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B.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C.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桀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B.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11:0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鹰 笛
①那时侯,我还是个少年。有一年天旱游牧时,在尧熬尔草原的黑河岸边,我遇见了年迈的索拉。
索拉原本魁梧的身体已经像风干牛肉般缩水了,紫铜色的脸上爬满岁月留下的皱纹,他的十根指头一攥,活像一对风干了的雪鸡爪子。他手里一根半尺长已经磨得发亮的鹰骨头做的笛子,从他嘴上不断发出一种能把人的骨头都揉碎的声音。我很奇怪,这样一个草地上随处可见的东西,居然能发出金属一样让人颤抖的声音。我被老人的笛声莫名其妙地感动,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好像你的笛子在对我说着什么。”
③索拉老人把目光投向河对岸说:“是的,它是在说着什么,它已经说了快四十年了,它说的是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爱情故事。”
④我听他缓慢地讲:那时侯我还很年轻,这片草原就是我们部落的夏场,我每天来这里放羊吹笛,我的羊在我的笛声里欢快地吃草。有一天我坐在这里吹笛子的时候,河对岸走来一个姑娘。我知道一定是我的笛声吸引了她,哦,不,肯定是山神把她送来的。她汲了一桶水却并不急着走,顺着笛声她向我这边张望,我看到她张望就站起来,把笛子吹得更加响亮。从那一天起,我的笛声一响,她就从远处的帐篷里走出来,背着笨重的木桶来河边汲水。
⑤那个夏天河水格外大,河面格外宽,隔着河我看不清她的脸,但我心里知道她一定是这草原上最美的姑娘。我忍不住向河对岸喊了一声,声音传不到对岸就被涛声淹没了,只有这鹰笛的声音能够穿过巨大的水声。羊在草滩上吃草的时候,我们就隔着河相互对望。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就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上,没游出十米就被水冲走,她在对岸尖声呼叫着顺河往下跑,冲了一里多,我挣扎着抱住一条岸边的树根爬上岸。那时侯再听她的声音已经哑了。我告诉她,到了冬天河水封冻的时候,我一定过河去找她。她向我挥动着红头巾,把我的眼睛都绕花了。
⑥我们就那样苦熬了整整一个夏天。秋天到来时,我们部落就要转入冬场了。那天牦牛驮着帐篷启程时,我发现对岸她们部落的帐篷已在前一个夜里悄悄地搬走了。
⑦那个冬天,我常常骑马从冬窝子来到这里,然后踩着河面上的冰到河对岸草滩上去,可我没有找到她。我等了整整一个冬天,也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和那风中挥动的红头巾。第二年开春时,我骑着马早早来到这里,怕她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笛声,就用石头垒了个高高的石堆。我每天坐在石堆上吹这支鹰笛。
⑧春天夏天过去了,秋天和冬天也紧挨着过去了,我再没有看见她来河边汲水,再也没有看见她的羊群和那顶白色的小帐篷。
⑨我一直等啊等,一年又一年。后来,我等来的却是一个故事。那一年冬天,黑河上游一户牧民家17岁的姑娘银杏,为逃避与大头目儿子的婚事,在新婚前的雪夜里出逃。第二天早晨,人们在黑河中心一个塌陷的冰洞里找到了她足迹的终点……
⑩说完这些的时候,我面前的索拉老人已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的头发像冬天山坡上风吹乱的荒草,杂乱无章。神情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鹰,无奈地等待厄运出现。深洞洞的眼窝里淌出血样黏稠的泪水。坐在石堆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天地和牛羊。很久很久之后,索拉才慢慢恢复了思想,望着黑河长长出了一口气。那沉重的一幕却永远装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⑪很长时间我也不敢去见索拉,但又渴望见到他,他身上有着一种很深的很坚硬的东西吸引着我,也令我万分恐惧和紧张,是什么东西我又说不出来。
⑫我在渐渐长大,索拉老人在这个石头堆上吹了四十年的鹰笛。四十年的时光被岁月凝固在这支能发出金属一样声音的鹰笛里。
⑬后来,当我在爱情的漩涡里被击得头破血流彻夜难眠时,我才懂得了爱情,懂得了索拉的爱是多么厚重真诚!我又来到索拉坚守了四十年爱情的石堆上,石堆还在,只是不见了索拉老人。石堆中间竖着一根高高的松木杆,杆顶上挂着那支我熟悉的鹰笛,风吹过时,它发出悠长而悲切的声音。
⑭我从附近牧民那里听到了索拉后来的故事:前年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索拉老人身着裕固族男人婚礼的盛装,款款走下了汹涌的冰河……
⑮我站在石堆上向着远方的天空、大地和河流歌唱,大滴大滴泪水顺着滚滚河流向前流去。这时,我似乎听到索拉的笛声从空中飘来,看见他和银杏相拥着走在草地上……
(取材于阿拉旦•淖尔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名”与“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闻遐迩
B.副其实
C.不可
D.一文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⑤段中,索拉看不清银杏的脸,但却认定她就是草原上最美的姑娘,表现了他对银杏的爱慕之情。
B.第⑥段中“悄悄地搬走了”暗示银杏和索拉的事情已经被发现,部落这样做是为了斩断他们的联系。
C.第⑧段中两次写“过去了”表明索拉一直在等待银杏;两次写“再也没有看见”暗示她已不在人世。
D.得知银杏不在人世的消息后,索拉就身着裕固族婚礼盛装,款款走入冰河,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小题3】第②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4】作为本文的线索,“鹰笛”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小题5】本文在讲述索拉的故事中穿插了很多“我”的见闻与感受,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所以与父亲有很深的矛盾。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感到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的做法不以为然而又无可奈何。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在青海茫崖矿区那边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期间,接触到了中国底层的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小题2】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小题3】小说是如何刻画常远这个人物的?试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程十发:飞扬与落寞
程十发, 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岁时,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教授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
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
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而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当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吕蒙同志看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从此,程十发成了“***徐昌酩先生记得程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是要保护的。”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
文革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误的十年补回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齐30张画,不顾高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进入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
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我这是精神抖擞”。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却常常笑着解释:“我这叫英雄气短。”
2006年,卧病华东医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
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历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了诗歌来鼓励他。
B.失业回家的程十发,尽管生活艰难,但仍然没有放弃绘画艺术。这些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了他未来在绘画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D.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妙对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 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全面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小题2】作为一名集艺术上的“飞扬”与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画家,程十发的哪些经历最能够体现这两点?请结合文章分别举例说明。
【小题3】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发的弟子和朋友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小题4】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程十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褶折

