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介绍,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继续深入推进“放眼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年累计减免专利费用58亿元,减少提交各类材料269.8万份。出台实施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支撑重点行业发展。开展专利代理“挂证”集中治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并在四川等12个省份开展专利代理行业改革试点。全年批准设立专利代理机构324家,其中150家机构享受改革试点政策。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流程进一步优化,报名人数超过3.2万人,共有5,094人通过考试,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突破1,824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超过1.6万人。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8年1月18日)

材料二:

发明专利数的国际比较(2012年)

(1)

(2)

(3)

(4)

(5)

国家或地区

每百万人口

专利申请数

全部专利

申请总数

每百万人口

专利授权数

每百万人口国际

专利(PCT)申请数

韩国

4075.54

203,795

2,241.60

235.72

日本

3831.44

488,744

2,692.69

341.19

德国

2262.44

181,959

958.96

233.13

美国

1493.91

468,960

729.24

165.19

法国

1053.96

69,242

613.65

118.76

英国

805.47

51,238

317.45

77.30

中国

415.62

561,377

112.61

13.79

俄国

242.75

34,842

181.05

7.76

波兰

157.10

6,054

56.96

6.51

土耳其

81.07

5,999

18.58

7.24

巴西

33.21

6,597

5.17

2.96

泰国

19.15

1,279

2.16

0.97

墨西哥

18.25

2,206

5.38

1.56

印度

14.69

18,173

2.90

1.06

低收入国家

10.81

9,148

7.91

0.02

 

(摘编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库)

材料三:

根据WL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年全球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14年度中美欧日韩专利中请量占世界专利中请总量的82%。为了促进全球领域的创新活动,中美欧日韩五局(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和韩国特许厅)通过五局合作平台开展了一原列合作项目,全球案卷即是其中之一。

全球案卷的概念于2012年被首次提出,旨在为公众提供五局同族专利中请的审查过程文件的一站式查询。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中请人就同一个技术方案向五局同时提交专利申请(即同族专利申请),寻求在各国家/地区的保护。为了帮助申请人及公众以自己熟的语言一站式查询相关申请在五局的审查情况,五局积极开展合作,共享文件和信息,并分别建设了适应本国/地区特点的全球案卷系统。其中,中美欧韩四局的系统先后于2014-2015年上线运行,日本特许厅的系统计划于2016年上线。

(摘编自《如何一站式查询五局同族中请审查情况一一全球案卷介绍》)

材料四

过去3年来,在日经人工智能(AI)专利申请5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已迅速冲到美国同行的前面,从而进一步显示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战场上的存在。在2016年至2018年的3年中,跻身该榜单的中国企业数量翻了一番以上:从8家激增至19家。与此同时,尽管美国企业仍然牢牢占据该排行榜前三位,但仅有12家位列前50强。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与政府推动相关研发不无关系。2018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公共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万件,几乎相当于10年前的5倍和美国同期申请量的约2.5倍,其实中国的此类专利申请总量早在2015年就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专利有95%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但很多企业也都瞄准了海外专利中请。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所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成功率约为70%。

“如果早点中请,获得专利的概率可能会更高。”拥有人工智能相关经验的日本一位专利律师说。中国正在主动申请专利,以减少其他国家的机会。

(摘编自《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中国超美国》,《中国经济网》转引自日本《日经亚洲评论》,2019年3月1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表第2列可以看出,中国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大约只有韩国和日本的10%,不到美国的30%,也显著低于英法德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B.比较各国创新活动的指标,可以依据专利申请数与最终获得授权数的比例,从图表第2列和第4列来看,其实各国之间的差别不大。
C.图表第3列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总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表明中国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D.图表第5列给出了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国际专利(PCT)中请数,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但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改革力度,动员广大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使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4.2%。
B.中美欧韩日全球案卷系统先后上线运行,促进了全球领域的创新活动,使中美欧韩日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82%。
C.《日经亚洲评论》的报道,将中国与美国的人工智能申请量做对比,突出中国相关领域发展之快的同时,提醒日本国家引起重视。
D.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中国企业主动申请专利,迅速抢占高科技战场上的先机,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国家获取专利的概率。
【小题3】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不断提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6:3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风

太阳风是1958年由人造卫星测得,并为美国科学家帕克等人首先发现的。1962年,“水手2”号飞船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1964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发表了一篇杰作《太阳帆船》,公开提出利用太阳光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扬帆碧空,实现星际航行。这个设想很有“刺激性”,很鼓舞人。1994年11月2日美国航天航空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耗费2亿美元,用来对太阳风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观测研究。

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呢?所谓太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粒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至10000万个,温度约为15000摄氏度。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驱使这些由低能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不停地向行星际空间运动。这些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达到每秒350公里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公里。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要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那样不停地“吹”向行星际空间,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太阳风”。

科学家根据对太阳风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现已查明:太阳风的风源来自“冕洞”。“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和密度都较低的部分,在X光射线和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是一个个的黑洞,不间断地出现在太阳“两极”地区。随着太阳旋转而旋转的冕洞,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高速等离子流”抛向太空。由于太阳自转会合周期是27天,因此,每隔27天,源于冕洞的“太阳风”就会“扫过”或“吹向”地球一次。“太阳风”从太阳“吹”向地球,一般只需要5至6天的时间。它一直可以“吹送”到冥王星轨道以外“日冥距离”(约合50个天文单位,即50×1.49亿公里)的4倍处,才被星际气体所制止。

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的外形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很长。

