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

梁言

大雪茫茫的北国,四野银妆素裹,田地、树木、屋舍、山岗都失去了原色,包孕到纯白一片的雪的世界中。

然而,有经验的人,却可以准确地发现村落的水井,奥秘何在?原来冰封雪冻之时,井口会升腾起袅袅热气,这是因为井底的泉眼源源不断地涌出暖暖的地下水,以至井口像刚揭盖的蒸笼,成为雪地奇观。

大自然的风雪,封不住一口小小的水井,社会的风雪,也封不住千百年来文化精英们的喷涌的才情。无论历史如何酷烈,铁骑狼烟肆虐也好,皇权凌压也好,诗文之热气仍在“雪地”顽强地升腾,这无数心泉,汇成中国文化的潜流,千百年来在万民心中流动。

这种历史唇边流淌出的卓越,有我们十分习惯接受的一种,像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之类,先贤的文字,已化为民族的一种精神规范,成为母语教育的基本范文,后贤选用这些诗文,作为弘扬人生大义的例文,作为对后代施行文化熏陶的主页,对此人们完全认可,并无异议。

然而,历史文化井口喷涌的仅仅是富有治国平天下政治大义或人生大义的话语吗?

当代诗人刘向东说,“我直到出了大学校门,也没把(李白的20字《静夜思》)诗意读充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这样明白如话的诗,诗意那么难领会?这或许因为刘向东这代人以及现在的学子们所受的文化教育,缺乏一个读生活抒情诗(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诗)的“共鸣腔”。

正如直到张爱玲冷寂30年之后我们才重新“发现”了张爱玲一样,我们在选择文化熏陶标本时,过于注重教化色彩,过于轻视生活色彩;过于强调政治层面的内蕴,过于轻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尽管人人会有风花雪月,人人会遭遇爱情,然而风花雪月至今是贬义。未接受过细腻、温馨、甜蜜、苦涩感情洗礼的一代人,能与苏东坡在“明月夜、短松岗”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共鸣?又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感悟能力?

评论家张远山先生曾专文为“风花雪月”鸣不平,他说:“愤怒的诗歌属于革命,深刻诗歌属于哲学。我要描述的诗歌,是吟咏风花雪月的诗歌,我要赞美的行为是对风花雪月的附庸风雅”,“人类的天性正是在追求幸福生活具体化为追求风花雪月、喜欢附庸风雅中趋向完美。”且不论张先生的立论是否周密,社会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文化的多元化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文化的单一化必然造成社会的僵化、愚昧、暴力。对于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遗产,我们还是宽容些好。深入些说“让人人有权利享受风花雪月,是革命的目的;让人人有能力享受风花雪月,则是哲学的目的”(张远山语)。

当我们不再视从《诗经》到《荷塘月色》所引的《采莲曲》中那些描绘日常生活中最细腻、内在、最温馨、最隐蔽的儿女长情为洪水猛兽、道德败坏“小资情调”时,我们才有可能解除心理防范去体悟那些风花雪月的韵致,也只有在具备相当的艺术素养之后,才可能渐渐与古代才子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事实上,建国以来的众多知识分子,包括笔者在内的语文界人士,非常缺乏风花雪月熏陶,这已形成难以弥救的精神缺失。

要感悟自由的李白、超脱的王维、多情的柳永、悲怆的辛弃疾、凄愁的李煜……最好先抹去把诗人按政治需求划分等级的人为界限,聆听他们心中那口泉眼涌出的真情。作为现代人,我们有权利承接华夏一切优秀文化,有权品味历史唇边流淌出的所有卓越。

(摘自2001年第7期《读写月报》)

链接:

想必大家都知道鲁迅,老舍,巴金等著名文学家,却很少听说最近二三十年有哪些很出名的文学大师,现今信息极为发达,也没听说我国有哪些文学作品闻名中外或洛阳纸贵轰动一时。莫言如今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讲,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文人,他的作品应当成为全民族的骄傲。然而也没有听说其作品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现实中对他的作品了解的人却很少,甚至不少有文化的人不喜欢他的作品。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摘自网络并改编)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唇边流出的另一种卓越”是指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风花雪月。标题表达别致,设喻新颖,新人耳目,是文章的语言亮点。
B.文章开篇并未直接入题,而是从“大自然的风雪,封不住一口小小的水井”的自然现象写起,以此为喻,引出本文话题,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C.作者认为风花雪月有一定积极意义:它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文化多元化的标志,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是作者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刻体察的结晶。
D.评论家张远山曾专文为“风花雪月”鸣不平,他认为,文化的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呼吁对于古代不同风格的文化遗产还是宽容些好。作者借此助佐自己的观点,加大了文章的服人力度。
【小题2】作者认为现代人缺乏风花雪月熏陶、不能享受风花雪月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我们拥有诸多“历史唇边流出的卓越”,但又有现今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的现象,这其中有关联吗?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7:0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子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 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2015年-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图二:最愿意花钱买单的领域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隐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的意愿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相勾连的模式,将成为独立的有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B.知识付费的兴起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将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会使人变得更加唯利是图,从而败坏社会风气。
C.2015 年——2017 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这二者均成下降趋势。
D.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小题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使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直到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重阳节的习俗自古以来就丰富多彩,古有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今有诗文朗诵、武术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动。
C.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D.我国深厚的文化实力在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节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节庆活动的形式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
B.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与共创性。...
B.中国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而不衰,其原因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始终不割断文化这条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须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
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阀之律,移刑法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 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 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祁连雪

