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葵花

①个村庄,在沙漠里。 

②向日葵呢,都种在沙地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③夏日里,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道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清晨,阳光倾在沙漠里,倾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着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④花开到极致,就收了。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谢了,我们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碧绿浑圆的花盘被一颗挨一颗的葵花子镶嵌地满满当当。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盘也日渐丰满。葵花就羞答答地微微颔首,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⑤最最令我震撼的事情,并不是开花的盛事。 

⑥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中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⑦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⑧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一一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⑨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一出村子,就突然被一种博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里闪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那种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⑩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们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的天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荣,万物枯,而这繁盛,这萧瑟,都是天意一一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岁月》2014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指明其中一种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这带给你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9:5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C.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D.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B.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C.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
D.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锦衣  高沧海
我就知道我爹会忍不住来城里看看我。东西收下了,那花花绿绿还打着补丁的袋子,只瞅一眼我就准备把它扔进垃圾箱,这都啥年代了,也不嫌塌架子。
我从床底掏出一个旧的行李箱,掸灰抹尘后,我爹拽着箱子走了一圈。他夸赞说,又省力气又排场,果然是件好物什。他看看我,说,一看闺女就是城里人了。我爹拽着箱子,又走了一圈。
他腿上绾着的裤脚有一只忘记放下来,露出脚上洗淡了的解放鞋。
我说好不容易来一回城里,怎么着也得换个新样法回去。
啥样法?我爹很敏感,就这老腰老腿你还想给我捋直了?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能看得出他脸上隐隐的好奇和期待。
我给我爹置办了一套深蓝色中山装,一双新皮鞋。我的二堂伯退休回老家后,这般穿戴一直保持着,西装领带,有板有眼。我爹从一开始就表示鄙夷,非说二堂伯的领带是拴狗绳。我爹说,我能不知道那物什叫领带?我真是看不中二哥这个老鬼,乡里乡亲,谁不知谁的底细?
可是我知道,我爹是装的。他看着二堂伯西装革履时的那个眼神,分明就像想吃糖的小孩那般。小孩子可以哭可以闹,我爹却只能默默望着我二堂伯的背影,叹一口气,摘一朵秋月季,戴在默默跟着他的大黑狗耳朵上。
我爹麻利地换上新衣,说,跟老子还这般客气,生分了生分了。穿衣镜前他却是左照照右照照,这衣领可真挺,扎脖子;这鞋子可真沉,脚都要抬不起来。我爹挺挺胸,手放在肚腹上,丫头,你说,你爹穿这一身回去,像不像是老干部下乡?
我爹穿了新衣裳,下晌的饭竞也不要吃,直奔汽车站。他要当天赶回去。想回去就回去吧,七十里地,到镇上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从镇上再回家,那几步路我爹怎会放在心上。
从镇上的汽车站出来,我爹拽着他的拉杆箱心静气闲地站定,摸一摸他的光脑壳,抻一抻新表裳,掸一掸新皮鞋上的灰尘,四下一打量,天哪!他这才发现忙中容易出差错,急赶慢赶,他竟然忽略了一个令人十二分不愉快的事实——天黑了。
搁在以往,从镇上到家,这十里八里的路还不是跟玩儿一样,有出租车,有三轮车,但是费钱,我爹非紧急情况断然不会考虑。兴许时运好会遇上熟人,摩托车顺路捎一程不会要钱,当然,最不济还可开步走,心宽身又轻。
今儿个,却一定不行。
我爹第一时间就打消了以任何方式摸黑回家的念头。穿着这样一身责气的新衣裳,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家,不就跟以前那傻帽儿地主老财攥着大把银子不置房产不置地一样?我爹打定主意要在镇上住一晚,花多少钱都得住一晚,今晚他不在乎钱。
那一晚,我爹用他粗糙的大手来回摩挲着他的新衣裳,就像是回味二堂伯在城里大饭店摆的那一场久久不能忘怀的盛宴,他几乎又想到了多年以前他娶亲的那个美好时节,他手里紧紧握着的那朵绸子大红花。新衣裳端端正正挂在床对面的衣橱里,橱门大开,镇上的灯光彻夜不息,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他的新皮鞋摆在裤筒下面,闪光锃亮,无比端庄。我爹长舒一口气,这新衣裳是他的,新皮鞋是他的,就好比乡下那三间瓦屋是他的,还有北岭山坡上那三亩地、牛棚里的耕牛是他的一样,无可更改。
我爹在愉快的叹息声里,美美地睡去,洁白而柔软的床铺像春天里的庄稼一样滋长他的梦。
梦里,金色的月亮渐渐沉下,东方的天际,呈现一片浩浩紫气,壮观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天亮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锦衣”既点出了父亲穿上新装的主要事件,又是结构全文的线索,还暗示了父亲穿上新装时的心理活动。
B.小说开篇写父亲来看“我”时的破行李和旧穿戴,为后文“我”给他换装,父亲穿新装等情节埋下伏笔,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C.父亲穿上“我”买的新装,虽嘴上说“生分了”,但从“麻利”一词可以看出他对新装非常喜欢,对“我”的孝顺行为很满意。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将追求美好事物、向往体面生活的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小说结尾写父亲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写父亲鄙视二堂伯的穿戴,但自己又显摆新穿戴,这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古功罪话甲烷

