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太慢,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需要保护的对象应该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中,只是简单地套用了环境保护对象范围,因此造成了受保护对象的偏差,也导致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司法的功能性偏差。

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还在于环境主管部门行政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于经济处罚,使一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和管理。我国水资源分布范围极广,一条河流往往会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县、市、省甚至跨国,上游地区工业或生活污水排放,使下游区域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造成上下游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

另外,一些沿河流域居民认识不清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内在经济动因,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乱采河道内的沙石,大肆捕获水生珍稀动植物,过度地从河流中提水灌溉,加之沿岸企业乱排废气废水,加剧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老百姓历来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人们从江河中去求生存,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主要生存手段,但由于缺乏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部分居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摘编自《论我国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缺陷和应对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材料二:

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除了应当遵循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降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外,更应当应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构建生态功能显著的滨水环境,使河道在城镇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对河道断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实现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完善河道断面多样化设计。比如矩形断面设计,这种断面形式具体是指,在常规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砌筑成矩形,在超出常规水位的部分采用碎石堆砌成斜坡,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若是河岸本身的绿化带较为充裕,边坡比则应当控制在1:4以内,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可增设重力式挡土墙,借此来减少水流的冲刷。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生态材料和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比如生物浮床,由于城镇的河道断面相对较小,在水域景观设计中,可在局部搭配相应的水生植物,借助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对水体当中污染水环境的N、P等元素进行吸收,再以收割植物的方式,将N、P等元素从水体当中带出。还如土工网垫种植基,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网垫,并辅以土壤、肥料及种子的生态化技术措施,经过相应的培育之后,种子会成长为草垫,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将网垫、草及土壤有机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在滨水景观当中,亲水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方特色之外,还要满足人们休闲、观赏的需要。如可在河道上建设亲水台阶、水榭长廊、喷泉、休闲公园等设施。

(摘编自《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及意义》,《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对象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不应该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
B.河流生态环境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特别是下游往往管不到上游。
C.河道断面设计常常缺乏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意识,造成河道断面设计在多样化方面各行其是。
D.河道整治工程与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营造生物浮床,既可以净化水质,又可以美化河道景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步伐太慢的原因;材料二揭示了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让人们只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不重视河道整治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C.一些沿河流域居民乱采河道内的沙石,破坏了河床,甚至会危及河堤,如果采用矩形断面设计,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堪忧,但也不是束手无策,在所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中大力营造亲水设施,让人们感受到河道治理的休闲娱乐的益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河流生态环境?请结合两个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0 09:3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
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⑭55年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⑰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
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⑳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总结上文,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引出下文描述的“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B.文章将塞罕坝人绿化荒漠的伟绩,比作塞罕坝“人”不忘“本”心,在大地上一横一竖书写着“木”的生命奇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C.文章引用海子的诗,是为了说明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奋斗,已经把当地改造成了“珍贵的人间”, 塞罕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D.文中写塞罕坝人“不忘本”时,用了不少精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塞罕坝人践行27字诺言的成绩。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意.
【小题3】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抵押

梅寒

十几年前,母亲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儿走进镇银行的大院。

那位银行主任大约头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本厚厚的账本儿前来办理贷款,他听母亲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喊,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银行,不是福利院,你家孩子读书要用钱,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貸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

那账本儿上,记的是我家欠着亲威朋友的两万多块钱的债。

母亲大约是头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来贷款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银行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银行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了: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当然有啊。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满脸笃定。

可母亲接下来的话,却让那位主任彻底地哭笑不得了:我家有房子,但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住哪里?我家有一头老牛,还值点儿钱,也不能抵押,抵押了我们家耕地就没有办法……

有什么可抵母亲还要喋喋不休地说下去,银行主任却没有耐心了:这位大嫂你家到底还有押?我们这里可忙……

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母亲此话一出口,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一双双眼睛齐刷刷投过来。

母亲就当没看见,依旧几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学费这么贵,地里出产这么少,不借不贷,孩子咋读得了书啊?有困难,找政府,不是你你们说的么?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你想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找就去找。俺们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后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三万两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们现在也还年轻,能劳动……何况,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何况……

母亲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何况何况”地说下去。听得银行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大约也是那天银行主任心情好,他竟然被母亲的一篇长篇大论给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货款手续。完了,一一给我们打电话告知:现在咱们全都是一根儿纯上的蚂蚱了,你们都给我听好:你们都被我当抵押抵押给银行了,你们都得給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给国家……

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又艰辛的还贷路。

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了五千块钱,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可一年到头賺的那几个钱还填不了利息的一半。三万块钱不但没能按时还上,欠款倒是驴打滚一样越滚越多了。

