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标题新颖简洁又独具匠心,通过一个错误的算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行文的线索,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D.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E. 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小题2】“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也有人认为是“爹”。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4 03:4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付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基础。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2013年第2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D.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小题2】(小题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C.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重视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C.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这种便捷最终导致了人们忽视汉字本身的意蕴。
D.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同类题3

岭南文化经验以某种岭南特色为标志,它有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的积累,又有世俗生活的积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体现今天的市场化国家行程和市场化生存意识,一是体现所谓岭南文化特点。强调岭南特色无法避免要回到传统岭南生活风格,不强调岭南的传统性,岭南特色便无以为存,但当指认一种岭南特色时。主要关注的是它在今天的特色。岭南经验更多是在市场中国被突出的,是借市场中国而展开其自身的,也就是说,所谓岭南经验的更多表现和变化是在市场中国,并且以其自身代表了某种市场中国的变化,而不是市场中国借岭南进行表现,那会使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很狭小。
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表达了一种有限的岭南特点,因为它主要依赖于岭南生活习俗、景物、经济发展状况,而不是主要由现代文明或中国经验结合而生的文化品质和内部动力所提供。由于市场中国的人物风华并没有与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合一体,而是与现实优先性融 为一体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这反而使岭南特点具有被现实限制的有限性,难以具有文化本身应该超越现实的精神特质,因而岭南特点显得比较表面,难以产生一种有影响力的气质,而有影响力的气质是能够扩散到中国的整体性精神经验中并提升人们生活风格的。
岭南特色应该主要是一种生存精神,而不是地域风情与生活状态,因为没有一种内在的精神,风情与生活、城市与建筑都变成了表面情景。现代文明在市场中国发生的相似,使中国各地域的文化也大同小异,在岭南文化中发生的,也是差不多的情景。在岭南的诸种文学艺术表现中,如果艺术内容和生命精神与其他地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一个背景或者形式,由其看到的岭南特色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车流不息、时尚生活,再加上紫荆树、榕树、珠江等,这种特色就是极为表面的。
岭南文化所体现的特点,既在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之中,又包含着中国个性,所谓岭南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庸圆通、虚化实际生存思考的。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个性的制约,市场中国经验下的岭南文化也逃避不了这种中国个性制约,所以,很多岭南文化表现缺乏精神力度而流连于现实所得,并着迷地赞颂这样一种中国个性下的现实。
岭南经验是一种现代文明与中国经验,也是一种人类经验,它应该更超越以往时代而代表今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图景。但是,岭南经验仍然缺乏历史的自由性:市场中国给人们提供的历史由由缺乏自由的内在规定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岭南文化中的自由就可能演变为精神的任意颠覆和现实的任意游戏。
(节选自徐肖楠《中国经验的岭南文化关系》)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岭南文化经验既有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的积累,又有世俗生活的积累。
B.传统岭南生活风格是岭南特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强调岭南特色无法避免要回到传统岭南生活风格。
C.岭南特点具有被现实限制的有限性,显得比较表面,难以产生一种有影响力的气质。
D.岭南个性就是中庸圆通、虚化实际生存思考。
E.岭南经验应该超越以往时代而代表今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图景。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明显受到岭南生活习俗、景物、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B.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不是由现代文明或中国经验结合而生的文化品质和内部动力提供的。
C.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能够扩散到中国的整体性精神经验中并提升人们生活风格。
D.市场中国的岭南文化缺乏精神力度,因而逃避不了中国个性的制约。
【小题3】作者认为,市场中国对岭南经验产生哪些影响?(4分)
【小题4】一位外地游客谈到岭南特色时说,岭南特色就是灯红酒绿,就是生猛海鲜,就是时尚前卫。这位游客说得准确吗?请根据文意进行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互联网时代:多维对话 培厚文化土层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踏在现实的大地上。