对织物褶折的写生,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画室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现存的作品看,他的系列草图揣摩了“衣褶”的各种形态。《达·芬奇笔记》中曾这样论述:“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密度和厚度均匀的服装都有伸直的倾向:因此,你若要使服装起皱或打褶,应注意在皱褶最强的地方顺从约束力的作用。离约束的地方越远,衣服越回复到本来状态,即自然平整。”

达·芬奇的铅笔轻摩细抚,他的描绘过程始终潜伏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褶折蕴藏的自然意志、封闭的内在性以及矛盾的调和:张力与放松,痉缩与膨胀,压缩与爆炸,包裹与展开。这是格物致知的通途,世界秩序的原型也许在此了然。

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点,他的“衣褶”素描以科学精神为背景,假想了空间中的虚实和明暗,企图复原“衣褶”在现实状态的体量感。

东方的“衣褶”表述却完全不同。如果说西方绘画是以空间关系营造出褶折概念的话,它似乎接近于建筑;而东方绘画,习惯以时间序列编织出褶折的平面节奏,似乎更接近于音乐。唐画《八十七神仙卷》白描收卷就是一个例子,其褶折以一种程式化的模式反复排列,如同“平均律”,不断循环推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衣褶”如歌行板,舒缓协调,“吴带当风”。

至今,东西方的美学观依然不同,尤其是在时装设计的创意方面。

维斯特伍德把面料看成极其生动有趣的个体,用折叠和褶桐在人体和服装之间创造出空间,用不同的手法探索体积感和创作方式。近期设计中,她甚至将褶折在缝制中彰显,原本随人体运动才能显现的褶折,被毫无预兆地突兀提示,有时还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像维斯特伍德这样,公开在外部展现内部的思考,她认为“服装可以当作一种文化外壳来看待,每一个完整的效果承载着历史的参考,浸染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阅读的愉悦”。

与其桀势不驯截然不同,三宅一生作为东方人的观点,褶折则显得内敛、韧性,平和有度,秩序井然。

在现代时装设计史上,三宅一生几乎是褶折的代名词。与其说这是他的私性体验,倒不如说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再生。瓦楞、无色折叠纸、旱山水的石纹,都可视为这种美学的原型。三宅一生的褶折循序反复,昼夜平分,以时间运行的无极形式呈现。有人说三宅一生的褶折也提示了空间,看起来似乎如此,实为一种假象。东方人习惯二维地展示幻想,倘若有立体,也是关于“盈”与“空”的问题,对空间从来没有占据,而只是意念悠游,三宅一生的时装平摊起来,可以是美术馆墙上的背景,一旦为人体所穿,则立刻盛开起来,以“空无”的名义膨胀。

(本文有删改)

(注)①三宅一生: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一种替天行道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谨的科学精细
B.格物致知的追求
C.赋予事物意志的思想
D.探寻事物规律的原则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达·芬奇代表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观,他的素描事物空间感强,让人们静观其客观的魅力,体会其蕴藏的规律。
B.以彰显、突兀乃至不该出现的“褶折”、“公开在外部展现在内部的思考”,设计师以这种做法来体现其强烈的个人意识。
C.三宅一生对“褶折”的设计原型大多来自自然、生活,因此,“褶折”显得内敛、有韧性,表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特点。
D.“褶折”作为一种载体,艺术家运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和设计,其中蕴含着他们各不相同的美学思想。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东西方美学在服装艺术上的差异,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

