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简笔与繁笔》,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文章在二、三两段中两次提到《水浒传》,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做到“简笔与繁笔”的“各得其宜”。(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7 05:1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梁赞诺夫是俄罗斯电影艺术的常青树,从16岁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到82岁执导最后一部影片《音乐人生》,他的艺术生涯长达66年,其间创作了10余部文献纪录片和近30部故事片,其中大部分是反映当代普通人生活的喜剧,这为他赢得了大量的观众和荣誉,在俄罗斯他被誉为“喜剧教父”、“每条狗都认识的人”。退休之后,梁赞诺夫仍笔耕不辍,在位于瓦尔代的乡间别墅中写下了大量诗歌和短篇小说。
在中国,梁赞诺夫的影片无疑也是最受欢迎的,甚至对于中国本土电影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意义。在此之前的苏联电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多只关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追求宏大的场面和崇高的精神。梁赞诺夫登上影坛的年代,政治空气趋向缓和,他率先把目光投射到普通人的身上,同时发扬了俄罗斯深厚的喜剧传统,把讽刺和抒情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片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被译制成中文,在电视台播放,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他的忠实追随者。当时中国人也刚刚开始放眼世界,重新关注自身的处境,重新建立生活的坐标,梁赞诺夫的影片恰逢其时,为中国观众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想象的对象。
比如《办公室的故事》,先不说剧情,仅仅是展现“机关日常生活”这一点,就能吊足观众的胃口。对于成年观众,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拨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有着恋爱教科书的“浪漫”意义;对于青少年观众,《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的魔力简直无法抗拒,为此很多人专门跑到北京动物园去看狮子,幻想着狮虎山下也埋着宝藏。这些家喻户晓的影片自然也成为中国电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陈佩斯的喜剧电影,到冯小刚的贺岁片,很难说其中没有梁赞诺夫的影子。
基于善意讽刺的幽默感正是梁赞诺夫影片的灵魂。在俄语中,他的很多影片都被冠以“抒情性喜剧”的标签,显然跟当代都市舞台上的“爆笑喜剧”“无厘头喜剧”“减压喜剧”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毫无根据的答案》一书中,梁赞诺夫写到“很遗憾,幽默变老了,将要死去。我所谓的幽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那种特有的幽默。”
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的十来年,俄罗斯影业几近崩溃,很多导演不得不提前“下课”。而梁赞诺夫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这一时期也是他电影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其中《天堂》和《老马》延续了以往作品对于普通人的关注,不过与早期的代表作相比,多了些许的悲凉和哀婉,毕竟苏联解体给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梁赞诺夫的主要成就是在电影领域,但他的很多作品在拍摄电影之前,都是先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的,比如他亲自参与编剧的《命运的拨弄,或蒸得舒服!》《办公室的故事》(原名《同事》)和《车库》,以及改编的《残酷的浪漫史》《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卧室的钥匙》等。对于这些剧作,中国观众也不陌生。《命运的拨弄》早在1987年就由中央实验话剧院搬上舞台(导演文兴宇,主演韩童生、冯宪珍等);1989年人艺排演了他的《车库》(导演夏淳、顾威)。
近期,《办公室的故事》也将首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导演亚历山大·库金在来华执导本剧前夕,曾与梁赞诺夫通了电话,梁赞诺夫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并预祝中国演出取得成功。不想,他没能等到这一天。不过,放映他的影片、排演他的剧作,不正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吗?
(选自2015年12月《新京报》)
【小题1】下列关于梁赞诺夫的介绍,不符合原文的是:
A.梁赞诺夫的艺术生涯长达66年,其创作涉及电影、戏剧、诗歌和小说等众多领域,成就最高的当属电影。
B.梁赞诺夫在苏联影坛率先把目光投射到普通人身上,同时发扬了俄罗斯将讽刺与抒情相结合的喜剧传统。
C.基于善意讽刺的幽默感是梁赞诺夫影片的灵魂,《命运的拨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能集中体现出这一特点。
D.梁赞诺夫晚期作品《天堂》和《老马》延续了他惯有的对于普通人的关注,但因苏联解体多了些许的悲凉和哀婉。
【小题2】【小题3】下列关于梁赞诺夫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的阐释,符合文意的是:
A.梁赞诺夫的电影从80年代初期便被介绍到中国,为重新关注自身处境、重新建立生活坐标的中国观众提供了现实的参照和想象的对象。
B.梁赞诺夫的不少作品都被改编为了戏剧,《命运的拨弄》《车库》在80年代就登上了中国的舞台,并还有其他作品会登上中国舞台。
C.梁赞诺夫的电影曾借助电视台的影响力迅速赢得了大批观众,对陈佩斯、冯小刚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D.梁赞诺夫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然会上演,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依然存在。
【小题4】【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梁赞诺夫从16岁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开始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俄罗斯电影艺术的常青树,被称为“喜剧教父”、“每条狗都认识的人”。
B.集讽刺、幽默和抒情为一身是梁赞诺夫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和他所经历过的特殊的时代密切相关。
C.梁赞诺夫在退休以后依然笔耕不辍,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而且在去世前夕还执导了最后一部影片《音乐人生》。
D.苏联解体对俄罗斯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导演不得不提前“下课”,但梁赞诺夫依然拍出了《天堂》和《老马》等优秀电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的深层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变得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还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比对,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出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的第二、第三和第四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最后一段的“生态实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进行长期的认真观察、理性思考和实践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与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陈敬刚
一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该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指该国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全部法律的成果的总称。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及以传统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为主的心理或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其中,心理或意识层面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传统社会业已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出该民族国家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独特的价值观念。
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的不同,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可以被归为两类:“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在“内生型”法治国家中,其现代法治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孕育、演化而来,两者之间的继承、传续关系十分明显,在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上相互契合、几无差异。相反,在“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由于其现代法治的生成并非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因此,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文化,其现代法治与本国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两种异质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甚至构成其法制现代化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异质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我国近现代法制起步于清末修律,主要方式是通过移植他国“先进”的制度文化来改造、重塑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以适应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实际需要,即所谓“折中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沈家本语)。尽管如此,应当看到,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华法系的解体,本土生成的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法观念、法意识作为某种“活”的法律文化积淀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每一个成员的法律思维与行为选择。我国现代法治在规范社会生活、构建法律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难以从“纸面上”落实到社会成员的“行动中”,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理性反思百余年来法制现代化进程在目标、路径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
(节选自陈敬刚《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法律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淀的全部法律的成果的总称。
B.传统法律文化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传统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为主的心理或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
C.传统法律文化深刻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独特的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发展进程,是其法制现代化的关键。
D.传统法律文化在制度层面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传统社会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的不同,可以把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归纳为“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两类。
