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枚铜钱

郑飞雪

这是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很普通,但伍蒙却视为宝贝。他遇事爱把玩这枚铜钱,以致这枚铜钱被他摸得油光发亮了,很是诱人。

伍蒙跟树生本是一起长大的伙伴,关系一直很好,但近来因为他借树生钱未按时归还而打过几次架。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发誓不再还钱。树生呢,因为打了伍蒙,也没打算要他还钱了。

树生当着很多人的面,对他说:“有种再打一架,钱就一笔勾销算了。”

本来,伍蒙也想再打一架,可听树生这么一说,反而不敢再打了。他生怕自己被树生打得太重,医药费还不止那笔该还的钱。但他吃了亏,总想报仇,就说:“哼,等着瞧吧!

树生以为伍蒙会去学武术,学好了,就会来找他的,就加紧在家里练武,恭候伍蒙的到来。伍蒙见树生天天练武,更是气愤不平,就暗暗学起了模拟巫术。模拟巫术,又叫顺势巫术,是以相似律为原则,以相似事物为替代品求吉或求灾的巫术手段。他当然是想替树生求灾。

伍蒙精心制作了一个稻草人,高矮、大小、胖瘦都跟树生一样,又用一张黄色的纸,画出伍蒙的五官,贴在稻草人的脸上,再用一张白纸,写上树生的生辰八字,贴在稻草人的胸部。看上去,这个稻草人就完全是树生本人一样了。之后,他在稻草人上洒了一瓶汽油,再拿出一个打火机,“咔嚓”一声点燃了。瞬间,大火熊熊,稻草人烧成了一把灰烬。

伍蒙很怕,担心树生被烧死了,很多天没有出门。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树生安然无恙,练起武来还是威之武之的。

他想不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该不会是法术失灵了吧。不,绝不是法术的问题,一定是稻草人不像树生,以致树生安然无恙。他又尝试其他方法,用泥巴造人,捏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树生,真是怎么看怎么像。之后,他将泥人扔到水里,让其溺死。

伍蒙很怕,担心树生被溺死了,很多天没有出门。

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树生安然无恙,练起武来还是威之武之的。

后来,伍蒙到底还是找出了原因,就是方法太毒,太过分,因为巫术也有一条规则,就是报复措施超过了对方的错误是不会灵验的。于是,他打算将一些病痛转移到树生身上,那样就是相称的了。要转移病痛,就得找病源。而这样的事又是不能让人知道的,一则怕遭人谩骂,一则怕天机泄露,这就只能靠自己了。而他一向身体健康,等了好久都没有生病。他好郁闷,问自己:“怎么还不生病呢?”

又等了好久,还是没有生病,他开始想新办法了。下雨的时候,他故意不打伞,任雨水淋湿衣服。衣服湿了也不换,长时间浸着。终于,他病了,高烧不退,全身瑟缩着,就是通常说的“打摆子”。他一边颤抖,一边高兴。

别人间他:“你怎么了?”

他牙齿咬得咯咯响,强做笑容说:“我高兴得‘打摆子’了。”

别人转过头,轻声说:“神经病!”然后。他躺到床上,盖上三床被子。被子不停地颤动,他拿出那枚圆形方孔的铜钱,放在肚脐上,口里念念有词,希望病魔尽快进入铜钱。很久以后,估计病魔已进入铜钱,他就踉踉跄跄起床,走到树生必经的路上,将铜钱丢下。之后,他躲在一边偷看,等着树生来捡。果然,不久树生就从这里经过,看见这枚闪闪发光的铜钱,立即捡起来了。

伍蒙既紧张,又兴奋,估计这下病已转移到树生身上了。他偷偷地回到家里,躲着不出门,生怕患病的树生怀疑到自己身上来。

第二天,树生却意外地来到伍蒙家里,将铜钱扔给伍蒙,说:“我知道,这枚铜钱是你的,给你,以后小心点,不要再丢了。”

