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恐怖袭击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成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你可以在加气站加气,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氢储备,你外出上班时太阳能电池和风车就可以把氢储存起来。如果你需要的能源较少,而得到的能源多于自己的需要,你随时都可以把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只要在用电高峰期、在价钱最高的时候通过能源网把电输送回去,你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白天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汽车接入能源网,这又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收入。从理论上讲,混合能源网可以为电力行业带来一连串的革新。它可以引起人们对氢燃料汽车的兴趣,并为发电设备开辟消费市场。
当然,这一切要成为现实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电力行业需要制定一大堆标准和规范,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许多聪明的工程师正为此而努力。更大的难题是让公用事业接受变革。在许多国家,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
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日本由于担心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于1993年实行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现在约17万个日本家庭向电网送电。一个名叫五百川的1997年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当时花了约3.3万美元,其中政府利贴了约1万美元。此后,他每年通过向电力公司卖电获得收入约460美元,足以抵消家里的电费。美国、新西兰和德国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势。
当然,开放能源网对印度等电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最有好处。由于常常停电,印度的糖生产商已经开始用甘蔗发电了。
【小题1】下列对“混合能源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并将它们容纳在一个共同的能源网络中。
B.将停车场停放的汽车接入电网使它成为一座小型发电站。
C.一种可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受高负荷、风暴及恐怖袭击破坏可能性变小的能源网络。
D.一种既能输出能源又能接受家庭、工厂、城市输送回来的能源双向输送的灵活电网。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混合能源网还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意,尽管现在的电网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绰绰有余,但是混合能源网的具体实施还缺乏基础和条件。
B. 许多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电力行业又面临重新制定很多标准和规范的障碍,他们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带来的变革。
C. 现在的输电线都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因而这种单向的能源输出网络很难利用停车场这种“搁置的资产”。
D. 目前,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汽车发电变为现实,开始利用汽车中添加的新型燃料——氢来发电,有效地缓解了能源紧缺的压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混合能源网几乎能使任何一种能源由氢向电转化,这就使得人们所关注的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的问题再也没有讨论的意义。
B.世界经济对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的依赖使人们去设想建立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的混合能源网。
C.尽管目前电力行业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的变革,但日本、美国、新西兰、瑞典、德国及印度等国都已经出现了开放能源网的迹象。
D.混合能源网能使停车场的的汽车成为不用汽油而加氢的一种发电站,从而使停车场不再被人们称为“搁置的资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5 09:0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永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小题2】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它是最神圣的典礼。
B.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在证明着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C.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这些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
D.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帝王先接受了儒家,然后才接受了封禅理论,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秦始皇、汉武帝成功封禅泰山后,古代无数帝王,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几乎都能够成功封禅。
B.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孔子,认为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C.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D.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和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自鲁国的儒生和滨海的方士等主张封禅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认为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
B.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一座山来代表,那么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就是那个代言人,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那个代表。
C.秦始皇封禅泰山,泰山地位提升;汉高祖祭祀孔子,儒家获得独尊地位;可见泰山地位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同步进行。
D.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比如说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仅仅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近期网上热传的“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中,与“蓝瘦香菇”一同入选的还有“洪荒之力”“老司机”“狗带”等。如果说“洪荒之力”还是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事件的话,那么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源于网络“原生态”,而且常常具有这样的特性: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寿命大多很短——就如同一场流行病。
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这个话题似乎已争论多年。如果说它们都是语言的“毒瘤”,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为毕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已在口耳相传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蛮拼的”等。但无论如何,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会患上“语言贫乏症”。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作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会不会也被自己表达的匮乏惊呆了?
