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强化军事史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中国范围而言,军事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表现形态。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便是一部军事活动史,抽掉了军事内容,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历史嬗变的指针。具体地说,最先进的生产力往往发源于军事领域,军事技术的进步在科技上呈现引导性的意义。《国语·齐语》记载的“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就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乃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最高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秦汉以降,军事技术的标尺地位仍没有丝毫改变,所有战争装备都是该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都起着带动其他生产领域工艺技术水平进步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中央集权,首先是对军权的集中,这从“虎符发兵制”“杯酒释兵权”,到朱元璋以“五军都督府’’代替“大都督府”,清代设置“军机处”等制度的设置和行政措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国家的法律制度与规章,也往往是在军队中首先推行,然后逐渐向社会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军事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也几乎无一例外以军事为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商鞅变法中“尚首功”的措施等,更是完全以军事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运动。
就世界范围而言,军事史作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可怀疑的。西方早期的历史著作大都是军事史著作。与此相对应,军事史在历史学界,甚至整个学术界都拥有较高的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军事学术思想,用比较规范与传统的概念来表述,就是中国古代兵学。所谓“兵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探讨战争基本问题、阐述战争指导原则与一般方法、总结国防与军队建设普遍规律及其主要手段的思想学说。它起源、萌芽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发展于两宋迄明清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兵学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书、其他文献典籍中的论兵之作以及唐到清朝诸多文集中有关军事的论述、“汉中对’’‘‘隆中对”等由史籍所记载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军事言行等,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瑰丽宝库。
(选自黄朴民《军事历史与兵学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与军队、战争有关的事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焦点,是历史演进的外在表现形式。
B.中国历史发展中.军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先进的工艺技术、优良的资源配置等往往最先使用在战争中。
C.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的强化、法律制度的完善、改革举措的推行等往往会与军事相关联,这说明军事与政治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兵学是一种军事学术思想,是善于征伐的古代军事学家对战争基本问题、指导原则、治军原则等研究出的思想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史与中国军事活动史不可分割,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有军事生活的渗透。
B.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秦汉始体现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该时代的最高技艺都会在战争中使用。
C.军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先行者,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等往往会先在军队中实施,总结经验教训后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
D.夏商周时中国就出现了与兵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此时兵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在宋明清时兵学得以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新旧王朝的交替、政治势力间的斗争倾轧、下层民众的起义等在中国古代大多通过战争的途径来实现。
B.在战争中使用的军事技术客观上带动其他领域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体现了战争在促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C.西方早期历史著作和中国的历史文献、典籍等大都涉及军事史,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军事史都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国古代的兵学研究和兵学思想很丰富,兵学研究涉及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等,对它们的文字记载十分丰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3 06:04: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建筑在本质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首先满足人的实用需要。由于大部分建筑不能脱离实用功能,其审美价值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还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如一般住宅、厂房、办公楼等。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之中。这些建筑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纪念、信仰、审美、娱乐等),因而在建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其精神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建筑的美主要在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定的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12世纪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顶耸入云端,门窗多为尖拱形,表现着向上飞升、超脱尘世,符合教会以宗教观念影响群众的要求。中国的寺庙建筑凝重阴森,窗户小而少,光线暗淡,也显示了佛的神秘与庄严。可见,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的制约,也受到该时代审美理想和兴趣的制约,象征着时代的特点。罗马式建筑在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反映着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封建庄园林立却互不往来的时代风尚。北京历史上的一种典型建筑——四合院,封闭的空间,正侧房秩序井然,反映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的封闭性、上下尊卑的秩序与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等时代特点。
建筑艺术的造型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如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为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侧重于群体组合,意境含蓄,装饰注重整体效果。在园林建筑上更是强调诗情画意,建筑与山水、花木组成综合的艺术体系,小巧、典雅的苏州园林和宏大、高贵的颐和园就是如此。而西方人则更关注外部世界,其建筑明窗巨柱,希腊式的开放,纹饰纵横,表面外在。如凡尔赛宫中花园,笔直的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了次级轴线,与横轴线相交,构成花园骨架。花园中出现一个个方格,形成巨大、清晰的几何网络,表现出欧洲人的审美理想与外在、暴露的文化精神。
建筑诚然能体现一定时代、民族的精神内容,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情绪,有极大的抽象性、朦胧性和象征性,不能强求它表现某种 明确的观念或具体形象,否则总要失败。
(摘编自王旭晓《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部分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满足了人的实用需要,制约了审美价值,所以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
B.如果建筑的各个部件都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建筑就常常会有一种音乐般的美感,这使得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C.艺术共同的设计原则就是将美体现在造型上,建筑艺术之美就在于造型高度符合形式美的各种规律。
D.体现建筑艺术的纪念碑、宫殿、园林、神庙等,建造时首先考虑它的精神性价值,这是由它的建筑目的决定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艺术的造型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公元5至14世纪欧洲各国的时代风尚,就在当时流行的罗马式建筑中有所体现。
B.四合院作为北京历史上的典型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封闭自足、讲究等级和慢生活等时代特点的影响。
C.建筑艺术的造型与一定的精神内容相联系,它会对人产生精神影响,中国的佛教就是通过寺庙的空间形式来影响人的精神。
