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得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 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B.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C.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D.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都应该得到推广。
B.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C.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D.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10:5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2~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工作日休闲活动选择

2012~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活动选择

材料二: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方案,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2.5天小长假”政策措施。这是一项积极的探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休闲意愿正在不断增强,但这种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却遇到一些现实的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于三四线城市与乡镇来说,劳动法的执法也弱一些。更重要的是,即使法律可以保障劳动者获得休假这种应得的权利,但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牺牲假期以获得升迁、升薪机会的人。这就使得很多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休假愿望,也无法拒绝企业的加班要求。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个人面对企业,谈判能力很低。这就使人们想休假而不得,不想加班却被迫加班。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代为协调,代表劳动者统一去谈判,统一增加休息时间。

在政府统一的休假制度之下,各个部门都休息了,一些经济活动无法开展,单个企业即使不放假,员工创造价值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有些单位甚至无法运行。这就使得企业放假的成本变低,因为不放假也无事可干。

解决中国人工作时间长、休假少的现象,根本上在于经济发展及由此带来的观念转变。而良好的、巧妙的制度设计,可以加快这一转变的过程。

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与强力保障。

也应看到,现在企业的业务联系往往是跨市、跨省甚至跨国的。而没有实行每周2.5天休假制度的企业,就会联动已经实行2.5天休假制度地区的企业,使其不能停止运营。这种外力的联动,会使得每周2.5天的休假制度大打折扣。

(《新京报》2018年1月)

材料三:

为什么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不尽如人意?

观念问题或是限制带薪休假在国内普及的重要因素。不少单位并不是没有带薪休假制度,但在竞争氛围浓厚的企业中,员工如果主动放弃年假,就会被视为努力和勤勉,久而久之,企业里很多员工就会放弃年假,从而阻碍了带薪休假的实施。