2015年,从大众文化到严肃文学,从电影屏幕到手机阅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共同叠合成当代中国的文化土层,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文化图景。这一年,有市场大盘的上扬,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00亿元;也有突破性的成就,刘慈欣的《三体》首获雨果奖。有久违的重逢,余秀华、汪国真让诗歌再度来到公众面前,带给人走过忧患的力量;当然,也不乏争议,小品戏说花木兰、各类“舆情反转剧”背后的理念之争,让人看到观念领域的分野。
无论后人如何书写,2015年的文化现象,有一个趋势无法忽视,即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让人们见识了网络口碑营销的威力。而《琅琊榜》等一批“互联网IP剧”被热捧,则显示出网络文化开始有了超越“粉丝经济”的市场逻辑。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领域的“互联网+”时代正在走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也在悄悄改变,以大数据手段定位市场,以互联网营销、资本运作占据市场,气候渐显。
新的文化生产方式,造就新的文化格局。文化生产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让更多“生于互联网”的好作品走进主流市场,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进而培厚时代的文化土层。以前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徒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空间,尽管有超过250万人的网络作家,有通过创作获得经济效益的10万作者,有日更新量突破1.5亿字的文站,却改变不了人们对互联网文化“土层浅、品质粗”的印象,因为它长期缺乏和产品数量匹配的品质保证,只能【:学*科*网】在互联网上的亚文化圈里封闭运行。然而,改变近在眼前。今后的互联网,有望成为越来越有分量的文化制造商,而不再只是个文化集散地。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化新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文化的变局,要有“正确打开方式”,既要看到它释放出来的文化生产力目前还比较无序,也难免泥沙俱下,但也要看到它的成长性与生命力。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互联网正在让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场域,变成一个真正能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长尾”。过去只能湮没无闻的平凡个体,也因此有了被历史记住的表情。
文化多样性、分享精神等价值理想,是互联网带给这个时代的礼物。然而它既给了每个人被时代注目的可能,也容易让人的主体性迷失。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可是,他也暗示过,让一本书“消失”的最好方式,就是藏到图书馆里。事实上,尽管互联网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它不会自动生长出多样性。很多披着时尚、互联网等外衣的文化作品,由于没有文化思维的更新,只能给人时代错置、不伦不类的感觉。比如,有人曾指出,国产都市剧一点都不时尚,是因为核心问题总停留在家庭伦理层面,而很少真正关注都市人的职业生活。
互联网时代带来虚拟的文化生活,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踏在现实的大地上。2015年的几起争议事件,深刻证明了这一点。北京朝阳区“仁波切”扎堆,提示灵魂生活并未被严肃对待;戏说花木兰,其引发的争议也还没有深入历史传统。这种浅尝辄止也提醒我们,要拨开文化表面的浮冰,深入热点背后的社情民意和世道人心,让新的文化形态真正成为直抵人心的力量。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激活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先得以建设性的方式,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在各个层面展开对话,【:】众人拾柴,众星拱之,互联网时代才有机会孕育出孔子、但丁、莎士比亚那样的文化精神的 “伟大综述者”。
摘自《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31日05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发展到2015年,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共同叠合成当代中国的文化土层。
B.文化领域的“互联网+”时代正在走来,中国的电影产业不以大数据手段定位市场,以互联网营销、资本运作占据市场,将无路可走。
C.2015年的几起争议事件,深刻证明了:互联网时代带来虚拟的文化生活,更需要我们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让我们的文化感觉更加踏实。
D.以前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因为它长期缺乏和产品数量匹配的品质保证,因而只能在互联网上的亚文化圈里封闭运行,也给人们“土层浅、品质粗”的印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产都市剧因为核心问题总停留在家庭伦理层面,很少真正关注都市人的职业生活,所以它往往缺少生命力,一点都不时尚。
B.2015年的文化现象出现了文化生产与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这的趋势,这一趋势正在形成文化领域的“互联网+”时代,也悄悄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
C.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互联网即使难免泥沙俱下,但具有成长性与生命力,它将让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场域,变成一个真正能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长尾”。
D.互联网文化强大的创造力,要激活它,就要以建设性的方式,主动融入并寻求创造,培厚其“文化土层”,更需要从现实、历史、信仰等多个维度去确认彼此的社会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产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使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改变。在未来,互联网有望成为越来越有分量的文化制造商。
