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先后开通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艺术及其精神随之传至世界各地,并为世界艺术发展贡献着智慧。《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主要将中国绘画艺术置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坐标系中,从“东学西渐”的角度重点审视和探讨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本书认为西方一部分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所以在创作中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传统西方绘画用面表现物象,而中国绘画用线表现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来无线,但画家都用线条来表现。至近现代,西方画家的作品凡有新意者,大多是改面为线而创作的,这是画家们借鉴中国绘画艺术得来的益处。

中国绘画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说到底是对中国之外的绘画创作者及其作品的影响。本书中,作者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展开论述。毕加索早期的绘画以写实为主,但后来,他的画作以线条作为绘画的语言,笔法写意,绘画风格由具象转为抽象,实现了从画“形”到画“意”的转变。这和他长期临摹中国画和倾心于中国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颇有关系,毕加索曾赞许到“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而用线条造型,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影响到和区别于其他风格绘画艺术的显著标志。

本书认为,西方绘画注重科学原理,中国绘画则更讲究哲学精神。因此,西方绘画重在写形,强调视觉享受或冲击力;而中国绘画重在写心、畅神,强调人格的修炼、性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也就是说,在中国绘画理论视域中,绘画不过分强调描绘对象的真实与否,即不仅要画见到的“实”的东西,同时还要画见不到的和那些想象的“虚”的东西。西方画家们仅在近一百年前,才领会其奥妙,而中国的画家们,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创作中自觉践行了这种理论。

笔者认为,深入挖掘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迫在眉睫。中西方艺术的交流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单纯注重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既不利于客观、清晰地认识西方艺术,也不利于有效地吸收外来艺术。重估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与贡献,有利于我们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推动时代艺术创作的繁荣,彰显大国的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节选自陈华文、周璇《评<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重点谈了丝绸之路开通和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贡献。
B.该书认为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由具象转为抽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绘画影响的表现。
C.该书指出了因注重科学原理而排斥写心、因讲究哲学精神而轻视写形的两种绘画特点。
D.该书认为中国绘画越过了以面表现物象的阶段,直接以线表现物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将中国绘画艺术置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坐标系中,审视探讨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B.本文在论证时以论述《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一书的内容与观点为主,以阐明本文作者的认识为辅。
C.《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有力地证明了西方画家取得辉煌成就都是借鉴中国绘画艺术而得到的益处。
D.本文首尾两段都提到了“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和贡献”,前后照应,强调了中国艺术的历史价值与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毕加索绘画风格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长期临摹画作,更要倾心绘画所倡导的价值追求。
B.近一百年前西方画家才领会中国绘画虚实结合的奥妙,可见西方画家并不追求哲学精神,只重科学原理。
C.中国艺术对世界艺术尤其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艺术发展贡献着智慧。
D.彰显大国的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重估艺术的历史价值,才能解决好“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1 06:0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会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大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枉,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租。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作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医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许毛笔的痕迹。1936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毛笔易折易损,难以保存,因而古笔很难觅见,迄今未发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1953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笔,是我国最早的毛笔实物。
该笔用兔毛制成,用优质的精竹作笔杆,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再用蚕丝缠绕,外涂一层土漆,这支笔被命名为“楚笔”。后来河南信阳也出土了楚笔。湖北云梦、甘肃天水出土了秦笔。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租,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里,后世毛笔大体如此。蒙恬制笔时即选较坚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这样的毛笔,既可使笔头保持浑圆,又利于吸墨,书写更具稳定性。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小的一支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作者胡忆红)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都已经消失,原因是毛笔易折断易受损,保存起来困难。
B.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毛笔实物,用兔毛和精竹制作而成,此笔被命名为“楚笔”。
C.秦笔较楚笔有很大改进,笔杆为中空的竹杆,笔头纳入笔腔内,为后世毛笔雏形。
D.毛笔最初不仅样式多样,名称也不一,直到秦一统天下,才有了“笔”的名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首段把毛笔与古埃及芦管笔、欧洲羽毛笔进行比较,突出毛笔生命力强大。
B.第二段中以《史记》的记载为根据,意在确认蒙恬为毛笔的创始人,增强说服力。
C.文章中引用一些史料和考古发现,使介绍的内容更有根据,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D.文章主要阐述了毛笔的历史、制作材料、样式及制笔城市的变迁与流转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笔至少有6000年历史,由此可见中国毛笔出现要早于其他国家,这得到了史家考证。
B.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文饰可以看出毛笔的踪迹,可推知那时就有毛笔。
C.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也有了相应提高,宋元都有制笔出名的城市。
D.同样的毛笔,相同的技巧,融入的情感、理想不同时,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守巷者
庄 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到了晚上,一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震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每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
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
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天已经有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卖面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已鬓发斑白。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得讨厌。风加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钻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像触电似的痉挛起来。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传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汽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是他满脸的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我与他真是素昧平生,相遇他乡,不是奇迹么?
我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我拭过嘴,微笑地望着他。
“你不要看俺头发白了,没关系,俺儿子可大了!”他似乎猜透我心中优越的感觉,于是这样说。
我没有再答他什么,心里忽地充实起来。我想:是的,我们的下一代都大起来了!回家,快了!
雨仍下着,风仍刮着,我站起来向他告别,转身走去,不禁回头又看了看,想,只留下他一人在深夜守着这长巷,是太不该了!
(选自《海外华人散文选》)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守巷者”——一个在大陆当过县长到台湾却卖面的老人的事,来抒发自己孤寂、落寞之情。
B.“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震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C.“这颗星似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灯”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D.“我”吃面时“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表现了在生活的艰难时期“我”因吃一碗面就感到满足的心理。
【小题2】“守巷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在写卖面的老人之前,写长巷,写夜晚归来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小题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小题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V观”、特稿、VR全景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行动“AI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已超过8亿。
B.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小题3】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C.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小题2】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