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

神秘宇宙,浩瀚星空。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利用索网结构。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

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天眼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率提高100倍。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今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中国天眼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并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6颗脉冲星。其中2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约1.6万光年,另外4颗还有待测量。

(取材于陈芳、丹长江等人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眼的启用是射电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我国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天文望远镜。
B.中国天眼依靠索网结构和馈源舱可随天体移动调整视线的指向,可以看到遥远的太空的任何地方。
C.中国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号,其灵敏度、综合性能和探测范围等都位居世界一流。
D.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而且部分脉冲星已经得到系统认证。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六十年代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的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B.地球文明相对于漫长的地球生命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类摆脱束缚对广袤无垠的太空进行探索,这还只是科学构想。
C.中国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便于它尽可能减少无关信号的干扰,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D.中国天眼可使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它能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小题3】中国天眼被视作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又一长足进步,请概括“进步”的具体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2: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幸福递减律
江曾培
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 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 生活顿起困扰。对家中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作洗脸用,再作洗抹布 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
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一杯净水,给他带来无比的满足与幸
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降到零。
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 鱼。中段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高兴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 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北京鱼好吃。
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 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 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出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 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 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按《幸福递减律》作者林火女士的观 点,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 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从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 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悖反 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 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 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幸福递减”的 一种方式。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与满 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 此外,要控制“幸福递减”,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愈艰,爱之愈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 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 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愉快,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 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也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
【小题1】文章开头举人们对水的态度,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说“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从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
少”,是否意味着,要想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就不应该发展经济?为什么?
【小题3】结合文意,给“幸福递减律”下一个定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读燕南园
戴建华
燕南园是个地方,可以读么?
友人初到京华,想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北京特别的地方特别多,但都特别花钱,因而实际上就失去了“特别”的意义。于是忐忑不安地陪她去燕南园。谁知一发而不可收,一而再再而三地乘月夜访。不是游览,也不是品赏,而是读。燕南园犹如一本上好的书,可以反复地读,每 次读都能兴味盎然。
燕南园座落在燕园(北京大学)西南角,并不太大。只有十几栋楼房错落地摆在林荫中。树是普通的松柏和国槐,还有半株已然枯死。树荫下有丛生的杂草,中间零星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林间小路不很轩敞,倒还干净;房子虽是青砖旧瓦,但并没有古色和古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在这林间小路上漫步,分明能呼吸到一种气氛,一种特别的不同凡俗的令人肃然的气氛。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你不敢大声地在这里说话,只有默然。现在的北大早已现代得可以,未名湖畔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亲密得旁若无人,但没有人有勇气踏进这空旷疏朗又密树浓荫的燕南园,哪怕只是肩比肩手拉手而已。燕南园虽有一道石砌的围墙,但四边有门并无人把守,连一块木栅栏也没有。维护着这里一片宁静的力量,全部来自于每一位造访者内在的尊严和敬畏。
北大燕南园住着一些“国宝”级的专家学者。
随手指点,我低声向友人叙说。你看,这个院子里有三棵松树。什么?只有两棵?不,是三棵,有一棵小些的,在院墙边。这就是“三松堂”,大哲学家冯芝生(友兰)先生最后是在这里写完那部皇皇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你回头看,对面这座房子别看它普通,这是语言学大师王了一(力)先生生前的住所。还有那西北角的那栋房子怎样?太陈旧了,一点也不美观是吧?而这里曾经是美学的渊薮,美学大师来光潜先生生前住在那里……他们都是学术巨擘,著作等身,但也都饱经沧桑。比如王力先生,在“文革”最黑暗的日子里,稍见光明就在燕南园里偷偷地写书。他曾伤感地对夫人说过,这些书稿只能作为遗稿了……他没有料到自己的黄昏时刻还终于赶上了好时代。冯友兰先生是在差不多失明而又失聪的困境中写完他最 后的作品的。了一先生和芝生先生还都把稿费数万元捐献给学校,作为奖励学术和学生的基金。我想起了《易经》上的两句话,或者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走出燕南园,乘兴到整个燕园去匙。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朗润园。突然,我的眼睛一亮,那不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出来了吗?他华发雪巅,在家人的搀扶下,到湖沟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我想上前打个招呼问个好儿,但又犹豫徘徊,好去打搅他么?友人怂恿我,说老人说不定正想和一个年轻人聊聊。我站在那儿,悄悄地看着老人足足有一刻钟,最后还是悄悄地走开。我想,尊敬、爱戴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老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破坏他难得的宁静。但毕竟是遗憾,只得默默地选上一块离季先生不远的石头,兀坐良久……
我想对友人说,还是别去燕南园建什么馆了吧。那儿还有一些健在而年事已高的学者在默默地耕耘,不要去打搅他们。我在心里说着他们的名字,陈岱孙、张岱年、汤一介……我又一遍一遍地在心里说,燕南园里已故者的书,千万不要散失了,千万,千万……
燕南园,你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还要来读你。
(选自《书城》杂志1996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燕南园环境的普通、落破甚至荒凉,旨在说明造访者需要勇气、尊严和敬畏。
B.住在燕南园的专家学者是燕南园历史和精神的代表,也是吸引作者“还要来读”的重要原因。
C.作者描写了在朗润园邂逅季羡林先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对自己未能与季老交流而遗憾良久。
D.文章行文高妙,结构严谨。首尾部分,一问引兴趣,一答显真情;中间是“读”园的内容。
【小题2】文章倒数第3段的情节设置,你认为有无必要?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标题为“读读燕南园”,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在燕南园“读”到了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陈丹燕

