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B.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C.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C.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C.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9 10: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

母亲笑着说:“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嘿嘿。”

母亲没辙了。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六姥爷又说:“六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了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

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

那个香啊,我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那就是送羊、换羊、装羊、装羊后付钱,但作者却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
B.原来六姥爷过去一直多次以小易大,偷换过很多羊,他早已被王站长识破了。小说想通过六姥爷告诉读者:面对公家财产,不可动私心,不可有杂念。
C.装羊的时候,王站长每装一只羊,就要照一下羊肚子,这说明王站长吃一堑长一智,避免了再像之前一样上当受骗。
D.小说结尾“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圆又大的月亮是母亲品德的象征,也渲染了快乐的气氛。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公共自行车基础上,共享单车童年过提升硬件配置、创新运营方式,发展更趋成熟。共享单车,通过短时间、大批量投放单车,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运营效率;能实现任意地点还车,提高了单车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通过扫码计时,支持支付宝、一卡通等移动支付手段。
从市场格局看,多家企业竞争激烈。ofo公司在自行车上加装密码锁,通过App实现租赁归还,“摩拜”单车凭借防爆轮胎、轴传动等高科技配置,以及实时定位、扫码开锁、智能计费等信息化手段,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共享单车发展至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快速普及、智能硬件水平持续提升,共享单车通过精准定位、扫码解锁等技术手段,摆脱了传统公共自行车赖以存在的停车桩,一举解决了系统设备复杂、维护成本高、租借归还不便等问题,迸发出巨大活力。
共享单车是治理“城市病”的有效手段。一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我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快速发展,地铁、公交已经构建起城市交通的“大动脉”。数量充足的共享单车能够充当“毛细血管”,补充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为民众出行提供高效的点到点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二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城市雾霾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共享单车在“尾气零排放”的同时,促进了私家车出行数量降低,减少了碳排放。
共享单车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能促进大众健康、推动创新创业。国务院曾先后发布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共享单车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兼具锻炼的功能,更容易推广普及。共享单车是推动“双创”的重要试验田。共享单车与网约车平台不同,其流量从线下导入,业务布局存在地域分隔性,具有重资产经营等特点,难以形成垄断,为各地创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摘编自《发展共享经济,推动绿色出行》2017年2月10日新华网)
材料二:
“原本应该文明共享的单车被恶意损坏或占为己有,使用者不按规定地随意停放,影响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倪素香看来,从一定程度上说,共享单车确实像一面反映国民素质的镜子,“照”出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不尽如人意。
“出现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固然有个人道德素质和道德自律的问题,但也有法律制度落后、监管缺位的问题。”倪素香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仅仅依靠个人自觉往往无法完全履行道德义务。共享单车等新业态的发展对使用者的素质提出了考验,同样也对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提出了挑战。
“共享单车企业应当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让管理服务更加完善。比如有单车公司给单车配备的是基于蓝牙通信的智能锁,内部带有GPS系统,保证实现实时监测,对停车规划、规范消费者行为都有帮助。关于支付安全、押金管理、车辆安全、‘僵尸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李伦说。
倪素香建议单车公司完善用户信用管理,奖励文明的用户,对损坏或随意停放的用户给予信用扣分,并对信用分数累计低的用户限制其借用。目前已经有多家单车公司采取了信用积分模式,信用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免押金。
专家指出,共享经济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重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
(摘编自《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2017年4月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在公共自行车的基础上提高了使用运营效率和便捷性,更新了支付手段,使得其发展愈加成熟。
B.当前共享单车企业竞争激烈,分别利用各自优势来赢取市场认可过,扩大市场格局。ofo公司加装密码锁、摩拜通过高科技配置和信息化手段等。
C.在全球共享单车的发展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处于落后状态,其无论从租赁模式、资源利用率,还是服务供给,都存在很多问题。
D.共享单车出现后,也带来了被恶意损坏、占为己有、随意停放影响交通等社会问题,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民道德素质的高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为两部分,分别就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和作用意义做以说明;材料二揭示了共享单车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B.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是多元力量的推动的结果,如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的普及,智能硬件水平的提升,使其技术手段得一飞速改进,讯速解决了系统设备复杂、成本高、归还不便等问题。
C.共享单车是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其数量充足,完善公交系统,又低碳节能环保,可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D.材料二将网约车与共享单车进行对比,证明共享单车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能促进大众健康,是创新创业的试验田。
E. 由共享单车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以及其带来的变化表明,共享经济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重构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题3】怎样才能使共享单车实现文明共享?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文艺应有历史温度
薪火相传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条内在脉络,从历史——文化中追寻价值依据、获得情感认同,营造一方心灵家园,恰是中国人进行价值建构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而,不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的文艺作品当中,历史作为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都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抒写主题。
在由网络文学、小说改编电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中,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无疑蔚为大观,影响最大。1998 年第一部互联网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BBS 上发表,2004 年被改编成22集同名电视剧播出。后来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纷至沓来,如2011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上映,2012年上新播出的《甄嬛传》,2015 年6 月首播的网络季播剧《盗墓笔记》和最近播出的电视剧《花千骨》《琅琊榜》等,无不引发收视狂潮。