母亲却不恼。她依旧是那一句:你们好好混,混好了,那些钱总有还上的一天。

她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昂贵的利息在奋斗。可母亲却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在众人面前含着小心说话了。她也不怕跟人说自己穷,甚至还扬言说自己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里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

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就会还完。

母亲的那笔“巨債”总算是还完了。不但还完了,还有了她平生以来的第一张银行卡,我们姐弟几个都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钱給她,她不舍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掌花钱,也存上。

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嘛?现在也缺不到你们钱花了。回老家,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怪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把那张卡存满,你们姐弟个个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我们闻听母亲此言,笑得眼泪都喷出来了。大半生都没拥有过银行卡的母亲,哪里知道那张小小的卡会是一个无底洞,怎么存也存不满,一如她这一生给我们的爱,怎么给也不嫌多。

可是,娘啊,你把一生都抵押給我们了,我们拿什么还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塑造母亲形象运用了侧面描写,如“(银行主任)一口茶差点就笑喷了“全柜台后面的头都抬起来”“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等。
B.事实上可以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的老房子、老牛,母亲却认为不能抵押:而不能抵押的孩子她却拿来抵押了由此可见,母亲无知无畏。
C.小说大量运用口语、地域性的方言,使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如“喊,这位大嫂”“一天比天能耐”“乐颠颠”“使劲存使劲存”等。
D.小说叙事以第三人称“母亲”为主,中间穿插运用第一、第二人称尤其结尾“她”我们”“你”“我们”人称的转换更利于抒情。
【小题2】母亲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抵押”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和谐文化建设:自然美的和谐价值
①审美文化因其独特魅力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美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心灵守护的双重作用。关注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②环境美学中“肯定美学派”曾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代表人物伽德洛维奇将其观点总结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一是自然中的所有东西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二是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肯定的审美价值不可比较和分级。自然是有机的生命体,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特质,因而可将自然美定义为生命之美,即自然界的有机生命体自身的美。自然是自由的最高象征。因此,自然美又可定义为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之美。这就意味着自然美的自我完成性质,决定着“自由”的本性可以代表美的最高理想,因而其审美价值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的观点尽管存在某种程度上贬低艺术美创造之嫌,但其中所极力推崇的自然神圣的内核却对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很有助益。
③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有利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抵制目前打着各种“开发”旗号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认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导致自然美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像山体岩礁这类无机自然物,一旦破坏则不可再生!“自然全美”的思想核心恰恰就是要尊重自然原貌的价值。自然并不只是在人的控制、征服、改造、利用中被欣赏,而往往是因为它的原始性、陌生性、多样性才备受青睐。因而,审美活动的实现不应当再以“自然的人化”为唯一途径,而应当增加“人的自然化”这一反向生成的维度。对环绕人类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等所有环境因素实行全面、系统的和谐保护。如果我们不能对诸如大气能源、山海农田、江河湖泊等等自然环境破坏加以重视,我们明天生存的空间将是多么可怕。
④倡导关注自然美,学会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自然,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美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心灵守护作用。审美文化具有涵养国民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而对目前存在的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失落的物欲主义倾向,季羡林先生曾感触地说过: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到处都是你争我夺。而中国向来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度,应该在新历史条件下加以弘扬。这是切中时弊的有识之见。
⑤发扬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髓,发挥自然美在涵养国民心态方面更直接、更亲和、更广泛的陶冶功效,在全社会普遍养成发现美、欣赏美的目光和对自然的呵护之心,让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这不仅有助于在“至美”中引发“至善”,提升国民的审美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抵御物欲主义的侵蚀,在赏心悦目之余培育出全民族的和谐精神。
【小题1】文中引用“肯定美学派”代表人物伽德洛维奇总结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有何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中“自然美中的和谐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南道北

①地有南北之分,人有南北之别。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委婉细腻。鲁迅先生在他的《北人与南人》一文中曾言:“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②厚重也好,机灵也罢,这似乎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彼此风格迥异的优秀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和震撼! 是地理位置不同,风俗习惯和自然风光不同,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审美意趣表达和观点的不同, 最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相同的。环境影响了艺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为此,南北艺术独立是必然的。

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心中的南方北方。诗人用激情魅力的词汇赞美它,画家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它,哲学家用敏锐的思维剖析它。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的艺术魅力所至。

④金庸武侠小说那个聪慧、睿智、细腻的南帝,豪气、威猛、俊杰的北丐,不就是作家笔下绽放出来的南北大英雄吗?虽说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但也不乏是我们精神世界与内心的情感世界的一次草莽江湖的演绎和纷争。孰是孰非又是谁真地能够说清楚呢?南少林、北少林,南拳、北腿,南剑客、北侠客,被艺术渲染得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似乎并没见谁傻、谁奸?竟在伯仲之间,不分上下。

⑤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就有南北画派之说,从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后来都承认了中国山水画因为地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风格。