(选自《文学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使用“打摆子”“有种再打一架”等方言或口语词汇,叙述充满着乡土气息。
B.树生练武术“恭候伍蒙的到来”,伍蒙学巫术“替树生求灾”,体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C.小说中间用一句话对模拟巫术进行介绍,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色彩。
D.小说写伍蒙一边“打摆子”一边“施巫术”时,用了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其疯狂之态。
【小题2】伍蒙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树生把铜钱扔给伍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7 04: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古老的《诗经》中,我们最早看到了“兴”的运用。《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形,诗人大都缘物起情,由此及彼,这就是比兴的运用。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一开始由一对水鸟在河中沙洲的求偶鸣叫写到作者爱慕的姑娘,渴望同她结成伴侣。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的开头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妇美丽的容颜,祈祝新妇婚姻幸福美满。桃花与新妇之间,也就是起兴与所咏之词之间,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还有的起兴比较隐晦。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一开始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诗经》中积淀了远古生民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的思维习惯,将“兴”作为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之间的触发点,由此及彼,由物及我,中华民族艺术生命的激活,在“兴”之中获得了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兴”的形成是在先秦时代。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命题,正式启用了“兴”的诗学概念。秦汉间的《周礼》提出了比兴概念,后来汉儒在注《周礼》时对比兴作了诠释。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讨论“兴”的问题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孔子那样,当作诗的概念,强调对《诗经》的欣赏是感发志意的美感心理;另一种是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诗法看待。“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它是与“比”相提并论,然而更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范畴。在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中,一般认为朱熹《诗集传》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说法大致道出了这一术语的特征。在两汉时代,比兴范畴作为同类,依附于政教功用,无非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用来达到“美刺”的目的。
到了魏晋时期,在两汉文学中作为美刺表现手段的“兴”冲破了“美人伦,厚教化”的窠臼。西晋文士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解释赋比兴时说:“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对赋与比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对“兴”的解释却是极有新意的,他强调“兴”的有感而发。
东晋年间,文士们模山范水,感兴起情,欲借山水来化解人生郁闷,涤除世俗之气,“兴”也就越发脱离“比兴”的樊笼,化为瞬间的美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了“是日雅集”时的情景。面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诗人由物景想起人生的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文中一共三次出现了“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所以兴怀”。
在魏晋南北朝,诗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常见的事。如曹植《赠徐干诗》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鲍照《园中秋散诗》云:“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沈约《梁武帝集序》云:“日月光华,南风所以兴咏。”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答晋安王书》中自叙:“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从这些资料来看,“兴”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已融入魏晋六朝人的审美生命之中,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追求超越世俗、物我合一的生活之境。
(选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作为诗歌创作手法,其产生与先民的思维习惯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兴”正好联结了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
B.先秦时期的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等命题,正式开始使用“兴”这个诗学概念,汉朝学者在《周礼》中又提出了“比兴”的概念。
C.西晋文士挚虞《文章流别论》强调“兴”是有感而发,这种极有新意的解释,是对两汉文学中“兴”的功能的突破。
D.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三次出现了“兴”,这里的“兴”是由物景联想到人生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作者所列举的《关雎》《桃夭》等作品来看,“比兴”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感发和托喻,指向所咏之词。
B.《柏舟》中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这和《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异曲同工之妙。
C.汉儒在诠释“比兴”概念时,像前期的孔子一样,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当作一种诗歌技法看待。
D.作者引用曹植、鲍照、沈约、萧统的文献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文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很常见的,“兴”已经融入人们的审美生命之中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老的《诗经》中,许多诗歌就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此可以推断,“兴”作为一种手法,很早就被古人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了。
B.东晋年间,文士们突破“比兴”的限制,在与山水自然交往中,强调“兴”带来的瞬间美感,这与当时文人自身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
C.从孔子到魏晋南北朝,“兴”的内涵从政教美刺发展到睹物兴情、感喟兴怀,由政教走向审美,“兴”的内涵和风貌特征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
D.作为一个原创型文化概念,“兴”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汇集了认识与思维、审美活动多层面的意蕴,彰显出中华思想文化的独特风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①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台湾国文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大陆30所高中试用。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终于相互“说上了话”。
②究竟如何对待传统?
③百年来,思想者、政治家们分歧巨大。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传统的中国人,仿佛不是傻瓜,便是奴才。也有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到康有为搞今文经学、托古改制那套为止,路已走到尽头。而捍卫者也不绝如缕,既有对传统表达“温情与敬意”,也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更有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基督教信仰衰退,惟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拯救者。
④当下,我们不妨抛开理论的百年聚讼,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回到现代人的基本认同,回到文本。
⑤《论语》里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有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不问马也不对!且看接下来选的一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便是恻隐之心及于兽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和颜回,是乐学乐活的典型。在诸多反传统者眼中,宋明理学是“灭人欲”的罪魁祸首,但二程去向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求学时,第一件事,却是被要求琢磨“孔颜所乐何事”。
⑦《论语》里的孔老夫子还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⑧我们没必要只靠“老古董”过新日子。只是说,传统的精义,与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并不违背;现代人的生活,何必拒绝传统中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古人以古人的高贵,以轴心时代的智慧,用极优美简洁的语言,将极生动活泼的生命经验,留存在字里行间,呈现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类文本里。
⑨让我们放下对古人的傲慢,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跟今天的诉求,自然地共生互长。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才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既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小题1】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几种态度。
【小题2】文章题为“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请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  局  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

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了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3】“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剃头匠

申赋渔

“剃头爷爷来了。”

老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子里大喊。

剃头匠夹着细长的木盒子,脚步轻快,声音洪亮。

“木匠!”剃头匠一面招呼爷爷,一面把腋下的盒子放在椅子上。爷爷在我大喊大叫之后,已经走出屋子,笑眯眯地在门口站着。

盒子是桃木的,正反两面各雕着两位神将,面目凶恶。这盒子常常使人想起身怀绝技的武林怪客。

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玩笑。

剃头时,爷爷总排在最后一个剃。他不只要剃头,还要刮脸、掏耳朵。其中刮脸,是最让他快活的。

剃头匠先拧了一块热毛巾,敷在他的脸上,然后用手在爷爷的脸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泡沫。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爷爷苍老的脸一点一点露出干净的模样。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快活的呻吟。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终于剃好了,爷爷靠在椅子上,像是睡着了。剃头匠还要用热毛巾给他擦脸。擦过两遍,剃头匠从爷爷脖子上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地一声。这时候,爷爷才慢慢醒过来。

“怎么样,木匠?”

