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鼓: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杜开立
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结构简单,造型多样,在民间早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鼓在祭祀、宴乐、仪仗、政法、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鼓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伴随着历史而不断演进,体现着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源自对雷声的模拟,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有人认为,原始先民们有感于天地造化,震惊于雷鸣力撼山河的自然成力,受打雷时轰然之声的启迪,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在古人看来,雷如号令般指挥天地万物,因此具有神秘色彩。在《山海经》中提到,“雷泽有雷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体现了人们对雷的想象。从这些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受生产力的局限,分外注重天时,崇拜天地、自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注意到雷声与天地四时的关系,并将其想象为一种神兽因“鼓腹”而发声。通过敲鼓,模仿自然雷声,人闻鼓声而血气振作,象征万物闻雷声而生机勃发,从而期冀大地因此而欣欣向荣。
在我国古代,鼓有许多种类,有的以形制为名,有的以材料为名,还有的以节日或用途为名,不一而足。文献中常见的鼓名有大鼓、建鼓、鼗(táo)鼓、钢石鼓等。大鼓的特征是体积大,凸腹,常置于鼓架上,多用于宫廷仪仗,以增强庄严气氛。建鼓体积中等,有木柱从中间贯穿,多用于祭祀礼乐中,常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鼗鼓,体积较小,有手柄,持于手中摇动使鼓边两耳槌自击鼓面发声。,常用在祭祀礼乐开始部分的引奏或结尾部分的演奏,以增强肃穆的气氛。明清时期, 鼗鼓广泛为民间所用,常作为小贩叫卖或召集号令之用,铜石鼓一般体积较大,鼓面、鼓身和鼓底座为一体铸成或凿就,或作观赏用。据推测,最早的可能由作为炊具使用的铜釜演变而来,常用于迎送宾客、婚丧事,以及各种祭祀仪式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鼓在古代祭祀和战争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远古时代,鼓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己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周代有“鼓人”,汉代有“鼓吏”、“鼓史”,隋唐有“鼓吹”,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也设有“钟鼓司”等机构。
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安放钟鼓,用来构成城市“中轴线”的始终。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古人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使让民众知晓。
在古代,鼓也常用于军事指挥。在冷兵器时代,鼓与旗、金统称为“三官”,是战争中用于军事指挥的工具,用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荀子·议兵》道:“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见,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之大。
鼓经过三四千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鼓文化,深植于民间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元素。直至现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保存独特的鼓文化。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杜开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鼓的发明于对雷声的模拟。人们普遍认为原始社会的先民们震惊于雷鸣自然威力,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
B.鼓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与历史的演进息息相关。
C.鼓的用途各有不同,大鼓因为能增强庄严气氛,因此多用于宫廷仪仗。而建鼓因为能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所以多用于祭祀礼乐之中。
D.《礼记·月令》记载仲春时节的雷声使得日夜平分,万物复苏,《山海经》中关于“雷神”描述,都体现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作者整体介绍了中国鼓,并对创造中国鼓的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了赞美。
B.文章中对鼓进行分类时,主要介绍了大鼓、建鼓、鼗(táo)鼓、铜石鼓,作用各不相同。
C.文章引用《荀子·议兵》和《左传・庄公十年》中的话,是为了证明鼓与旗、金的不同,
D.文章主要从鼓的起源、分类、作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鼓进行阐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鼓在古代非常重视的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已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
B.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把钟鼓分别安放在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终点上
