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政策层面看,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从技术层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从市场层面看,要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以特色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这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三化联动”。从教育专业化角度看,不同学校要结合各自核心竞争力,突出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最突出最紧迫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教育。从教育差异化角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学校以差异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从教育精品化角度看,学校应在专业化、差异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迎接新时代诸多挑战的能力,形成精品化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时代,我们要在总结提炼中国传统教育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来大国办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在我国社会日益开放、人民群众对国际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引进更多的国际高端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国际合作方式,如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区以及国际学校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合作,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摘编自陈健、周谷平《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志愿支教”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B.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方式主次分明,有利于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C.“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后,将推动学校教育专业化特色发展。
D.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精品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立论背景,提出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B.围绕“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章先深入论述原因,后提出对策。
C.文章从政策、技术、市场三个层面论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解决之道。
D.文章提出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并举例说明了可以尝试的合作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教育不均衡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B.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还不够多元化、特色化等方面。
C.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三化联动,专业化、差异化和精品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D.在新时代,只有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我国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10: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写给妈妈

王春鸣

①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②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③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④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⑤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⑥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⑦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⑧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⑨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⑩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⑾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⑿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
【小题2】第④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A.文章第⑤段、第⑥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 “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小题4】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   
【小题5】文章第⑨段有人认为是“累赘之笔”,有人认为是“神来之笔”,你对此作何评价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
【小题6】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

同类题2

   空巢

朱以撇

①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离巢远行,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时候,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②有一次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朋友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皮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③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出衰草,天井的缝隙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
④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以及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⑤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手法,如“像蛇蜕皮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形象写出乡村豪宅冷清的特点,外表豪华和内在寂寥形成鲜明对比。
B.留守本土的村民对村里气派的住宅充满歆羡,他们的歆羡带着盲目和嫉妒,但同时也含有村民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
C.作者描写旅途中古四合院岑寂、倾颓以及饱受摧残的现状,以宅院的萧条和空旷暗示大家族和睦温馨氛围的渐行渐远,令人痛惜不已。
D.第四段写出漂泊者们的彷徨焦虑,用“空巢”的漂泊不定,暗示他们孤寂艰辛、匆忙仓皇的生存状态,贴切形象,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结尾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作者为什么以“空巢”为题?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为何失实信息屡屡出现在网络中?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是因为信息供给严重过载和用户注意力严重缺失。报告认为,尽管当前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的便捷性、时效性等优势已经充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用户的认可,但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在新闻的诸多属性中,真实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核心属性,脱离了真实性,新闻便失去了其所有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是相互作用的,新闻媒体信用程度越好,其生产的新闻可信性就越高,而新闻可信度越高,为受众带来的价值回报就越高。
中国(商业)网络媒体的满意度图谱

(摘编自《让新闻回归本真——记<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二:
近年来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成为市场上一大趋势,并在2017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个性化推荐产品,符合用户对兴趣、娱乐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其用户活跃量增长迅猛也就不足为奇。但从工信部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在信息过载的媒体环境下,用户对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真实度、责任感,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和期待依然强烈。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这一现象,也将会督促整个网络媒体平台行业提升其自身的媒体的公信力。
(摘编自《2017年网络媒体现状:用户活跃量稳增公信力却没悉数跟上》)
材料三:
媒体公信力报告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表现较好;商业类媒体平台中只有少数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等跻身第一阵营。
在用户信任度与社会责任感方面,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客户端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体制内媒体在用户信仕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非常好,商业类媒体较为欠缺,而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位。
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网民访问量最大、用户选择度最高的商业类网络媒体平台。然而,越是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越需要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更要认真审核信息、深度挖掘新闻、杜绝有偿报道等,这样,商业类媒体才能在高覆盖率和强大的影响力下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摘编自《工信部舆情中心报告:网络媒体公信力有待提升》)
材料四:
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
(摘编自江禾《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已经呈现便捷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但是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未同步提升。
B.新闻的真实性会影响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两者相互作用。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与新闻的可信性成正比。
C.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是因为兴趣推荐类资讯在客观真实性方面较差,较难获得用户好感。
D.调查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但也有少数商业类媒体跻身整体满意度第一阵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真实性的角度对《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进行解读,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核心属性。
B.材料二分析了2017年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急剧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具体对策。
C.材料三运用比较方法解说体制内媒体与商业类媒体在媒体满意度、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异同。
D.材料四提出公民应当增强自己的新闻素养,负起公民自己的责任,并对公民的新闻素养的具体内容做了阐述。
【小题3】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制内媒体和商业类媒体各自应侧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爱梁宗岱梅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他祖籍广东新会,聪颖早慧。有一次,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岱,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问: “你们找谁?”“找你爸爸梁宗岱。”“我就是梁宗岱。”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还是个中学生呢。
梁宗岱1923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二十八岁。l941年至l944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诗人彭燕郊有篇写梁宗岱的文章,题目就叫《可爱的梁宗岱先生》。梁宗岱的可爱,主要缘于他的好辩,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
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梁宗岱说:“这种问题(即诗)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么?两年前在匕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哕唆’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在他那本用英文写的《不算知己》中,则留有梁宗岱与人争辩时的生动描述:“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l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讲到忘我处,经常捋起衣袖,露出上臂肌肉,“炫耀”自己的强壮,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感染,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1944年秋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正赶上蒋介石物色“智囊团”人选,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要亲自接他去见蒋介石。徐是梁宗岱早年留欧时的同学,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梁宗岱不断饮酒,并装出一副醉态,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就这样,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召见”。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宗岱十六岁时在文坛崭露头角,一群记者来访却把他当成梁宗岱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看出梁宗岱的聪颖早慧。
B.梁宗岱在法国留学时,从大师那里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回国后先后在多所名校任教,跻身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C.梁宗岱在蒋介石“召见”的时候,拉着老同学下饭馆,拼命喝酒,一副醉态,我们可以看出他缺乏政治远见。
D.梁宗岱与罗念生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辩论并大打出手,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学养的大家形象。
【小题2】梁宗岱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根据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3】梁宗岱先生的好辩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人说“好辩”是人性的优点,也有人说“好辩”是人性的弱点,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