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V观”、特稿、VR全景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行动“AI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已超过8亿。
B.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小题3】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9 04:50: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曰:“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微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
B.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侯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B.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D.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被选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以来,各地政府在财政、宣传教育、立法等方面积极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倡导和投入,虽取得一些成效,但效果不尽人意。

垃圾焚烧发电是当前应对垃圾与日俱增的最为经济的方式。然而,进入城市与社会的转型阶段,大气污染、邻避事件使得看似经济的垃圾焚烧背后巨大的社会成本逐渐凸显。一直以来,尽管有诸如日本和美国等国的经验作为典型示范,但鉴于国情和相关法律理论、产业技术的不成熟,国家和政府竭力探索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和付费以外的其他潜在路径。

毕竟,强制分类作为一项强制性义务,其规范性和拘束力的配置是以为公民承担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甚至是公民环境义务为代价。在经历十多年的挫折之后,经验与实践自觉地指明了强制分类的基本立场。为此,2017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先行置于选定的46个城市进行实践尝试,希望从局部性的试点试验中吸纳地方经验,自下而上地反馈到立法决策层,为正式的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摘编自《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困境与义务进路》,有删改)

材料二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如此大的决心和力度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引发国内外热议。而且,国内诸多城市也相继公布了各自垃圾分类相关举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走入市民家庭。

在上海,关于垃圾分类“铺天盖地”的宣传,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上海虹桥机场,LED屏不间断地播放垃圾分类广告;市区内,出租车车尾广告介绍餐厨垃圾粉碎机;大街小巷的垃圾桶,早已被贴上垃圾分类的标志……宣传到位了,在投放环节,上海采取实时监督,奖励正确投放垃圾行为,激励居民更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效果显著。

垃圾分类进入强制阶段,必须按要求分类投放,否则将面临处罚。上海市对未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垃圾在经过分类投放后,会不会在清运过程中又“万物归一”呢?在后续的垃圾处理环节中,责任单位是否能杜绝混装混运现象?上海规定,不同的垃圾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每类垃圾也都有各自对应的运输专车。除了出台相关处罚规定,上海还依照条例规定,设置了“不分类、不收运、不处置”机制,即收运、处置单位对不符合分类标准的生活垃圾可以拒绝接收。

同时,对有害垃圾,让有资质的单位做无害化处理;对湿垃圾,进入湿垃圾资源处置中心,将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回收再利用;对干垃圾,则可以焚烧亦可以填埋,处置过程中仍可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

对垃圾处理终端环节,上海市提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建设完善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加快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坚持规划引领,结合上海超大城市实际,加强整体统筹谋划,探索创新处置方式,真正治好垃圾、变废为宝。

(摘自《河北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包装行业可达到80%以上。

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

经过柏林实地探访,发现每一户或每一栋住宅楼都有分门别类的垃圾桶。生活垃圾可大致分为5类:有机垃圾、包装垃圾、纸类、玻璃类和混合类垃圾。如果不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垃圾回收企业会拒收桶内垃圾。

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垃圾焚烧发电是目前应对垃圾最为经济的方式,但同时它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B.垃圾分类一直是城市管理中一大难题,上海率先推进这项工作,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C.在垃圾处理终端环节上,上海用高标准、高水平来建设和提升末端处理设施,以达到治好垃圾,变废为宝的目的。
D.自20世纪初,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使德国的垃圾分类行业秩序井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政府白2000年以来,在财政、宣传教育、立法等方面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倡导和投入,但效果仍不显著。
B.在我国,从城市试点的实验中吸取经验,自下而上地反馈到政府,才能真正的将垃圾分类落实。
C.上海在垃圾分类管理上采取了既具体又严格的措施,该措施也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D.民众教育和专业处理再利用两个重要的环节,使德国成为了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小题3】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上海是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姓氏是社会人的一个群体性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姓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文化的意义,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姓氏文化受到不同的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姓氏在其产生之初是标志氏族或者社会血缘关系的识别符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因此,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
姓氏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礼记·乐记》阐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周易·序卦》阐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在现代社会,姓氏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有些旧有的姓氏己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了由先前的男尊女卑到现在的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当然,子承父姓的习俗依然盛行,尤其在中国的农牧地区。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己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选择,后代无论是男是女,既可以从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有时是父母姓的组合,甚至根据自己的意愿新起一个姓。苏州有一位孩子的姓更是充满了现代文化特征。由于孩子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姓氏又互不相同,为了考虑周全四个姓氏,最后经过家庭所有成员的表决,另起新姓“点”。新姓的下部四点代表全家四个姓,上部是一个“占”字,代表占有全家的四个姓。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城市中不少孩子也会共同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有些孩子的名字是四个字‘父姓+母姓+名字”,表达了对父母双方基因的尊重和中国姓氏文化的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思想更为多元,姓氏文化表现出了新时期新的文化内涵。姓氏是个人作为家族成员的符号标记,是个人对于“我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的科学回答。现在,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不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而是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平等意识和家族观念。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选自《浅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既是一种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B.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
C.在现代社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甚至可以新起一姓,这体现了男女平等意识。
D.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社会不断发展,姓氏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
B.社会不断往前发展,在现代,姓氏渐渐成为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已经不再有男尊女卑的意义层面。
C.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意识增强,反映在姓氏文化上,表现为一些旧的姓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
D.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小题3】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观点后,论证了姓氏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在新时期的内涵和意义。
B.文章第三段引用《礼记·乐记》和《周易·序卦》的目的是论证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C.文章第四段通过苏州一个孩子另起新姓的例子,论述了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向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了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这一中心论点。

同类题4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同类题5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 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大概是晚 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 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 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大不相同。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 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 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 径。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 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 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 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五是“转 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 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 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二者是用字之 法。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 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 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魏、晋之际,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 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 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 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一》,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刃、月、钱、信四个字分别运用了哪种造字之法?
【小题3】秦以后书体演变的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