C.在古代,鼓还可以用来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时辰,因此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
D.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用于军事指挥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0 08: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大众媒介,地域的局限早已被网络技术所突破。网络音乐通过链接,在线试听等技术,可以为大多数听众提供音乐资源,网上搜索引擎不音乐网站的推荐,能给听众更多的逅择,展现网络音乐传播的优赹性。
一首歌能够家喻户晓,在传统传播途径上,基本上可以依靠电视的排行榜、公兯场所和音像庖音乐的播放、音乐爱好者的相互推荐等,而目前网络 音乐传播仍各大交友网站,游戏和音乐网站,到各个聊天音乐软件,QQ 等朊友圈的分享,极大地扩大 了大众传播的速度,让歌曲流传更广泛。而网络上歌曲通过转载量、下载量、浏览点击量,成为一条成为新明星诞生的桥梁。另外徆多试唱软件,网上 K 歌软件,近年来也非常流行,催生了许多网络“神曲”的诞生。
音乐网络传播的强大开放性和自由性使接受者更加主动地逅择对音乐的接受。音乐的接受者已经不需要太多的与业能力培养就能接收到音乐的信息,音乐已经不再属亍少数与业人士欣赏的艺术,而是更广泛群体的爱好逅择。
大众还可以通过网络上传戒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音乐爱好者甚至可以自己制作音乐幵迚行传播,创作不传播音乐再也没有了以往的与业门槛。网络媒介创造了传播音乐信息的平等机会,原本那些立足亍音乐圈边缘的人们有了表达音乐情感的舞台,同那些与业的音乐创作者和名人一样,提供了他们音乐作品创作空间。仍某种意丿上说,网络音乐人的受众更广泛有可能比那些名人更加 “出名”。由此可见,网络歌曲在市场中扮演着赹来赹重要的觊色,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它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仍网络音乐共起的第一天起,伴随网络歌曲“成长”的版权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 徆好地觋决。収展到今天,网络歌曲不得不去正视版权的问题了。目前版权问题无法得到保障,对于音乐创作者兴有一定消极影响。
目前网络音乐制作人素质参差不齐,盗版猖獗,侵害了音乐人的利益,正版作品没有充裕的质检及宣传时间,盗版却已经开始流行,低俗和媚俗的音乐作品,为了大肆炒作,给网络传播蒙上了 灰色天空。因此,影响了音乐作品的质量及传播。不传统音乐传播不同,没有 一个严格的把兰控制,会把一些内容不健康、制作粗糙的音乐信息传递给听众,不能对音乐审美产生好的影响,缺少了良性的引导。
网络上音乐传播过程中往 往会受到广告和病毒的影响,有些网站为了 商业利益做一些广告投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往往有些不法分子利用音乐爱好者广泛的网络听众,在下载歌曲的时候,隐藏的病毒也跟随下来,可能会给听众造成较大影响。
网络音乐传播収展日益迅猛,关重要性和优赹性不言而喻,但是关也暴露了自由、无序、无法控制等弊端,倘若不加管理,可能情形会愈収不可收拾,所以有必要加强法制的建设,加强音乐网站的疏导,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身素质健康的监督者,才能使网络音乐传播向良性方向发展。
( 《当前网络音乐传播的现状分析》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音乐传播”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传播方式的地域的局限性,听众可了运用互联网搜索、链接、在线试听等技术,获得更多更符合自己趣味的音乐资源。
B.目前网络音乐传播的途径有各大交友网站,游戏和音乐网站,聊天音乐软件,QQ 等朋友圈等等。
C.音乐的接受者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接受、上传或者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甚至可以自己制作音乐,从而使音乐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D.网络音乐传播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产生创作版权的争议,质量无法保证,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伺机传播网络病毒等等,从而暴露出自由、无序、无法控制等弊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歌手能否成为明星,网络歌曲能否成为“神曲”,网络上统计的音乐转载量、下载量、浏览点击量,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B.网络音乐传播有突破空间限制、 传播能量巨大、增强听众的参与感等方面的优势。
C.作为听众,我们已经不需要专业能力的培养就能接收到音乐的信息,音乐已经成为更广泛群体的爱好选择。
D.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作品在网络音乐传播过程中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把关控制,将对民众的音乐审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传播途径基本上依靠电视的排行榜、公共场所和音像店音乐的播放、音乐爱好者的相互推荐等,有一定的控制性, 因而一名歌手、一首歌能够家喻户晓的过程相对漫长而且被动。
B.网络音乐传播的版权问题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目前网络音乐制作人素质参差不齐,盗版猖獗,侵害了音乐人的利益,使得正版作品没有充裕的质检及宣传时间。
C.因为网络创造了传播音乐信息的平等机会,使得那些并不专业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他们也许会因为拥有庞大的粉丝而比那些专业的音乐名人更加“出名”。
D.网络音乐传播发展日益迅猛,为保障其向良性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法制的建设,加强对音乐网站的疏导,公民也应该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略西方艺术的真谛,尽一生的实践“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终成就中国二十世纪别具一格、别具神韵的李家山水,成为画史留名的一代宗师。  

