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简笔与繁笔》,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文章在二、三两段中两次提到《水浒传》,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做到“简笔与繁笔”的“各得其宜”。(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7 05:1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可以表现出书写人内心的各种情感,或愉快,或哀痛,其他民族书写自己的文字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B.最初的汉字是象形的,书法家就利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并能表现出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艺术。
C.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写字的功夫,就蕴含在这些笔画上。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D.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空间美,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都有空白处,这些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旭是唐代草书大家,他的书法不但抒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了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B.古人写字,都要使字表现生命,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
C.古人运笔,讲究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使点画构成万千艺术形象。张芝学习草书之法,就“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D.汉字笔画中的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说的就是点的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并不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来表现。
B.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C.中国书法用笔讲究笔锋轻重、疾徐,用单纯的点画成其变化,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乐曲。
D.中国书法总是从一笔入手,但是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故由“永”字的笔画演化而成的“永字八法”应运而生。所有的汉字都由这八种笔画组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完成后面的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 “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所以,“诗词” 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在当时,诗就是辞。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 字。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 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从此以后,“词”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小题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C.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D.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B.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C.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是指具有 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如《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如果从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诗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它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②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乡愁对于步入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ZXXK
③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④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乡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
B.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C.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
D.乡愁是一种追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
B.第②段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乡愁对于现代人的特别意义,接着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做了阐释,然后通过对比概括了文化乡愁的内涵。
C.第③段承接上文,明确乡愁的产生根源,用“距离产生美”加以印证,接着引用北岛的诗句,论述乡愁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内涵及作用。
D.④⑤两段联系现实,从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乡愁的现实意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B.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
C.“距离产生美”,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上的距离,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D.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我们能在乡愁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涵养出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4分)
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后不屈身降志。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才华盖世的士人。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
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反映了诗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吧?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让尽才的生命精神突显出来了。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文中“尽才尽气”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所谓“尽才尽气”,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不一定要超量地付出才与气。
B.李白的消极自由包括他的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也是尽才尽气的表现。
C.无论是初盛唐的诗歌,还是中晚唐的诗歌,都完全表现出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
D.唐诗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第二流的诗人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
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白居易领导新乐府运动,这些活动都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C.与韩柳、白居易相比,李商隐和杜牧的才华受到压抑,一生中没有“亮点”,他们并没有“尽才”。
D.盛唐诗人活得“尽气”,而晚唐就有点气脉衰败,但晚唐诗人还是突显了“尽才”的生命精神。
【小题3】结合文本和自身,简要谈谈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尽才尽气”。    (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影与历史
张旭鹏
电影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电影的介入,正在改变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人里,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一定会更高。同时,这种历史认知方式的转变,也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早在1988年,美国哲学家海登·怀特就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对这一现象作出分析,并杜撰出“historiophoty”(影视史学)一词,与传统的“historiography”(书写史学)形成对照。在怀特看来,“书写史学”是以言语的意象和书写的论述来表现历史,“影视史学”则以视觉的影像和电影的论述,去表现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无论是书写史学还是影视史学,它们都必须经过压缩、替换、象征和限定的过程,两者在对历史的表现上,有着同样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媒质的不同。怀特本人对历史真实性问题持怀疑态度,认为从叙事的角度来看,历史书写与文学创作无异,因此历史事实是建构而成的,不存在所谓的一般事实。与之类似,电影在表现历史时,也是依照某种原则将影像编排成特定的叙事,其功能与传统的史学并无二致。
在理解某些特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上,怀特的理论就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纳粹屠犹”。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件,它虽然是针对一个种族的灭绝性杀戮,但所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却是全人类的。面对大屠杀,人们更在意的是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考量,而不是表现它的方式。换句话说,不论借助什么样的历史叙事去再现大屠杀,它必定是一个历史事实,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相对主义立场没有任何意义。同样,在面对某些历史事件时,电影也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历史或理解历史的问题,它更关涉道德。
电影在表现历史时,通常会采取多种形态,比如战争片、喜剧片、传记片、纪录片等,但所有这些历史题材的电影都可以分为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两大类。前一类只是在主题和场景上采用了历史的形式,但反映的却不是历史事实,有很多“戏说”甚至完全想象的成分;后一类则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或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为基础。但即便是虚构类的历史电影,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通则,不能犯下时代错置的谬误和违背基本的价值判断。否则便是误导观众,有悖于电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某种意义上,虚构的历史电影更应当受制于道德的约束,以防止过度的自由化可能导致的价值体系的崩溃。
对于非虚构的历史电影来说,恪守职业道德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它要做到的是如何实现专业历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为对普通观众来说,所谓的历史就是他们在银幕上之所见。在表现历史上,电影有着传统史学难以企及的优点。电影可以让观众看到场景,听到声音,乃至一窥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这种多重感受,必然会给观众带来更为强烈的历史体悟,激发他们去探索可能的历史真相。在叙事上,巧妙的蒙太奇手法和明快的闪回,不仅足以消除繁琐的文字所造成的阅读上的滞胀感,而且可以实现文字表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镜头长短的应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选择,也足以成为对历史事件做出全面而准确描述的保证。因此,电影完全可以作为传统史学的一种补充,在表现历史、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上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与海登·怀特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对影视史学,观众是通过视觉,从影像或电影中去了解历史以及影视工作者的历史见解。
B.对书写史学,读者是借助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意象去了解历史以及史学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C.从对历史的叙述角度看,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并无不同,两者都不存在所谓的一般事实。
D.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文学创作,后者则是一种历史的纪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极为普及的今天,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传统的书写史学,而是通过影视史学。
B.怀特虽对历史电影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但他也无法否认电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必须遵循道德制约的事实。
C.虚构的历史电影不但可以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自由展开,它所讲述的故事也可以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
D.影视史学具有书写史学所无法企及的表现手段和效果,因此,历史电影在历史知识普及上的作用不容忽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视史学比书写史学有更大的自由度,尤其是虚构的历史电影,但任何自由,都必须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B.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必须符合一定的历史通则,不能出现时代错置的谬误,如搞“穿越”之类,则有违这一原则。
C.历史电影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战争片《南京!南京!》、传记片《芈月传》、喜剧片《戏说乾隆》等。
D.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不少情节在史料中是没有的,但这并不影响观众从宏观上对这段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