聚集,在奔突,在疯狂而执拗地寻找某一个出口……
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像一阵狂风骤雨猛地刹住了阵脚,说停,它就戛然停止了,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⒂在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世界似乎毁灭过了,又似乎重生过了!
⒃“姓姚,家住桃园桃花坞,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耄耋老翁分开众人,走到人前,穿青衣,面容清秀,身材精瘦,吱吱呀呀,唱词寥寥,简洁而意味深长。
⒄他描述的家在渭、洛、黄河交汇处,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逆水行舟,千百纤夫,光膀赤脚,拉纤曳船,叩舷而歌——这些来自生活最本源的歌吟,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豪迈。
⒅人如蝼蚁,河流滔滔!他们世世代代站在这厚土上呐喊、啸叫,直起直落、宽音大嗓,这中国古代酣畅淋漓充满阳气的“摇滚”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⒆朝代更迭,人事兴覆!他们一茬茬出生、茁壮、老去,重归泥土,好一个黄天厚土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
(摘自2015年9月5日第8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开头两段文字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题2)本文中间画线部分写的“精瘦老人”属于“歌者”还是“观者”?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小题3】(小题3)文中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华阴老腔”的演唱场景,请简要概述“华阴老腔”的丰富内涵。
【小题4】(小题4)文章最后说“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作者为什么说“悲欣交集”,试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相关题目。
猴   王
孟小书
前些日子秦梦的奶奶去世了,虽然长大后很少再能见着李奶奶,但听闻这一消息后还是无比心痛。这么些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长顺儿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这世界上冲着某家的花姑娘吐口水,或是早就被打死了也说不定,它实在是太淘了。长顺儿死了也好,这样李奶奶就不寂寞了。长顺儿是只猕猴儿,有两个巴掌大小,眼睛大而无神,满脸惆怅。
第一次见到长顺儿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那时,它就已经把自己封为家里的猴王了,原因是李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和秦梦的无限忍让。身为猴王的它见不得姑娘穿的漂亮,但凡谁家的姑娘穿了花哨些的衣服,它就疯了,冲人家龇牙咧嘴,还发出像吐痰般的声音。也许,长顺儿确实很想冲人家吐几口口水来的。身为一只母猴儿,这举止实在是过于粗俗。李奶奶给它起名为长顺儿,就是想让它能给家里带来些好运。
秦梦是我的发小。每当放学后,我先回的是秦梦家,玩一会儿后再回自己家。记得那天我们一到家,扔下书包就爬上榻榻米,李奶奶端上来一大盘葡萄。我和秦梦一人手里拿了一串,边吃边看外面的景色,没吃多一会,就发现手里的葡萄已经所剩无几,再一看,长顺儿神不知鬼不觉地躺在那串葡萄下,两只手紧忙活着往嘴里倒腾,两个腮帮子已经快被撑爆了。长顺儿贪吃这个毛病看来是改不了了。
这天是中秋节放假的前一天,秦梦说晚上奶奶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当我到她家时,李奶奶刚刚出门,烟灰缸里还有尚未掐灭的半支烟。我和秦梦坐在榻榻米上玩着一只刚捉回来的蜻蜓。这时候,我们闻到阵阵呛鼻的烟味。回头一看,长顺儿蹲在摇椅上,学着李奶奶的样子,用两根手指头正夹着烟。一股一股的烟雾正从它的嘴里吐出来,云山雾罩的。长顺儿被烟呛得直咳嗽,眼睛也睁不开了。我们指着它笑得差点背过气去。长顺儿把烟头一下扔在地上。秦梦见后一个箭步把烟头捡起来,抄起李奶奶的“老头乐”就要揍长顺儿。长顺儿身小灵活,在沙发和茶几之间窜来窜去,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跳马猴子”。长顺儿蹲在书柜上,冲着秦梦龇牙咧嘴,以表胜利。秦梦气得冲着它说,你等着我奶奶回来!