B.“内生型”法治国家,现代法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演化而来,与本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承传关系明显,几乎没有差异。
C.“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现代法治的生成不仅是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且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
D.从清末修律开始我国即走上了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之路,以期通过移植他国“先进”制度文化,改造和重塑中国现行法律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生型”法治国家,由于现代法治的生成是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所以在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上和传统法律文化能够相互契合。
B.“外生型”法治国家,现代法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法律制度确立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与张力。
C.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法观念、法意识影响着现代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思维与行为选择。
D.由于我国现代法治在规范社会生活、构建法律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我们必须继续借鉴西方的“先进”的制度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的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方面,官办和私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自由讲学的风气一时盛行。如二程、朱子等道学大家,都曾讲学、辩论于书院,书院也因而成为道学共同体发展的依托。
宋代道学共同体,据《宋史》记载,仅包括北宋五子、程氏门人、朱熹、张栻和朱氏门人。这种界定固然有些狭窄,但他们身上确实更突出地体现了两宋道学家的特色。他们虽然出身各有所本,性格各异,仕途经历不同,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亦各具特色,然而正是这些道学家形成了道学传统的核心,他们之间各具特色的传承、交流和争论促成了道学共同体的发展。北宋五子虽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但在南宋朱熹等人的自觉构建下,事实上形成了发端于北宋并对后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学共同体。道学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传承道统的重任,在具备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之余,更有自身特色。那就是,包容创新的魄力、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对人格圆满的追求、对格物致知的理性思考。
(选自罗旻《宋代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道学共同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是两宋时期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儒学理论基础,在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等方面一致的人所形成的学术集团。
B.宋代道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是道学家,他们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比汉唐时的儒家具有创造性,但是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
C.隋唐日益奢淫、卑鄙的风气是道学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背景,朝廷对文治的重视与自由的学术风气为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D.宋代道学共同体并不十分庞大,有的道学家虽然并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主观意识,但在客观上却促使了道学共同体的形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学家不满足于对经典的解释、整理与保存,而是以儒学匡正世风、振兴道德、正人心、求太平,对儒家学术与思想多有创新。
B.道学家往往既在朝廷做官又在学堂讲学,对学问潜心求索,这使他们与只是在朝廷做官的儒家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C.道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向内追求,又有实现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而宋代其他儒家则不然。
D.受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学家在理论构建上比其他学者更趋向哲学化,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成为哲学大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特定历史条件如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有关,这些因素对一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具有重大影响。
B.宋代道学家与汉唐时期的儒家在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与同时期的儒家在仕途、价值取向、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C.道学家大都不醉心于仕途,但又不忘政治,谋求学术的探索,重视高尚人格和圣贤境界的追求,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
D.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以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是宋代道学家具有的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学术。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像纽带一样,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像土壤一样,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神会超越时空,绵延不绝。就文明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保持其主体性的同时,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提供了载体、创造了契机。
总之,国学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是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一点国学。正确认识和研究国学,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系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一环。 
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决不能不辨青红皂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对国学研究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只有正确地学习和掌握国学,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
应当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理性地把握国学的学术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否则谈国学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形势,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发展中华文化,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综合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时俱进地研究国学。
提倡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国学的社会功能,追求国学研究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使之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注重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学习国学决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学习国学的同时,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有益的文化成果,注重中西比较,注重文化互补,从而使国学学习能够做到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小题1】以下对“国学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学既在形式上贯穿、整合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也在内涵上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与风貌。
B.国学作为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是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永恒财富,其超越时空,不断传承,成为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
C.在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国学为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为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创造了契机。
D.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和追求,是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基石。
【小题2】对国学有效地“服务于时代的需要”,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去粗取精的态度解读国学,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国学的价值、意义、学术体系及其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国学创新。
B.注重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国学的学习与弘扬,促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使国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的前提是以经世致用、知古鉴今的学习态度去促进国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沟通。
D.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面对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地进行国学研究,这样才能发挥国学在我国新时期各项建设中的作用。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做好中西比较和文化优势互补,能让学习国学在坚持主体性与展示包容性上统一起来。
B.研究国学,实现国学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重视其社会功能,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
C.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掌握正确的国学知识,辩证认识国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根本出路。
D.国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学点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