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的主流看法,近代以后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观点为主,认为画什么不像什么,既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就胡来两笔,所以,中国画不能跟西方比。中国人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汉学家,汉学家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人。
现在的研究,博士论文,出版的书,基本上围绕着画的外围,不说绘画本身好不好,只说绘画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当时的生活变迁。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好像是西方20世纪主要的趋势,但实际上避开了核心问题。
笔墨在20世纪被看作是形式,实际上笔墨就是内容。笔墨是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结构,是东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东亚?因为这种传统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包括东南亚。笔墨的价值就是这种文化结构的价值,如果把这种文化结构拿开了,把它看成形式,那跟水彩画的形式,跟版画的形式一样,形式课程教到本科二、三年级基本上就学会了。但是中国画不行,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也是精神性的,所以笔墨是文化结构。
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意义结构。在当下,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因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这种结构是独特的,这种结构在中国人的手中,给忘却了,给批判了,给误解了,给浅薄化了。
在欧洲艺术当中,首先是一个底面,底面是一个三角形,底面有三个点构成,一个是艺术作品,一个是艺术理论,一个是艺术鉴藏,这三个点构成的面就是艺术界。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结构,就是书画作品、书画理论和书画鉴藏影响的一个书画界,中国书画界实际上跟欧洲艺术界是相类似的,有共性。但是两者有区别,在西方,这三个点之上的一个枢纽叫作图像表征,艺术作品是靠图像来表征的,艺术理论是研究图像怎么表征,艺术鉴藏是来评价和收藏图像表征做得好的那些艺术,所以图像表征是欧洲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主要方法论。而中国的三个点的上面是笔墨特征,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西方艺术结构最上端有一个同色的因素,在西方2 000年历史中,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对神的歌颂,对天堂的向往,对人性的善的歌颂。那么,在中国书画的结构顶端,则是人格理想。中国书画的笔墨表征和人格理想,与西方的文化结构那两个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书画以人格理想作为最高的引导,通过笔墨表征,最后形成中国书画界的文化结构。作为研究工具,我们如果能够创建笔墨学方法论,就可以跟西方的图像学方法论双峰对峙,那才是我们对于中国画研究的真正世界性贡献。(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性。
B.这种意义结构在当前中国面临着被遗忘被误解被批判的命运。
C.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我们缺少笔墨方法论这样的研究工具。
D.只有以人格理想作为引导,才能使中国画研究产生世界性贡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这是中国画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B.研究绘画史的核心问题是要说出绘画本身的好与不好,与绘画背景无关。
C.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课程很难到本科二、三年级学完。
D.20世纪西方避开艺术自身的核心问题,趋向于采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
【小题3】比较“欧洲艺术”和“中国书画”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4 09:1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共享出行的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网约车作为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在纽约的同类调研对比:中国一线城市的网约车比公共交通更具交通时间短的优势,这体现出中国一线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及便利性仍有改善空间;其次,中国消费者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美国消费者,因此,未来推动网约车消费可以在高性价比、便利和强化安全保障三个方面继续提升。此外,跟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占到四分之三左右。
(摘编自《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
材料二:在如今的全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万众创新的新的方向。从滴滴打车到摩拜单车,“共享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也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网约车平台到现在的共享单车,他们都是在调动社会资源来为用户带来优惠便利。在以前没有这些平台的时候,我们出远门是靠拦出租车,甚至雨天还多加钱等等,离得近我们会选择买个新自行车,骑车出门。在共享经济的今天,这些出行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我们带一个手机,这些问题就已经全部解决了。不但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从共享经济的特点来看,重要的是使用,而不是拥有。所以才会出现了类似于滴滴出行、小猪短租、春雨医生等一系列具有这种特质的产品。我们期待在这样共享经济的新环境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发舒适、方便快捷。
(摘编自搜狐新闻《出行万象》2017.4.12)
材料三:

