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遏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
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是多宏伟意象,如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体现了盛唐气象
C.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D.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B.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C.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C.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D.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4 10:4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②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③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④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⑤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⑥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这与古代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密切相关。
D.“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A.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该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经济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张扬与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有文化体系的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关乎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春节过得怎样,可以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是否幸福。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有着其它节日不可比拟的精神引领地位和活力。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要将它当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将春节文化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文章先指出了长期以来对春节研究的局限,先破后立,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C.文章将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相提并论,意在体现春节文化走向国际的方法和路径。
D.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从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B.春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D.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传记,完成后面小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大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在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小题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傅雷“干净了一生”?作者对傅雷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
【小题3】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年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请结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把非现金的资产和有价证券等换成现金),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莶约几个大Ⅴ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图二: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能提高工作能力和收入的经验
兴趣爱好
职业选择
时间管理
方法技能
63.3%
42.19%
32.90%
28.05%
23.91%
 
(数据: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休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休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休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隐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的意愿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就是财」富”这句经典格言在当今成为现实,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
B.2015年-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这二者均成下降趋势。
C.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相勾连的模式,是一个崭新的独立行业,规模可达万亿以上。
D.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小题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于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有一个梦
张晓风
我有一个梦,我不太敢轻易地把这梦说给别人听,怕遭人耻笑——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敢于去梦想的人并不多。
让我把故事从许多年前说起:南台湾的小城,一个女中的校园。六月,成串的黄花沉甸甸地垂自阿勃拉花树。风过处,花雨成阵,松鼠在老树上飞奔如急箭,音乐教室里传来三角大钢琴的琤琮流泉…… 
所谓学习音乐,应该不止是一本音乐课本、一个音乐老师。它岂不是也包括那阵雨初霁的午后,那熏人欲醉的南风,那树梢悄悄的风声,那典雅的光可鉴人的大钢琴,那开向群树的格子窗…… 
近年来,我有机会参观一些耗资数百万或上千万的自然科学实验室。明亮的灯光下,不锈钢的颜色闪烁着冷然且绝对的知性光芒。令人想起伽利略,想起牛顿,想起历史回廊上那些伟大耸动的名字。实验室已取代古人的孔庙,成为现代人知识的殿堂,人行至此都要低声下气,都要“文武百官,至此下马”。
人文方面的教学也有这样伟大的空间吗?有的。英文教室里,每人一副耳机,清楚的录音带会要你把每一节发音都校正清楚,电视画面上更有生动活泼的镜头,诱导你可以做个“字正腔圆”的“英语人”。
每逢这个时候,我就暗自叹息……
我有一个梦。
我梦想在这号称为中国的土地上,除了能为英文、为生物、为化学、为太空科学设置实验室之外,也有人肯为国文设置一间讲坛。
我梦想有一位国文教师在教授“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时候,窗外有粉色羊蹄甲正落入春水的波面,苦谏树上也刚好传来鸟鸣,周围的环境恰如一篇舞台布景板,处处笺注着白纸黑字的诗。 
晚明吴从先有一段文字读之目醉神驰,他说:“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薛欲青垂;几席、阑干、窗窦,欲净滑如秋水;榻上欲有云烟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琅环仙洞,不足羡矣。”
吴从先又谓:“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读忠列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读奸佞传,宜击剑捉酒以销愤。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啊,不,这种梦太奢侈了!要一间平房,要房外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要春风穿户,夏雨叩窗的野趣,还要空山幽壑,笙瑟溢耳。这种事,说出来——谁肯原谅你呢?