甲烷,化学式为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标准状态下的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甲烷由于其高度可燃性,通常是作为燃料(天然气及沼气等的主要成分)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并且甲烷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氢气、一氧化碳、乙炔及甲醛等的制造。

说到人类对于甲烷最早的发现,那自然不能不提我国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该书在谈到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时就说:“象曰:泽中有火。’”这里的“泽”就是沼泽。而“火井”则是我国古代人们给天然气井的形象命名。不过由于技术与认识的局限,古代的中国人并没有将甲烷与天然气区分开来。直到1790年,英国医生奥斯汀研究发现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确定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通过一代代化学家不懈的努力,人类对于甲烷的认识逐渐清晰。1874年,范霍夫提出了甲烷的四面体假说:即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氢原子的四个键伸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在此之后,随着化学键概念以及量子化学的先后诞生,人类对于甲烷分子构型的理论解释才日渐完善。 前面已经提到,甲烷是天然气的最主要成分,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用。然而,甲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绝不仅是燃料二字可以囊括的。 也许为许多人所不知的是,甲烷也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并且是使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而最新的计算方式甚至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当你知道了甲烷的这一属性后,是否对这一小小的气体也陡增了一丝丝复杂的情感呢?

甲烷从何而来呢? 甲烷的产生,除了来自大自然,如海洋、永冻层和一些湿地外,人类的活动是其最大的。导致甲烷排放的主要人类活动为畜牧业和生质燃烧(在开垦土地或改变土地用途时燃烧土地上的草木)。据专家报告,全球的牛、羊等反刍动物每年至少产生了8千万吨的甲烷,不仅导致了饲料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而且还加速了气候暖化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大自然和家畜所排放的甲烷都是经由一类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所产生,那就是甲烷菌。甲烷菌是一类严格厌氧的古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海底沉积物、河湖淤泥、沼泽地、水稻田、反刍动物瘤胃、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甚至是植物体内都有甲烷菌的存在。自然界中的甲烷菌通过降解有机废物产生甲烷,而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菌的甲烷生产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纤维饲料的消化分解。事实上,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生的甲烷是通过嗳气从嘴部排放的,而人和动物排放的甲烷则确实是由后肠道的甲烷菌所产生的。顺便说说相关的一个奇闻:《新西兰先驱报》曾报道该国一名男子在医院接受痔疮移除手术时突然放了个屁,没想到其中的甲烷接触到医生手中的透热疗法仪器,立即引发了一场小型火灾,导致病人被烧伤……

甲烷还与物种灭绝有关。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一场全球性灾难让超过90%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这是地球经历的5次物种灭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提出了新的假设:引发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甲烷八叠球菌的甲烷菌。 研究人员发现,在那个时期,西伯利亚发生了一次灾难性的火山喷发,大量增加了海洋中的镍浓度,而这种金属元素恰恰非常有利于甲烷八叠球菌的生长。甲烷八叠球菌的疯狂繁殖向大气层排放大量甲烷,从而导致气候急剧升温,同时使海洋酸度增大,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洋的化学成分,导致许多物种失去了适宜居住的环境,在海洋中生活了数亿年的三叶虫和广翅鲎就此消失……