有趣的是,钱穆先生也被学界称为“苦学派”,钱先生虽然没有像可染先生那样临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他的苦学似乎更贴切更苦涩。他幼时在乡村的油灯前面壁苦读。他以中学肄业的学历,逐步攀登中学、大学的讲坛,直至登上中国学术、世界讲坛的最高阶梯,那份苦心、苦功、苦情,凡人能知;他于陋室之中苦思、苦想、苦恋,甚至经常为没有资料可查、没有书籍可读而苦恼,那份煎熬几人能晓。难得的是,先生从苦中读出了乐,读出了志,读出了字字珠玑。

钱穆一生执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民族复兴、国运昌盛、社会和谐、人民乐业,必须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这种认识,导致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不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留在大陆接受这种理论的改造,必然要放弃先前的追求和主张,必然要放弃所持的民族文化立场,这是他不愿面对和接受的。白璧微瑕,大师认识上的局限与直白,让我们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为我们消解遗憾找到了理由,也为我们解读他为何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找到了由头。  

晚年的钱穆在怀旧与展望的时空里踽踽前行。和他同居一岛的余光中先生,早年以《乡愁》一诗名播海内外,他的“乡愁”在煎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有了登上大陆化解离愁的机会。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于钱穆先生,却只能梦里神游,魂里飞渡,乡愁至死未曾消融。他在《八十忆双亲》里,情真意笃,尽情怀恋和追忆早年时光;他在《丙寅新春看时局》等文章里,情系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助威呐喊;他在最后完成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里,用毕生体悟,对“天人合一”提出新解,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认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1990年8月30日,钱穆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台北无疾而终,享年96岁。1992年1月9日,钱穆的灵骨越过海峡,安葬在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苏州。

钱穆走了,他一生以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和著述对象,他最终也走进了这个不朽的队列里。他用一千多万个汉字为中国文化划出了一道羌丽的钱氏弧线,一步一步地到达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峰顶,他是继朱子之后,又一位可以跨越时代、可以名垂思想文化史河的集大成者。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文化是生活的情人。在这个世界上,人跳不出历史,更离不开文化。长寿的即使如同钱穆,也终究要沉睡于地下,但沉睡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化作一把黄土,从此无声无息;有的则结成思想和精神的颗粒,在岁月的留痕上,镌刻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觉醒。

 2005年我专程来到苏州吴县西山俞家渡,拜谒钱穆先生的墓地。在西南太湖的这片浩淼烟波里,那块风景秀丽的石坡地成为钱穆先生魂归大陆的最后归宿。站在写有“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之墓”的墓碑前,千言万语竞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对钱先生的坟冢深深地叩个头吧,在我弯下身子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条从坟冢曼延开去的小路,宛如一条铺满鲜花的神道,从二十世纪一直通向先秦诸子。

(取材于胡正良《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穆先生的苦学,像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苦学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令世人敬仰。
B.钱先生以中学肄业的学历,直至登上世界讲坛的高峰,其苦可想而知,但他很少提起,可见其内敛沉潜。
C.钱先生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意义的误解,是大师思想认识上的—大局限,但也表现了他的率真。
D.钱先生爱家乡,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让他离开了故乡,让人不解,也让他自己承受了浓郁乡愁的煎熬。
E.本文通过对钱穆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学者的挚爱祖国、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人文情怀。
【小题2】钱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写余光中及其《乡愁》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4】钱先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就节选片段来看,可圈可点至少有三,即“苦学”“执着”“乡愁”。请就你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人在山水间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 眺望:探寻,追求。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洗濯:净化,滋润。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 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 憬悟:憧憬,向往。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小题3】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
【小题4】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因为“我”能帮他们的只有这么多。
C.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
D.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含义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小题2】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