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武装部长

大海

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

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

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训练期间就流露出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参加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向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一趟特快列车去了部队。

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其他都是高中毕业生及少量在读专科生。白宝宝是家中独子,名副其实的宝贝蛋儿。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一下。政审时,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说父母给报的名。这期间,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批准白宝宝入伍。

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

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说:“我们正准备上报呢!”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咱们受处理是小事,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就毁掉了。”政委反问:“那白部长的建议是?”白建国说:“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团长很严肃:“现在是两年义务兵制,原则上不能休假。”白建国拍着胸脯:“七天后保证把人带回,而起让他安心服役!”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

白建国带看白宝宝上火车时,说:“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白宝宝眼泪汪汪:“部队好累……我又想家。”白建国严厉地打断他:“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还没有周末休息!”

回到白马镇后,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和白宝宝同吃同住,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部队,随后数天,白马河堤上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凌晨6点30分和下午4点30分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在跑步,大的是白建国,小的是白宝宝。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操。尤其是奶奶,发动村里十几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一身军装多帅气。”这期间,一些早起的村里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注意影响,把军人的气概拿出来,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白宝宝心头一热,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仿佛有股力量在他心中燃烧,口号响亮,浑身是劲。

白宝宝返队前夕,白马镇风雨大作,河水奔腾,6点20分的起床铃声响起,白建国问:“要不今天别出操了?”白宝宝说:“不行,奶奶和妈妈看不到我会失望的。”他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服,冲进了雨幕。

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了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高呼加油,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被白建国喝住。只見白宝宝很快爬起,一甩满身泥水,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

白建国本想亲自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请部长放心,我会安心服役!”白建国点点头:“如果不相信你,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白宝宝临上车时,两腿并拢,双膝夹紧,“啪”地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的军礼!

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白建国连夜乘特快列车去部队,并且没洗脸就去见团领导,这些细节描写充分渲染出白宝宝逃跑的严重性。
B.奶奶发动村里的老人看白宝宝出操,妈妈逢人就夸穿军装的儿子,家人和乡亲们的注视让白宝宝有了一种自豪感,有了军人气概。
C.白建国保证七天后把白宝宝带回并能让他安心服役,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与结尾白宝宝返队相照应。
D.“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既反映了白建国的人情味,也彰显了新时代军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题2】请简要分析白宝宝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作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9 12:5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钱大亨卢作孚
何 昆
卢作孚1893年生于重庆合川,原名魁先,别名卢思,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少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现在民生集团的前身),数十年励精图治,期望以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时期倾尽家财支援抗战。
卢作孚一生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却卓有成就,被世人称为“航运巨子”,又被称为“中国船王”。然而,这个与张之洞、张謇等人并称的卢作孚,却一生节俭朴素,乃至贫寒。日常穿戴上,他既没有大老板们的西装革履,也没有社会名流的珠光宝气,平日里就是一袭土布衣裳。因为朴素,还闹了一些误会。
一次,有客人要见卢作孚,恰巧卢作孚正与自己的下属某分公司经理闲聊。客人进了房间,一看那位分公司经理衣着光鲜,就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卢作孚,于是上前大献殷勤,那位分公司经理慌忙介绍自己的老板卢作孚。那位客人十分尴尬,卢作孚却哈哈一笑,只当没事。
还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去见当时的某位政要,递上名片后,那人上下打量卢作孚,看卢作孚其貌不扬,衣着寒酸,便很随意地对卢作孚说:“告诉你的主人,请进会客室。”原来这人竟把卢作孚当成仆人了。卢作孚笑了笑说:“在下正是卢作孚。”那位政要一听,立刻瞠目结舌。
据当时负责民生公司航船调度的副总经理童少生回忆:卢作孚的航运公司逐渐壮大,他的轮船不停地往返于宜昌与长江各港口之间,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卢作孚每天都会出现在宜昌的各个码头,实地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有一次,卢作孚穿着土布衣裳、灰色布鞋亲自在港口指挥调度,那些监工们看到一个“乡下人”在这里指手画脚,便要他走开,有的甚至还骂骂咧咧的。童少生上前呵斥道:“放肆,这是咱们的卢作孚总经理!”这些人听说这个土里土气的人就是卢作孚后,惊诧不已:什么?他就是卢总经理?真看不出来,看不出来……
卢作孚的节俭并非只在创业初期,也绝不是作秀,而是性格使然,理想使然。卢作孚早年因家贫遭人嫌弃,但他志向高远,气节清高,发迹后仍持俭朴本色。他的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运和教育事业。
民生公司创立时,卢作孚作为总经理月工资是三十元,当时万县市政督办杨森盛情邀请他去做市政协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月薪五百元,车马费另算。可卢作孚却写信拒绝说:“我平生只愿做事,不愿做官。”随着事业走上正轨,卢作孚的收入不能算少,但他除了将每个月工资的一部分交给夫人用来养家外,其余的收入都捐给了四川西部科学院和兼善中学等学校。当年的西南各学校流传着这样一个小笑话:同学结伴出门吃饭,结账的那个人大家就叫他“董事长”。意思是:别的董事长都是赚钱的董事长,只有卢作孚是个出钱的董事长。
卢作孚的四川老乡、国民党大佬张群评价卢作孚说:“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追求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卢作孚因为朴素闹了哪些误会?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同类题3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从建安时期开始,文人多数是在朝做侍从供奉,或在外作一薄宦,或靠府主为生。这个情形,到了唐代更甚。唐代的社会是贵族的社会,唐代的政治掌握在门阀手中。中唐以来,地方割据的势力瓜分朝廷的政权,各节度使又每成一个小朝廷,能养清客。这时候的书生多出身于清门,他们却多在华贵的社会中作客,譬如:李白只是朝中权贵的客,杜甫只是地方节度使的客。中、晚唐诗人的作客生活尤其表显这情形,直至五代不曾改。经五代之乱,世族社会式微,到了北宋以后,文人每以射策登朝,致身将相,所以文风从此一变,直陈其事,求以理胜者多。诗风从此一变,以作散文的手段作诗,而直说自己的话。以前读书人和统治者并非一事,现在差不多是一类了;以前的诗人寄居在别人的社会中,现在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了;以前诗人说话要投别人的兴趣,现在可以直说自己的话了。总而言之,以前的诗多是文饰其外,现在的诗可以发挥其中了。以前是客,现在是主了。社会组织之变迁影响及于文人的生活,文人的生活影响及于文章之风气。