【小题1】下列对甲烷的解说,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甲烷在标准状态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燃性度高,是构成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把它做为燃料使用。
B.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分子类型是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碳原子的四个键伸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C.甲烷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以单位分子数计算,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高出很多,从古至今一直破坏着地球的气候环境。
D.甲烷的产生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来自大自然冰冻层、湿地和海洋,二是源自人类畜牧业中牲畜的排放和农业生产中燃烧土地上的秸秆草木。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那一项是( )
A.最晚在我国西周《易经》成书时,人类已经发现了甲烷。
B.牛羊等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生的甲烷虽耗费饲料中的营养和热量,但同时也有有助于纤维饲料的消化分解。
C.甲烷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清洁能源”,是因为它和传统燃料(煤、柴、油等)相比,对环境的污染轻微,产生的温室效应也小。
D.反刍动物产生甲烷都是经由口鼻排出的。而人和反刍动物以外的其他动。产生的甲烷则主要从肛门排放。
【小题3】下列推断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甲烷的产生离不开甲烷菌,因为甲烷菌是严格厌氧的微生物,故甲烷多产生于稀氧的环境中。
B.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把名叫甲烷八叠球菌的甲烷菌假设为二叠纪末期大量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是基于火山喷发使海洋中镍的成分大量增加,镍有利于甲烷菌的繁殖,而大量的甲烷菌又有导致气候急剧升温和增大海洋酸度的能力。
C.二叠纪末期全球气候急剧升温的原因除火山爆发诱发甲烷菌的疯狂繁殖外,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热量也是导致气候急剧升温的重要原因。
D.如果人类不能有效的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说不定还会遭遇像二叠纪末期那样的灾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面具
海森是一个二流演员,他的经纪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大富翁费德诺聘请他去给父亲老费德诺演场戏。老费德诺病重住院了,费德诺先生本该在医院里陪着他,但费德诺先生很忙,根本挤不出那么多的时间。但他又怕这事传出去会败坏自己的形象,这时他就想到了和自己长得很像的海森。
海森是个演员,经过两天的练习,已学得惟妙惟肖,就连费德诺先生本人也分辨不出来。再戴上根据费德诺先生的面貌特制的橡皮面具,简直就是费德诺先生再生了。他就和费德诺先生签下了合同,正式演出了。
第一次走进病房时,海森还有些忐忑,他老老实实地坐到床边。老费德诺先生看到他到来很高兴,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他童年的趣事。海森不敢搭腔,只是在一边不时地应和一句,或是笑笑。但老费德诺先生似乎已经很满足了,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海森看规定陪护的时间到了,就站起身来。
老费德诺一把拉住了他的胳膊,乞怜地望着他,“再陪我一会儿吧,我知道你很忙,但我真的想跟你再说说话呀。好吗?”海森看到老人眼睛里那份热切的期待和隐隐的凄楚,不忍拒绝,就又坐到床前。老费德诺先生又说了10分钟,这才和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并热切地要求他明天准时赶过来
一出医院,经纪人就递给他一张支票,海森高兴地收起了支票。这时,过来一个年轻人,声称是《太阳快报》的记者,听闻费德诺先生放弃了很多生意,每天都赶到医院来陪伴父亲,很是感动,特地来采访的。
海森不愧是一个演员,很快就酝酿出了情绪,来了一个现场表演。他诉说了自己对父亲的爱,诉说了父亲对自己的好,说到动情处,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感动得记者眼圈儿都红了,不失时机地给他拍了一张大特写。
第二天一早,费德诺先生就打来了电话,说《太阳快报》登出了那篇专访,非常精彩,有很多人打电话对他表示敬意,还有几个合作伙伴要尽快跟他签订供货合同。他要提高付给海森的酬金,还要把合同期延长。
之后,海森继续如约赶到医院,慢慢地他不仅听老费德诺先生说话,还给他讲些笑话。老费德诺经常笑得前仰后合。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这天下午,海森像往常一样赶到医院。老费德诺脸色很不好,主治医生告诉海森,老费德诺的血液化验中发现了一种病毒变异。这种病毒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抑制它,它会要了老费德诺的命。
海森立刻给费德诺先生打了电话,通报了老费德诺的病情,恳求他抽出一些时间到医院去陪陪老费德诺,这可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了。
费德诺连连推辞:“我没有时间,希望你能多陪陪他,我可以给你更多的钱。”
海森生气了,“费德诺先生,在你的眼里只有钱吗?他是你的父亲,他现在需要你。”
费德诺也生气了,“不用你来教训我,我知道该怎么做。请你按照合同做,不然……”他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海森将面临巨额合同赔款。
海森给气病了。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海森开上了玩笑:“你不会说是在我的血液里化验出了变异的病毒吧?”医生点了点头。海森猛地一惊,愤怒地吼道:“费德诺,这个混蛋,他骗了我!他是制药公司的老板,是赫赫有名的病理学专家,他一定猜到了老费德诺身体里的病毒有传染性。这个混蛋,他让我替他得了病!”
第二天下午,又到了他该去陪伴老费德诺的时间。他本来已经恨透了费德诺,下定决心不再替他装下去了,但时间一到,他就再也坐不住了,还是悄悄溜出医院,换上了行头,戴上了面具,赶到了老费德诺的病房。
老费德诺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海森笑了,“为什么不来?我听到了好几个笑话,一定要讲给你呢。”
老费德诺欣慰地望着他,点了点头,眼睛里竟闪烁着泪光。他一挥手,从门外进来两个年轻人,他们是老费德诺的律师。老费德诺对海森说:“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已经立下了遗嘱,要把财产全都转给你。”
海森一愣,“你早就看出了我不是你的儿子?”
老费德诺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辛酸,“儿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自打你一进门,我就看出你是假冒的了。但我很喜欢你,孩子。你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我每天都在盼着你来呢,就连那个可怕的病毒,也被你的快乐赶跑了。我真要谢谢你啊,孩子。”
海森更是惊愕了,“你都好了?那,那个病毒……”老费德诺得意地笑了,“那是我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就是要考验考验你,我的孩子。”
海森心下一松,伸手准备去揭下脸上的面具。
老费德诺拦住了他,“别揭掉它,孩子。”
海森愣住了,“你都知道我是假冒的了,我还戴着它干什么呢?”
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的一点儿希冀吧!”
海森点了点头,重新又把那个费德诺的面具戴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海森的经纪人介绍他去替代富翁费德诺陪护他病重的父亲,他很卖力模仿费德诺,并在陪护的时候用尽各种笑话取悦老费德诺,这一切都源于他要遵守与费德诺签订的合同。
B.当海森被当成费德诺被《太阳报》记者突然现场采访,海森说到了自己对父亲的爱,父亲对自己的好,感动了记者,这首先得益于他的演员身份。
C.小说中的标题“面具”有丰富的涵义,它既是指费德诺用来欺骗父亲特制的橡皮面具,也指向海森和费德诺的充满欺骗的伪善面孔,极具讽刺意义。
D.老费德诺和医生合演的一出戏,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悬念顿生,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
【小题2】小说中海森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到海森得知身份早已暴露,准备揭下面具时,“老费德诺痛苦地摇了摇头,‘你就给我留下这最后一点希冀吧!’”这句话,既是理解老费德诺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祭祖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祭礼的发展历程中,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变迁,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早在商代时,人们将祖先视为可怕的死者,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祈求祝福。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③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在秉持内在的祖先崇拜的信仰意义外,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含义。此时,祭祖礼仪不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也与国家的统治、社会的安定相联系。在这种背景下,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一套上至王侯,下达百姓的完善的祭祖礼仪体系。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但又是本国的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虽然不同阶层所设置的宗庙数量不同,但社会各阶层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礼记·大传》谓“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又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可以看出,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这就使得祭祖礼仪突破了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结合了国家统治的政治需求和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需求。从王朝统治者角度看,天子祭祖能够提升自身血统的神圣地位,增强自身统治的权威性。从社会运行角度看,祭祀祖先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周代宗庙体制的内容和形式在后世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却历久不衰,成为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保障。

