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材料三: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凡寻常的文学功力,把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B.材料二表明,从60后到00后,都在读金庸的作品。其中读金庸作品的70后人群数量最多,90后最少。
C.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为“大侠”。
D.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学水准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
B.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C.“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D.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身实践了这种精神。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8:0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末,荷兰零售商Albert Heijn推动银行发明了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可以让购买者直接用银行账户来支付。在电子支付的现实需求下,数字货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受到关注。

Chaun首先提出了电子货币的概念,并构造了一个采用中心化架构的E-cash电子货币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最早的数字货币方案,其构造原理采用了密码学技术一—盲签名。货币发行方使用盲签名技术对付款方的支付信息进行签名,签名后付款方可以进行验证,并将支付信息发往收款方完成收款,从而实现了电子货币的匿名性和不可追踪性。由此,密码学的原理和方法被认为是构造电子货币系统的基础。

随着近30年来密码技术的发展,数字货币方案也得到不断优化。主流数字货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E-cash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未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二是以比特币的诞生为起点,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在比特币诞生前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大多可归结为中心化架构。在缺乏国家信用支撑的情况下,一旦发行和维护组织破产或遭受法律、道德指責,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这些货币系统将面临信用破产与内部崩溃的风险,如果不使用中心化架构,那么如何对数字货币的流通进行监管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数字货币也容易遭受复制和篡改,而且数字货币在网络中的流通记录最终必然要记录于某个“账本”中,如果遭受黑客攻击和篡改,则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要保障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性,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避免货币伪造,避免双重支付,即利用货币的数字特性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笔钱”完成支付。早期的数字货币也曾在这两个问题上进行了尝试,B-money是一种匿名的、分布式电子现金系统,使用工作量证明机制发行数字货币,通过网络广播交易信息并进行真实性证明,解决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的问题。E-cash系统则使用盲签名算法切断了货币提现与支付之间的联系。

2008年, Nakamoto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他认为,借助金融机构作为可信赖的第三方来处理电子支付信息,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点,因此希望创建一套基于密码学原理,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不需要第三方中介参与,能够直接进行支付的电子支付系统,该系统能够杜绝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比特币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区块链,其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须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小题1】下列关于“数字货币”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货币的基础技术是基于密码学原理和方法的盲签名技术,因为盲签名技术能够实现电子支付信息的匿名性以及不可追踪性。
B.数字货币使用中心化架构,会因缺少国家信用支持而产生中心化组织破产或中央服务器被攻破带来的信用破产、内部崩溃问题。
C.数字货币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就能直接进行电子支付,但也存在着流通记录无法记录于“账本”的问题。
D.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能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手段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荷兰零售商Albert Heijn推动银行发明的电子支付方式,即让购买者直接用银行账户来支付的方式,是最早数字货币形式。
B.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克服了“受制于‘基于信用的模式’的弱点”,但带来了数字货币流通监管的难题。
C.盲签名技术、工作量证明机制和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伪造货币和双重支付问题,从而保障了数字货币系统的安全性。
D.Chaum提出的Ecash电子货币系统存在中心化运作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不能称它为数字货币系统。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哪些因素影响了数字货币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9 月 18 日美方宣布自 24 日起将对华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税率为 10%,2019 年 1 月 1 日起上升至 25%,“此外,如果中国对我们的农民或其他行业采 取报复行动,我们将立即实施第三阶段,即对大约 2670 亿美元的额外进口征收关税。”随 后,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

这是继 7 月 6 日正式打响第一枪、8 月 23 日美对华 160 亿美元进口商品征税生效之后, 双方再度强力交手。

对于中美双方如此快速、如此强硬、如此大规模开打贸易战,一开始超出了国内外媒体 和市场的预期,甚至出现了集体性误判。直到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持久战、放 弃幻想之类的理性观点开始逐步被认可,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些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但被后续形势演化所不断验证的判断: “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

“中美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笔者自 2010 年以来便开始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与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及未 来》。自美国大选开始,我们便系统研究并持续跟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贸易保护主义 和民粹主义抬头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特朗普新政主张及进展等,推出了 23 期“中美贸易 战”系列研究报告。

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 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 沉着应对。

(选自 2018 年 10 月 5 日搜狐网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二:

 (选自 2018 年 10 月 5 日搜狐网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三:

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 WTO 起诉。在多边场合和机制框架下阐明中国维护多边自由 贸易规则的立场和主张,谴责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对他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的错误做法,阐明 这种做法极大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也对两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第二,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不急于采取反制行动,但要研究反制清单,评估对美 国汽车、飞机、大豆等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评估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对美制裁的可行性。准备谈判清单,预估美国的要价,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争取尽快展开 对话和谈判,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从长计议,研究自由 贸易区的中国模式,为全球贸易新规则贡献中国智慧。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以中 美谈判为契机启动中美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

