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视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证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域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嗅、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第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伸逻辑”。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唤。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能。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遗传基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探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成因,别开思路。另一些科学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那种“直觉”引导下产生的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于长期艰苦执著的技术训练。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们自己可改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层。
C.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的。
D.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
B.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
C.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
D.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B.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品。
C.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
D.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觉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7: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1914年,胡愈之考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他充分利用商务“东方图书馆”,发愤自学,博览群书。1915年8月开始在《东方杂志》发表其第一篇译作:《英国与欧洲大陆间之海底隧道》。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1928年3月,胡愈之被迫去法国留学三年。

胡愈之回国后不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邹韬奋和胡愈之这两位爱国知识分子联手呼吁抗日救亡。桂林是当时后方文化名人荟萃的文化城,胡愈之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曾在桂林国新社任记者的王淮冰回忆:“文化城中的文化人,无论办报纸、办杂志、开书店、出版图书,有事都去请教愈老。人们称他为‘文化界的参谋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文化城’中第一大忙人。”胡愈之发动知识界朋友共同集资创办了由章锡琛任经理的开明书店。章锡琛曾深情地对胡愈之说:“从主意到具体工作,没有你恐怕就没有开明书店了。”在胡愈之的推动和策划下,创立了以《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为理事长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新闻界群众团体。

《世界知识》是胡愈之在生活书店亲自创办的心爱刊物。他在1934年9月发表的《世界知识》创刊辞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怎样走上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他和乔冠华的共同建议下,《世界知识》从上海迁来北京复刊,使其成为我国唯一从旧中国转来至今仍在连续出版的刊物。

淞沪战争上海沦陷后,胡愈之在租界孤岛仍坚持文化出版工作。他从斯诺家中得其新出版的《RedStarOverChina》一书,为了减少发行阻力,将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改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在不到一年内连续出了四版,并在香港被多次翻印,成为海内外华人争相阅读的畅销书,创造了中国出版史的奇迹。

不久,胡愈之与许广平、郑振铎等共同商议,编印出版《鲁迅全集》。他亲赴香港向蔡元培、宋庆龄汇报此事,得到他们的热情赞同和支持,通过茶话会向社会名流推销《鲁迅全集》精装纪念本的预约券,迅速筹集资金万余元汇寄上海,使书稿得以及时开印。首版《鲁迅全集》共20卷,约600万字,从开始策划到1938年7月正式问世,仅历时4个月,又一次创造了出版史的奇迹。

胡愈之文思敏捷,文理清晰,文笔流畅,文风淳朴,被郭沫若称为“做文章老手”,被邹韬奋誉为“文章万人传颂”。胡愈之从法国回国,路经莫斯科,进行了考察访问。回到上海后,他开始以生动优美的文笔撰写《莫斯科印象记》,先在《社会与教育》周刊连载,1931年8月集辑成6万字的单行本发行。邹韬奋在《生活》周刊发表文章推介此书:“全书虽有151页,但以作者亲切有味的叙述,通畅流利的文笔,令人非终卷不能自休,看完时觉得没有这么多页数似的。”

1937年6月11日,苏州法庭开庭审讯救国会“七君子”。12日晚,胡愈之即挥笔起草《爱国无罪听审记》,第二天早晨,各报多以《爱国无罪听审记》通栏标题刊出,轰动了全上海,成为传世之作。

(摘编自胡序威《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相关链接:
①作为传播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播火者,胡愈之在“五四”前夕,着力倡导白话文,发表传递西方新思想新科学、宣传新科技新发明的文章。“五四”运动爆发至1923年下半年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在《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介绍、评论世界进步文艺人物、作品、思潮和流派的文章,翻译了众多世界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是“五四”作家中最为高产者和传播新文化最为活跃者之一。(百度百科)
②我每每觉得像愈之这样的人,他本身就是绝大一股感召力!给青年一代以鼓励,以勇气,以楷模。(茅盾《悼念胡愈之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胡愈之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准确的判断力,而且还是一个热心社会事务,关心帮助他人的文化人,因此受到文化人士的敬重。
B.胡愈之亲自创办心爱刊物《世界知识》,他希望通过这个读物向中国的读者介绍世界,扩大中国人的视野,让中国了解世界,让国家发展跟上世界的步伐。
C.材料语言平实,史料详实,脉络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冷静客观地展示了胡愈之的一生,能对人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再现了一位启蒙者和播火者的形象。
D.胡愈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家、编辑,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记者、作家、翻译家,他的文学作品极具鲜明的时代性,具有强烈号召力与生命力。
【小题2】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材料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回答。
【小题3】胡愈之被称为文化出版界的巨人,他在文化出版界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选自2019年10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小题1】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
E.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小题3】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小题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 “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物理91%,化学83.5%,技术70.6%,生物68.8%,历史62.8%,地理60.9%,政治59.7%。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B.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E. 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但在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依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年历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
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
(选自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早在史前时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
B.我国发现的黍与西亚和欧洲的黍有传播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的发源地。
C.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测年”距今7600多年的“黍”要早得多。
D.黍曾被认为起源于西亚地区,在兴隆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和黍,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前者体现在对比粟和黍的出土时间,后者体现在把研究小米的出土时间说成“测年”。
B.文章在论述粟和黍的起源地时运用大量的数据、科学的论据分析了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传播关系。
C.文章先指出小米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意义,再论述小米的原产地,最后指出从我国传播的时间和过程。
D.文章通俗浅近,从抽象的科学研究中列举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论证思路清晰,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北方的黍在4500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中亚并继续向西传播,西亚出土的黍有7000年历史的说法并不可靠。
B.DNA研究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直接证明西亚和欧洲的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和吸收存在着选择性,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没有发现黏的黍。
D.小米栽培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

同类题5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  ①  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   ②  ,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小题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考查    检查B.视察 检查
C.视察    检验D.考查 检验
【小题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 “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小题3】“丁老七”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5】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