话音刚落,李奶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回来了。长顺儿见李奶奶,一下钻进了笼子里,装可怜。秦梦看着它小声说了句“瞧你那德行”后,直接冲进了奶奶怀里,哭着说,奶奶!长顺儿欺负我!奶奶一见秦梦哭了,这下有点慌。秦梦故作抽泣状:“长顺儿抽烟不说,还故意把烟头儿扔在地上。我就想说说它,谁知道它窜到我头上,抓我的头发!”奶奶听后,皱着眉头看躲在笼子的长顺儿,她的眼神就像那小刀,飞快地向笼子里掷去,长顺儿这下子害怕了,嘴里发出“嘶嘶”声,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并使劲摇晃着笼子。每当长顺儿有此举动,就代表着它承认错误了。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猜测,没准它在抗议。还好长顺儿不会说人话,也听不懂人话,可以凭秦梦任意编造。这点实在有点不公平,可世事哪有那么多的公平,只能希望长顺儿下辈子投胎可以做个人,能为自己做主的人。
那次李奶奶要出趟远门。只好将家里的两个孩子分别送走。秦梦送到了我家,长顺儿送到了秦梦的姑姑秦沐夏的店里。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李奶奶一次也没有去看望过长顺儿。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李奶奶住院了。长顺儿回了家,立刻钻到了李奶奶的床底下,怎么召唤都不肯出来。李奶奶心疼它,说肯定是在秦沐夏那儿受委屈了。过了几天,长顺儿终于跑出来了,直接窜到家中的最高处——书柜顶上,真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李奶奶说,随它闹去吧,只要它健康快乐就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李奶奶住院次数逐渐变多了。那是她最后一次离开家前,李奶奶怀中抱着长顺儿一下一下认真地抚摸。她最后看了长顺儿一眼便掉头就走,那一瞬间长顺儿突然哭了。
后来,李奶奶再也没回过这个家。再后来,猴王长顺儿还是被秦梦的爸爸在天桥上,两百块钱给卖了,原因是长顺儿把他抓伤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由李奶奶的去世引出猴王长顺儿,最后一段又以长顺儿的消息照应开篇,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B.当秦梦编造长顺儿的罪过时,“我”深为长顺儿鸣不平,充满了对长顺儿悲剧命运的同情,希望它下辈子能为自己做主。
C.作者在刻画长顺儿时抓住了猴子的主要特征,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将长顺儿的猴性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惹人喜爱。
D.小说的语言朴实平淡,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却很探沉,真挚动人,如画线句子简单平实,却饱含了“我”对李奶奶的深情。
【小题2】作者说长顺儿“实在是太淘了”,长顺儿的“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角是长顺儿还是李奶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流和留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特有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花”字出现的位置没有严格的限定,人们在行令时可以灵活进行。
C.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雅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行“飞花令”时,第一个人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诗句起,第二个人接诗句“落花人独立”……以此类推,这是符合飞花令的规则的。
B.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这也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一句符合“一物双说令”的行令方式。
D.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表示理解、同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B.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贾逵传》。
C.《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来,5G的生活什么样?