(选自 2018 年 3 月 27 日 环球网)

【小题1】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逐年加大,在 2014 年达到高峰。
B.美国、日本的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总体趋势上均略有下降。
C.2017 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主要于中国,远超其他国家数倍。
D.从材料中可得到中国的贸易对美国及世界影响很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9 月 18 日美方宣布自 24 日起将对华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将采取措施。
B.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C.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 景,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沉着应对。
D.要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经济 文化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中美贸易战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雷雨》不免要涉及“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旧话题。一言以蔽之: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反面人物而已。他像康大叔那样凶残,像葛朗台那般贪婪,他也有鲁四老爷似的道貌岸然,但他又不与其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重合。特别是“周鲁相认”那一场,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和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爱”。

30年来,周朴园有如叶公,把他和侍萍这一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中。这体现在他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比如他保留了侍萍“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家具等),保留了她“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他甚至念念不忘“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旧衬衣以及那件旧雨衣……作者让周补园如此念“旧”恋“旧”,是颇具苦心的。善良的读者和观众也许会因此对他有所原谅。可不,连鲁侍萍不也几乎被软化了么?

但即使痴情至此,细心的读者仍不难看出,周朴园画的“龙”,只是为了供自己在灵魂空虚、感情寂寞时咀嚼。一旦“生龙”降临,他决不会用这张旧船票重登当年的客船。

把握了这一点,认识“相认”的戏就不困难了,从周鲁相遇到相认,周朴园发问四次:

“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你、你、你是——”精明的周朴园问得怯,聪明的鲁侍萍答得巧,情节一波四折,事态则越来越明朗,周朴园的语气也越来越迫切。真相大白后,周朴园的态度、话言陡变,但变而不离其宗。他首先要弄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大问题。答案是令他放心的:这纯属邂逅。于是他用30年“画龙”的良苦用心暂时稳住了侍萍的情绪。周朴园毕竟不是叶公,他老谋深算,伺机出击,力图将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带“好”字的七段台词:“那更好了。”“那双方面都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好得很。”“好,好,好,”“很好,”鲁侍萍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更“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补园最后的威胁全部解除,对他确实再“好”不过。

在这一过程中,周补园到底给了鲁侍萍什么呢?一,让她“看一看“儿子周萍,这一点做到了:二,给了她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被侍萍当面撕了),5000块钱值多少?有一个参照数据,当年周补园“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这么一比,鲁付萍30年受的苦只值这笔“收入”的1/720!这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和“爱”!

(摘编自吕厚泽《叶公好龙似的情和爱一周朴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朴园像康大叔般凶残又如葛朗台般贪婪,还像鲁四老爷似的道貌岸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反面形象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B.周朴园处心积虑,30年如一日,把他与鲁待萍的那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里,以博取鲁侍萍的原谅。
C.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到相认,周朴园连续发问了四次,真相大白后,周朴园从态度到语言都似乎陡变,但答案却让他放心。
D.周鲁相认过程中,周朴园让鲁侍萍与儿子周萍相认,又给了鲁侍萍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作为赔偿,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间。【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在提出“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与叶公好龙作类比。
C.文章第一段总述,本论部分结合《雷雨》内容进行论证,全文层次分明,思路十分清晰。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如第四段列举周朴园发问四次的语言,有力支撑了论点,令人信服。【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补园用他30年来种种“念”旧“恋“旧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善良的读者和观众,并取得了他们的原谅。
B.把握住周朴园决不会因鲁侍萍的再次出现而接受她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入地认识“周鲁相认”。
C.周朴园保留了鲁侍萍喜欢的家具,保留了她的一些习惯等,这些都只是他空虚寂寞时的一种自我安慰。
D.鲁侍萍当面撕了周朴园给她的支票,并非嫌钱太少,而是对周朴园对她的“情”和“爱”的一种否定。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孟浩然的疏离

①“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②《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喧闹的渡口,到月下寂寥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

③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送友人之京》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④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

⑤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

⑥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

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

⑧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⑨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

⑩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⑪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

【小题1】第②段中提到“平仄两组韵脚”,其中“平声”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④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⑤—⑦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而作者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B.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C.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小题5】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11)段画线句“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对联

米兰

冬日里总是有些寂廖的。一场小雪过后,情形有些改变,“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文人的古意相跟着来了,再念及王子猷雪夜访戴之雅意,便起身拿了围巾和手套下楼,推上自行车出门——去漏月轩看看吧,又是六个月过去了,“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老先生以行楷笔法书写在自家门上的红对联褪尽颜色了吧?那字儿还能瞧出些眉目来吗?