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迅速被传播,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搬运作用。一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蔓延网络。
或许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不用过于担心害怕,因为从古至今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但毕竟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对于个人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而聪明的人,总会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挑选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
(选自长余《流行语与流行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有时“流行”得莫名其妙,如“蓝瘦香菇”“老司机”“狗带”等被风传开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B.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仿佛语言的“毒瘤”,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
C.我们不能小瞧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因为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网民的搬运作用使得一些网络热词迅速被传播。
D.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语席卷而来时,要做一个聪明的人,不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旋涡,而应挑选那些有生命的语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大都源于网络“原生态”,如同一场流行病,突然爆发、病毒式传播、大多寿命很短。
B.在口耳相传中,有些网络流行语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点赞”“蛮拼的”等。
C.人们张口闭口只会习惯性地说“高富帅”“矮穷矬”“颜值低”“蓝瘦香菇”等,足见古人的表达能力要强于今人。
D.某些热衷于炒作网络热词的推手正是利用网友盲目搬运的特点,让一些粗鄙的网络流行语迅速蔓延网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现代传媒方式日渐增多,网络、微信、微博、春晚、热播剧,乃至央视新闻,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流行语的“推手”。
B.古人往往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进行表达,如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形容漂亮,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形容难看。
C.语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
D.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能力”,完全不必担心流行语,因为语言一直在融合、创新、淘汰,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题,共6分)
黛玉是什么样的人物典型
昊 鑫
人们总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失败毕竟不是人人都愿意看到的,没有人是冲着失败而活着的,也没有人说我就是为了失败来到世界上的。
黛玉的形象从美学角度来看,她只是一种能欣赏不能生存的美丽。追求美是对的,但实际上很多的女孩子身边有很好的男孩子,但她们却看不到,一直要追求感情上的浪漫,导致自己的失误。实际上,老百姓的一句话青年人往往忽视了,那就是:“居家过日子。”
这句话从浪漫走向实际。爱情往往给人以很美丽的光环,但是这个光环却往往害了人的一生,男女青年去追求这个光环的同时,恰恰中了它的计。一个人能脚踏实地地过日子,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光环后面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想对男女青年说的。“宝黛式的爱情”成功率到底有高,统计学还没有给出答案。
林黛玉在身体上弱不禁风,在生存观念上也是弱不禁风的,她的生存观念也同样要在与社会的抗争中最后惨败,不堪一击。
黛玉比宝钗缺少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身体条件,她自己的身体就不健康。而这种病态美,也导致了她心理上的缺陷。黛玉是幻想型的人,她对生活和爱情及至于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她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惜春说她:“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的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哪有多少是真的呢?”这里,惜春倒是看破了,可惜的是惜春她看得太破了,她走向了黛玉的反面,她对社会的真实性看得太透了,惜春是永远不会对任何男人有感情的,因为天下事哪样是真的呢!什么都假了,那只好到庙里去伴泥人去了。
林妹妹给人的形象是清纯而哀婉的。在大户人家眼中,破落人家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而她就是其中一个,她不但心胸不能比湘云,心计实力比不上宝钗,能力比不上探春,身体连惜春和迎春都赶不上,她本来有的一点地利也让宝钗给占去了,使得本来就很难生存的她,就更无法为实力派所代表的王夫人所容。她弱得可怜,才高而孤傲。她忽略了很多细节,她对宝玉身边的人如袭人,可以说重视程度不够。她没有像宝钗一样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她和宝玉把目标建立在了虚无缥缈上,她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宝玉与黛玉是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在平民中很难生存,因为他们清高。他们要么忘掉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要么被社会所吞噬,要么不被抄家像个寄生虫一样过一辈子。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他们也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只会愤世嫉俗,消亡自己。社会不会因为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改变轨迹。
自从《红楼梦》横空出世以来,黛玉就成为众人评论的焦点,对于她的评论多半是个“情”字,但是“情”的概念不是独立的。人都说钱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人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者写她,除了有对她的赞赏与同情以外,对她可能还赋予了另一种概念,和宝玉一样,黛玉的形象也有典型意义,这种意义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选自《中国作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黛玉的身体和观念在与社会的抗争中均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最后必将惨败。
B.黛玉比宝钗缺少了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身体条件,她身体不健康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
C.林黛玉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她对生活和爱情甚至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
D.黛玉和宝钗相比,她没有把握住自己的目标,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作者认为宝玉与黛玉是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的理由的一项是 (  )(2分)
A.他们清高,总以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而自居。
B.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
C.他们的形象被赋予了典型意义,但这种意义是消极的。
D.他们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从宝黛的爱情出发,作者提出“年轻人在感情上要从浪漫走向实际,想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就要脚踏实地地过日子”的观点。
B.年轻人在感情上如果只是追求浪漫,就会导致自己的失误。美丽的爱情光环,往往害了人的一生。
C.黛玉形象的消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黛玉是个幻想型的人,她对生活和爱情甚至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
D.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有提高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今文经、古文经在研究内容、方法都有不同,但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书写经书的文字形态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汉时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经典,儒学成为汉代主流思想,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的保证。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古文经学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
D.许慎虽然是古文经派大师,但他以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对古今文经融合做出了贡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