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
“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20年代以来形成的乡土小说,虽然主流观念是批判封建宗法制,但作家们的根基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对于乡村、土地、自然不可掩饰地表现出或潜在或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他们的笔下,前工业时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得以延续,表现出对以土地为象征的非人类世界的尊崇,是对“大地伦理”理论的生动诠释。
节选自农为平《从生态批评视阈看现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地伦理”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
B.从生态批评视角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
C.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突出人对土地的依赖。
D.乡土小说中“分裂式”的写作视角极为普遍,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大地伦理”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进行相关剖析。
B.文中第二段文字,阐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C.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文章说服力,是为了说明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附性。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明确“大地伦理”的这一概念,再论述“反工业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地伦理”这一重要概念,需要以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足点。
B.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
C.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源于人对土地的强烈的依附关系。
D.现代乡土作家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是受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09:05: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其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公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在法家看来,国家设置各级各类行政官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履行为公的职责,分担公共社会中的事务性工作。《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反对“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为平天下而立天子,为治国家而立国君,为管理公事而立官长。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申子•大体》也有:“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要求“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而是“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都主张放权给大臣,让君主逸乐,大臣任劳,因此,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
B.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虽然遴选出来的官员并非圣贤,但却都能够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C.法家要求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治理,官员执事也有一定的启发。
D.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认为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极容易对公共责任起冲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了儒、墨、法三家之不同,重点阐释了法家、儒家之体系的内涵。
B.第一段向读者阐明了儒家、墨家崇尚圣贤,道家对于圣贤理性抵制,法家则提倡尚法不尚贤,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这一观点。
C.文章第一段先总说,接下来的四个段落均为分说,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其中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法家的治理思想。
D.文章最后点明了“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即使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的官员,在事务没有处理好时,依然要受到谴责和制裁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所设立的法,维护了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了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B.“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客观进步的。
C.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法家为官员问责机制提供了早期的简单形态。
D.法家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托是非于赏罚且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但问责的主体是君王,又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吴月辉
2016年2月20日上午8时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这一刻,享年96岁。
2012年,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都不在一个量级。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他说:“什么叫做科研工作?做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没有困难,那就用不着科研了。”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工作中。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难度非常大。有人说,这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没有抓住,就会粉身碎骨。然而,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还是跳上了这辆“飞驰的列车”。
这一次次因为“大胆”而创造的奇迹,皆源于谢家麟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坚持创新的精神。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岁之后,他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而谢家麟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十分简单,他只是不愿陷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之中,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做点有益的事情。
谢家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跟踪”是必须的,假如不能处于和前人相近的水平,“超过”就无从谈起。然而,谢家麟更强调,要认清“跟踪模仿”与原创性发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正是因为有了谢家麟这样的科学家,科研创新之路才永远不会中断,如他的自传书名一般,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还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当中的动手能力。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可做适当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自己不懂动手,则犹如开车时需要一人观看路面情况,再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2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他的回答永远是:“不后悔,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回国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不能成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
(余建斌《梦想需要加速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谢家麟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梦想,敢于创新,就会成为一砖一瓦,否则不可原谅。
B.回国后,他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
C.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
D.谢家麟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就开拓了高能电子来治癌的全新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传记采用倒叙的手法,没有全面叙述谢家麟一生的情况,而是截取了他在科技创新路上几个人生片段,有侧重地表现其科技贡献与科学精神。
B.为了佐证谢家麟在治学观念、研究方法、国际视野、合作胸怀、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大家风范,作者直接引用了谢家麟自己和熟悉他的人的许多原话。
C.谢家麟在科学研究生涯中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的闯劲、自身的深厚科学功底和比较强的科技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D.到了晚年,谢家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因为他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好地激励青年科学家们;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余热而多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E. 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动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
【小题3】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对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生命或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江海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2012年9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台风”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以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为主要能量,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并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B.台风带来的降水占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等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是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而且台风降水量占降水总量的比重还将不断增大。
C.台风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从低纬度地区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使全球维持着热量平衡。如果没有台风,热带地区的气候会越发炎热,寒带地区则会越发寒冷。
D.台风一方面能通过降温缓解电力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削弱其风速,大大地减轻风害,甚至使台风不再成害而能被用于风力发电。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海水上翻会卷起江海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持续的时间在数小时到一两天不等,慢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许多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小题3】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古典史学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史学。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算起,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诸多优良传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从人事活动出发叙述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试图完全从人本身来解释历史。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他没有简单归之于偶然因素或神秘因素,而是致力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在修昔底德对事件的分析中,已经无法找到任何难以违抗天神的意志和不可捉摸的宿命观念,而完完全全是人类、民族、城邦、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为使自己的叙述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他不辞辛苦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战争中所涉及的山丘、河谷、沼泽、港口、关隘等都做了具体而准确的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虽是一部典型的专史,但作者把绵亘27年,中间经议和间歇,又分散在几个相去遥远的地区爆发的战争视为一次首尾连贯的历史事件,说明他具有敏锐的宽阔的历史眼光。

西方古典史学还重视史著的表述方法与史家的修养。卢奇安在《论撰史》中倡导“襟怀坦诚”“如实叙述”,认为史家撰史只服从真理,而绝不屈服于神灵或显贵。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来看,这部宏伟的著作乃是一部未竟之作。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计划,这部历史著作应该一直写到公元前404年为止,但其著作只写到了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断了,甚至连最后一个句子也是不完整的。近代以来不少学者从修昔底德当时所处境遇以及可能的社会及心理原因等方面提出新的解释。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G.S.施林普顿认为,在古代希腊,历史是被记忆的过去,因此希腊历史学家的叙述是否真实,即是否与社会的群体记忆相吻合是由听众来检验的,听众的反应对史家的叙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对史家搜集到的信息产生怀疑,无疑会迫使史家放弃他的著述。修昔底德当时的主题正是雅典衰亡的历史,叙述的是他们的帝国失败的故事,而雅典人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故事。社会在作家们将记忆载之于笔的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个人没有权利描绘社会不期望的事件,即使它是真实的。在这一强大压力下,修昔底德被迫放弃了他的著述事业。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自己本身曾是战争中雅典一方的将军的修昔底德,力图用客观的笔法记录当时希腊世界中的这一重大事件,他没有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力”为自己的城邦粉饰,他对雅典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雅典政界人物的评价都是褒贬参半,且以具体事实为依据。

(选自陈铮《西方古典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修昔底德著史的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修昔底德著史致力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B.修昔底德著史没有关注偶然和神秘因素,使完全从人本身来解释历史成为可能。
C.修昔底德著史不屈服于神灵,抛弃难以违抗天神的意志和不可捉摸的宿命观念。
D.修昔底德著史立意求真、竭诚探索,为追求叙述与事实的相符而进行实地考察。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时一千多年形成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学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史学的发展。
B.整合不同时间地点的战争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呈现了历史宽阔的特点。
C.施林普顿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叙述的真实性与当时社会的群体记忆相关。
D.对修昔底德放弃著述事业的原因,近代学者从他自身的角度找到了新解释。
【小题3】请分条概括西方史学的优良传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自己
吴苾雯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很多有价值的事。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索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地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地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境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过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小题1】理解前面四段文字,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 摆渡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_____________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认为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状况中都需要“折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请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