外面的世界依旧熙熙攘攘。路两边灌木丛上残雪点点,像一朵一朵洁白的莲花。骑着自行车猛蹬几步,转往鹤伴二路。

与郭连贻相识十年,在他始终平静如水的表情里,跌宕人生消失无形,我每每感觉流离时光背后,他那不着一才的隐士之风发载而来的大气象。得其沾溉既久,我的性情业也随之多了些天高云淡,再不喜铿锵之音,更愿意聆听对面坐着的人,无言传递过来的那些话。亦由此,当丙申年春花开过、先生“走”了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我保持着沉默。我以为面对极具个人色彩的一位乡贤而不作个性化的表达,是不太有趣的,信手而来的溢美之词对他也是不够尊重的。郭连贻生前抑或明白,他眼前这位“米兰女史”依稀仿佛与他的灵或有些微相通之处吧。别人看到的,他的笔默文章,就在那里,我也看,只是对此未曾作过只言片语,想起来也是惆怅。

郭连贻的村庄就在印台山脚下,周围植有大片果木,每年春天花开时节,踏春的人接踵而至,人声嘈嘈,全然不见他当年为生产队看守果园时的那份清静。郭连胎长子郭宪明犹记得小学时代,每天放学后跑进果园,扔掉书包,拿起父亲尤头上的书,《契诃夫小说选)或者《聊斋志异》,随便哪一本都是一段快乐的阅读时光。“屋前一架丝瓜,几只蝈蝈飞来瓜架上支支叫着;雨天里坐在门口听雨声,着黄黄的些瓜花落满一地,望着父亲穿着蓑衣,从朦胧雨中的小道上走来……”在郭宪明笔下,果园里的童年就是这么美好。只有一点,每天被父亲规定着写十张大仿,实在是额外的负担,端的不如在果园里跑来跑去,偷偷摘个果子吃好玩。每年春节前,庄邻乡亲拿着红纸来让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不到除夕不作买,令人烦不胜烦,写一手好字有什么用,自找麻烦。写一手好字有什么用?当郭宪明自己悟到答案的时候,老大徒悲,,悔之已晚。人生的季节哪能颠倒呢。

丙申年十月十五之夜,据说是六十八年来月亮最大最圆的一次。那天晚上,我在鹤伴二路明丽的清辉里散着步,想象郭家院子里那片青青翠竹飒飒有声,像青年郭连胎风樯阵马,下笔疾走。我觉得他一定还有想说的话没说,把它们留在什么地方了。郭连贻一生磨难并不是我能会意的,对于他的书法艺术,我一个外行更无资格做高低品评。老先生一点一刻横竖撇捺,在我眼里加此天真稚拙,所谓“儿童乃成人之父”,先生下笔复归本真,其中的缘由与秘密藏匿于岁月深处,无形滋渥,无由言表。想至此,仍是惆怅。

雪后初睛的景色很不错,印台山北麓雪光闪闪。薄雪覆盖的麦田扩展了视野,成群的麻雀在行道树上明喳觅食。我骑着自行车一路生风,呼与吸凝成的白雾团团向后飘去。用不了一刻钟,就能再次见识郭家那片竹林了,那可是北方院落少有的景致。以前每次去,老先生都会站在门口迎着,我们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像回家一样踏进门去。这次我一个人悄悄地去,只是因为想念。我谁也不打扰。甚至他家后面那座文昌阁楼顶上古老的青瓦以及瓦缝间漂亮的松花,我也不打算再拍照,看看就走。

郭连贻家在碎楼村街最北端。六月份的时候我来过一次,看到两扇门上各粘了一张小小的白纸,盖住了对联末尾那个字,翰墨因缘、烟云供养,郭连贻的影子在淡红的对联里沉默不语。我对着门拍了一张照片,记录下那一刻我内心的悲伤。半年后再次过来,门上纸张已然残破,颜色已然褪尽。忽然想起雷恩·寇伯音乐特辑《心灵秘境》中的一首“暗夜”:当夕阳西沉,路易斯岛上的石头送走的不是光明,而是迎来满满一屋子的宁静……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可是郭连贻已经沉寂到了远方,只把一副对联留在门上,等着远远近近过来看他的人。

(选自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

(注)①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清朝书法家伊秉绶所撰伊姓宗祠通用联,意为与笔墨结缘,受云烟之洗涤。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郭连贻先生的去世,作者内心非常悲痛,却又不愿做那种表面化的没有深入人物心灵的所谓纪念性文章。
B.在郭宪明的回忆里,既有对在果园里读书、玩耍等快乐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父亲给自己规定练习书法的任务以及帮庄邻乡亲写春联的不理解。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夜晚清冷的月光、雪后初晴的山野,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这与所抒发的对郭连贻先生的怀念之情相吻合。
D.作为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语言典雅凝练而又细腻传神,郭连贻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呈现出来,鲜少议论和抒情。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郭连贻先生的形象。
【小题3】本文以“一副对联”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