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灾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材料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
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坍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材料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够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张衡二号”已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
A.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下达“罪己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宣布改过之策
C.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天人合一”弊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奸臣小人会在对天象做出解释时暗中做手脚
B.掌握大权的人会借天象灾异打击政敌、乱改政策
C.“书呆子”会谨小慎微,认真对待,不贸然施策
D.“书呆子”会听天由命,坐等灾害不除自灭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研究。
B.古人认为,天象或灾异是上天对违背天意的有过之君的警告或惩罚。
C.在天象灾异到来时,即使是昏君暴君也不得不有所改变、有所收敛。
D.现今,我们要以辩证而积极的态度运用和阐述“天人合一”的观念。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 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小题5】下列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爆”也可以写成“暴”,从造字上看属于会意字。
B.陷:“坍”读作dān,从造字上看属于形声字。
C.征:“兆”读作zhào,意思是“征候”或“迹象”。
D.雷:“闷”读作mēn,意思是“响亮的”。
【小题6】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张衡一号”以提供多种类、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加快了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建设。
【小题7】下列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继“张衡一号”后,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小题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05: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血绒花

筱 敏

在我的窗下,有许多肥厚的花,花色猩红,饱满欲滴。

花事总在最潮湿的一季。雾悠然罩在那里,薄时令花瓣生出细绒,浓时细绒就被犁开,大滴大滴沿犁沟淌下来,仿佛淋漓的血痕。

粘稠的空气扑面而来,使我呼吸愈渐粗重,我知道这是春天浓烈的腥甜,于是我知道窗下的血绒花已经开了。通常这时候我紧闭门窗,常识告诉我要紧闭门窗。天气报告也一再告诫我们减少以至停止户外活动,留在室内,何况我对花粉过敏,对雾也过敏。

然而门窗能保护什么呢?我分明知道,我的儿子走在户外,儿子的信息会辗转穿过雾气,润湿着来到我这里。

妈妈,今天学概率,好多猎人各开一枪,各人有命中猎物的概率,猎物中一枪死亡概率,两枪、三枪死亡概率,他们兴致勃勃把小动物的死亡概率算到小数点后好几位,他们怎么可以看不见小动物流血?

这个季节是生长的季节,我听见窗下的花粗重的吮吸之声,它们拔节的声音也很沉痛。地下的水粘稠,风低沉的呜咽在地下,潮水的啸声也在地下。这片土地掩埋得太多,太肥沃了,令人难以置信。

有一个白发人在我窗前,从早到晚,一推窗就可以看见,不推窗也可以看见。

她在花丛里徘徊奔走,从早到晚。已经被吮吸殆尽的身子,飘摇在肥硕的花间,没有重量

我问她找什么,她说找她的儿子。我说这样的日子应该呆在家里,她说她是呆在家里,她的家就在这里。我说家是一个有屋顶的地方,有墙,有门,有炉灶和炊烟。她说家是一个有儿子的地方,有儿子的船和儿子的帆,炊烟是母亲召唤儿子的炊烟。我看见她眼睛里雾气茫然,时间在那里一层一层变黯,重重叠叠的黯淡令我骇异,原来我们已经茫然流逝了那么多的时间。

我安慰她说,您的儿子已经开出花来,那么丰硕,厚重,那么奇丽骄人。

她说,但是我要的不是花,我要的是我的儿子。

我说,儿子大了总是要去远方的,远方总是属于少年人,他们张翼飞起来,我们老了,我们没法看见

她说,可是他没能走远,可能就藏在一棵花的下面。

飘渺的城,

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

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

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

叹息,又短又稀,吐出了口,

每一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足前。

我回头张望,深为惊恐。雾在玻璃外面重叠成水滴,淋淋漓漓,我用窗帘把淋漓和猩红都关在外面,足前一摞消遣的新闻纸,让我努力把眼睛盯在上面。然而它们刚刚隔了一夜,就糟朽成尘。它们什么也不曾知道,而且什么也不愿知道,只是在足前窸窸窣窣不断升高,发泡,不断地淹没我们的空间,记忆,以及诗人的预言。

我窗下的花依然怒放,瓣、蕊、子房、花萼依然噼啪作响,雾在那里依然生出柔嫩的细绒,依然被划破,露出淋漓的猩红,雾依然会再次在猩红之上生出细绒。白发人依然坐在方砖上,看熙来攘往的陌生人,奔忙的陌生人,奔闲的陌生人,越来越使她陌生。

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许她会好受一点,她点起手中一支蜡烛,听着蜡泪悄然滴落,还有火花微渺的响声。