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和空调自动开启。你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经自动调至适中的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你的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你吃过早餐后,遥控你的汽车自动开到门口接你,汽车带着你自动行驶在马路上,你在车上开始了视频会议……

以上便是预测的未来5G生活的场景。

在5G物联网内,人们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掌握物品的状态和数据,更好地管理和操控它们。比如,你出差忘带了一份文件,可以立刻通过网络控制家庭监控设备找到文件,操控智能机进行传送。5G物联网不仅可以让人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调节室内温度,而且可以在公交车还未到站的时候,就告诉等车的乘客们还有多少空座位。

专家预测,万物互联了,“手机”的概念将会逐渐淡化。未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将呈现融合化、微型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移动智能终端的通话、上网等功能将与眼镜、手表等穿戴设备融合。

(摘编自《万物联网的5G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高中生》2017年第12期)

材料二:

5G看起来只是通信技术的又一代演进,但人们对它的期待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更新换代都要强烈。1G打电话,2G发短信,3G看图片、听音乐,4G在线直播……每一代通信技术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不断演进,但5G并不是在4G基础上的简单改变,5G打破了信息传输的空间限制,能够实现的应用场景不受想象力限制。用手机下载一部1G大小的电影只需要3秒,这种比4G快100倍的上网速度仅仅是5G“大宽带”特点的体现。

依靠更高速率、更大连接、更低时延的特性,5G不仅解决人与人的通信问题,而且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在5G网络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8K高清视频,以及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将真正走向成熟应用。

(摘编自《5G打开巨大发展空间》,《人民日报》2019年6月14日)

材料三:

根据IHS Markit的调查报告,5G将在全球创造出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5G相关产业链将创造出3.5万亿美元产出,同时将在全世界创造出2200万个工作岗位。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正在进行5G城市计划。中国移动正在5个城市推进5G试点,并参与了发改委规划的12个城市5G应用示范工作。中国电信将5G创新示范从初期的5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17个城市。中国联通已经在全国16个重点城市中搭建了5G的网络信号基站,并且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规模网络测试。

(摘编自《5G来了》,《南风窗》2019年06期)

材料四:

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到现在(即4G),已被考虑的安全需求主要立足于提升基于数据和语音通信服务的安全性,而5G不仅需要考虑基本的数据和语音通信服务,还将服务于一切可互联的产业。为面对一系列全新的服务需求,5G必须有多方面的新作为。

5G需要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来保证设备跨接入技术的网络接入安全,同时提供通用的安全性,比如设备的认证和隐私性,它需要差异化的安全机制来服务于不同的个人业务及垂直行业服务。5G基于云架构的端到端网络切片形式被公认为是实现差异化服务的最有效解决方案。5G的接入设备不再只是传统的通信设备,也包括大量面向具体应用的物联网设备,这些设备会收集用户大量的隐私信息。它需要更全面的隐私信息保护措施。

5G面临的安全问题远远不止上面所提及的几个方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来说,安全问题很难穷尽。当前很多企业和通信联盟都已经认识到5G安全对整个系统演进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会议、白皮书和标准草案对一些关健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寻求相应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摘编自《5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研究》,《软件学报》2018年第6期)