――改写自傅斯年《文人的职业》

注:①建安:东汉献帝的年号。②射策:宋代科举时,考生针对皇帝的策问,提出应对之方略

【小题1】根据本文,读书人与统治者的关系,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 建安文人多数成为有权的府主 B. 中唐文人多在华贵阶级中作客
C. 五代文人以文章推翻世族社会 D. 北宋文人以写诗晋身统治阶层
【小题2】关于本文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A. 以唐和五代文人做对比,凸显唐代文人的风骨
B. 透过细腻的空间描写,以呈现社会组织的变迁
C. 援引李白、杜甫为例,说明科举与文人的关系
D. 按历史朝代先后次序进行论述,铺陈文章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王小波是一个符号

粱文道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多年,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种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拿诺贝尔奖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去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的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好多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选自2010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第二段说“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请对作者的“感觉”加以简要的概括。
【小题2】从文中看,“王小波是一个符号”中的“符号”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摄影和绘画都是通过平面描绘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它们解脱了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压缩为平面来表现,作用于欣赏者视觉感受习惯。不仅如此,由于作者在作品中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因而能唤起欣赏者相似相同的情感体验,引起欣赏者的联想,造成超越对象以外的道德力量和艺术意蕴,使有限的瞬间形象收到了无限的效果。

②摄影和绘画要在生活的长河连续不断流动的时空过程中,捕捉带有典型意义的瞬间,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摄影和绘画可以把彼此交错的事物、多形体的各式形态、流动变幻的动作、人的内心情绪和五色纷呈的风光,通过色彩、线条、影调,在一张平面图上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摄影和绘画作品的这种视觉的直观性,使得人们能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目了然地接受下来。