王充闾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作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D.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小题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绝 鉴

何一飞

隐逸斋是做玉器生意的。老板姓陈,叫陈若尘。原是历史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辞了职,开了家玉器店,取名隐逸斋。陈若尘四季皆藏好茶,有两个半茶友。

那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小,县教育局长冯有为,用陈若尘的话说,冯有为斯文还在,可以为友;一个是宝峰寺的方丈法缘和尚,轻易不说话,一开口则是口吐莲花,让人醍醐灌项。有次喝完茶,法缘和尚盯着陈若尘端详了许久,幽幽地对他说,施主面相与佛有缘。

至于那半个,本县县委书记,是冯有为带过来的。喝过几次茶后,发现并无半点官场俗气,就被陈若尘列为半个朋友。

陈若尘做玉器生意是因为他善鉴玉,尤其善鉴古玉。曾经有省城玉器玩家高价购得一枚汉代龙凤纹玉环,却被专家鉴定为高仿品,也不知玉器玩家从哪打听到陈若尘,跑过来请他鉴定。陈若尘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最后对玩家说从玉质和线刻技法可以断定是真品。后来玩家又把龙凤纹玉环拿到北京,北京的大师也鉴定为真品。陈若尘一鉴成名,被人誉为省内古玉鉴定第一。

鉴宝这行只要肯放手是能赚大钱的,所谓放手就是玩家给钱,拿假货让鉴家出个真品证明。许多玉器玩家都找过陈若尘,陈若尘冷面相拒,再高的价也不做。隐逸斋的生意不好不坏,陈若尘不像他老婆那样着急上火,说是要老是想着挣钱,那就是人被钱玩了,不值得。

豁达的陈若尘最近也有些豁达不开,那是因为女儿的事。女儿大学毕业两年,因右脚残疾,找工作辗转了几十次,都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弄得女儿连家门都不愿走出一步。

这事不知怎么给县委书记知道了。这天晚上,县委书记和冯有为喝茶,书记从包里拿出一份调令递到陈若尘手里,明天叫孩子到财政局报到,孩子学财会的,正好学以致用。陈若尘犹豫一会把调令接了,说;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这样的大恩,当得以死相报啊。

时间就这样不急不慢地走。

茶友们很久没来了。陈若尘有些想念,想打电话约他们过来喝茶,拿起电话又放下了,笑自己像没经过事的人。这天晚上正念着,书记一个人来了,陈若尘喜得连忙去泡荼。喝了一阵茶,书记从带来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黄绸裹着的东西说:若尘,你给看看。

陈若尘小心接过,揭开黄绸,心就扑通、扑通跳了,一只品相良好的青玉碟子在灯光下发出幽幽的沁人的光。这碟子叫清代菊纹盘,清中期皇家用具,虽说不是孤品,但存世的也不足五枚,香港拍卖行前几年拍卖过一枚,拍出了近百万的价。

仔细看过几遍,确定无疑后,陈若尘才对书记说:这是真品。

书记笑着说:这碟子是家传的,我岂不知它是真品。

那你拿来叫我看是什么意思?

书记踌躇着说:若尘,我们是朋友,你帮个忙,给它出份赝品证明。

陈若尘明白了,他这是要把真当假,只不知是为了送个安全还是收个安全,聪明啊。

陈若尘内心挣扎着煎熬着,良久,站起来踉跄出了茶室。片刻,拿了印鉴纸笔回来,坐下写好鉴定证明书,盖上自己的印鉴递给书记,懒懒地说,你要它假就假吧。

然后,端起茶做了个送客的手势,书记尴尬站了起来,从包中拿出一个大红包,陈若尘不接,把书记半拖半拉推出了门。

第二天,隐逸斋关了门,门上贴着八个字:若尘已死,停止营业。街坊邻居不信,问陈若尘老婆,老婆又气又恨地说:死了。死了好。他死他的,我活我的。陈若尘哪去了?有上香的人在宝峰寺看见了他,原来已皈依佛门。

书记也听说了,怎么也想不明白,陈若尘为了一件小事就去做了和尚。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对陈若尘两个好友的介绍,一是为了引出县委书记,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为后文陈若尘出家埋下伏笔。
B.作者安排陈若尘为真品菊纹盘出赝品证明的情节,意在揭示本文的主旨:讽刺当今社会—些官员“雅贪”的现象。
C.陈若尘的老婆尽管文中着墨不多,但其市侩、俗气的形象清晰可见,她的出场有力地衬托了陈若尘的形象特点。
D.陈若尘为女儿勉为其难地做了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最后只能选择皈依佛门永不鉴玉来惩戒自己,更凸显出陈若尘做人之真。
【小题2】小说以“绝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陈若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