⑥当时,就因为环境集聚个性的外貌特征,更能体现她们所处的风格和特点,才使得画坛涌现一批杰出的南北不同时期的画家、画风、画派,并为谁是正宗而争得互不相让,面红耳赤。唐代末期画坛高手董源《潇湘图》以炉火纯青,淡墨青岚,温雅柔润,平淡之中见天真,飘渺轻逸的画风见长,被誉为南派创始人。唐代末期画坛高手,《匡庐图》的绘者荆浩,他的山水画出手更是不凡,以石质坚硬气势雄伟,大智若愚的笔力开辟了北方山水的新纪元,被公认为北派的创始人。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轻巧,一个笨拙,在画坛上两派高手的比试中永远是一段决不出胜负的青史佳话。

⑦迄今为止,当再次面对南派的柔、润、淡、清、静与北派的刚健、雄浑、气势、豪纵对决时,已不是一争是非曲直的矛盾了,在此已划出一道分水岭,形成南北相互鼎立的两大派系。南派以江苏画派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等为代表。北派以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在画坛的南北方遥相鼎立。他们如一对孪生兄弟,又似一朵娇艳的并蒂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其中的渊源只有造物者的上帝才会知道!

⑧北方平原辽阔、戈壁荒漠无垠,厚实的黄土地在传承着千年的粗犷和文明。一条大河自天边滚滚而来,金灿灿的,奔腾翻涌,一路高歌,一路咆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记录了北方儿女的侠肝义胆,为黄土地书写出来无尽的风流韵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雄魄挺拔,绵延起伏,淳朴而沉重犹如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正张开宽阔的臂膀等待拥有那个水乡到来的南国姑娘,迎接她的是震天动地的陕北腰鼓和北方的大秧歌。

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南方的水,轻盈剔透,明亮如镜。清风掠过,涟漪掠起,娓娓道出无极绿油油的稻田、富庶丰厚的物产,无以言表的愉悦的心情随喜笑颜开的春花秋月就诞生在江南的湖水中。“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的水。”掩映在清澈湛蓝的湖面,恬静迎风轻轻撩起垂在额下的那缕发丝,来回飘摆。多情的向着那个坚强的臂膀北国小伙子款款而来……

⑩北方小伙憨厚朴实顶呱呱,南国姑娘风情万种娇滴滴……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但
B.虽然   但
C.只有   才
D.如果   那
【小题2】第③段中“文人墨客喜欢在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心中的南方北方”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
【小题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北方人因性格厚重而显得愚昧,南方人因机灵而变得狡猾,调和南方人和北方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互取长补短。
B.中国绘画从明代开始就有南北画派之分,南派的柔、润、淡、清、静与北派的刚健、雄浑、气势、豪纵对决,并为谁是正宗而相互斗争。
C.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现代史学家童书业的《南北画》论,虽然理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D.第⑧段和第⑨段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修辞,使文章语言显得精炼、典雅,并在相互映衬中形象生动地点明南北艺术的风格。
【小题4】第⑦段中画线句“他们如一对孪生兄弟,又似一朵娇艳的并蒂莲,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
【小题5】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6】“环境影响了艺术”,除本文提到的外,请你再举一例南北差异明显的文化,并简要概括其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如此!
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深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妆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一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相关链接】
究竟怎么演?一字一泪,哭腔哭调地演,还是另外的演法?研究一下生活吧。王利发这时一定不愿意哭,他要控制住自己,并在亲人面前装作轻松,当儿孙们欲哭时,他甚至还要申斥,为的是要他们迅速逃出这灾难的虎口。因此这个悲剧的小片段,就不能直接去演那个“悲”,而要多演那个对“悲”的“控制”,甚至强作欢笑。这么演就可以较含蓄些,也可能更感人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首都剧场因于是之、朱琳、英若诚这些艺术家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过艺而大放光彩,所以每一个来此演出的人都会感到荣耀。
B.于是之在青少年时代就很刻苦读书,现在仍说自己还缺文化,表现了于是之一生对文化的不倦探求精神。
C.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完《茶馆》后,因为觉得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加上卸完妆后疲倦极了,就没有停车与观众告别,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D.于是之认为,要演好一个角色,关键在于使人物符合生活真实,富有含蓄性,这样的角色才可能显得更加逼真感人。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引用清华的梅校长和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从正面盛赞了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
B.于是之主动申请并成功扮演《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是因为他与这个角色非常熟悉,并且他在扮演老马时追求形神兼备。
C.于是之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的文章大俗近雅,很耐读,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这些都得益于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
D.于是之认为话剧塑造的形象必须是文学的形象,既要富有诗意又要具体可感,体现了于是之对话剧表演艺术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E. 本文撷取了于是之的若干人生片段,讲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突出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3】于是之成为“一代演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