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计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整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令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比如2015年,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发起了一项名为“響應“(响应)的方言调查计划,将用5至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再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方言进课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現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调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不过,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是否有必要保护方言,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其中一种代表性意见,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言下之意,保护方言其实没有必要,并且是很难的。但保护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任由方言的消逝,如何保护才是关键。
在全球化时代。希望依靠行政力量来保卫方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借助行政权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敬畏,让方言消失得慢一点,或是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传承方式。北如,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当保留一些“乡音化”的地名;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对那些与方言有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而在社会层面,消除对方言的歧视很有必要。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保护方言”的声音与行动,包括这次4名高中生的论文,多发轫于民间层面。这象征着民众对方言的怜惜,带有某种文化自觉的意味,也让人对方言的前景有相对更乐现的期待。这也给我们启示,保护方言无须刻意的强力安排,而要多依循社会的自发动力,给予方言保护必要的空间,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方言也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天谈保护方言,不妨说是谈如何让社会语言的流变显得更自然。
到底如何对待方言,其实并无多少少深奥的道理可辩。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的还是一个社会对文化
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
(节选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庆市高中生的万字论文表达了当今社会人们怀念方言的乡愁,因而受到专家学者关注。
B.某些地方曲艺只有以方言演出,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方言衰败,这些曲艺就会凋零。
C.当今时代;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来保护方言不太可能,还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自觉参与。
D.语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必然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规律也与社会演变规律相一致 。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重庆高中生撰写的万字论文说起,由小见大,引出保护方言的话题。
B.第三段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结合具体事例,揭示了保护方言的必要性。
C.文章紧密联系社会时代,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论述如何保护方言的问题。
D.对于保护方言,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如何对待方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几乎必然会导致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这也是公众关注“保护方言”问题的背景。
B.“響應”的方言调查计划以及某些地区教育部门积极推动方言进课堂,生动地折射出当今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
C.现代社会是否有必要保护方言存在争议,周有光认为大都会里不可能使用方言,保护方言难度很大,意义不大。
D.从某种程度上看,如何对待方言反映出一个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8 12:0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古代习俗品性说
中国习俗内容浩如烟海,直到今天仍是一座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文化宝库。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形式,年长日久,所积必多。而且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未曾发生重大的文化断层。断层未必是坏事,但于习俗而言,断层就无法保留完整的文化。再者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则习俗异彩纷呈,民族不同,其习俗必有不同。中国人对各种文化类型能够兼容并蓄。中国人喜欢中庸,既不轻易为他人所动,也不喜欢过激的行为。所以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会有冲突,但能生存。既能生存,就会形成新的文化因素,而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一经积淀,又成为新的习俗。总体上说,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战乱,但其习俗的演变还是以不断丰富为特色,以渐变形态为主流,逐步开展其历史性大演化的社会行为过程。