当代年轻人价值观开放,消费意愿强,向往个性化的生活状态,旅游在他们的闲暇时光中占较高比重。然而很多用人单位往往赋予工作年限长的员工更多休假时间,出现“老人休太多,年轻人不够休”的局面。因此,在落实带薪休假和“错峰休假”的制度设计上,要平衡不同员工的需求,让带薪休假的意义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2019年1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至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工作日和节假日外出旅游比重持续加大,工作日餐饮购物比重相对稳定,2017年节假日其他休闲比重增幅明显。
B.2012到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在工作日选择体育健身的比重相对均衡,但在节假日选择体育健身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
C.休闲活动选择受闲暇时间影响较大,如文化娱乐是2012-2017年城镇居民工作日主要选择,而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
D.我国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丰富多样,而这些休闲活动同时附带着消费、养生、文化、社交等经济社会功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省政府提出落实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2.5天小长假”政策措施是一项积极探索。
B.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休闲意愿正在不断增强,但在这种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面前,国民的勤劳成为一种现实障碍。
C.个人面对企业谈判能力很低,很多人更愿意加班、牺牲假期以获得升迁、提薪的机会,这使他们不能拒绝加班,无法实现休假愿望。
D.统一休假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与强力保障,因为没有实行每周2.5天休假制度的企业会联动已经实行的企业,使其不能停止运营。
【小题3】概述我国带薪休假和“错峰休假”制度的落实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的眼光
艾克拜尔·米吉提(注)
①我的父亲虽然哈萨克语、俄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样样精通,而且,作为旧时的医科毕业生,对拉丁文也有探究,因为所有的西药必须有拉丁文药名,当时他开处方都是用拉丁文。但是,十分遗憾,唯一让他搞不懂的是汉文。他认为汉文笔画复杂繁多,读音奇异,读出音来却又并不代表意义,还要搞明白是哪个字,其字义是什么,否则,光听口说,你永远也别想搞明白他在说什么。他常常这样抱怨,太复杂了,连他们自己都要问:你说的是哪个字?真是奇怪!周总理说了,汉字将来要走拉丁化方向,我到那会儿再学汉语也来得及。但是,当我长到入学年龄时,父亲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抉择。他把我接到城里,说要送我上学。他说得很清楚:你应当学一门大的语种,哈萨克语你已经会讲了,要上学,你就去学一种大的语言,只有掌握了大的语言才能和世界交流。我对他的这些说法,懵懵懂懂,压根就没听明白。其实我对离开爷爷奶奶进城这件事心里一百个不情愿。
②起初,父亲想让我学俄语。他说,俄罗斯语言是伟大的,列宁的十月革命就发生在这里,二次大战是苏联人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他们的卫星上天了,了不起。就把我带到伊宁市斯大林学校报名,没想到他的愿望与现实碰壁了。人家说,你得是苏联公民或是苏联侨民,才能录取。我父亲摇了摇头,说我们都不是,我们是中国公民。于是带我回来。
③到家了,他和母亲嘀咕了些什么我也没听清楚,但结果我却是明白了。父亲执意要让我学大的语种,现在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去汉语学校报名。不过,当时父亲的汉语极差,他怕说不清楚,要让母亲陪着我们一起去。说来母亲的汉语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她也没有正经八百地上过汉语学校,但是,她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她学会了汉语口语,并掌握了一些汉字。那就是________年期间,她在__岁时作为新疆牧区代表团成员到内地访问一年多,在北京还受到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总理等老一辈领袖们的接见,还有幸和他们合过影。年轻的她在这一年多时间的访问期间,居然学会了汉语。当时在汉语方面,母亲做父亲的老师,的确绰绰有余。当然,母亲作为后学医生,是我父亲的学生,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④当天下午,我的父亲母亲便带着我来到了在我家住所卫生学校后面的第十五小学,这是当年伊宁市仅有的几所汉语学校之一。学校里很安静,校舍齐整、初具规模。在招生登记处,负责招生的人说还没怎么招过少数民族学生,建议我们去少数民族学校报名。鉴于我父亲坚决的态度,他们说,那这样吧,起码得有一点汉语基础才行,不然没法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于是,他们同意对我进行简单的口试。两位校方的人把我们一家三人带进一间办公室,对我进行口试。他们指着公鸡的图片问我,这是什么。我并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是母亲在一旁给我作了翻译。我用哈萨克语答道:Khoraz(公鸡)。当时心里不免有些厌烦,对进城上学这件事本来就抵触,没想到考试居然是这等无聊,竟然拿着公鸡的图片让我指认。他们又提问了。母亲翻译过来说,你用汉语从一数到十。这个我当然不会,很无奈地望了望母亲。他们指着墙上的几幅照片问我。母亲翻译道,墙上那几位领袖照片是谁。我只认识其中的一位。我说,毛主席。其他一概认不出来。很久以后,父母亲说起那天的情景都要笑。其余几位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当时,校方两位就摇头,说这孩子没有一点汉语基础,没法收下。我的父母几乎是央求校方了。母亲表示今天回去就教会孩子几句,明天过来接受考试肯定能通过。校方两位总算是点了点头。我对汉语的学习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教我从一数到十,然后教了一些图片名称,又让我认几位领袖像。第二天一大早父母带我去学校赶考。还是昨天那两位对我提问。他们让我从一数到十,我的脑子忽然一片空白。我努力想了想,才从一数到了五,公鸡说得清了,国旗会说了。奇怪的是,领袖像我还是只说出了毛主席,其他几位依然说不出来。我想可能是对人名的记忆方式变了,第一次接触汉名汉姓,我就是记不住。校方两位似乎对我比昨天要满意一些。母亲一再表示每天回家她亲自教我,父亲也当场向校方宣称他也会跟着我一起学汉语。校方总算收下我了。此后,我在班里过了三个月的“哑巴期”,只会用善意的眼神与同学们交流。直到三个月后,才能开口用汉语与同学们说话了。此时我才搞清,我是在一年级乙班。
⑥我的父亲果然从我入学开始自学汉语。他说,看来汉语走拉丁化方向的事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再难也罢,还是得学。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能对汉族学员班用汉语教授内科学了。而我一路走来,与汉语汉文结下了一生之缘。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依然为父亲长远的眼光感到自豪。
(注)艾克拜尔·米吉提:1954年生,哈萨克族著名作家,新疆霍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主编。
【小题1】简述第①段中“父亲”的心态变化过程。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大的语种(语言)”,在本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③段画线的文字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段文字?
【小题4】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父亲的眼光”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主义精神是传统戏曲的本质属性之一,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戏曲剧目,都拥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即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整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客观地观照时代特征,辩证地分析社会本质,具有明确的个人主张和社会教育意义。

上世纪初,随着新剧进入并风行中国,传统戏曲也开始了改革,现实题材被大量采用,诸如革命暴动、妇女解放、时事新闻等。于是写实与写意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戏曲现代戏剧目,为数不多。但是,无论从文学性还是从戏剧性而言,现代戏曲完全可能发掘、塑造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人物形象。其所倚靠的,有对史料的新发现、对人性的再挖掘、对时代社会的再分析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理性推论和感性想象。

上海京剧院的革命现代戏《浴火黎明》以“红岩”故事为背景和构架,演绎了1949年前后几位狱中共产党员的形象。综观全剧,戏曲的写意性与话剧的写实化相匹配,纯熟的音乐和唱腔,流利的身段与造型,观众可清晰地感到将高度技艺性与高度政治性相结合的京剧现代戏的底蕴。该剧的第一男主角范文华既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也不是彻底的叛徒,他在狱中经历了一场  “不坚定的革命者——不彻底的叛徒——坚定的革命者”的精神“过山车”。范文华这一人物不仅担当了全剧矛盾冲突和情节突转的动力,更是建构了全剧的多元主题,即“信仰的坚持或放弃”的传统主题和“信仰的迷失和争夺”的新主题。饰演范文华的傅希如则藉剧本之力,表现了强烈的精神痛苦和意志迷惘,不少观众认为,这位不坚定的共产党人从惶惑到抉择的过程,要比众多纯正面和纯反面的人物形象更可信,对革命胜利主题的诠释也就更有力。看来,对于这一经过对历史的分析、对人性的诠释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当代戏曲现代戏的观演双方都有审美的需求。

