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历来比较一致,大多赞成唐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入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样的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刘兄的做法“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作品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刘兄有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他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D.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2:4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尽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寻仙问道,有了法力,在阔大的生活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却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在”。
B.“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制约于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C.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是偶然的事情,但孙悟空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却是必然的结果。
D.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孙悟空成功地在这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
B.接着写孙悟空被迫接受社会规范,阐述了“不自在”的原因。
C.然后写孙悟空“西天取经”终成正果,阐述“不自在”的意义。
D.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西天取经”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教是不是宗教?本来儒教的“教”有教化的含义,与欧洲宗教原来的意义接近,但由于近代以来,欧洲宗教概念发生变化,变成了跟世俗、跟科学相对立的概念,以这样的方法和角度去衡量中国的儒教,很多人就认为儒教就是一种学理,而不是宗教。近代以来,中国很多人就认为儒教不是宗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我们为了避免儒教和现今宗教相混淆,就都称儒教为儒家了。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又提出来一个观点,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最初提出并比较坚持这个说法的是任继愈先生。他的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宗教,中国的文化里面也有宗教。
五四以来,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他认为儒教具备了宗教所具有的特征。它有其经典,有基本的教义,还有传授、传播这些教义的儒士,还有宗教的仪式,以宗教的性质来界定,儒教全部具备。
儒教或是儒家,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它发生在汉代,主要是西汉。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情况出现,一是将孔子抬高到教主的地位,将孔子称为“素王”,素王就是没有王位的王,是个教主。汉代确定了“五经”作为儒家最根本的经典。围绕着“五经”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纬书,“纬”是配合“经”的。这些纬书对孔子做了描述打扮,说孔子的脑袋很大,脑袋上还有坑,有河马那样大的嘴,在这种描述下孔子已经不是人了,而是一个神,这就将孔子神化了。另外,还完成了很乡教典的整理,如《礼记》。在古代,礼有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讲管制,主要涉及官的制度和职位设置等内容,《仪礼》则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礼仪制度。《礼记》对于《仪礼》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细化了《仪礼》中的各种仪轨,用以管理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样一些事情。
到了汉末,因为儒家强调人的道德品行是判断人的最根本原则,汉代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制”,人才选拔,孝和廉是基本条件。推举都是基层推举,由乡里或村里推举,当然也不是随便推了就算数,还要认证。除了孝之外还有廉,廉指清廉、廉正、刚正不阿。这个本来应该是很好的事情,但推行久了弊病也随之产生。按照儒家的观点,孝,除了生前好好供养父母,死后还要守丧三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你当再大的官,父母去世都要马上停职去守孝,明清都是这样的,这是衡量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汉代时就是以这样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
另外,“五经”已经到了这种地位:很多人都去注释“五经”,“五经”中的一个字就有上万字的解释,人一辈子读经都读不完,被称为“皓首穷经”。因此汉末学风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玄学”,意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儒家宗教化的进程被遏制了,要不然的话,它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宗教。
(据凤凰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儒教”和“宗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欧洲宗教概念发生变化,跟世俗、跟科学相对立,而儒教的“教”有教化的含义,与欧洲宗教原来的意义接近,据此很多人认为儒教就是一种学理,而不是宗教。
B.近代以来,中国很多人都不认同儒教是宗教,因此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儒教就被称作儒家了。
C.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提出儒教也是一种宗教,他们认为宗教是文化的必然产物,五四以来,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D.有经典,有教义,有传授、传播教义的儒士,有仪式是判定一种思想或者文化是宗教的条件,据此可以判定,儒教即是宗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是儒教宗教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先是将孔子抬高到教主地位,完成了孔子的神化,之后又完成了很多教典的整理,如《礼记》。
B.《仪礼》当中所阐发的思想,以及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礼仪制度的细化在儒教宗教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C.汉末产生的玄学,是一次学风上的转变,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成为遏制儒家宗教化进程的一个因素。
D.西汉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纬书,这些纬书对孑L子做了描述打扮,将孔子称为“素王”,这些描述打扮目的在于神化孑L子,提升其地位,因而全都是不可信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末人才选拔实行“察举制”,具备了“孝”和“廉”这些基本条件,就有可能被推举、认证成为官吏。
B.从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可以看出,汉末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品行的巨大影响是儒教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的重要表现。
C.围绕“儒教是不是宗教”,文章先摆出了两种不同观点,接着论述了儒教或儒家在汉代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最后阐述了遏制儒家宗教化的进程的两个原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D.汉末,“孝”和“廉”作为人的道德品行成为人才选拔的基本条件,“皓首穷经”的无奈致使“玄学”产生,这些遏制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使儒家没有成为中国的宗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文学滋养心灵
高闰青
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同时,文学还通过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给人一种追寻自我尊严的无限力量和一片超越自我的广袤天地。它可以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 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它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和思想,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闪耀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魅力。而对文学的谙熟,可以使我们掌握烛照人性隐秘的最明明亮的火把,揭开一道道理性刻意织就的幔纱,一览人性那最奇妙多姿的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关照好自己的心灵世界”,自信从容地前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
B.文学能够滋润人们的情感。
C.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气质。
D.文学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将平凡的事物神奇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B.文学史情感的产物,文学创作需要激情,郭沫若在创作《女神》后半部时,意趣袭来,情不能已,思如泉涌。
C.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还能够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
D.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通过其内在的品质与风骨、涤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使人自信而且从容。
B.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能极大地感染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改变人们对人生的认识。
C.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文学能够用悲剧的方式,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揭示出来,照亮前路。
D.文学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能够照亮人性的隐秘,揭开遮掩的面纱,展现人性的多姿形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

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 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  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E.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小题3】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