【小题1】根据材料,以下对5G来临后人们生活状态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将不需要去参加驾驶培训了。
B.人们出差再也不需要携带文件了。
C.人们将不需要依赖手机打电话了。
D.人们不再需要用电脑下载电影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不仅可以让人的家居生活更舒适,而且可以给人们的公共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B.5G相较4G改变巨大,它打破信息传输的空间限制,可实现的应用场景不局限于想象。
C.5G及其相关产业链将在全球创造出巨额的经济产出,也将创造出数量巨大的工作岗位。
D.中国三大运营商在进行5G城市计划,它们都已经在10多个城市完成了推进试点工作。
【小题3】根据材料四,概括出5G产业需要考虑解决的安全性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2006年的26万件到2016年的6.57亿件,天猫“双11”创造了全球快递业的奇迹。据中国快递协会预测,今年双11期间,全行业快递处理量预计超过10亿件。盘子大、任务重,快递业如何“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给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
虽然包裹数量逐年增长,但电商通过快递发货的时效一直在提升,包裹发送量过亿的耗时从2013年的48小时降到2016年的12小时。这其中,信息化、大数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丰富的数据,也使得商品的流向预测越来越精准。菜鸟网络副总裁史苗表示,今年“双11”的一个重要看点是“前置仓”的下沉。
所谓前置仓,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挑选出高频次购买的商品,放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里。比如,商家和物流公司了解到南方某省的消费者最喜欢购买某品牌的某一款产品,就可以在前置仓里提前备货,消费者一下单就及时配送,从而大幅减少了跨省调拨的流转距离和时间成本。
智能算法、自动化流水线、AGV机器人……走进菜鸟网络位于浙江嘉兴的一个智能仓库,一个直观的感受是“无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智能仓库,从收货开始,商品就被流水线送入指定区域,智能设备再将商品送往指定货架存储。哪怕货架有7层楼高,智能设备也能灵活地将商品上架或者取出,并且能保持稳定。
而在发货阶段,包裹拣货完成后,也会被自动贴上快递面单,就连最后的封箱也是机器完成,最后被送上高速分拣机,根据不同去向进行分类,整条设备1小时可以分拣超过2万件包裹。
在收货、分拣和运输等环节,智慧物流对快递行业的改进非常大,基本消灭了爆仓和积压现象。”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快递管理处处长余艳说。
史苗表示,这些智能仓库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城市,不仅有全自动化的流水线,还有各种缓存机器人、拣选机器人,以及机械臂、AGV矩阵等,它们将在“双11”之前完成联调,形成大规模机器人仓群为“双11”服务。
大数据也好,智能设备也好,包裹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离不开最后1000米的末端配送。
相比以往,如今的末端配送正变得日益多元化。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约4万家菜鸟驿站、近20万组智能快递柜和数十万快递代办点。这些场所将与快递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的配送服务。
尽管如此,当前约90%的末端配送仍由快递员完成。近年来屡屡爆出的快递网点倒闭、快递员转型等消息,显示出快递业依赖人力服务的脆弱性。
中国快递协会秘书长孙康说,“‘双11’物流难,最难的地方在末端网点上。”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地带有超过1/4的快递网点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生存压力。如何稳住基层网点,是快递行业面临的大问题。
材料二:
随着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差异化、个性化地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攻方向。记者了解到,不少快递企业已经在积极行动。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介绍说:“在过去两年京东重点发展无人设备和相关技术,包括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西安和宿迁已经进行了无人飞机送货的常态化运营。今年6月同时在中国几个重点高校开启了无人车配送常态化应用。除此以外,不断发展AR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技术在快递行业落地,通过网络优化、路径优化减少资源的占用,提升效率。”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还指出,当前的中国快递业已进入到需要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网络和服务衔接的新阶段。他认为,应构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建设完善的专业化经营平台;第二,形成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为整合带动行业的升级创造条件;第三,推动新模式,包括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模式,包括集装箱标准化模式,包括发展广覆盖的智能物流配送形式等。”
苏宁物流集团副总裁陆君峰还认为,除了设施共享、系统共享和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高效整合和共建,还需要构建行业的生态体系,寻求最大程度的开放,“生态体系的共建,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作业场所都会碰到城市竞争难、交通难,农村偏远、覆盖难的问题。我们在这个领域里希望跟行业同仁共同打造相应的体系共建,一起为电商‘最后一公里’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快递业所面临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6年的26万件到2016年的6.57亿件,再到今年“双11”期间预计超过10亿的快递处理量,给快递行业造成很大压力。
B.发货时效曾经是快递业一度面临的困难,目前已通过大数据预测、“无人化”智慧物流、行业生态体系的构建等措施,彻底消灭了爆仓和积压现象。
C.“双11”物流难,最难的地方在末端网点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核心地带有超过1/4的快递网点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生存压力。
D.物流配送的难题,还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作业场所都会碰到城市竞争难、交通难,农村偏远、覆盖难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高质高效、安全平稳地处理快递货物的问题.材料一侧重谈提升发货时效,材料二则更关注为“最后一公里“服务创造价值。
B.通过大数据分析,挑选出高频次购买的商品,放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里.可以大幅或少跨省调拨的流转距离和时间成本,
C.包裹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离不开最后1000米的末端配送,而当前约90%的末端配送仍由快递员完成,未来的末端配送日益向多元化发展。
D.当前的中国快递业已进人到需要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网络和服务衔接的新阶段,也就是需要构建行业的生态体系,寻求最大程度的开放。
E. 构建行业生态体系,会碰到城市竞争难,交通难,农村偏远、覆盖难的问题,因此需要行业同仁共同打造,一起为电商“最后一公里”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小题3】随着快递量的不断增大,快递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安全畅通、高质高效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