B.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虚拟的文化生活,有些引发了争议,这提醒了我们,要透过文化的表面,深入热点背后的社情民意和世道人心,让新的文化形态真正触动人心。
C.互联网虽然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但是它不会自动生长出多样性。同样,由于没有文化思维的更新,很多披着时尚、互联网等外衣的所谓文化作品,也只能给人时代错置、不伦不类的感觉。
D.互联网带给了人们文化多样性、分享精神等价值理想,让每个人被时代注目,也让人们的主体性迷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①撰写论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的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
②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不那么容易,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清代王引之,可以说是掌握了归纳的方法,尽管当时没有归纳的说法。他的一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一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古人对某一个问题解释的错误。《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韩诗》说:“终风,西风也。”王引之认为这个讲错了,是缘词生训,现在我们叫望文生义。从这句话看,“终风”解释为“西风’’是讲得通了,但别的地方“终”都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这一个地方讲通了也不能算数。王引之用大量《诗经》中“终”和“且”对称的例证来证明,“凡”这样的“终”字都作“既”讲。我们做科研工作,就要达到一个“凡”。
③跟归纳相反,就是所谓的孤证,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完全没有归纳,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前些日子看,一些字典的稿子,这里就很有一些孤证的问题。“信”字,它讲做“媒人”,举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的“自可断来信”。这个地方讲成“媒人”也可以讲得通,问题在于是一个孤证。古书中“信”都不做“媒人”讲,而讲到“媒人”的时候,也没有用“信”字的,为什么单单这一个地方做“媒人”讲,这就是孤证,孤证是不科学的。.余冠英就讲得很好。他说,“信”有使者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媒人,,,但“信”字本身不能解释为“媒人”。同时,搞科研工作也最忌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有一个例子,这就是黄侃的古本韵、古本纽的说法。他先主观下个结论,古代一定有个本韵,跟本纽相当。一定是古本韵中有古本组,古本组只能出现在古本韵。这牵涉到整个逻辑思维问题。为什么说它是古本韵,因为它里边有古本组;为什么说它是古本纽,因为它出现在古本韵。林语堂蚍评他是乞贷论证,现在叫循环论证。这是违背科学的。
④胡适那套“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行不行?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大胆到某种程度,就变成主观臆测了,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胡适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主观的大胆,当然就不科学了。胡适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在于大胆,不应该提大胆,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假设是可以的,大胆是不可以的。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所谓细心求证,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但胡适本人就没有做到,他的《入声考》就没有细心求证,讲得很不好。总之,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
(节选自王力《谈谈写论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科学头脑(方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科学头脑是分析能力的基础,它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必备品质,科研人员必须拥有科学头脑。
B.归纳,是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其共同点;而演绎,是从共同属性中去推断某个个体也有相同的特征。
C.科研工作,要达到“凡”,它的得来,必须先占有大量材料,再进行概括分析,不可先下结论。
D.“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而“细心求证”也不是完全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段首先点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方法,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注意事项。
B.第二段写了王引之对《韩诗》观点的质疑,肯定了王引之方法的科学性,证明归纳法对于科研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C.第三段,从孤证谈起,进而肯定了余冠英的解释,批评了黄侃的循环论证,从而证明孤证是违背科学的。
D.第四段由胡适“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着手,接着指出问题所在,点明可取之处,最终提出科学思维方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理解、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只要我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归纳?先归纳,后演绎,先归纳后分析,就能写出真正的科学论文。
B.如果分析不是以归纳为基础,而是先确定观点,再找材料来证明,这足违背科学的,其论点也都是错误的。
C-韩诗说:“终风,西风也。”这种只有·个例子,而不用一本书中的其他例子来证明的研究方法,就是孤证。
D.胡适的《人声考》讲得很不好,因此说,他提倡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