“嗯,嗯。”这就是爷爷的回答。听到这声音,剃头匠很满意。

剃头匠住在村子后面的河边上。一个人,住两间茅草屋。剃头匠每个月要挨家走一圈,这一圈要走五天。这五天里,中饭和晚饭轮着在各户人家吃。我家吃中饭了,晚饭就到隔壁家,明天呢,再到隔壁的隔壁一家,如此循环。哪家伙食好一点,差一点,剃头匠不计较。不过,剃头匠来了,家家都要去割肉,或者杀鸡,这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

大年三十这一天,剃头匠是不离家的。他要把庭院打扫干净,门上贴上春联,掸掉屋梁上的灰,贴上福、禄、寿的神像。这些事情都得在上午办好。到下午了,他就搬把椅子,坐在屋门口,捧着水烟咕噜咕噜地吸。这是他剃了一年的头,等待收获的时候。

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这天下午拜访剃头匠。有人送来刚蒸出来的馒头,有人送豆腐,有人送鱼送肉,还有人送米送面送油或者自家腌的香肠鸭蛋。

来人送了什么,是多,是少,剃头匠都不在意,他总是显得过意不去:“哎呀,太多了,太多了。”爷爷往往是最后一个来。他要一样一样看剃头匠的收获,剃头匠就一样一样指给他看,脸上满是得意的光辉。等都看完了,爷爷才回家去,拿来剃头匠过年还缺的。要是什么都不缺,就包个红包。

申村人对剃头匠的敬重,有点过。我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缘由的。这时候的剃头匠,已经七十多岁,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可是爷爷和一班老人,还坚持请他动手。

剃头匠年轻时在北边的一座大庙里做杂工。一年多,方丈就教他剃头。给和尚剃头不是容易的事,学了两年,还没有满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

一天,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带了人,在庙里开会。日本人知道了,半夜里围了上来。书记立即组织突围,书记断后,没跑掉,开枪自杀了。

日本人忙了半天,只抓了一个死了的书记,很恼火,就把和尚们赶到庙门口,要方丈供出共产党的去向。方丈哪知道什么。日本人问了半天,很不耐烦,就把方丈捅死了,一把火烧掉大庙。然后驱赶和尚和杂工们,给部队挑弹药。

后来,有人就推荐剃头匠给日本兵理发。一试,日本兵们个个满意。

那是一个午后,中队长差人喊剃头匠。中队长的住所是一座前后两进的老屋。前屋住的是士兵,后屋是中队长的卧室和办公室。剃头匠已经来过几次了,不只是中队长,这屋里上上下下的人,他都熟识,都是他剃过头的。

中队长有个习惯,刮过脸之后,太舒服了,他要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这时候你不能喊他,刮完了,悄悄收拾好东西,蹑手蹑脚走就行了。

中队长在椅子上坐着,看剃头匠过来,笑着递给他一支卷烟。剃头匠接过来,朝他弯弯腰表示感谢,然后夹在耳朵上,他舍不得抽。

剪完头发,剃头匠用热水湿了毛巾,拧一拧,轻轻盖在中队长的脸上,然后拿出剃刀,在磨刀布上磨两下。揭开毛巾,剃刀在中队长的脸上如轻柔的手指一般滑行。中队长的眼皮抖了抖,吸一口气,呼出,整个身体惬意地松弛下来。

剃刀经过额头、鼻翼、嘴唇、下巴、咽喉,然后轻轻一抹。中队长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血流如注。

剃头匠收拾好工具,出了门,轻轻把门带上。到了前屋,从耳朵上拿下纸烟,向一个士兵借了火,朝他弓弓腰,转身出去。

剃头匠是撑了只小船离开的,小船应该是他早就瞄好的。

几天之后,剃头匠回到了他已多年未回的申村。他请人在他系着小船的岸上,搭了一个茅棚。

78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去世。

(选自《匠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剃头爷爷来了。”小说以此开篇,先声夺人,既亮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又写出了主人公剃头匠在申村受欢迎的程度。
B.爷爷是明理之人,秉性纯朴善良,因而大年三十看剃头匠缺什么就送什么,如果剃头匠不缺什么就包个红包。
C.剃头匠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但是爷爷和一班老人依然相信剃头匠的手艺,坚持让他剃头。
D.以“我”为视角叙述故事,既增加了小说的童趣,使小说幽默诙谐;同时,还以“我”的所见所闻把情节贯穿起来。
E.描写刺杀日军中队长的语言平静从容,而这一情节却惊险紧张,从容的语言和惊险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震撼。
【小题2】小说是如何表现剃头匠技艺之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描写了申村这一典型环境,这一典型环境主要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