而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巨大的冲击还能强烈地扭曲磁场,产生被称为“杀手”的电子湍流。这种电子湍流不但能钻进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还能切断变电器及电力传送设施,造成地面电力系统全面崩溃。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空电离层受到干扰,引起磁爆,给无线电短波通讯、电视、航空和航海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殒灭。1998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失灵,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小题1】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B.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D.从太阳发出的会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小题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殒灭。
B.开展对太阳风的研究工作,对于无线电广播通讯、电视、航天航空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C.地球南北极一带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受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的激发,是多种形态的极光形成的重要原因。
D.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减轻太阳风对地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太阳风蕴藏的巨大潜能。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阿瑟•克拉克公开提出了利用太阳风实现星际航行的大胆设想,美国航天航空局则耗费2亿美元来对太阳风展开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B.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因而会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
C.尽管太阳的引力很大,但速度极快的带电粒子流还是有一部分像狂风那样“吹”向行星际空间。
D.强劲的太阳风强烈地扭曲磁场所产生的电子湍流能对人类生活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文学本体向历史本体转化的《史记》
李胜召 何伟
以事为中心的史体虽然涉及到人,但它忽略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导致历史成了静止的、片段的,甚至使历史远不是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看作历史的主人。”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行动,可以将情感的非理性、随机性置于适当的区间,以承诺情感的审美释放与慰藉而回归自己”。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回归自己”也就是回归作品人物的本真。
因为涉及到人,就有主、客体之分,就有主体的情感和客体的情感之分。《史记》中体现人的情感因素时分为两方面:
写人物情感即客体的情感。在写人时,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也就是写人的心,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可以证明。作者写李斯的五处独白:第一处是当他入厕见鼠与入仓见鼠之后,曾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当他功高盖世之时,又慨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当李斯被赵高胁迫,不得不依附逆乱时,又垂泪长叹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当他被赵高囚于狱中,更愤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第五处是他被杀前叹息不能与儿子再牵黄犬逐狡兔。司马迁对李斯心理活动的详细描写,使李斯阴险、无耻的品质更趋于历史原貌。
流露出作者主体的情感。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地位和审美观的不同,加之作者写作的目的、角度、视点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文本多多少少都会流露出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思维。鲁迅谈到《史记》时讲道:“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所以《史记》里写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的印迹。如司马迁把项羽归入到“本纪”,把陈涉归入到“世家”里,无不出于自己对项羽以及陈涉的个人推崇。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把拒捕的主角由伍尚改为伍子胥,把破郢后的“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理想。
由上述推论,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史记》所展现的历史时空的存在形式是历史具体存在,要把握住历史原貌,就要把握具体的历史存在。在用文字这种符号记录时,注重人的情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又因文学即人学,情感所及,发而为文,所以文学比一切文化样式更能表达这种人性的冲动——情感,但是文学本体又是不可触摸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文学存在形式来把握文学的本体,继而更进一步去感悟司马迁笔下历史的存在形式。
传记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只是后人将历史与文学区分得过于清晰,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种文学性的真实才是距离历史本体最近的历史存在形式。
(摘自《作家》,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倘以事为中心,自然就会忽略人的主体性,从而难以做到“存在之本真”。
B.《史记》在写人时既注重客体情感又注入主体情感,因此它做到了“存在之本真”。
C.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要把历史人物当作历史的主人即历史的主要人物来写。
D.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回归自己的本真,即回归到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本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陈涉归入“世家”。
B.《史记》把伍子胥“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
C.《史记》中的许多形象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
D.《史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使之更趋于历史原貌。
【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忽略人的情感存在,后者忽略人的历史主体性。
B.以事为中心的史体是连续不断的,可以用来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
C.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人物才是最接近历史存在形式的历史本体。
D.《史记》写人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文学性的重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②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③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④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⑤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对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⑦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⑧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⑨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D.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小题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D.作者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有时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他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两千多年的孔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孔鲤天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物。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
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的树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了中国文化,还在于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涌动着湍急的暗流,孔子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内核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无疑是一剂构建和谐世界的良方。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服。
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来跳去。导游说这是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人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抑或是他老人家对生与死所作的另一种解读?
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说孔林很大,步行游玩很辛苦。我婉拒了。到这墓地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浮躁?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这么一墙之隔。
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为孔子后裔。剧本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官场,令人扼腕。
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彩,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黑体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伫”读chù,“伫立”意为长时间地站立。
B.折戟:“戟”读jǐ,“折戟”用来形容失败惨重。
C.不一而足:在文中指孔子许多后人担任文官,无法列举齐全。
D.之乎者也:全由文言虚词组成,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林“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暗示此处更契合孔子的精神气质。
B.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浮躁。
C.由孔尚任墓葬引发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对文人命运被权贵操控的痛惜之情。
D.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工”文化传统影响不无关系。
【小题3】文中3次写到鹭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在“徜徉孔林”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词。

“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八字属“伤官格”,然后写自己的家毁于两次战争,只能流亡,是为了说明算命先生的预言准确。
B.作者并不认为“丁公化鹤”“王子求仙”“穆王南征”是神话,而是发他人之所未发,将其视作对流亡生活的理解。
C.文章通过“南美洲来的人”讲述祖先的迁徙和孩子的人生规划,说明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不一定意味着悲伤。
D.作者认为将乡愁理解为我们的弱点,理解为游子在他乡的落魄,固然是误解;理解成“一种反省的方式”也是误解。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对故乡和家的理解。
【小题3】本文语言典雅齐整,请以最后四段为例加以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