我问她在等什么,她说在等儿子。

她说她会等到星垂四野,等到一个接近童话的时辰。她将把蜡烛一路摆到天边,她随着烛光走到星星那里,就能找到她的儿子。

(选自筱敏《涉过忘川》,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两段对血绒花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小题2】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她在花丛里徘徊奔走,从早到晚。已经被吮吸殆尽的身子,飘摇在肥硕的花间,没有重量。
(2)我说,儿子大了总是要去远方的,远方总是属于少年人,他们张翼飞起来,我们老了,我们没法看见。
【小题3】作品中的“白发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捉太阳
袁省梅
当一张张捡拾的广告纸糊满了墙壁时,女人望着花里胡哨的小屋子,眼里潮潮的。
屋子,是工地旁边简易的工棚,一间小小的青砖垒的房子。男人在城里的工地干活,在工地食堂吃饭,吃不好,还花钱。女人就来了,还带着孩子。男人不让她来,说工地里干活的人多了,没有媳妇撵着屁股来的。女人说,我心疼你。女人一句话,男人就不说话了。女人扯着三岁的儿子,提溜着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来到了工地。
女人到了哪里,哪里就是家。
糊好最后一张纸后,女人看看还在睡的儿子,从门后的包里抽出一大把红红绿绿的三角布,这些原是拉在商店饭店门前的“小旗子”。女人已经用这些布缝了一个圆圆的坐垫套,装了一个裁剪的圆圆的纸板,放在纸墩子上,厚实又好看。女人还给儿子缝了个小书包,一道红一道蓝的三角布拼凑在一起,鲜艳的如儿子的涂鸦。女人看儿子还在睡觉,就用三角布裁剪着,准备给儿子缝个小老虎小金鱼小老鼠。女人的手很巧,想着儿子挎着小书包,捉着小鱼儿小老鼠玩得开心,女人先乐了。
妈妈,妈妈。儿子醒了。一醒来,就从床上哧溜下来,两眼迷迷瞪瞪的还没睁开,就蹒跚着向女人跑了过来。跑到女人跟前,也不看女人手里的活,就往女人怀里钻,贴着女人的胸脯,抓住妈妈手上缝了半截的小老鼠,不让妈妈缝。
女人把儿子的小手含到嘴里,轻轻地咬住,你这个小坏蛋,你这个小坏蛋。说着话手就悄悄地钻到了儿子的腋窝下,儿子咯咯咯咯笑着,温软的身子像条虫子在女人怀里扭来扭去。
女人抱着儿子回到屋子,把小书包挎在儿子小小的肩上,让儿子站在面前,问,好看吗?好看吗?还没等儿子说话,她就哦哦地欢叫着,咯咯咯咯地笑,你这个小坏蛋,你这个小坏蛋啊。
儿子绕在她的怀里,在包里掏着,掏来掏去什么也没掏出,就撅着嘴跟女人要小汽车小手枪。
女人没有小汽车小手枪给儿子玩,女人有缝好了的小老虎。女人举起来,给儿子,啊呜啊呜,小老虎来了小老虎来了。女人学着老虎的模样圆瞪着眼睛,举着双手,张大着嘴,啊呜啊呜地吓着儿子。儿子高兴了,咯咯咯咯笑着学女人的样子,也举着手张着嘴啊呜啊呜地叫。可是不一会儿,儿子甩了小老虎,哼闹着又要手枪要汽车。女人又喵呜喵呜地学猫叫,给儿子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可儿子嚷嚷着,泪花闪闪的不听,拽着女人的手要手枪要汽车。
儿子眼里的泪如一片片闪着寒光的玻璃碎片,一下一下地割着女人的心。女人抱起儿子,一边哄,一边在屋里寻找好玩的给儿子。女人看见了墙上的小圆镜子。
女人放下儿子,拿上镜子,说,我们玩捉太阳好不好?
儿子立刻兴奋了起来,欢跳着。
女人的心里悄悄地疼了一下,就乐了。女人拿着镜子来到屋外,抬头看看阳光。她把镜子对着阳光,然后,斜斜地用镜子将阳光折射到阴暗的屋里。屋里有了一片小小的圆圆的阳光。小小的阳光长了脚般蹦跳着,欢腾着,一下子跑到了儿子的胸前,一下又蹦到了他的脚上。儿子咯咯咯咯地笑着,撅着屁股笨拙地追撵亮亮的光斑,扑来扑去。
一会儿的工夫,儿子的小脸通红,直挺挺地站住,呵呵地喘气,看着屋里的太阳跳到了被子上,贴在了锅上,也不去追了。女人知道,儿子累了。女人悄悄地把太阳光投到儿子的手上,伸手就可以抓住,喊,看啊宝,看啊宝。她看儿子正准备抓时,又让光斑哧溜溜走了。儿子不看妈妈,也悄悄地转着眼睛寻找那块圆圆的太阳光。他先是缓缓地,然后,猛然扑了过去,将手按在“太阳”上,大声叫,我捉住太阳了我捉住太阳了。
儿子咯咯笑个不停,儿子的笑声可真是好听啊,如眼前的太阳一样让女人的心里暖融融的。女人看儿子紧紧地握着拳,她喊,宝啊,松开手看看,太阳就在你的手心里。
儿子缓缓地摊开小小的手掌,哦,手心里躺着一个小小的“太阳”,亮亮的,暖暖的,一动不动地躺在他的手心里呢。儿子又咯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女人举着镜子的手一动不动,看着儿子,眼里含着泪。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插叙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交代了人物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首尾两次提到女人的眼泪,让作品在明亮温暖中内隐着一份辛酸的无奈。
C.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精细描写,展现了女人温柔勤劳、心灵手巧的形象。
D.小说善用叠词描写场景,母亲的慈爱、孩子的活泼跃然纸上,晓畅朴实而又亲切灵动。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小说标题“捉太阳”的含意。
【小题3】这篇小说以农民工进城为题材,构思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镜 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做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应做对比,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C.“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D.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小题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选出下列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这句话巧妙地将“缘”字拆分为“丝”“夕”“豕”三个字,作了意味深长的解释。
D.“‘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小题2】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
A.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其种植的植物密切相连的。
B.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C.“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D.文章由韩围申遗成功引入,从三个方面谈了传统节日的价值,中外比较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特性。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枓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褴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