D.凡尔赛宫中花园在造型上呈现出对称的几何网络式格局,与东方园林不同,这与东西方民族的审美习惯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小巧、典雅,造型上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B.若想理解12 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造型的内涵,需要了解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心理习惯,也要了解西方宗教相关知识。
C.有些古民居在建造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精神性价值不断凸 显,也逐渐体现出建筑艺术。
D.一些仿古建筑要明确表达某种观念,又不能把人带入一定的气氛和情绪中,虽然形似,却不具有艺术价值。

同类题2

三、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却说三荷包回到衙内,见了他哥,问起“那事怎么样了”。三荷包道:“不要说起,这事闹坏了!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藩台一听这话,一盆冷水从头顶心浇了下来!呆了半晌,问:“到底是谁闹坏的?由我讨价,就由他还价;他还过价,我不依他,他再走也还像句话。那里能够他说二千就是二千,全盘都依了他?不如这个藩台让给他做,也不必来找我了。你们兄弟好几房人,都靠着我老大哥一个替你们一房房的成亲,还要一个个的捐官。老三,不是我做大哥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点事情也是为的大家,你做兄弟的就是替我出点力也不为过,怎么叫你去说说就不成功呢?况且姓倪的那里,我们司里多少银子在他那里出出进进,又不要他大利钱,他也有得赚了。为着这一点点他就拿把,我看来也不是甚么有良心的东西!”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先看了他哥的样子,后来又说甚么由他还价,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做“里外两赚”。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
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揎,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叫他容身无地,不禁一时火起,就对着他哥发话道:“大哥,你别这们说。你要这们一说,咱们兄弟的账,索性大家算一算。”何藩台道:“你说甚么?”三荷包道:“算账!”何藩台道:“算甚么账?”三荷包道:“算分家账!”何藩台听了,哼哼冷笑两声道:“老三,还有你二哥、四弟,连你弟兄三个,那一个不是在我手里长大的?还要同我算账?”三荷包道:“我知道的。爸爸不在的时候,共总剩下也有十来万银子。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到省之后,当了三年的厘局总办;在人家总可以剩两个,谁知你还是叫苦连天,论不定是真穷还是装穷。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又厌烦了,又要过甚么班。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买到这个盐道:那一注不是我们三个的钱。就是替我们成亲,替我们捐官,我们用的只好算是用的利钱,何曾动到正本。现在我们用的是自家的钱,用不着你来卖好!甚么娶亲,甚么捐官,你要不管尽管不管,只要还我们的钱!我们有钱,还怕娶不得亲,捐不得官!”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楞,一声也不言语。
【小题1】兄弟俩因为什么闹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2】根据上文画线句子,总结何藩台听到三荷包说事不成时的心理变化。
【小题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小题4】两个“荷包”因为分赃失和,兜出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小说通过对话揭示出什么社会问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突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舞蹈内容丰富,人物多样,有伎乐天,有倒立或翻筋斗的飞天,还有莲花童子、金刚力士与天王等。
B.敦煌壁画舞蹈有表现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C.敦煌壁画舞姿丰富精彩,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D.敦煌壁画舞姿中胯的动作很有特点,推胯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动作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不过当时的交流是单向的,只有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于阗乐》。
B.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乱,就不会造成民族辗转迁徙,就不会创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条件,西域民族的乐舞就不会传入内地。
C.敦煌舞蹈是国内外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其外部特征体现在手、足、臂、体态、道具等五方面。
D.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增删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还把《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西域舞带到中原民间。
【小题3】(小题3)敦煌舞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敦煌舞含有西域特色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
——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姚玉峰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弗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
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
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杨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他还是希望回到祖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
他继续攀登。
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0.5毫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6微米厚。
理论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6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逻辑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这6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
6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
6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
6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
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小鼠是活的。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玉峰一天能做12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
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
1995年3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
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剥开一片蛋壳。
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而后,再剥“蛋壳”,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
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
1995年5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
接着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困扰世界角膜界一个世纪的难题终于被一个中国眼科医生破解。
姚玉峰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这一年,姚玉峰33岁。
(节选自2017年6月3日光明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斯特莱茵的反应,说明姚玉峰的思考很具有前瞻性,“出乎意料”是对姚玉峰的大胆质疑感到既震惊又意外。
B.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主要目的是为下文回国做铺垫,暗示这是其科研的不竭动力。
C.姚玉峰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主要凭借的是他的勤劳和智慧。
D.“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突出微雕艺术家雕刻的艰难。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这则通讯开篇就写到姚玉峰两位导师的医术高明,意在写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
B.从1700年到1995年,人类对眼角膜移植技术的探索从未间断,期间的困难也恰好证明了姚玉峰设计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艰辛。
C.姚玉峰是幸运的,通过剥蛋而发现眼角膜剥离的方法纯属偶然,也让他攻克了世界难题。
D.文章通过列举数字、语言描写,突出了姚玉峰学术研究的成就,使通讯内容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E. 姚玉峰让一双双失明的眼睛重见天日,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这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
【小题3】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被美国眼科学院快讯称为“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综合全文,分析姚玉峰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