那么,退而求其次吧!只要一间书斋式的国学讲坛吧!要一间安静雅洁的书斋,有中国式的门和窗,有木质感觉良好的桌椅,你可以坐在其间,你可以第一次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也是不错的事,也有不错的感觉。
那些线装书,现在就拿几本来放在桌上吧!让年轻人看看宋刻本的书有多么典雅娟秀,字字耐读。
教室里,沿着墙,有一排矮柜,柜子上,不妨放些下课时可以把玩的东西。一幅竹子搁臂,凉凉的,上面刻着诗。一个仿制的古翁,上面刻着元曲,让人惊讶古代平民喝酒之际也不忘诗趣。一把仿同治时代的茶壶,肚子上面刻着一圈二十个字:“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学生正玩着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们这是一首回文诗,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语言可以做的回文诗。而所谓的回文诗,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字念起,意思都通,而且都押韵。当然,如果教师有点语言学的知识,他可以告诉孩子汉语都是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跟英文所属的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不同。至于仿长沙马王堆的双耳漆器酒杯,由于是沙胎,摇起来里面还会响呢!这比电动玩具可好玩多了吧?酒杯上还有篆文,“君幸酒”三个字,可堪细细看去。如果找到好手,也可以用牛肩胛骨做一块仿古甲骨文,所谓学问,有时固然自苦读中来,有时也不妨从玩耍中得来。
如果今天该讲岳飞的《满江红》,何不托人到杭州岳王坟上拓一张岳飞真迹来呢?今天要介绍“月落乌啼霜满天”吗?寒山寺里还有俞樾那块诗碑啊!杜甫成都浣花溪的千古风情,或诸葛侯祠的高风亮节,都可以在一幅幅挂轴上留下来。
你喜欢有一把古琴或古筝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事不妨即兴。
你喜欢有一点檀香加茶香吗?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事只消随缘。
如果学生兴致好,他们可以在素净的钵子里养一盆素心兰,这样,他们会了解什么叫中国式的芬芳。
教室里不妨有点音响设备,让听惯麦当娜的耳朵,听一听什么叫笛?什么叫箫?什么叫“把乌”?什么叫筚篥……
你听过“鱼洗”吗?一只铜盆,里面镌刻着细致的鱼纹,你在盆里注上大半盆水,然后用手微微打湿,放在铜盆的双耳上摩擦,水就像细致如丝的喷柱,激射而出——啊,世界上竟有这么优雅的玩具。当然,如果你要用物理上的“共振”来解释它,也很好。如果你不解释,仅只让下了课孩子去“好奇”一下,也就算够本。 
如果有好端砚,就放一方在那里。那细致的石头肌理具有大地的性格,那微凹的地方是时间自己的雕痕。
你要让年少的孩子去吃麦当劳,好吧,由你。你要让他们吃肯德基?好,请便。但,能不能,在他年少的时候,在小学,在中学,或者在大学,让他有机会坐在一间中国式的房子里。让他眼睛看到的是中国式的家具和摆设,让他手摸到的是中国式的器皿,让他——我这样祈祷应该不算过分吧——让他忽然对自己说:“啊,我是一个中国人!”
音乐有教室,因为它需要一个地方放钢琴。理化有教室,因为它需要一个空间放仪器。体育则花钱更多。那么,容不容许辟一间国学讲坛呢?这样的梦算不算狂妄呢?如果我说,教国文也需要一间讲坛——那是因为我有一整个中国想放在里面啊!
我有一个梦!这是一个不忍告诉别人,又不忍不告诉别人的梦啊!
(选自张晓风作品,有删节)
【小题1】作者梦想中的“国学讲坛”有哪些特点?请通读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2】作者梦想辟一间国学讲坛,为什么要在开头部分用两段的篇幅写南台湾一女中的音乐课?
【小题3】余光中曾称张晓风的文学“柔婉中带刚劲”,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典型例子简要分析。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对当今时代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行为进行了批判,特别对中式英语教学、设置英语教室表示强烈不满。
B.文中引用吴从先的两段文字描述了古人读书讲究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梦想中的国文讲坛的渴求,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的梦想不敢说是因为怕遭人耻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人素质的底下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D.回文诗是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文中划线处的回文诗换一种排列法则重新成诗: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落。
E. 文中作者的梦想,小而言之是建一所国学讲坛,大而言之是创设中国文化情境,让孩子们置身其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濡染,让中国的文化精髓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