中国习俗内容丰繁,它好像一面巨大的宝镜,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习俗的形成,政治因素影响极大,尤其自春秋战国之后,在整个封建时代,其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习俗反映的常常是人生琐事,而又往往与政治生活发生复杂的关系。不仅一切吃穿住用,连头发都是一种政治标志,儒学观念中,肤发受之于父母,是万万不能动的。传统的习俗中有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相信三教同源,儒道佛能够共存共荣。中国地大人多民族各异,但总的态度趋于宽容,对于不同文化类型能够平等对待,而且相信他们彼此道旨相近,一气相通。另外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事方式,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学。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许多社会行为方面可以有所遵循,比如中国人一般是“摇头不算点头算”的,因此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习俗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人生智慧,中华民族就是特有智慧的民族,可以通过某些习俗方式,找到既能解决问题又能保住面子的方式。
中国习俗中既有社会学问,礼仪学问,也有科学方面的学问,例如中国人的很多饮食习俗,就与现代科学相吻合。本质上,特定的历史经济形态决定了习俗方式,习俗看似出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但生活习惯终究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的经济形态的制约。中国许多古老的习俗本质上也是经济生活的特有产物,比如,当亲朋好友办理各种红白喜事时,须积极参加,而且要交一点钱出来,俗称“凑(出)份子”。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彼此无力单独承担某些特殊事情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由大家伸手援助一下很有必要,而且使之成为一种礼仪情感交流的方式。习俗不仅具有实用品格而且具有审美品格,比如汉族的春节习俗中,年画、窗花和对联都是一种美。
所以,习俗是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积淀,通过对习俗的深入了解和体味,往往就能把握该民族的文化品位与历史精神。
(摘自史仲文《文化中国的十大品性》)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习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习俗之中有政治。它反映出来的人生琐事从衣食住行到头发都和政治生活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
B.中国习俗之中有文化和艺术审美。从文化角度看,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心理模式和文化特色;而年节习俗则可体现出其审美品性。
C.中国习俗之中有哲学和学问。其哲学内涵反映出的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处事方式和民族的人生智慧,其学问内涵反映出了祖先有关社会、礼仪或者科学方面的知识。
D.中国习俗之中有经济。它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本质上都是经济生活的特有产物。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习俗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民族众多,其习俗内容丰繁,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B.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众多的朝代,但不管是汉族统治时期,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甚至是外国入侵时期,中国习俗都没有出现过与原有文化的严重割裂。
C.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对各种文化类型的兼容并包,其习俗的演变以不断丰富为特色,形成新的文化因素,经过沉淀成为了新习俗,补充和丰富了习俗的内容。
D.当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之时,和本土文化有冲突,但能生存。正因为能够生存,也就决定了中国习俗的演变以渐变形态为主流。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文中有关中国传统习俗的内容和特点的一项是()
A.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节气来指导农事。长期以来,我国百姓就过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耕生活。
B.当邻里之间有了矛盾,闹了意见,要找个“由头”来解决,而春节拜年就是联络感情、增进情谊的最佳时候。这反映了我们民族习俗中的人生智慧。
C.封建时代,皇帝独享他所认定的衣服款式及颜色,百姓若乱用,身家性命就难保。说明中国古代习俗和政治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D.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得到了一条毛毯,他们马上把它割成若干个均等碎块分给每人一块。这证明了习俗方式受到特定历史经济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同类题3

阅读《百合花》一文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小题1】《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哪里?当时新媳妇的态度怎样?
【小题2】作者以“百合花”为标题的用意何在?
【小题3】文本体现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什么转变?
【小题4】试分析下列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小题5】课文中多次写到“小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平乐,凡俗人生的朴素追求
乞颜若风
①我确信,在久远的过去,一定有在茶马互市的旅途中讨生活的贩夫走卒、马帮脚夫从我的角度眺望过那片苍翠和苍翠中的那片葱茏。
②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节点,平乐古镇是马帮离开邛州后或到达广袤的成都平原前的一个重要集镇。旅人的惆怅、游子的归心,自古以来在这里盘桓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④乡愁是什么?对我等凡夫俗子而言,乡愁可能是一张船票,也可能是一张邮票,更可能是故乡柴房里烧秸秆的味道以及妈妈或老婆亲自烧好并倒进木桶里的洗澡水的气息。
⑤即便只是一个驿站、一个码头、一个节点,我们都不愿意自己总是一个匆匆过客。或者说,我们虽然是匆匆过客,但游子伤痕累累的心中,不仅血泪斑斑,更有对地平线上的那缕炊烟、海平线外的那根桅杆的期盼。
⑥平乐古镇用它的名字诠释着一个浅显的真理,我们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奔波劳顿、所欲何求?不外平安、快乐而已。自然,首先我们为着那些人,他们的命运,通过血缘或同情的纽带,跟我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甭说我们能否让他们觉得人生幸福美满,倘若连平安快乐都尚且不能达成,我们的一切奋斗拼搏抑或是挣扎扑腾又有什么意义呢?