网络文艺依托时代科技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与消费两端合一的商业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为网络文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往往裹挟着娱乐至上,偏离历史——现实的弊端。
不管网络文艺有多少自己的特点,它的属性终究是文艺,而文艺一定是要反映现实,蕴含历史——文化观念的。当然,不应该要求网络文艺像传统文艺那样“反映现实”,但应该具有“历史温度”。所谓“历史温度”,就是对历史——现实的真切感知,这种感知不一定要达到深刻的理性高度,但要在对历史——现实的体味中感受到理想的阳光和人性的温暖。在这方面,有的网络电视剧和网络歌曲就做得很好。例如,网络歌曲《你是我的小苹果》的爆红固然与其“病毒式营销”不无关系,但切中人心的平凡而又可贵的人间温情是其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
在网络文艺中,“史之所无,情之必有”的传统文艺创作方式更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网络文艺借助自身的科技优势,更容易摆脱种种限制,更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这一方面有助于开凿人性深度;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极端,进入“玄幻”。在一些网络历史剧中,历史情节已然变味,成为一张张画皮,在妍媸毕现中展示出的是丛莽杂生幻象,历史化成伪历史,历史元素蜕变为怪力乱神。这不能不说是网络文艺发展的一个误区,也是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坚持“历史温度”,则是消除上述弊端的良方。
“历史温度”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我们的心中。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时间性生成,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时间性固化,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一团黑暗,那么我们心中的光明因素从何而来?因此,“历史温度”来自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来自我们对建构未来的渴望。在这一历史文化进程中,网络文艺只有看到光明,方可给阅读者带去光明,这必定是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温度”指真切地感知历史——现实,并在体味中感受到理想的阳光和人性的温暖,这种感知强调感性,排斥理性。
B.历史是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人们从历史——文化中可以追寻价值依据,获得情感认同,营造心灵家园,进行价值建构。
C.网络文艺尽管自身有着许多特点,但是它的本质属性仍然是文艺,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像一般文艺作品那样反映现实,蕴含历史——文化观念。
D.“历史温度”来自内心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建构未来的渴望,网络文艺只要从历史中看到光明,就能带给人们光明。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历史作为文化精神的基本载体出发”,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的文学作品,对历史——文化的价值依据的追寻,获得情感认同,是中国人进行价值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
B.文章举隅《第一次亲密接触》《失恋三十三天》《甄嬛传》等热播影视作品,有力地论证了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无疑蔚为大观,影响巨大。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网络文艺作品借助科技优势表达自我之后的情况,既有助于开凿人性的深度,也容易进入极端,譬如网络历史剧、玄幻剧,历史成为伪历史,历史元素变为怪力乱神。
D.本文以“历史温度”为题,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对由网络文学、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等网络文艺出现的好的现象以及一些弊端进行了陈述,是对当下文艺市场怪相乱现的清醒认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歌曲《你是我的小苹果》的爆红,“病毒式营销”只是其外在原因,切中了人心的平凡而又可贵的人间温情才是其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
B.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时间性生成,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时间性固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脉络上,网络文艺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
C.网络文艺只有坚持“历史温度”,才能够走出历史情节变味、历史化成为伪历史、历史元素蜕变为怪力乱神等误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D.与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的缺陷在于不能“反映现实”,而其优势则在于能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摆脱种种限制,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为什么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而却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新诗作者的提升和培养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失掉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衰落得最为严重?长期以来,一些刊物刊发的大多数诗歌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缺少文学性、民族性、可读性,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发出“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练,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保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恐怕不能老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今天,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做出不懈努力。一是将这项工作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由大学和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等部门组成专业队伍,联手进行研究攻关;二是做好新诗体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亟须编纂出版诸如《中国新诗知识读本》《中国新诗经典选本》等读物,让诗歌爱好者特别是高校的文科生,接受最基本的新诗创作与欣赏的知识普及;三是报纸杂志,尤其是主流报刊,要多刊发“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诗,并围绕“中国新诗的出路”和“新诗体的创建”组织开展公开讨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新诗繁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做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也能适度拨正诗歌偏离的方向。
B.诗歌要走出“小众”闲境,就必须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
C.“中国特色新诗体”的构建离不开内容和形式。语言是形式中重要的因素,处理好诗歌的表达就能解决新诗的出路问题。
D.新诗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报刊的引导,优秀的作品 和有目的的新诗理论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新诗的繁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诗的发展状况,既承认了其创作成就,也指出了其发展闲境,为下文的立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B.文章第三段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将之归纳为“三不到位”,然后结合事实做了剖析,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文章按照议论文的常规步骤进行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阐述了个人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分析和建议。
D.在如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问题上,作者是从两个层面阐述的:一是诗歌创作者的层面,二是外界层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坛在改革开放后呈现过新气象,就新诗创作而言,由于大量诗人在诗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所以好诗歌时而涌现。
B.当下,新诗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创作者和欣赏者审美标准不一,故前者能陶醉其中,而后者只能敬而远之了。
C.有关方面对新诗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导致有的报纸杂志对诗歌的衰落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批评。
D.新诗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衰落得最为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诗歌偏离了时代、社会和人民大众,走进了逼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