④在传统社会,礼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同时具有更深远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这与礼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和利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有关,“先秦的礼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汉朝的礼主要发挥了建设新体制、实现‘大一统’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礼被突出地用以维护门阀的特权和地位;到了宋代,礼的重心则已向民间的礼教倾斜,而到明、清,民间礼教的发展达到极致”。与前代王朝不同,宋代统治者对礼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使用,突出强调礼仪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推进民间礼教的发展。同时,随着庶民宗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权利也在逐步扩大,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到国家礼仪文化体系当中。

(摘编自邵凤丽《社会治理视阈下“以礼治家”的历史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祭礼自先秦时期兴起以来,经历代王朝变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传统。
B.殷人认为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故举行祭祀活动,来防止祖先作祟,祈求祝福,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
C.祭祖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完善,是周代在祭祖礼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与国家统治、社会安定相联系的背景下制定的。
D.在传统社会,统治阶层更看重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使用道理论证,引用胡适《说儒》的观点,意在证明殷人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
B.文章第③段引用《礼记·王制》,通过不同阶层设置的宗庙数量情况,论述了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重视程度不一的史实。
C.文章第④段写到了先秦、汉朝、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礼的不同作用,论证了礼具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控功能。
D.文章梳理了祭礼在历代的含义和功能变迁情况,意在揭示出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仍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祀祖先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祭祖礼仪得以突破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与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紧密相关。
C.庶民宗族社会地位提高和文化权利逐步扩大,迫使宋代统治者重新界定和使用礼,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国家礼仪文化体系。
D.传统祭礼可谓精华糟粕并存,维持和巩固王朝统治的成分应当舍弃,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等优势应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