①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②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的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好像是一个在沉思着什么的人,其实我没有思想,也不再了解思想的疼痛。我站得高高的,边上就是在古代战争中留下来的城堡。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变成了孤儿的拉斐尔正在度过一条蓝色的小湖,他要到罗马去画画,他忧郁地看着托斯卡纳美丽的坡地,这是他在告别自己的故乡。而在一个阳台上,达芬奇正在给蒙娜丽莎画着肖像,她微微笑着,是那种内心细腻的人,为了掩盖自己而挡在面前的微笑,没有这种心思的人,会觉得那种笑很神秘的。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从翡冷翠老城里的一扇木门里走出来,他的脸带着受苦的样子,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可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不幸福的。而在圣马可修道院里,安波切利在墙上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使报喜。我终于有机会看看我喜欢的画家。虽然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可我终于是看到他们了。

③我长在山坡上,天天晒太阳,鸟在我头上叫,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的一生只要好好地站在那里就行了。要是有风把我吹倒了,经过的人都说:“该死的风。”不会说:“你为什么还躺着伤心,快自己站起来,上帝都说了,你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我希望在我无尽的生生世世里,有一世是这样一棵可以放任自己,甚至对自己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柏树。我只能生在那里,站在那里,枯死在那里,没有选择,也不承担责任。爱树的人要是一定要把我挖回家,我就死在他家的院子里,让他内疚。要是没有人打扰,我就一辈子在自己熟悉的山坡上,边上每一棵橄榄树都是世交,从来也没有迁徒时的凄惶。要是风轻轻地吹过的话,我弯了自己的树梢,路过这里的但丁看到了,把我风里好看的样子写在他的书里。几百年都过去了,人们到但丁在托斯卡纳的故居去参观,还能听到一个柔和的男声,用优美的意大利语,朗诵着这个片段。

④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没有感情,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那是古老的驿道,还是美第奇家族为了征服整个托斯卡纳而修的。我看到_________急急地骑着马经过,回到阿拉维去接他的 ,去奔赴一个悲剧。可是我不会感到伤心。我只是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的脸上和身上,短短的一分钟。许多年以后,他们的故事被写成了书,画成了画。一个中国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单人床上看翻译成中文的这本书,看到了一棵长长的柏树在路上。她指着画上的树,对她的妈妈说:“它看上去真的伤心啊。”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一棵树是没有心的。

⑤做托斯卡纳山坡上的一棵柏树,一生一世,面对的只是在阳光里宛如流蜜的绿色大地,这是多么好的来世。可是人到底有来世吗?

——选自陈丹燕《今晚去哪里》

注:①托斯卡纳位于意大利中部,首府翡冷翠,今译为佛罗伦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小题1】模仿下列句子造句:
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小题2】简析文章第②段引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安波切利等人物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小题4】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文学人物名。
【小题5】简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中“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表达“我”看了那幅画的感受,因为“我”已成为一棵没有思想的树,所以看到喜欢的画也无动于衷。
B.第②段中“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实际上是在赞叹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以至于他之后的几代画家都不能超越他。
C.第③段结尾描写人们到但丁故居参观的场面,目的在于表现但丁作品流传的久远,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题目“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表达了作者对托斯卡纳的热爱,托斯卡纳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作者。她只想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E.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对现实的描摹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语意隽永,意味深长。
F.作者是女性作家,语言细腻柔和,在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同类题4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小题1】首段划线的句子“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小题2】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把延续传统村落文化生命放首位
张东锋
“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是一句空话。”冯骥才教授忧心忡忡地表示,现在很多古村落保护,已陷入“旅游为纲”“古村落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的尴尬局面。冯先生的担心,凸显了“传统村落新忧”,而要摆脱这种新困境,还是要让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回归首位,延续其文化生命力。
在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村落的消亡属于正常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聚集,导致很多乡村“空巢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触发人们对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担忧。2012年,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部委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正是对上述担忧的回应。但现实是,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对其旅游式开发,把问题由“无人理会”的极端,引入到“过分关注”的另一个极端,这就是“新忧”的由来。
无论是“空巢化”还是“旅游热”,根本上是很多人对传统村落的理解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梁漱溟先生曾提出:“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承从更深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要解“传统村落新忧”,关键是从理念上认识传统村落的文化重要性。农耕时代,人们依托村落这一聚集地,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契合的建筑格局,演化出特定的文化传统,构成了物质与非物质相融合的文化遗产。所以,传统村落的文化重要性,不仅在于几栋房子、几条街等物质形式,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独特历史记忆、宗法规矩、风水格局、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内涵,这些才是“农村乡土文化活文物”。
对一些参评者以“旅游为纲”,冯先生提出要建立退出制度,对保护不好的开发者要亮红牌,让退出的永远不能进来。然而,即便退出能起到一定的约束效果,但有时也无法阻止其在开发过程中对传统村落已经造成的破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不仅仅是对其进行功能提升和对其居住条件进行改善,更应该是对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和创造。因此,必须在开发前就形成硬约束,将其文化价值列在首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务之急是从立法和规划上严控传统村落的旅游式开发,建立没有明确和长远规划的条件下不得开发利用的原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之间存在非此即彼的两难关系,对比希腊、法国等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做法,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中还要确立的另一项原则是专业化,即让那些研究村落文化、懂得传统建筑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
虽然城市是很多人的安居之所,但传统村落某种意义上是现代人的另一处精神家园。在那里人们读到的应该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看到的应该是承载不同地域、民族人群生活习俗的民间生态,而不是涂脂抹粉油漆彩化的仿古建筑和街巷里充斥的商业气息。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第二段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