回顾小说《红岩》问世后57年间所出现的优秀改编或延伸作品,无论英雄、叛徒还是敌人,许多艺术形象都成了后世可复制却难超越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不仅因人物鲜活、艺术精湛,且因彼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已经远去、不能复返。

现实主义的核心任务,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求最形象、最真实和最深刻地反映人与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既然要以高度提炼的典型取胜,那么其典型性必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所牵制和限制。这也许就是一些经典现实主义剧作被原封不动地搬到当代舞台时,频遭笑场的原因。现实主义创作永远处于社会变化、时代变迁的危机之中,始终经历着不断发现典型、创造典型的过程。

(摘编自胡晓军《戏曲的现代性及现实主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古代经典戏曲剧目中,属传统戏曲的本质属性。
B.现代戏曲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对人性的诠释等手段创作出“新”人物形象。
C.以“红岩”为背景的《浴火黎明》以高度政治性,建构了关于信仰的多元主题。
D.因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已难复返,许多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阐述了现代戏曲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与传承。
B.文章从角色的重新演绎和观众评价两方面,论证《浴火黎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C.文章指出现实主义的核心任务有两个方面,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D.一些经典现实主义剧作照搬到当代舞台频遭笑场,证明典型性受时代性的限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剧风行中国前,传统戏曲缺乏现实题材和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人物形象。
B.范文华这个经历了精神“过山车”的人物形象,符合当代观演双方的审美需求。
C.《浴火黎明》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红岩”的革命题材、虚构的人物形象。
D.作为《红岩》中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只能被后世戏剧复制,而不可能被超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
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小题1】孟安卿为什么要离开果园城?
【小题2】文章写孟安卿在旅馆中拔白头发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们在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变革。“人机大战”引发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在于它在文明史和人类史尺度上以一种仪式化的效应表征了一个时代的来临,即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从人工智能的主体结构看,无论“阿尔法狗”战胜人类顶尖棋手,还是“微软小冰”创作诗歌,抑或是IBM公司的超级机器人“沃森”跻身杏林、悬壶治病,它们目前充其量属于某种弱的人工智能,离真正的智能主体相去甚远。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一种日益滋长起来的恐慌性担忧:一旦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我们的生活,人类未来会怎样?斯蒂芬·霍金、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比尔·盖茨等发出警示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存在的最大威胁。埃隆·马斯克甚至说:“有了人工智能,就相当于我们开始召唤恶魔。”
透过各种各样的“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的观念对峙,我们看到,我们真正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是:既然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如何行动才使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部分?换言之,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在唤醒万物的同时唤醒人类无法控制甚至最终控制或取代人类的“恶魔”,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行动?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紧要处只有放在规范性的先行构建上,才能未雨绸缪。它涉及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建构问题,应从“人为自己立法”的规范性原理中产生。就形式方面而言,笔者将这种规范性的先行构建概括为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让算法遵循“善法”。因为“善法”的主体性总是与“目的”相关,而算法在总体上永远只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已。
具而言之,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建构,让算法遵循“善法”的原则包含两个重要的伦理尺度:一是人工智能自身嵌入的道德,涉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主体模式及其相关伦理尺度;二是人类在拓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进行的道德建构,涉及常见的人类主体模式以及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相处的“主体间”模式及其相关伦理尺度。前者以医疗自主式机器人为例,当不当决定导致原本可避免的伤害发生时,那是谁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人工智能的主体模式虽然凸显了道德算法的重要性,但其更深层次且更为重要之依系,则无疑是人类为自己所立之“善法”。 后者如自主性机器人可能会作出我们认为在道德上有错误的决定——例如被授权不为病患提供止痛药。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让算法遵循“善法”的前提下做出新的探索。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狗”“微软小冰”“沃森”等的出现,让所有人产生了恐慌性情绪。
B.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存在的最大威胁,其未来可能出现的影响已经让有些名家深深的忧虑。
C.人工智能在有益于人类的同时会唤醒最终控制或取代人类的可怕的“恶魔”。
D.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需要让算法遵循“善法”原则成为先行构建的基本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阿尔法狗”等事例,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的主体结构确实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B.在第二段罗列现象的基础上,第三段提出了人类面对已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该如何行动的问题。
C.第四段作者列举现实中两个尴尬事例,意在引发人们对算法遵循“善法”原则的伦理尺度的探索。
D.作者先指出恐慌现象,后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又对“善法”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机大战”以仪式化的效应表征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所以它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B.如果人工智能的算法能遵循“善法”,那么可能取代人类的“恶魔 ”就变得可以控制了。
C.即使“微软小冰”“沃森”不再让人恐慌,但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仍然会给人类带来挑战。
D.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算法遵循“善法”原则的两个伦理尺度已经让人类获得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