⑦所以,平乐古镇很难让你感到这只是你惊鸿一瞥的一个栖息地。它吸引旅人驻足停马的,不是聊以果腹的粗茶淡饭和草草打包的草料、饮水,而是那种类家的体验。当我们带着对故乡的最后的美好记忆上路,抑或当我们回还时,在这里歇歇脚,洗把热水脸,乃至泡个热水澡,住上一宿,然后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爱人和家人面前,身后的马背上,驮着用食盐和我们的艰辛甚至是半条生命换来的大包的茶砖、普洱抑或是别的内地罕见的商品。
⑧漫步在平乐的通衢大道和铺石板的小巷,穿越历史尘烟的马铃声并不能影响这里的安宁和静谧,甚或曾经喧嚣吵闹的白沫河水道,现在也不过是父母们牵着孩子们戏水的河湾。盛夏时节,人们甚至将麻将桌、茶桌安放到了浅水中,娱乐、品茗、戏水两不误。而河边披红挂彩的那株黄桷树,应该超过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年龄了吧,它之所以被人们神化,倒不是因为它确乎能保佑人们点什么,而是历经岁月沧桑后所积淀下的那种刀砍斧凿般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到生命本生是值得赞颂的和讴歌的。
⑨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牌坊那儿的那间铁匠铺,古朴的铺板门脸儿和满壁农耕时代的工具、农具让我瞬间有了穿越感。心灵手巧的铁匠的先祖当年也曾经打造过马掌吧?当马帮的铃声渐行渐远,眼前气定神闲的工匠传人究竟是如何将家族的技艺和那份匠心薪火相传,以至于让我都有了放下行囊,在平乐安安静静地做一个铁匠的遐想。如果此时,被烟熏火燎了一天的打铁人,还能从街头叫上一碗别处罕见的加醪糟的冰粉,生活的甜蜜、世间的美味,都概莫如此吧?
⑩在平乐,我真想在自己厌倦了的时候停下远行的脚步,然后在河边租下一爿客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看人们熙来攘往,行色匆匆,并在旅人们口口相传的茶马古道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和掌故轶闻中安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11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望不见折返点的马拉松,那么平乐就是这个旅程中的一个小憩驿站,它带着家的气息和我等凡夫俗子的朴素人生追求,牵连着现在和过往,直达某个望不见尽头的远方和他处。
(选自“文学博客网”,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说明平乐古镇让人们愿意停下脚步的理由。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⑧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3】文章第⑨段穿插写铁匠生活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是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对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课题。住建部的数据显示,经过抢救性保护,过去5年间,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大量濒危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63%的村落传统公共建筑得到保护修缮,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得到很好传承。70%以上的村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收入一万元以上的村落由不足5%增至21%,社会保护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但以传统村落占比是全国第一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基础较差,在保护、修缮中不仅要提升卫生、餐厨、通风等传统民居的性能,还要与扶贫工作结合,而这些工作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
(摘编自《住建部:开发商不应该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摘编自《传统村落现状分析》,互联网)
材料三:
在传统村落开发规划和保护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村落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郁,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提款机”,忽视了村落固有的文化生态,有导致生态文化灾难的隐患;过分注重村落外表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和高大上,忽视了村庄“人”的感受,没了原住民,没了原始行业和行当,没了活力和生机。
我省及时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给传统村落保护行为分门别类、设定框架、详细界定、规范约束,给社会大众提供登高望远的观念引领。比如针对村落保护中的过度商业倾向,《条例》强调“注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延续性,防止传统村落空心化、过度商业化”“在传统村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并对村民所有的建筑物处理作出约定”,提醒人们,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取真金白银,商业化开发更是为了给保护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摘编自《守住传统村落的味和魂》,贵州日报)
材料四:
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一个问题:资金问题,尽管各地政府部门都有一定的拨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可以说,在一些贫困地区,衣食住行都存在问题,谈传统村落保护无疑是奢侈的。但是,传统村落是一代又一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而且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就没了。这就是说,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存在多少问题,保护传统村落的力度,都不能有任何的减弱。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适当的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为了给这些村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若是开发过度,则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二次破坏,这必须引起重视。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摘编自《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基本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第一阶段的目标,大部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收入得以不断增长。
B.过度商业化倾向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这是一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会使传统村落变成单纯的旅游区,失去生机和活力。
C.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村落的建筑、原始行业行当和原住民当中,在保护过程中,应尽量将这些因素保存下来。
D.传统村落的消失,根本原因在于村民的贫困,贫困促使人们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建设更加落后,最后逐渐消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文字呈现具体生动,图表形式更直观,各有千秋。
B.材料二中古村落数量变化显示,2000年至2015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骤减,形势十分严峻;可见,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C.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显示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并结合实例指出了解决方向。
D.几则材料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话题,分别从现实背景、现状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并预示美好前景。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