梁言

大雪茫茫的北国,四野银妆素裹,田地、树木、屋舍、山岗都失去了原色,包孕到纯白一片的雪的世界中。

然而,有经验的人,却可以准确地发现村落的水井,奥秘何在?原来冰封雪冻之时,井口会升腾起袅袅热气,这是因为井底的泉眼源源不断地涌出暖暖的地下水,以至井口像刚揭盖的蒸笼,成为雪地奇观。

大自然的风雪,封不住一口小小的水井,社会的风雪,也封不住千百年来文化精英们的喷涌的才情。无论历史如何酷烈,铁骑狼烟肆虐也好,皇权凌压也好,诗文之热气仍在“雪地”顽强地升腾,这无数心泉,汇成中国文化的潜流,千百年来在万民心中流动。

这种历史唇边流淌出的卓越,有我们十分习惯接受的一种,像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之类,先贤的文字,已化为民族的一种精神规范,成为母语教育的基本范文,后贤选用这些诗文,作为弘扬人生大义的例文,作为对后代施行文化熏陶的主页,对此人们完全认可,并无异议。

然而,历史文化井口喷涌的仅仅是富有治国平天下政治大义或人生大义的话语吗?

当代诗人刘向东说,“我直到出了大学校门,也没把(李白的20字《静夜思》)诗意读充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这样明白如话的诗,诗意那么难领会?这或许因为刘向东这代人以及现在的学子们所受的文化教育,缺乏一个读生活抒情诗(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诗)的“共鸣腔”。

正如直到张爱玲冷寂30年之后我们才重新“发现”了张爱玲一样,我们在选择文化熏陶标本时,过于注重教化色彩,过于轻视生活色彩;过于强调政治层面的内蕴,过于轻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尽管人人会有风花雪月,人人会遭遇爱情,然而风花雪月至今是贬义。未接受过细腻、温馨、甜蜜、苦涩感情洗礼的一代人,能与苏东坡在“明月夜、短松岗”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共鸣?又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感悟能力?

评论家张远山先生曾专文为“风花雪月”鸣不平,他说:“愤怒的诗歌属于革命,深刻诗歌属于哲学。我要描述的诗歌,是吟咏风花雪月的诗歌,我要赞美的行为是对风花雪月的附庸风雅”,“人类的天性正是在追求幸福生活具体化为追求风花雪月、喜欢附庸风雅中趋向完美。”且不论张先生的立论是否周密,社会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文化的多元化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文化的单一化必然造成社会的僵化、愚昧、暴力。对于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遗产,我们还是宽容些好。深入些说“让人人有权利享受风花雪月,是革命的目的;让人人有能力享受风花雪月,则是哲学的目的”(张远山语)。

当我们不再视从《诗经》到《荷塘月色》所引的《采莲曲》中那些描绘日常生活中最细腻、内在、最温馨、最隐蔽的儿女长情为洪水猛兽、道德败坏“小资情调”时,我们才有可能解除心理防范去体悟那些风花雪月的韵致,也只有在具备相当的艺术素养之后,才可能渐渐与古代才子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事实上,建国以来的众多知识分子,包括笔者在内的语文界人士,非常缺乏风花雪月熏陶,这已形成难以弥救的精神缺失。

要感悟自由的李白、超脱的王维、多情的柳永、悲怆的辛弃疾、凄愁的李煜……最好先抹去把诗人按政治需求划分等级的人为界限,聆听他们心中那口泉眼涌出的真情。作为现代人,我们有权利承接华夏一切优秀文化,有权品味历史唇边流淌出的所有卓越。

(摘自2001年第7期《读写月报》)

链接:

想必大家都知道鲁迅,老舍,巴金等著名文学家,却很少听说最近二三十年有哪些很出名的文学大师,现今信息极为发达,也没听说我国有哪些文学作品闻名中外或洛阳纸贵轰动一时。莫言如今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讲,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人,他的作品应当成为全民族的骄傲。然而也没有听说其作品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现实中对他的作品了解的人却很少,甚至不少有文化的人不喜欢他的作品。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摘自网络并改编)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是指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风花雪月。标题表达别致,设喻新颖,新人耳目,是文章的语言亮点。
B.文章开篇并未直接入题,而是从“大自然的风雪,封不住一口小小的水井”的自然现象写起,以此为喻,引出本文话题,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C.作者认为风花雪月有一定积极意义:它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是作者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刻体察的结晶。
D.评论家张远山曾专文为“风花雪月”鸣不平,他认为,文化的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呼吁对于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遗产还是宽容些好。作者借此助佐自己的观点,加大了文章的服人力度。
【小题2】作者认为现代人缺乏风花雪月熏陶、不能享受风花雪月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我们拥有诸多“历史唇边流出的卓越”,但又有现今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的现象,这其中有关联吗?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