③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是科技文明的产物,摄影艺术对科技和设备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绘画不同,它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颜料、画笔和画布(纸),科技含量低。画家的画笔没有直接成像的能力。照相机可以将形象直接摄取下来,而不必经过描绘阶段,原因在于摄影有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作为支撑,而绘画却没有,这样就造成了摄影家与画家在技术内涵上的分别。画家的技术是一种“手艺”,而摄影家的技术则是掌握、控制照相机和暗室处理技术的能力。摄影对设备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摄影对设备的依赖,归根到底是对科技的依赖,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是技术和艺术成功综合的结合。

④一般而言,绘画和摄影都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造型手段去塑造视觉形象。但从物理本质上看,绘画上的“光”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用颜料构成的色彩和以色彩表现出来的“光的幻觉”;摄影的光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光,“是光的物理学、化学感应所造成的影调和色彩”。所以,“光”是摄影艺术造型的最重要的材料。

⑤“咔嚓”的瞬间是不可能重复的,摄影是用镜头去看,用“光”去捕捉“真实”,是真正抓住了瞬间的艺术。绘画也是去表现生活的瞬间,而这种瞬间与摄影意义上的瞬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绘画的瞬间是用眼睛去抓取的,留存在大脑中,再用笔去表现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就带有很大的漂移性,与其说是“瞬间”,倒不如说是“印象”。摄影截取生活“瞬间”的速度,迅速而敏捷,而绘画却迟缓。画家将留存于大脑的印象再现出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在表现方法上,绘画灵活多变,可具象、可抽象、可现实、可浪漫;而摄影却不同,照相机只能纪实性地抓取生活中的瞬间景象。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总是松散和偶然的,要使互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或者从一大堆偶然联系的事物中找出必然的联系,让无序成为有序,这就要求摄影家有选择的拍摄。而摄影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就决定了摄影家要去捕捉、去发现、去等待符合自己审美思想的光线,寻找符合自己意图的角度。

⑥在当代造型艺术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同步发展过程中,摄影与绘画更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相互撞击、交叉中表现出多方位的艺术交融。

⑦摄影艺术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大量的艺术实践证明,它横向地兼收并蓄他种艺术之长,尤其是绘画之优点,吸取精华,取长补短,通过充分调动摄影艺术表现手段去多方位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实事物的形态,已成为创作中的新因素,其目的就在于使其自身获得更大的包容性与多义性。

⑧那么,艺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互为渗透,是否就会失去自身艺术的特征呢?众所周知,摄影术诞生以后就受到绘画的熏染。除此之外,摄影还从文学、戏剧、音乐、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吸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_______,它_______没有被绘画或其他艺术所同化,_______没有失去自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_______没有产生什么危机。相反这些吸收对于增强摄影生命的活力与生机,丰富和扩充它的艺术手段以及发展它的表现形态,无不产生了有益的作用。绘画受到摄影的影响,但并没有消亡,反而促使自己重新去探索艺术目标。摄影与绘画并存互补,彼此渗透,并不等于泯灭或削弱自身艺术的特征和品质,而且有助于丰富它的美学形态结构。

⑨著名立体派艺术家洛特早在第一次世界摄影展中就写道:“在一个世纪之内,这个机器将会是画笔、调色板、色彩、灵巧、习惯、耐心、锐利的目光、笔触、颜料、透明色、诀窍、立体感、精工、逼真。”由此可见,摄影家所采取的摄影与绘画交叉融合、写实与写意溶为一体,不仅表现了他们新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趣味,而且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矫正它的偏差,从而掌握新的手法和方法,显露出多样的审美品味。

⑩文艺理论家钟本康曾提到,凡艺术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总是根据艺术家所感受到、体验到、认识到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因此各门艺术之间的相互启示、渗透、综合、融化是合乎艺术内在规律的,是不足为奇的。

【小题1】请在第⑧段空格处依次选择适当的词(______________)
然而   虽然   因此   既   更   所以   也
【小题2】第①段中“无限”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中的“比喻”是一种修辞。
B.第⑩段引言“这个机器将会是画笔……”说明机器功能更强大。
C.摄影家和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瞬间”有不同之处。
D.摄影家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要比画家要求更加敏锐。
【小题4】摄影与绘画的共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摄影对科技的依赖是否削弱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请简述理由。
【小题6】上文阐释了摄影和绘画的关系。请你选择一组姐妹艺术,如“戏剧”与“电影”、“散文”与“诗歌”等,按照上文的三层基本思路,进行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