中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所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以小猪短租、滴滴出行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全面推动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材料四:
中国的传统出租车企业面临互联网时代的窘境。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平告诉记者,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给传统的公共交通事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正规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降幅达15%左右。“原先每天的调度量为3万车次,现在大概1万车次都不到,下降了60%左右”。“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杨国平告诉本报记者,公司下一步的计划是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增加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的软件叫车模式。公司正在筹划“大众出行”的APP等平台,预计下个月就会正式推出。
“正规车就是所有的出租车都是有顶灯,有租赁牌照和保险的正规车辆,正规人是指所有的司机都有营运资质并经过培训,并提供规范的服务。凡是接到投诉,就会线上线下结合,在当天就给出回复。”
与此同时,据传,滴滴快车公司也在探索与传统出租车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摘编自新浪财经《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出租车公司窘境如何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浪潮的出现,给广大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方向。
B.公共交通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而网约车的出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滴滴出行、ofo共享单车等产品更强调对产品的使用,而不是拥有。
D.传统出租车企业在滴滴和uber这些打车软件盛行后,面临极大的窘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出行必将改变我国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困扰人们的雾霾等环保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B.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相结合的方式才是其打破困局的解决之道。
C.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网约车安全性的信任度低,跟网约车司机多数为兼职有一定关系。
D.与国外相比,我国共享经济起步晚,参与人数和比重也明显少于发达国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出行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树木  湿地公园    污水处理厂   拦水坝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比较损失→内涝未被重视→损失增加→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B.城镇化迅猛推进→导致→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治本之法→建设海绵城市
C.城市规模扩张→负面问题→自然的水循环被切断→直接后果→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D.海绵城市→构成要素→湿地公园、小区湖河等→功能→下雨时积存与渗透雨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节日,当然要符合岁时活动的特征,每年重复进行,内容相对稳定。元宵节最初是以地方性、民间性节日的面貌呈现的。到唐朝,元宵节受到更多的推动,尤其是朝廷和皇帝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元宵节的重要性,而通过唐令确定元宵节为国家节日,作为国家行为的元宵节获得了空前发展。把传统的民间节日“律令化”,变民间传统为国家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引导风俗的努力,而后世对这些节日的继承证明,唐朝的制度化获得了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就唐代的元宵节而言,已经有研究者使用“狂欢”来形容,其狂欢特性值得重视。狂欢的社会价值是尽情娱乐与放松,对于任何社会生活而言,作为张弛有度的一部分,狂欢节日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狂欢节日,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全民性。对于狂欢节日而言,必须获得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的认同,认同率越高,狂欢的社会热情越高,狂欢节越成功。唐朝继承隋朝传统,长安的元宵节继续在娱乐方向发展,而其全民性参与的程度有增无减。《大唐新语》记载,从“王主之家、贵戚之属”,到“下隶工贾”,“无不夜游”,参与十分充分。所有人群都认为元宵节与自己有关,这是全民性认同的基础。

第二,娱乐性。娱乐作为人群生活,需要是绝对的,不论贵贱、高低,凡社会人群都是一样。所以,节日必须具备娱乐性,才会获得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欢迎与参与。从隋朝开始,元宵节的娱乐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传统中的与祭神相关的“神圣性”则渐渐褪色。神圣性多与禁忌相伴随,而与娱乐相违背。从开元后期始,时常由政府出资促成官员们的游乐活动,并努力推动整个长安的娱乐活动。而元宵节获得国家法律的认可,尤其是拥有特定假日,这就为元宵节的娱乐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现在可以看到的唐代文字记载,元宵节的核心内容就是娱乐,神圣禁忌、政治纪律、道德教化等等,在元宵节的狂欢中,一切为娱乐让路。

第三,丰富性。唐代,都城长安的元宵节所持续的时间尚不确定。从隋朝的记载来看,正月十五不过是起点,庆祝活动常常进行到月末。唐代元宵节,最初是一日假,从天宝三载之后,延长到三日假,那么狂欢活动就有了连续三日进行的条件。但不管是一天还是三天,狂欢活动必须有足够多的内容,否则没有办法填满假日。元宵节,给人印象最深的通常是燃灯,先天二年,玄宗的巨大灯轮竟然燃放五万盏灯。因为元宵节燃灯事项最突出,后来也称元宵节为灯节。当然,灯下踏歌、戏剧展演和美食供应等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实,包括元宵节在内的唐代法定节日,都多少带有娱乐化的倾向,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节日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健康的,具有必要性。

(摘编自孟宪实《元宵节在唐代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作为岁时活动,到唐朝借助律令转变成一种国家行为,从而获得空前发展。
B.隋唐时期,狂欢逐渐成为元宵节的核心内容,甚至违背了与祭神相关的神圣禁忌。
C.唐代的元宵节假期由一日增加到三日,但实际上庆祝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尚不确定
D.作为国家法定节日,唐代的元宵节娱乐项目丰富多彩,而燃灯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明确唐朝把民间节日“律令化”,接着分析社会狂欢节日的基本要素。
B.文章援引《大唐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证元宵节狂欢的成功离不开全民参与。
C.文章层层深入,论述社会狂欢节日三个要素的不同特点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D.文章以唐朝的元宵节为例,论证娱乐性狂欢节日对社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朝廷和皇帝对元宵节的重视、引导与推动,使元宵节获得后世的承认和继承。
B.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欢迎与参与,是娱乐性成为节日必备属性的前提,是绝对需要。
C.内容不够丰富,就无法填满元宵节三天假期,为此唐朝政府甚至出资推动娱乐活动。
D.带有娱乐化倾向的元宵节,作为社会生活张弛有度的一部分,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
B.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C.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
【小题2】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借“乡野里的青蒿” 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GDP总量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当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他们丰富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不仅有助于壮大产业工人队伍,而且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一座城市开放的程度越高,越是能够海纳百川,吸引各地优秀人才汇集,城市也将越具备活力。

但同时,大量的外来人口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也使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被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2017年1 1月27日福布斯中国网站)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将会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网购的年货送达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  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GDP总量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E.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小题3】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